•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动脉瘤
概述
动脉局部形成直径较正常节段增加≥50%的永久性膨胀
大多无症状,部分可触及膨胀性、搏动性肿块,或自觉疼痛
以手术治疗为主
及时手术治疗,多数可达到临床治愈
动脉瘤是什么?
定义
动脉瘤是指动脉局部血管壁异常扩大,形成其中充满血液的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或膨出。
主要由于动脉壁的先天性结构异常、后天性病变或损伤,引起动脉壁局部薄弱、弹性减退,经血流不断冲击形成。
动脉瘤具有隐蔽性、破裂的突然性、高致死/致残率的特点,可以发生在动脉系统的任何部位,而以主动脉、肢体主干动脉、内脏动脉和颈动脉较为常见。
动脉瘤一般无自觉症状,多以膨胀性、搏动性肿块为主要表现,部分可因膨胀压迫周围组织或器官产生疼痛、缺血、血栓栓塞、夹层破裂,动脉瘤破裂致大出血、休克。
分类
可根据部位、病理学、形态等因素对动脉瘤进行分类。
根据动脉瘤出现部位分类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根据病理学分类
真性动脉瘤:最为常见。为动脉壁全层扩张膨大的动脉瘤,血管壁仍完整。
假性动脉瘤:瘤壁不包含动脉壁的完整结构,为动脉外膜或周围纤维组织构成,瘤腔内容物多为凝血块及机化物。但瘤腔仍与原动脉管腔相通,创伤性及感染性动脉瘤大多属此类。
夹层动脉瘤:是动脉壁内膜或中层撕裂后,血流冲击使中层逐渐分离、膨出,呈双腔状。
蔓状动脉瘤:先天性动静脉沟通而形成粗大、曲张的血管团,动脉与静脉均有扩张。
根据形态分类
囊状动脉瘤:动脉局部周向增宽。
梭形动脉瘤(纺锤形动脉瘤):动脉壁局部通常呈不对称性的扩张外凸。
发病情况
动脉瘤的好发部位
主动脉是动脉瘤的常见累及部位。有文献报道,动脉瘤患者中,肾下腹主动脉瘤占65%,胸主动脉瘤占19%;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占13%,胸腹主动脉瘤占2%,髂动脉瘤占1%。
其他部位的病变相对少见。在外周动脉瘤中,腘动脉瘤占70%;颈动脉瘤不足4%,内脏动脉瘤与肾动脉瘤均不多见。
近年来腹股沟部位的血管介入操作和吸毒注射日渐增多,股总动脉假性动脉瘤和感染性动脉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的人群患病率约为5%。白种人的患病率为4.0%~7.6%, 男性患病率为女性的4~6倍。
腹主动脉瘤最为严重的危害在于瘤体破裂引发大出血,破裂性腹主动脉瘤的病死率高达50%~70%。
颅内动脉瘤
全球50岁左右的成年人群中,颅内动脉瘤患病率约为3.2%, 亚洲人群的患病率为2.5%~3.0%。
有研究发现,妇女有更大可能患有蛛网膜下动脉瘤,或出现动脉瘤生长。
研究表明,除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外,家族性倾向是颅内动脉瘤发生的最大危险因素。
脑动脉瘤一般能活几年?
脑动脉瘤能活几年主要与瘤体破裂出血相关。
文献资料显示,无症状者年破裂出血率为1%~2%,它们在破裂前可出现症状,从出现症状到出血的间隔时间从数日至10年以上。
有症状者年破裂出血率为6%,预后差。巨型瘤保守治疗者的病死率为80%。而且首次破裂患者再出血的病死率明显增高,第2次和第3次出血的病死率分别为65%和85%。
动脉瘤早期征兆有哪些?
