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混合细胞癌
概述
是指原发于膀胱的两种不同类型恶性肿瘤同时出现或并存
主要表现为膀胱刺激症状,偶尔伴血尿
致病原因及机制尚不明确
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以手术治疗为首选
定义
膀胱混合细胞癌是指膀胱内同时存在组织来源不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恶性肿瘤。
常见的混合组织学类型有尿路上皮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腺癌、小细胞癌等。
分类
比较常见的是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混合鳞癌,或尿路上皮细胞癌混合腺癌。
少见的还有尿路上皮癌混合小细胞癌,也称膀胱混合性小细胞癌。
发病情况
膀胱混合细胞癌相对较少见,其发病率约占所有膀胱恶性肿瘤的1%。
多见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6:1,平均发病年龄为66.4岁。
同时发生两种不同肿瘤成分的混合性癌临床极少见,而混合小细胞癌及3种以上癌成分的更为少见。
病因
致病原因
膀胱混合细胞癌具体致病原因尚未明确,但本病是膀胱癌的一种类型,所以严格来说,膀胱癌的危险因素也可导致膀胱混合细胞癌,如吸烟、染发、马兜铃酸中草药服用、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炎症及异物刺激、遗传因素、泌尿生殖系统放疗等。
提示:关于更多病因内容,请参考阅读膀胱癌的致病原因部分。
慢性炎症刺激
吸烟
女性泌尿生殖系的放疗
有研究表明,女性患者行泌尿生殖系放疗也是诱发膀胱混合细胞癌的重要因素。
症状
主要症状
血尿
是膀胱混合细胞癌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多数患者以无痛性肉眼血尿为主要表现。
尿色可呈淡红色或深褐色不等,多为洗肉水色。
膀胱刺激征
尿频:排尿次数显著增加。
尿急:迫切不可抑制地想要排尿。
尿痛:排尿时感觉疼痛。
其他症状
排尿困难。
发热。
就医
就医科室
泌尿外科
当出现血尿、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及尿痛等表现时,建议及时到泌尿外科就医。
肿瘤内科
当患者确诊膀胱混合细胞癌后,需要进行抗肿瘤药物治疗时,可选择肿瘤内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建议穿方便穿脱的衣物,以便于医生进行体格检查。
就医前可留意尿量多少及尿液颜色有无改变。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没有发现排尿后便池内尿液呈粉红色?发现多久了?
是否有排尿次数显著增加?
排尿时是否感到疼痛?
有没有迫切不可抑制地想要排尿?
是否有排尿困难?什么时候开始的?
病史清单
是否有膀胱结石、泌尿系统感染等病史?
是否有长期吸烟、染发的习惯?
家族中是否有人患膀胱癌?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生化检查。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磁共振(MRI)。
专科检查:肿瘤标志物、膀胱镜及活检、尿脱落细胞学检查。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有以下病史:
膀胱结石。
留置导尿管。
尿路感染。
长期吸烟、染发。
有膀胱癌家族史。
先前或当前恶性肿瘤病史。
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是无痛性血尿、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实验室一般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以及是否适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常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离子测定、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等。
尿常规检查
可明确是否存在血尿及其程度,同时观察尿中是否有白细胞、管型等,了解是否合并泌尿系感染。
尿细胞学检查
了解尿液中是否有脱落的肿瘤细胞,如有可帮助诊断,但有一定的假阳性可能。
影像学检查
超声、CT及磁共振检查可帮助了解肿瘤的大小、数目、位置、基底部的宽窄、血供情况、肿瘤对膀胱壁的浸润程度以及盆腔的转移情况等基本图像,帮助判断癌肿浸润膀胱壁的深度,了解有无具淋巴结转移及周围脏器侵犯,对膀胱混合细胞癌的分期有较大价值。
膀胱镜检查
可以明确膀胱肿瘤的数目、大小、形态、部位、生长方式及周围膀胱黏膜的异常情况,可以对肿瘤和可疑病变进行活检以明确病理类型。
病理学检查
有助于膀胱混合细胞癌的定性诊断,是诊断的“金标准”。
常用的标本来源是膀胱肿瘤电切,或者膀胱全切标本。
免疫标记物如GATA3、CK7、CK20、P63、HMWCK及CK5/6等阳性(报告一般写“+”),有助于明确是否是尿路上皮来源;CD44、CK20、P53等有助于鉴别反应性增生及原位癌。
分期
膀胱混合细胞癌与其他膀胱癌采用相同的TNM系统进行分期,分为Ⅰ~Ⅳ期。
更多详细分期内容,请参考阅读膀胱癌的诊断部分。
鉴别诊断
膀胱混合细胞癌应与前列腺癌侵犯膀胱、腺性膀胱炎等疾病相鉴别:
前列腺癌侵犯膀胱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排尿困难症状。
不同点:前列腺癌可有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异常,部分患者直肠指诊可触及包块,通过MRI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膀胱镜检查能明确肿瘤来源。
