Ⅳ期压疮
概述
压疮已发展至全皮层缺失的阶段
皮肤全皮层缺失,骨骼、肌腱或肌肉外露,部分可见腐肉和焦痂
可采用局部清创、营养支持、抗感染、物理治疗、手术等治疗方法
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治愈,基础条件差的患者可能迁延不愈,甚至蔓延、继发感染等
定义
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或受摩擦力与剪切力的作用后,受压部位由于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局部皮肤和皮下组织缺血、坏死,从而形成压疮。
Ⅳ期压疮一般是由于压疮未能积极有效地治疗,导致其发展至全皮层缺失阶段。
发病情况
现阶段没有Ⅳ期压疮的发病率数据。压疮的发病情况如下:
一般医院压疮的发生率为2.5%~8.8%,脊髓损伤患者的发生率为25%~85%,老年住院患者的发生率为10%~25%。
95%以上的压疮发生于下半身的骨隆突上,67%的溃疡发生于髋及臀部周围,29%压疮发生于下肢。
多见于脊髓损伤、颅脑损害、年老体弱等长期卧床者。
病因
致病原因
压疮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若未能在压疮出现时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则可能导致压疮进一步发展,进入全皮层缺失的阶段,即为Ⅳ期。
外在因素
力学因素
压力:垂直压力是造成压疮的最主要因素,局部组织持续受压,会影响皮肤健康,引起组织损伤,导致压疮的发生。
摩擦力:病人在床上活动或搬运病人时,皮肤受到床单和衣服表面的逆行阻力摩擦,从而导致皮肤的损伤。
剪切力:剪切力是两层组织相邻表面间的滑行,产生进行性地相对移动所引起的。由摩擦力和压力相加而成。剪切力与体位的关系极为密切,比如病人身体下滑,增加剪切力,从而发生压疮。
潮湿
潮湿是压疮形成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若不能控制会使皮肤软化。
随着表皮组织的软化,皮肤张力会降低,受压及给予摩擦力时易破损。
过度潮湿由出汗、伤口渗液及二便失禁引起。
自身因素
营养状况
营养状况是压疮形成的重要因素。
全身出现营养障碍时,可因营养摄入不足,受压处因缺乏肌肉和脂肪组织保护而容易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出现压疮。
营养不良的病人皮肤受损后,对局部损伤的修复能力降低,从而使伤口愈合更加困难。
过度肥胖者卧床时体重对皮肤的压力较大,因而容易发生压疮。
年龄
老年人皮肤松弛、干燥,缺乏弹性,皮下脂肪萎缩、变薄,皮肤抵抗力下降,对外部环境反应迟钝,皮肤血流速度下降且血管脆性增加,导致皮肤易损性增加。
体温升高
伴有高热的严重感染患者存在组织受压情况时,压疮发生概率相对较高。
活动或感觉障碍
患者自主活动能力减退或丧失,活动减少使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进而发生压疮。
患者感受不到过度压迫导致的疼痛刺激,从而不会自主变换体位或要求变换体位,进而容易引起局部皮肤过度、长期受压发生压疮。
高危因素
以下为压疮的高危人群,若未能在压疮出现时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处理,则可能导致压疮进一步发展,进入全皮层缺失的阶段,即为Ⅳ期。
昏迷、瘫痪:患者自主活动能力减退或丧失,感觉障碍,容易出现压疮。