动脉瘤早期可无任何征兆。其临床表现取决于动脉瘤的类型、大小、部位、有无并发症和患者伴发疾病等因素。
动脉瘤的临床症状为肿块、疼痛、局部组织器官缺血和受压症状、出血等。最常见为搏动性肿块,表面光滑,紧张而有弹性,搏动呈膨胀性,与患者的心率一致,听诊可闻及吹风样收缩期杂音。疼痛和其他症状出现多提示瘤体增大或病情变化。
脑动脉瘤为何不建议手术?
脑动脉瘤采取手术治疗存在出血、神经损伤等风险。
随着高分辨率DSA、各种栓塞材料的进步和血管导流装置的出现,血管内治疗因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其并发症和死亡率均低于开颅夹闭组,已成为脑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对于高龄或者高级别破裂动脉瘤(Ⅳ~Ⅴ)而言,介入栓塞更是首选治疗。
病因
致病原因
动脉瘤病因多样,主要是由于动脉壁损伤、破坏和变性引发的动脉壁结构强度降低和血流冲击所致。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瘤最常见及主要的致病因素。
主要由于血液中脂质沉积于血管壁内皮层,局部形成炎症反应,引起内皮细胞破坏及纤维化,且上述病变可继续发展累及管壁全层。
长此以往,可造成滋养血管受压,血管壁营养障碍导致管壁脆弱,进而破裂引起壁内血肿并伴发钙质沉着。
最后引发血管壁内膜撕裂、变性、局部萎缩、脆弱而形成动脉瘤。
创伤性损伤
直接暴力损伤,如弹片、刺戳等贯穿伤导致动脉壁部分破裂或完全断离。
间接暴力损伤,如爆炸引发的高压、高速力量传递并波及动脉造成严重挫伤,使动脉壁撕裂。
长期反复的挫伤,如气锤工人的手腕部动脉瘤。
医源性创伤,如血管移植后的吻合口动脉瘤,动脉穿刺、内膜剥脱等,多为假性动脉瘤
感染
沙门菌感染是引起细菌性动脉瘤的第一大原因。
脓毒性栓塞:主要是血管内因素,如脓毒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肺炎等产生感染性栓子栓塞营养血管。
血管邻近组织的局部感染灶:如化脓性、结核或放线菌等病变通过淋巴管及营养血管蔓延而波及血管。
外伤和医源性感染。
局部噬血管细菌感染,如猪霍乱杆菌,为感染动脉瘤常见病原菌。
动脉中层囊性变性
病因尚未阐明。
病理特征是动脉壁呈囊性坏死及变性,中层侵犯尤为明显,使弹力纤维严重破坏。
多见于白塞病、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及血管炎等。
先天性因素
发病部位多为颅内动脉,特别是颈内动脉的颅内段和Willis环前半部及其分支。
主要由于先天性因素如动脉壁中层呈节段性缺如、肌纤维发育不良、组织排列异常等引发的血管壁薄弱所致。
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
是先天性结缔组织发育不良,可致全身弹力纤维断裂。
主要侵犯心血管系统,并产生各种类型的主动脉瘤
主要特征为发病年龄轻、易破裂。
Ehlers-Danlos综合征(EDS)
是以皮肤和血管脆弱,皮肤弹性过强、关节活动过大为主要症状的一组遗传性疾病,动脉瘤的发生率较高。
多见于早产儿,婴儿。常有家族发病情况。
梅毒
较为少见,多出现于梅毒晚期。
梅毒螺旋体经动脉周围淋巴组织进入滋养血管和动脉外膜引起动脉炎,使中层产生营养障碍和变性所致。
病变多位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肺动脉。
其他病因
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病)
是一种系统性血管炎,常表现出复发性且疼痛的皮肤黏膜溃疡。
约1/3的患者会发生大血管受累,引发动脉狭窄、动脉血栓或动脉瘤形成。
其他系统性炎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IgG4相关性疾病也可能引起冠脉动脉瘤的发生。
长期服用药物,如可卡因、安非他命等。
危险因素
吸烟(最强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
年龄较大(发病年龄多为70岁以上)。
有动脉瘤家族史。
白人比黑人更常见。
