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胆囊结石
概述
以胆囊内产生结石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胆道系统疾病
多数无症状,典型症状为上腹阵发性绞痛(胆绞痛),伴有恶心、呕吐等
肥胖、高脂饮食、妊娠、服用避孕药等多种因素都可能诱发胆囊结石
以手术治疗为主,症状较轻、初次发病的年轻患者等也可使用非手术治疗
胆囊结石是什么?
定义
胆囊结石是指胆囊内产生结石的疾病。 其病因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
多数无明显自觉症状。可在进食后出现腹部隐痛、不适症状,当结石阻塞胆囊管时会出现胆绞痛症状。
分型
按化学成分分类
胆固醇结石:单发者居多,多光滑。质地坚硬、呈圆形或椭圆形,结石内胆固醇含量超过80%。也有多发结石呈多面状,X线平片不显影;
胆色素结石:形状不定,质软易碎。结石由胆色 素、钙盐、细菌、虫卵等组成。结石的大小不等,数目较多,常随胆汁的排放流动,成为胆总管结石
混合性结石:胆固醇与胆色素通过不同的比例混合形成,颜色、形状多变。
按患者表现分类
无症状胆囊结石(阴性结石);
有症状胆囊结石。
发病情况
胆囊结石为常见疾病, 临床发病率达10%-15%,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
我国以北京、上海、西北和华北地区胆囊结石发病率较高。
地区、种族、肥胖、妊娠及饮食、女性激素及糖尿病、高脂血症、胃肠吻合术后等都是引起结石的重要原因。
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人群,且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
什么运动有利于胆囊结石患者?
胆囊结石患者应适当运动,可选择步行、慢跑等方式。
步行是胆囊结石患者最佳的锻炼方式,步行既可以减少体内脂肪的沉积,控制体重,又能提高胆管功能,有利于胆汁的排放。
慢跑对胆囊结石患者也是非常有益的,因为慢跑可以增强新陈代谢,对控制体重也有帮助。
胆囊结石不能吃什么食物?
患胆囊结石应避免摄入过量的脂肪,少吃动物脂肪、油炸食品,如肥肉、蛋黄、动物内脏、海鲜;避免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如辣椒、大蒜、洋葱等;戒烟戒酒,少喝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胆囊结石患者应均衡饮食,保证蔬菜、水果、粗粮等含膳食纤维丰富食物的摄入。
此外还应避免暴饮暴食或不吃早饭。
胆囊结石一定要切除胆囊吗?
胆囊结石并不一定需要切除胆囊。
对于有明显症状且存在并发症的成人胆囊结石,首选胆囊切除。
对于儿童胆囊结石和无症状的成人胆囊结石,不建议胆囊切除治疗,可进行临床观察、药物保守治疗。如果患者逐渐出现症状且具备手术条件,可进行胆囊切除。对于强烈要求保胆治疗的患者,也可尝试微创保胆取石术。
病因
致病原因
胆囊结石的成因比较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
胆囊中贮藏着胆汁,胆汁中脂质的主要成分包括胆固醇、卵磷脂和胆盐等。
当一些因素使这些成分浓度比例过高,或者胆固醇、卵磷脂、胆盐代谢异常,会导致胆汁容易析出结晶而形成结石。
患者胆汁中可能存在一种促成核因子,分泌大量黏液糖蛋白促使析出的结晶成核及结石形成。
胆囊动力下降,收缩减慢或收缩力量弱,造成胆汁淤滞,增加胆囊结石形成的可能。
胆囊结构和发育异常,影响胆汁正常排放,造成胆囊内胆汁淤滞。
易患因素
有以下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得胆囊结石。
肥胖或体重快速减轻。
高脂饮食或减肥期间的极低热量膳食。
妊娠。
口服避孕药和雌激素替代治疗。
长期肠外营养支持。
患有某些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肝硬化、溶血性贫血克罗恩病等。
胆道、胃肠道等消化系统手术后,如胃切除或胃-肠吻合手术后、回肠末段疾病和回肠切除术后。
胆囊先天发育异常。
胆囊结石家族史。
症状
多数患者无症状,仅在体检、手术和尸检时发现,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
部分可有典型的胆绞痛症状,部分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胆囊炎症状等。
主要症状
胆绞痛
疼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
阵发性疼痛或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背部放射,可伴恶心、呕吐。
饱餐、进油腻食物、剧烈运动、妊娠、分娩或睡眠中体位改变可诱发胆绞痛。
常在餐后或晚间8时至次晨3时出现。
多可在应用解痉药物后缓解。
首次胆绞痛出现后,约70%患者一年内将再次发作。
上腹隐痛
多数患者仅在进食过量、吃高脂食物、工作紧张或休息不好时,感到上腹部或右上腹隐痛。
黄疸
症状较轻,胆绞痛发作后1~2天可出现轻度巩膜黄染尿色变深,可自行消退。
发热
胆绞痛时可伴轻度寒战、发热。
消化不良症状
部分患者有腹胀、嗳气等,餐后明显。
并发症
急性胆囊炎
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右上腹疼痛,可向右肩或背部放射。发热常见,体温多<38.5℃。上腹或右上腹肌紧张
胆囊结石最多的并发症。多为结石嵌顿胆囊颈部、胆囊管或刺激胆囊壁所引起的急性胆囊壁发炎。
继发胆总管结石
可有上腹痛、黄疸(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发黄)等症状。
较小结石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内。
胆源性胰腺炎
腹痛常较剧烈,多位于左中上腹甚至全腹,部分患者腹痛向背部放射。
患者初期可伴有恶心、呕吐和轻度发热,严重者可有低血压、休克、呼吸困难等。
胆囊结石进入胆管,可堵塞壶腹开口,造成胰管排泌不畅,诱发急性胰腺炎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主要表现为腹痛、寒战高热、黄疸,可出现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精神淡漠、烦躁不安等神经系统症状。
体温可高达39~40℃,部分患者可伴皮肤瘙痒。
外科最危重急腹症之一。如处理不及时,可在数小时内致人死亡。
多为结石进入胆管,形成急性梗阻,合并感染引起胆道高压所致。
胆囊消化道瘘
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胆石性肠梗阻可有反复腹痛及疼痛缓解表现。
多由于胆囊结石较大、长期慢性炎症卡压周围消化道导致。
胆囊十二指肠瘘、胆囊结肠瘘常见。大的结石通过瘘管进入肠道引起肠梗阻,称为胆石性肠梗阻,临床较少见。