年老体弱:由于营养缺乏、身体缺乏活动等原因,容易出现压疮。
恶病质:由于各类疾病导致身体处于严重缺营养状态,容易出现压疮。
诱发因素
长时间坐或卧的姿势不良、移动患者的方法不正确、大小便失禁和环境因素等容易诱发压疮。
症状
主要症状
全皮层缺失
全层皮肤和组织缺损。压疮溃疡处露出或可直接触及筋膜、肌肉、肌腱、韧带、软骨或骨骼。
在创面基底某些区域可能会有腐肉和焦痂覆盖。
创面分泌物增多
随着组织的逐渐坏死,溃疡形成,创面分泌物明显增多,若合并细菌感染分泌物呈脓性,有异味产生。
其他症状
早期休克表现、发热
患者可出现持续的发热、创面流脓等,严重者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
疼痛或麻木
Ⅳ期压疮已经伤到深层的组织,包括肌肉、骨骼等,也可能造成神经的损伤,此时患者局部的疼痛反而不如I、II期严重,更多是局部的麻木感。
某些患者可能局部有少量完整神经残存,仍会有一定疼痛感。
并发症
Ⅳ压疮可出现以下并发症。
骨髓炎
压疮出现坏死组织后,溃疡深入至骨、肌肉等,有造成骨髓炎的可能。
可能会出现相关骨的疼痛,肿胀,甚至有关节疼痛。
败血症
压疮形成后,继发感染者可引起脓毒血症,严重者危及生命。
可出现发热、寒战、关节痛、头痛、意识淡漠或烦躁、昏迷等。
皮肤组织癌变
长期的炎性刺激可导致局部皮肤组织癌变,从而发展为鳞状细胞癌。
出现疣状或菜花样损害,破溃形成溃疡,有脓性分泌物,恶臭,易于出血。
窦道
与肠或膀胱等深部内脏相通的窦道。
就医
就医科室
Ⅳ期压疮是绝对的就医指征,符合以上症状者切勿自行诊治,及时就医,以防压疮的进一步发展。
普外科、烧伤整形科
Ⅳ期压疮基本都需要行手术治疗,一般建议就诊于普外科、烧伤整形科。
创面修复科、创面管理科
目前有部分医院专门成立创面修复科或创面管理科,专门针对复杂性创面的修复。
急诊科
当患者出现寒战、发热等感染症状时,尤其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皮肤苍白等症状时,应立即前往医院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对于压疮,提倡早发现早治疗,切勿等到发展至Ⅳ期甚至更晚时才就诊。发生压疮的患者一般原本身体状况就较差,若是压疮发展至Ⅳ期以上,治疗难度大、周期长,为家庭增加严重负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当发现受压部位出现颜色或皮温改变,同时有疼痛、水疱及溃疡等表现时,即应当积极就诊。
家属尽量记录患者保持受压体位大概时间、发现皮肤改变或皮损的时间、采取过何种处置等,以便给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患者压疮出现的部位在哪里?
患者皮肤层缺失的范围有多大,有多深?
能不能看到深部的骨骼、肌腱或肌肉等组织?
创面是否腐肉或焦痂覆盖,是否有窦道存在?
患者是否有疼痛症状,疼痛的程度有多重?能否缓解?
压疮创面有没有分泌物流出?分泌物性质是什么样的?
患者是否有发热、寒战、血压下降等症状?
除了以上症状外,还有什么其他症状?
病史清单
患者是第一次出现压疮吗?若不是第一次,上一次出现是什么时候?接受了何种治疗?大概出现过多少次了?
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脑梗死、脊髓损伤等疾病?
患者之前是否做过手术?具体手术是什么?因为何种疾病?
患者卧床时间有多久了?
患者平常卧床的姿势是什么样?多久改变一次体位?是否有他人协助?
患者或家属平常是如何护理的?
患者平常营养情况如何?