腺性膀胱炎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尿频、尿急或无痛性血尿症状。
不同点:腺性膀胱炎影像学检查显示膀胱近颈部可见大片肿物。膀胱镜检查可见病变主要位于三角区及膀胱颈部,输尿管管口看不清。病变形态呈多样性多中心性,常呈滤泡样、乳头样、分叶状,肿物近透明状,内无血管;需活检明确病理。
治疗
治疗目的:最大程度切除肿瘤,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治疗原则:膀胱混合细胞癌诊断一旦明确应尽早开始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
手术治疗
医生在进行手术切除时,不仅会考虑肿瘤的浸润深度,更要重视手术切除范围,但术式的选择主要根据病理类型和癌肿的范围、浸润深度。
手术方法包括膀胱部分切除术、根治性膀胱切除(全膀胱切除)等。
膀胱部分切除术
适用于颈部三角区以外、小于2cm、临床分期为T1/T2的肿瘤,切除范围至少距离肿瘤边缘2cm以上。
条件允许时,术中分别切取拟定切缘及其外侧1cm处的膀胱组织多块送快速冰冻切片,从而决定切除范围直至行全膀胱切除。
根治性膀胱切除
推荐对混有腺癌、鳞癌、小细胞癌成分的非转移性膀胱混合细胞癌患者,进行根治性膀胱切除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
放、化疗
膀胱混合细胞癌术后是否接受放、化疗,目前还存有争议。因为鳞癌、腺癌对放疗和化疗不敏感,一般术后不主张放疗和化疗。
如果尿路上皮细胞癌混有肉瘤或癌肉瘤为主,术后可行局部放疗及化疗。如混有腺癌,术后可辅以放射治疗,可提高患者肿瘤无复发生存率。
前沿治疗
伽玛刀治疗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一种特殊形式,对膀胱混合癌行手术、化疗等治疗后,采用全身伽玛刀在原肿瘤相关区域进行治疗作为一种补充治疗,目前已取得明显的疗效,且副反应轻微,未见明显的并发症。
但全身伽玛刀治疗膀胱混合癌开展时间不长、病例数有限,所以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照射的时间、剂量分割问题,费用也相对普通放疗高,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
建议经过全面评估综合多方面因素后再决定是否行伽玛刀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膀胱混合细胞癌恶性程度高,病情进展迅速,但因本病比较罕见,尚没有更权威的预后研究数据,目前更多的是个案病例报道。
如有报道显示,2例本病患者行全膀胱切除术,术后分别随访15个月和44个月未见复发。
上述数据仅供参考,不代表患者自己的生存数据,更不代表患者只能生存44个月。请患者和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并遵医嘱随诊复查,可能获得更好的生存期。
预后因素
预后因素是指对患者的总生存期及生存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
膀胱混合癌的预后与肿瘤的性质、临床分期及治疗方式的选择直接相关。
绝大部分膀胱混合癌呈浸润性生长,其预后明显差于尿路上皮癌,也低于单一类型的鳞癌和腺癌。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合理安排饮食,做到营养均衡,种类丰富。
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蔬菜及肉蛋奶类,如苹果、芹菜、鸡蛋、牛奶、瘦肉、鱼肉等,补充机体所需的维生素、蛋白质,促进身体恢复。
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肥肉、炸鸡、蛋糕、冰淇淋等。
生活管理
戒烟戒酒,避免劳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日常生活中需要适当运动,提高身体素质,有助于病情恢复。
心理支持
患者自己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心态。
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支持,让患者以良好心态积极面对手术及其他治疗。
家属应给予患者充分的陪伴,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安慰患者。
病情监测
患者日常应注意观察尿液情况,若再次出现血尿、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随诊复查
随诊的主要目的是更早发现肿瘤转移,并及时干预处理,以提高患者的总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建议遵医嘱定期复查即可,若有不适,请随时就诊。
预防
膀胱混合细胞癌病因不明,预防本病可以从常见的致病危险因素入手。
此外,本病是膀胱癌的一种类型,关于更多预防内容,请参考阅读膀胱癌的日常部分。
戒烟
吸烟是膀胱混合细胞癌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戒烟后膀胱癌的患病风险会逐渐下降。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对于膀胱内长期慢性炎症感染、膀胱尿路结石的人群,应积极治疗,避免引起膀胱混合细胞癌。对于长期留置导尿管的人群,应积极去除病因,或采取其他治疗措施。
定期检查
目前尚无专业机构推荐对公众进行膀胱混合细胞癌的常规筛查。下列人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膀胱癌相关检查。
有膀胱癌家族史的人。
有膀胱相关疾病的人。
60岁以上人群,突然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时。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