胆囊癌
早期无特异性症状,进展期出现上腹痛、右上腹包块、黄疸,常伴有腹胀、食欲缺乏、体重减轻、贫血、肝大等。
结石长期刺激胆囊壁,可诱发胆囊癌
胆囊积液
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可有厌油腻、食欲不振等。
结石长期嵌顿或阻塞胆囊管,但未合并感染,胆囊黏膜吸收胆汁中的胆色素,分泌黏液性物质导致胆囊内液体积聚。
胆囊内液体多为无色、透明状,也称为“白胆汁”。
米里奇(Mirizzi)综合征
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胆管炎和黄疸。
胆囊颈管部结石嵌顿、或反复炎症导致肝总管受卡压,上游胆管梗阻,甚至形成胆囊肝总管瘘所致。
胆道影像检查可见胆囊结石、胆囊增大、肝内胆管和肝总管扩张而胆总管不扩张。
就医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0291
胆囊结石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普外科
出现右上腹阵发性绞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及时就诊。
急诊科
出现绞痛持续疼痛伴阵发性加剧、黄疸、发热、严重的呕吐、腹肌紧张等症状时,请立即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持续时间等情况,给医生提供参考。
不要在就诊前自行口服止疼药,以免影响医生对病情判断。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什么不舒服?持续多长时间了?
什么部位疼痛?
出现症状前吃了什么了?
有没有发热?
有没有其他不适?
平常饮食规律吗?每天吃早餐吗?
喜欢吃油腻的还是清淡的食物?
以前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吗?
病史清单
有胆囊结石病史吗?
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吗?
做过检查、治疗吗?效果怎么样?
有手术或者外伤史吗?
有没有吃避孕药?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肝功能
腹部超声、CT、MRCP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避孕药:醋酸甲地孕酮炔诺酮
抗生素:头孢类、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
诊断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0291
胆囊结石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医生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一般可做出诊断。
病史
胆绞痛病史或既往查体发现过胆囊结石。
临床表现
大多不典型,可有上腹隐痛伴恶心、呕吐、嗳气、轻微黄疸等。
右上腹肋缘下压痛、肝区叩击痛等体征。
实验室检查
一般会抽血查生化指标等。
总胆红素增高,以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
尿胆红素增加,尿胆原粪胆原减少或消失。
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和血清转氨酶升高。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
B超检查具有简便、无创的优点,是诊断此病的首选方法。
可见胆囊内有高回声团,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其后有声影。
B超诊断胆囊结石的正确率高达95%~97%。
可同时确定胆囊是否有急、慢性炎症,以及了解肝内外胆管情况。
CT、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
CT、磁共振成像也可以显示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可用于鉴别诊断,但不作为常规检查。
如果怀疑胆管内有结石,可进一步做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检查。
腹部X线平片
少数胆结石含有足够的钙使射线无法透过,可被X线平片发现。
X线平片敏感性较差,目前已较少使用。
鉴别诊断
消化性溃疡穿孔
消化性溃疡穿孔为突发性、刀割样剧烈疼痛,迅速扩展至全腹。
可出现全腹压痛、腹肌紧张反跳痛(腹部出现压痛后,迅速将手抬起,腹痛骤然加重)等。
X线片发现膈下游离气体可鉴别。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血清淀粉酶可升高至正常值3倍以上。
实验室检查、超声和CT检查可协助鉴别。
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
不典型心绞痛、心肌梗死也可发生上腹痛。
心绞痛多为胸骨后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和左臂,偶有濒死感,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急性心肌梗死疼痛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疼痛更为持久、剧烈,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可协助鉴别。
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可出现发热、消化不良和上腹隐痛。
患者常有不洁饮食史,多有腹泻、水样便
血常规和粪便检查可帮助诊断。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可出现黄疸,特别是出现黄疸持续加深或不退。
患者常有输血、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
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测可协助诊断。
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可有反复发作的上腹痛,伴发热、黄疸。
患者在腹痛后逐渐发生黄疸,严重阻塞者大便可呈陶土色,腹痛可以减轻,黄疸呈波动性。