妊娠或其他疾病引发的内分泌变化。
症状
主要症状
一般情况下无明显症状。
当症状和体征发生时,可能是非特异性的,通常是由相邻组织受压造成的。
少数情况下,感染性动脉瘤患者可以脓毒症等全身症状作为首发表现。
肿块
肿块为动脉瘤最常见的症状。
肿块常伴有异常明显搏动感。
能否触摸到肿块,取决于瘤体大小和部位。
疼痛
当瘤体膨胀时,可压迫或牵拉周围组织引发疼痛,一般并不剧烈,多为胀痛或跳痛。
腹主动脉瘤疼痛多位于脐周及中上腹部;脑动脉瘤可出现头痛等。
疼痛多出现于动脉瘤发生部位,可能是间断性或持续性、位置较深、内脏性疼痛。
当瘤体压迫侵蚀骨质及神经时,疼痛可加重,并呈现放射性痛。
如果动脉瘤出现感染、瘤内夹层、壁间血肿形成或趋于破裂时,疼痛可骤然加剧呈撕裂样。
局部组织缺血
主要由于瘤内的血栓或粥样斑块脱落,致瘤体远侧动脉栓塞或继发血栓形成,引发相应组织器官的急、慢性缺血。
如果发生脑部缺血,可有晕厥、昏迷甚至瘫痪。
腹部内脏缺血可引起腹痛、腹泻或便血。
下肢缺血可有麻木、发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
部分皮肤温度明显降低,皮肤颜色苍白或有青紫色斑块及条纹,基底组织缺血坏死,呈紫黑色。
组织器官受压
较大的瘤体可以压迫周围组织,位置不同,症状也不同。
腹主动脉瘤
少见压迫肠管,可导致肠梗阻。可能在腹部摸到搏动性肿块,一般无严重症状。
少见压迫输尿管,可导致肾盂积水
少见压迫胆管,可引发黄疸(皮肤、黏膜、眼白发黄)等。
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可压迫周围脑组织,出现视觉障碍、语言障碍、运动困难等症状。
部分可致脑电活动异常,引发癫痫,或表现为心律失常。
压迫视神经、面部神经可能导致上睑下垂、一侧眼睛睁不开、复视偏盲、视力丧失以及面部疼痛等。
其他部位的动脉瘤
颈部动脉瘤压迫喉返神经或压迫迷走神经,可致声带麻痹、声音嘶哑。
压迫肺动脉可致肺动脉高压肺水肿
压迫食管可致吞咽困难。
压迫支气管可致呼吸困难。
压迫胃,可丧失饥饿感而致体重减轻,甚至营养不良。
锁骨下动脉瘤常可压迫臂丛和颈交感神经引起肢体麻木,出现感觉异常,轻瘫及霍纳综合征(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
出血
较常见,少数动脉瘤中出血可为最初的症状。不论瘤体位置如何,一旦发生破裂均会出现心率加快、疼痛、血压下降等。
主动脉瘤突然破裂引起大量出血,往往可致命。
胸主动脉瘤破入气管可引起大量咯血
腹主动脉瘤破入十二指肠可引发上消化道出血,出现呕血等症状。
颈动脉瘤出血可引发颅内缺血,如视觉障碍、语言障碍、运动困难,甚至昏迷。
四肢动脉瘤出血,可产生肢体急性肿胀及缺血的症状。
少数可无任何症状,称为静止型。
并发症
瘤体再破裂,多见于血压急剧波动、手术刺激等,表现为相应部位的出血。
远端栓塞
血栓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会脱落移位,并阻塞下肢、脑部、内脏动脉,危害较为严重。
通常表现为突发单侧肢体疼痛、面色苍白、脉搏消失或剧烈头痛、昏迷等。
较罕见,可能因瘤体较大,异常内皮表面积较大,触发血栓迅速形成并消耗大量凝血因子所致。
患者可出现皮肤出血点、大片瘀斑、出血不易止住,严重者可以出现休克表现。
就医
就医科室
血管外科
如果发现有搏动性肿块或体检发现动脉瘤,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如果出现身体突发剧烈疼痛、出血、突然视物不清、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行动不便、肢体麻木或感觉消失、昏迷、瘫痪等,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多数动脉瘤无明显症状,多于体检时发现、一旦发现时请及时就医,不要延误治疗。
确诊动脉瘤后,避免剧烈活动,以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
未经医生许可,切勿滥用药物。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什么症状?
