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肠系膜动脉瘤
概述
肠系膜动脉瘤是指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分支扩张形成的动脉瘤,肠系膜上动脉瘤多见,发病率约占内脏动脉瘤的5.5%,男女发生率相等。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分为肠系膜上动脉瘤、肠系膜下动脉瘤和分支动脉瘤。
病因
肠系膜动脉瘤的主要病因为感染,主要为真菌感染细菌性心内膜炎,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下;其次为动脉硬化,以及中膜退行性变性、结节性动脉炎等,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此外,门静脉高压症、高血压、先天性动脉发育不良、外伤和医源性损伤等亦为该病发生的原因,但临床少见。
症状
患者可无特殊症状或仅表现为慢性肠道缺血症状,如腹部不适、进食后腹痛腹泻、食欲不振、便血、体重下降等。瘤体较大时,可触及腹部搏动性肿块,偶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肠系膜上动脉瘤可因瘤腔内血栓形成、血栓脱落造成肠管缺血、坏死。如果动脉瘤破裂,可以出现腹痛、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检查
1.彩色多普勒超声
可了解瘤体的大小和血流情况,但容易受肠腔内气体干扰,总体发现率不高。
2.CTA和MRA
可以明确肠系膜动脉瘤的部位、形态、侧支循环情况。动脉瘤破裂时表现为肠系膜间血肿,肠管缺血时可表现为肠管扩张、积液、肠壁增厚等。
3.动脉造影
是诊断肠系膜动脉瘤的“金标准”。除可了解其形态、部位、大小、范围等,还可评估肠管的血供及其与内脏的关系,对已有破裂出血的患者可明确其出血部位和原因。
诊断
未破裂的肠系膜动脉瘤多没有明显症状,不易被发现和及时诊断,早期多误诊为胃肠道疾病。常常在腹腔内出血出现急症时才考虑到内脏动脉瘤存在可能,往往造成不可逆肠管坏死、休克、甚至死亡。瘤体破裂时可出现非特异性腹痛,仍需要与肠系膜动脉急性缺血、其他急腹症相鉴别。急诊CTA或血管造影可以明确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和临近组织的关系。
鉴别诊断
腹痛、腹胀等症状需与引起消化不良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鉴别,一旦出现伴有休克的急腹症则需考虑本病及与其他内脏动脉瘤相鉴别。CTA和动脉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治疗
由于肠系膜动脉瘤易并发出血或栓塞远端动脉引起肠供血障碍,因此,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
手术治疗原则是切除动脉瘤,重建肠系膜血管,恢复肠道血供。
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动脉瘤因其解剖及生理特点,治疗颇为棘手,动脉瘤切除、血管再重建为最佳手术方式。仅有1/3的肠系膜上动脉瘤病例采用动脉瘤近远端血管结扎后不需作肠切除,因此在切除动脉瘤的同时必须重建血供,一般采用自体大隐静脉间位或旁路移植的方法。
对于肠系膜下动脉瘤,争取切除后一期重建血供。如果手术困难,同时侧支循环好,也可予以结扎。
对于肠系膜动脉分支动脉瘤,若术前评估侧支循环良好,可切除动脉瘤或作动脉瘤远近端动脉结扎术;若侧支循环不足,则需将动脉瘤及该动脉血供肠段一并切除。
介入治疗仍然是重要的微创治疗手段。对于分支较少的部位可以考虑放置覆膜支架隔绝动脉瘤。对于侧支多的部位,如果无法进行手术治疗,可选择进行裸支架治疗,使瘤体内缓慢形成血栓,同时增加侧支循环,保证小肠供血。
预后
肠系膜动脉瘤破裂后的死亡率很高,常同时伴有肠管缺血、坏死,因此一旦发现应积极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结果。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