腹部超声、CT、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可协助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消除结石,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胆囊结石以手术治疗为主,非手术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对于结石尚未影响胆囊功能,胆囊壁无明显炎症者,可观察。
较小结石易发生胆囊管嵌顿,发生嵌顿时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者,应及时手术。
充满型结石,胆囊功能已发生障碍,最好尽早手术。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适合具有以下特点的患者。
初次发作的年轻(<40岁)者。
经非手术治疗症状能够迅速缓解者。
临床症状不典型者。
急性发病已超过3天、无紧急手术指征,非手术治疗后症状已消退者。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
禁食,必要时胃肠减压,留置胃管,或低脂半流质饮食。
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若病情加重,应及时手术治疗。
抗休克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适于伴有休克表现和营养障碍者。
药物治疗
抗感染治疗:选用对革兰阴性菌及厌氧菌均有效的抗生素。
解痉镇痛:应用山莨菪碱、阿托品、哌替啶等减轻痛苦。
手术治疗
对于有症状和(或)并发症的胆囊结石,主要依靠手术治疗。
常用的手术方式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两种,其他还有保胆取石术、急诊胆囊造瘘术、急诊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等。
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可定期观察、随诊,但如果出现下列情况,应进行手术治疗。
结石直径≥3厘米。
伴有胆囊息肉
胆囊壁增厚,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
儿童胆囊结石。
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共病的老年人。
边远或交通不发达地区患者、野外工作人员、航天和航海人员。
发现胆囊结石10年以上。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是目前胆囊切除的主要手术方式。
与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手术相比,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少、恢复快、疼痛轻的特点。
若术中出现无法控制的出血,牢固腹腔粘连等腹腔镜不能完成的情况,需要及时开腹。
开腹胆囊切除术
开腹胆囊切除术是传统的手术方式。
缺点是需要较大的腹部切口,术后痛苦较大、恢复较慢。
目前已逐渐被腹腔镜手术替代。
仅适用于部分急重症胆囊炎伴胆囊结石、胆囊穿孔坏疽、胆囊消化道瘘、可疑胆囊癌变等患者。
急诊手术
有以下适应证者,多需要进行急诊手术。
急性发病在48~72小时内者。
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病情恶化者。
有胆囊穿孔、弥漫性腹膜炎,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重症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者。
急诊手术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和医院条件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开腹胆囊切除、胆囊造瘘、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
胆总管探查术指征
若有下列情况需要进行胆道探查手术,以免遗漏病变。
术前影像检查证实或高度怀疑胆总管有梗阻、结石等病变。
梗阻性黄疸病史。
胆总管结石病史。
反复发作胆管炎、胰腺炎。
术中证实胆总管异常:胆总管内有结石、蛔虫、肿块,胆总管扩张直径超过1厘米,胆管壁明显增厚、胆管张力较高。
胆管穿刺抽出脓性、血性胆汁或泥沙样胆色素颗粒。
胆囊结石小,胆囊管结石。
预后
治愈情况
胆囊结石的治疗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是否有症状及并发症、基本身体状况等。
总体来说,早期、规范治疗,对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危害性
胆绞痛和上腹部不适反复发作,影响生活和工作。
胆囊结石会发生多种并发症,可加重病情。
急性或慢性胆囊炎
胆囊积液。
胆囊慢性穿孔。
胆囊十二指肠瘘或胆囊结肠瘘。
胆囊结石会影响消化功能、肝功能,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结石及炎症长期刺激,可能会诱发胆囊癌
日常
日常生活
饮食管理
患胆囊结石以及胆囊结石术后的患者,日常生活中通常需要对饮食进行控制,以防止急性发作或复发。
坚持一日三餐,规律进食,尤其是每天吃早餐。
避免吃得过饱。
避免吃刺激性食物和饮酒。
避免过多胆固醇、脂肪的摄入,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等。
心理调节
该病是良性疾病,及时治疗可以治愈,患者及家属不要有心理负担。
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心情过度激动或紧张。
预防
健康饮食
饮食宜清淡,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不吃肥肉、油炸食品等。
多进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禽肉、蛋、奶;适当多吃蔬菜和新鲜水果。
适量的维生素C、咖啡、植物蛋白和坚果、多不饱和脂肪和单不饱和脂肪等,可能对预防胆囊结石有益。
运动管理
肥胖者,尤其是40岁以上的肥胖女性,要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适当体育锻炼,防止脂肪过度积存。
日常健康管理
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肝硬化、溶血性贫血等与胆囊结石相关的疾病。
不要滥用含有性激素的药品、养生或美容保健品。
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包括肝胆B超检查,及早发现胆囊结石。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