症状出现多久了?
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出现?
症状有没有越来越严重?
最近有发热、咳嗽吗?
病史清单
最近有没有受过外伤?当时做了什么检查和治疗?效果如何?
最近做过手术吗?
患过什么疾病?正在吃哪些药?
家里有其他人患有类似疾病吗?
吸烟吗?一天几支?吸多久了?
有食物或药物过敏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
超声检查
CT血管造影(CTA)
动脉血管造影(DSA)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利尿药:氢氯噻嗪、呋塞米、螺内酯
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普萘洛尔
钙通道拮抗剂(CCB):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䓬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
他汀类药: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
抗凝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诊断
诊断依据
依据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病史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或高血脂病史。
手术史或创伤史。
临床表现
多数动脉瘤无明显症状,多于体检时发现,瘤体较大者可出现以下症状。
自觉有异常搏动感,或可触摸到异常肿块,偶尔感觉随搏动伴有疼痛。
不明原因的出血、发热或体重减轻。
突然视物不清、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行动不便、肢体麻木或感觉消失等。
严重者可出现昏迷、瘫痪。
体格检查
主要通过触诊和听诊,初步了解是否存在以下几种体征。
搏动性肿块
是动脉瘤的典型体征,为诊断的可靠依据。
肿块表面光滑,紧张而有弹性。
搏动呈膨胀性,与心率一致。
震颤
有时在动脉瘤局部可触及收缩期震颤
多见于创伤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性动脉瘤等。
杂音
在动脉瘤的部位,听诊时可以发现吹风样收缩期杂音
杂音是由于血液在瘤腔内形成涡流所致。
压痛
动脉瘤压痛一般不显著。
但当动脉瘤趋于破裂、瘤壁内夹层血肿形成或并发感染时,压痛明显。
压迫近心端血管征
位于周围血管的动脉瘤,压迫动脉瘤的靠近心脏一端的动脉后,可出现搏动性肿块体积缩小,搏动、震颤或杂音减轻甚至消失。
感染性体征
周围动脉瘤发生感染时,在瘤体局部可有红、肿、热及痛等体征。
压迫征象
如四肢动脉瘤压迫淋巴管和静脉后,可引起淋巴水肿及浅静脉怒张。
缺血性体征
在肢体表现为肤色苍白、皮温降低、肌肉萎缩、趾(指)端坏死、溃疡、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等。
辅助检查
医生会根据上述检查结果,选择性地做以下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检查项目由医生决定,不是每项都需检查。
超声检查
对动脉瘤诊断帮助较大,可显示瘤体大小、腔内有无斑块及血栓、血流动力学等情况。
具有方便、无创、价格低廉的优点。
常用作腹主动脉瘤的筛选检查。
动脉瘤术后随访也常做该项检查。
CT血管造影(CTA)
可更准确地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判断有无结构异常,发现是否伴有其他腹腔内的病变。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更准确地显示动脉瘤的形态特征、腹主动脉分支受累情况,并能准确测量瘤体各部位的参数,为手术提供必要的资料参考。
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需要注射含碘的造影剂,肾功能不全者排出造影剂会有一定困难,所以不适合此项检查。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优点是无创,不需要注射造影剂就可以完成。
可以清楚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形状、大小等,可了解主动脉分支,如头臂干、左锁骨下及左颈动脉以及内脏动脉受累情况。
可显示动脉瘤体破裂形成的亚急性、慢性血肿,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肾功能不全,排出造影剂有困难的人更适合此项检查。