近期是否有外伤、烧伤?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生化、分泌物培养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控制血糖药物:二甲双胍、胰岛素等。
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诊断
诊断依据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医生皮肤创面检查,对于Ⅳ期压疮的诊断不难。
病史
患者因各类基础疾病或手术原因导致长期卧床。
患者长期保持仰卧位、侧卧位、坐位等。
家属护理不当,或者患者独居,缺乏护理条件。
患者营养状态较差。
患者局部有创面,未予以重视或未予以科学治疗。
临床表现
症状
可发现局部皮肤全层组织缺失,并带有骨骼、肌腱或肌肉的暴露。
在创面某些基底区域发现有腐肉和焦痂覆盖,甚至发现有窦道存在。
创面脓性分泌物增多,并伴有异味。
创面检查
为诊断该疾病的首要检查。
对压疮创面进行清理后,仔细观察患处皮肤,以确定是否患有Ⅳ期压疮及严重程度。了解压疮的部位及深度,是否伴有深层组织损伤,如肌肉、骨骼等,了解有无焦痂、窦道的形成。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血生化、分泌物培养等。
血常规、C反应蛋白:可帮助了解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情况,判断身体是否存在感染,并对炎症程度进行初步判断。
肝、肾功能:可了解有无肝肾功能异常。
血生化:可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有无糖尿病等。
分泌物培养:可对局部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并指导下一步抗生素的使用。
影像学检查
肺CT:由于长期卧床可能导致坠积性肺炎,压疮也可继发感染,肺CT可了解有无继发肺炎可能。
鉴别诊断
癌性溃疡
相似点:都出现局部组织的溃烂表现,溃烂区域经久不愈。
不同点
压疮所处位置一般位于受压处,且溃疡面扩散速度不如癌性溃疡快。
癌性溃疡生长速度较快,可位于身体任何部位,且患者一般有原发恶性肿瘤病灶。
糖尿病足溃烂
相似点:也可能出现局部组织的溃烂表现。
不同点
糖尿病足溃烂一般发生在足部,而压疮主要发生受压部位,比如骶尾部。
糖尿病足与压疮均有比较明确的病史,糖尿病足有糖尿病病史,压疮有重大手术史、外伤史、生活不能自理的疾病史等。
动脉型溃疡
相似点:都可出现局部组织的溃烂表现。
不同点:动脉型溃疡一般位于肢体远端,有动脉血液供应不足表现,局部皮温低,肤色苍白。通过动脉血管B超、造影等检查项目即可明确。
静脉性溃疡
相似点:都可出现局部组织的溃烂表现。
治疗
治疗目的:控制局部并发症、促进压疮创面愈合、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与家庭。
治疗原则:以手术为最终方案。
一般治疗
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
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了解患者的担忧及顾虑,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使其能积极主动配合相关治疗。
体位摆放
适当摆放体位、提供支撑面,以重新分配压力,从而减少或消除促发因素。
变换体位
变换体位是最直接减少创面压力的方式。
发生压疮后要注意经常变换体位,不要让身体某个部位长时间受压。
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必要时每30分钟翻身一次。
变换体位时,避免推、拉等动作。
长期卧床患者,可采用30°斜侧卧位,避免采用压力加大的躺卧姿势,如90°侧卧位或半坐卧位。
床头抬高角度限制于30°内,避免身体下滑而加大剪切力。
使用保护装置
适当选用气垫床、水床等保护装置。
可以减少创面受压,从而保护创面,有效缓解病情。
物理治疗
负压吸引技术(VSD)属于物理治疗的范畴。
目前有将电刺激用于Ⅳ期压疮的治疗的报道,但疗效不确定。
一般伤口治疗
需清除创口表面的物质,如异物、局部残留的药物、残留的敷料、创面渗出物和代谢废物。
如有局部脓肿,需充分引流。
补充营养
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热量及水。
对长期不愈的压疮,可静脉滴注复方氨基酸溶液等。
低蛋白血症患者可遵医嘱静脉输入血浆或人血清蛋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改善皮肤血液循环。
胃肠道摄入、消化和吸入营养障碍者可采用全胃肠外营养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外用药物使用前需要将创面用生理盐水清洗。
外用药物后如果皮肤出现异常红肿、烧灼等不适时,应该及时调整用药。
口服药物应按医嘱服药,不可因症状一时好转自行停药。
止痛
伴有疼痛时,可以适当选用镇痛药物来控制疼痛。
口服药物: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镇痛药。
局部表面麻醉剂:利多卡因凝胶、吗啡凝胶、释放布洛芬的泡沫敷料等。
抗感染