体内有金属异物者不适用。
动脉血管造影(DSA)
动脉血管造影主要是术前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
可以发现腹腔内有无其他血管异常,对于胸腹主动脉瘤、多发性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均有重要价值,可以为手术提供参考。
检查后24小时内应多喝水,以不少于1500毫升(相当于3瓶矿泉水)温开水为宜,帮助尽快排出体内的造影剂。
检查后医生会给穿刺部位(一般为右股动脉)加压包扎,应平卧24小时,保持穿刺部位的肢体不要活动。24小时后可下床活动,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如果出现一侧肢体肿胀,以及麻、冷、痛等异常感觉,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检查后3天内,需要遵医嘱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主动脉血管造影属于有创性检查,检查前需要注射含碘的造影剂,一般会在住院后进行。检查一般不会有危险,不要过于紧张。检查时,应保持安静,配合医生检查。
血常规或血培养
如果怀疑感染引发的动脉瘤,可能会进行血常规检查血培养有助于鉴别细菌或真菌。
鉴别诊断
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特别是发现肿块具有膨胀性搏动时,大多可以明确诊断。
部分动脉瘤因位置或症状不典型,需要同其他疾病相鉴别。如位于动脉表面的肿瘤,动脉硬化引起的动脉扭曲,血供丰富的恶性肿瘤以及脓肿等。一般需要借助辅助检查,才可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手术和腔内修复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手术可以解除局部症状,预防动脉瘤破裂。
还需要控制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戒烟等,以及防治并发症。
是否需要手术或介入,需要看部位和动脉瘤发展的速度。
如果瘤体突然破裂引发大出血,或患者已出现昏迷、血压迅速下降,应立即急救。
一般治疗
无须手术治疗患者
如果瘤体较小、无破裂征象、暂时无须手术治疗。
可定期复查,并且控制血压,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过于激动等。
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择期手术患者
如果瘤体较大,需要择期手术。
其间应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升高。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体征的变化,维持稳定的呼吸、循环系统功能。
可为后续的手术治疗赢得时间,同时有助于及时发现出血。
镇静、镇痛、通便等对症处理,也有助于降低动脉瘤再出血风险。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
出现下列情况,需要紧急进行手术治疗。
瘤体迅速增大,趋于破裂或已破裂。
动脉瘤合并感染。
动脉瘤增大并压迫周围组织和器官。
瘤壁内夹层血肿引发剧烈疼痛。
动脉瘤影响远侧血供。
手术禁忌证
伴有恶性肿瘤或其他病变,预期寿命不超过1年。
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者。
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不良,无法耐受手术者。
手术方式
需要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大小、范围,有无并发症以及患者的全身情况等具体条件选择。
动脉瘤切除及动脉对端吻合术
主要用于较大的肢体主干动脉。
切除动脉瘤后,将两端动脉进行吻合。
动脉瘤切除和血管移植术
适用于动脉瘤较大,切除后动脉缺损较长,无法进行吻合的情况。
可用人工血管或自体静脉移植术。
动脉瘤切除和动脉结扎术
主要用于非主要动脉的动脉瘤,并且动脉结扎后不影响组织或器官的血液供应。
主要方法为切除瘤体,结扎两断端动脉。
囊状动脉瘤切线切除及动脉修补术
适用于囊状膨出的动脉瘤。
呈切线状将膨出的瘤体切除后,有足够的动脉壁进行修补以恢复血流。
动脉瘤腔内修补术
适用于与周围组织或器官粘连紧密而分界不清楚的假性动脉瘤
阻断瘤体两端血流,切开瘤壁,找到动脉裂口,行单纯缝合修补或用补片修补。
如修补会引起血管腔明显狭窄而影响血流通畅时,可加用补片。
腔内修复术
用于治疗周围动脉瘤以及降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尤其适用于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不全等高危患者。
通过介入技术,在扩张的腹主动脉内放置血管支架,将动脉瘤壁与血流隔绝,从中间重建血管通道,预防瘤体继续增大。
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可降低心、肺等重要脏器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缺点是技术难度高,目前开展的医院较少,费用较高昂。
动脉瘤加固包裹术
当无法进行动脉瘤夹闭或修复时,可采用此方法,主要防止动脉瘤进一步增大。
包裹的材料包括肌肉、软布、Gore-Tex、聚四氟乙烯、橡胶板、棉布等。
术后并发症
出血
胸、腹腔内动脉瘤术后出血常难发现,可导致休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一旦发现出血迹象,应及时再次手术探查、清除血肿,彻底止血。
栓塞
主要由于动脉瘤腔内粥样斑块或血栓以及人工血管内及吻合边缘处的血栓脱落所致。
可引起离心脏远侧的动脉栓塞致组织缺血。
发现后应立即取栓。
感染
属于严重的血管手术并发症。
可引起血管吻合口破裂或血栓形成,甚至可引起严重的全身脓毒症
术前、术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手术野彻底止血等措施进行预防。
置入的人工血管一旦并发感染,必须手术去除,并对手术部位引流。
还需经无感染区重建血液循环。
吻合口动脉瘤
多见于吻合口动脉组织异常(如白塞综合征)、局部血肿继发感染、缝线选择不当、缝合技术不良、人工血管磨损腐蚀等情况。
可引起吻合口部分或全部断离而发生吻合口动脉瘤。
可采用术中彻底止血、选择适当缝线和人工血管、在较正常的动脉壁上细致精确地进行缝合、避免吻合口张力等方法预防。
一旦发现吻合口动脉瘤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术后康复
主要针对手术后的康复护理。
保护创口
术后应保持创口清洁、干燥,注意创口有无渗血、渗液情况。
穿刺的动脉需加压包扎及平卧制动24小时。
服用抗生素
术后需要遵医嘱应用抗生素3~5天,以预防感染。
适当活动
术后24小时后逐渐增加活动量,有助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注意起床、下蹲时动作应缓慢,不要突然用力。
多饮水
腔内修复术需要注射造影剂,术后24小时内应多饮水,以不少于1500毫升温开水为宜,促进排出体内的造影剂。
手术后营养支持会依据动脉瘤位置和手术方式有所调整。应遵医嘱采用合理膳食,促进恢复。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治疗的所有药物需要医生根据年龄、动脉瘤大小、进展等情况综合判断,切勿擅自使用。
控制血压药物
如果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需要服用降压药物辅助治疗。
常用静脉给药的药物有:尼卡地平乌拉地尔硝酸甘油等。
常用口服药物
钙通道阻滞药,如氨氯地平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如氯沙坦、奥美沙坦、缬沙坦等。
β受体拮抗药,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等。
他汀类药,如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
抗凝类药
阿司匹林,主要用于防止小血栓的形成。
氯吡格雷,可抑制血小板聚集。
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发生(如心肌梗死,中风和血管性死亡)。
在神经外科主要用于术中抗凝。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常规应用全身肝素化,并加压滴注冲洗微导管,有利于降低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
如注射后引起严重出血,可静注硫酸鱼精蛋白进行急救(硫酸鱼精蛋白可中和肝素)。
预后
治愈情况
多数动脉瘤经及时手术治疗可达到临床治愈。
有报道胸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死亡率约为30%左右。破裂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死亡率则高达20%~45%,腔内修复术治疗血管解剖条件良好的破裂腹主动脉瘤,可显著降低术后30天的死亡率。