进行血培养、压疮创面分泌物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外用敷料
外用敷料可以有效地保护创面,能避免感染,吸收渗出液,促进伤口的愈合。
常用的有水胶体敷料、透明膜敷料、泡沫敷料、藻酸盐敷料、银离子敷料等。
对于临床感染或严重细菌定植的压疮,可考虑使用银离子敷料,但当感染控制后,需立即停止使用。
对于创面渗出较多时,藻酸盐类敷料和卡地姆碘敷料效果较好。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如果Ⅲ、Ⅳ期创面延迟愈合,可考虑使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手术治疗
Ⅳ期压疮通过非手术治疗虽能治愈,但耗时较长,可长达数月,所以,对长期非手术治疗不愈合、创面肉芽老化、边缘有瘢痕组织形成、合并有骨关节感染或深部窦道形成者,应采用手术治疗。
清创术
适应证
为Ⅳ期压疮的必选的手术项目,而后再根据具体病情结合其他治疗方案。
手术方式
Ⅳ期的压疮会有较多坏死组织,需要通过外科手术清理创面,将创面的坏死组织、渗出物、脓液等清除,促进愈合。
术后并发症
感染加重:进行创面的清创,也有可能导致感染的蔓延、加重。
皮肤外牵引术配合下的压疮切除整形术
适应证
适用于骶尾部、股骨大转子、坐骨结节等部位的Ⅳ期压疮。
由于创伤小,对于一般情况较差的或者是高龄者均适用。
手术方式
首先进行压疮创面的清创,而后将牵引带固定在伤口两侧的皮肤,并施加牵引力使两侧皮肤向中间收缩,从而达到强迫创面缩小的目的。
术后并发症
创面不愈合:某些创面过于复杂,通过该方法可能并不能有效使创面愈合。
皮肤移植、皮瓣或肌皮瓣转移
适应证
压疮面积比较大、长期不修口不长皮,考虑保守治疗无法愈合的。
手术方式
用全层皮片游离移植覆盖创面,可使压疮愈合。
也可将需修复创面邻近的皮瓣、筋膜皮瓣、肌瓣、肌皮瓣,保留蒂部血管,通过旋转、易位、推进等方法将皮瓣转移到需修复部位。
术后并发症
移植皮坏死:移植皮片面积若大,血供可能存在一定障碍,有坏死可能。若创面较深,移植后的皮瓣也可能无法存活。
预后
治愈情况
通过全身治疗、减少局部皮肤压力,辅以针对性治疗,基本都可痊愈。
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良好,但因患者身体、疾病原因,有一定复发风险。
危害性
影响生活质量:压疮患者一般都有肢体活动困难,从而长期卧床或半卧位,加上如此严重的压疮(Ⅳ期压疮可损伤肌肉、骨骼等),活动功能更加受限,可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低蛋白血症、加重营养不良:患者可出现全身组织水肿,并且压疮溃疡创面渗出,极度消耗身体营养,导致低蛋白血症、加重营养不良,使恢复过程更加漫长,甚至可能加重原发疾病。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高蛋白食物:如鸡蛋、牛奶、豆类、河鱼、河虾禽类和瘦肉等。
高维生素食物:如全谷物(如燕麦、小米)、新鲜绿叶蔬菜、水果等。
维生素C和锌对伤口愈合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压疮高危人群可适当补充。
戒除烟、酒。
日常管理
Ⅳ期压疮的日常管理极其重要,患者及家属都应重视。
对卧床患者应至少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间并不是固定的,但翻身时必须检查皮肤情况。
帮助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正确体位的目标是使压力分布在最大体表面积上。甚至可应用交替式充气床垫,避免持久受压。
心理支持
了解该病的发展由来,知道该病通过积极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放平心态,不要给自己过大的精神压力,保持治疗信心。
患者本身常年卧床,需要他人护理。家属应适当给予患者关爱与支持,切勿表现出不耐心、嫌弃等。
病情监测
压疮创面由于需要敷料的覆盖或进行理疗等,其监测一般由医生来进行。
患者家属需要做的是定期进行其他部位皮肤检查与护理,预防新发压疮的出现,每天至少需要检查皮肤2次,特别要注意骨突部位的皮肤情况。
随诊复查
压疮一般愈合后,定期复查原发病即可。
随诊时间遵医嘱。
复诊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肝肾功、血生化等。
预防
通过积极的家庭或医院护理,Ⅳ期压疮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对卧床患者应至少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间并不是固定的,但翻身时必须检查皮肤情况。
帮助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正确体位的目标是使压力分布在最大体表面积上。
大小便失禁患者排尿、排便后应及时清理,减少刺激。
随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受压部位的皮肤应避免按摩,避免加重对局部毛细血管的损伤。
积极补充营养,切勿使患者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并且要积极控制如糖尿病等基础病。
出现压疮后需要积极治疗和护理。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