危害性
破裂可引发严重后果
无论位置、大小,动脉瘤的首要危害在于其突然破裂导致的不良后果,致死、致残率极高。
腹主动脉瘤破裂可导致大出血伴休克,死亡率高达80%。
约有30%的脑动脉瘤破裂出血者,在去医院前就已经死亡;存活者可能合并严重的脑组织或神经功能损伤,甚至瘫痪、昏迷。
未破裂瘤体压迫周围组织
较大的瘤体可以压迫周围组织,根据位置不同可引发不同程度的危害,严重者可出现肢体麻木、意识障碍、癫痫、心律失常、肠梗阻、呼吸困难等神经或器官的功能异常。
栓塞导致组织缺血坏死
瘤体内皮异常可形成血栓,在血流冲击下可脱落并引发栓塞,如手脚部位的急性缺血或坏死、脑梗死等。
日常
日常生活
局部保护
注意保护腹部,特别是腹主动脉周围区域,避免受压、受撞击。
保持大便通畅。
有原因不明的咳嗽和恶心反胃时积极治疗。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戒烟。
适度锻炼
劳逸结合,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
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进行锻炼
如果正在治疗,应结合身体恢复程度,可采用Brunnstrom偏瘫功能运动康复措施、强制性运动疗法和改良的强制性运动疗法。
如果可出院治疗,可进行轻柔、低强度的活动,如太极拳、步行训练等。
每次活动30~60分钟为宜。
合理饮食
如果意识清醒、没有吞咽障碍
坚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应以天然食物为主,以蒸、煮、炖、拌、氽的方式进行烹饪,使食物软烂易消化。
烹饪应用植物油,严禁使用动物油(猪油)。
尽量少吃含有大量胆固醇的动物内脏,如果缺乏维生素B6、维生素B12 和维生素C ,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充膳食补充剂。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素的粗粮,预防便秘的发生。
适量搭配瘦肉、鱼、蛋、豆类等优质蛋白质,但应注意肉类去皮烹饪。
保证充足的饮水,天气温和的条件下,如果医生没有限制饮水的要求,应至少保证每天饮水1200毫升。
如果出现昏迷或无法自主进食
食物宜忌可参考上述营养建议。
为保证安全,建议早期(最初7天)给予鼻胃管饮食,如果医生预期治疗会持续较长时间(>4周),建议放置经皮胃造口导管。
食物温度应在37~40℃(经手腕试温无异样感)。
如果合并其他并发症
合并糖尿病或神经病变:应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充维生素B6、叶酸和维生素B12
合并高血压:应低钠饮食,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
合并脂代谢紊乱:建议给予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三文鱼、鳕鱼等)。
合并吸入性肺炎应激性溃疡肝性脑病等:应在专业营养师指导下膳食。
保持心态平和
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和焦虑。
定期复诊
手术治疗后,需要遵医嘱定期复诊,以便于医生了解手术创口愈合情况及病情恢复情况。
瘤体直径小于5厘米,未接受手术治疗者,应该每6~12个月进行一次超声或CT检查,监测瘤体扩张的情况。
如果出现高热、手术创口长时间不愈合,或是原有的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或出现了新的症状,需要及时复诊。
预防
合理膳食
动脉瘤破裂起病急骤,应以一级预防为主,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心脏病、糖尿病等人群为高危人群,更应注意以下要点。
控制体重,但不要采用极度饥饿的方法减重,每周减重0.5~1千克为宜。
低钠饮食,每日食盐不超过5克。
常吃奶、豆制品、鱼禽肉(去皮食用),减少红肉摄入。
多摄入粗粮、蔬菜和水果,获得足够的维生素与矿物质。
少用动物油烹饪,应用植物油进行替代。
戒烟戒酒。
规律的身体活动
预防性身体活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球类运动等,每周累计活动2~5小时。
良好的作息
少熬夜,每晚应保证至少7小时的睡眠。
保持心态平和。
定期体检
建议65岁以上的吸烟人群,尤其是男性,每年应定期进行血管筛查,以便尽早发现、及时干预动脉瘤。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