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Ⅱ期肺癌
概述
是肺癌四分期法的中期
一般没有显著症状,可出现刺激性干咳、胸痛等症状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家族史等有关
多采取手术切除为主的治疗方法
定义
肺癌根据国际TNM分期,可以分为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其中Ⅱ期肺癌是该分类下偏早的类型,一般认为属于中期。
一般Ⅱ期肺癌,属于进展期的肺癌,可能有淋巴结转移,但还没有出现远处转移。
此时肿瘤病灶可能进展至5cm,甚至最大达7cm,或者肿瘤虽不太大,但侵犯了主支气管、胸壁、心包、膈神经,甚至同一肺叶内出现了孤立的肿瘤结节。
分型
病理分型
Ⅱ期肺癌的病理分型,与肺癌的整体分型相同。
大致可以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包括腺癌、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大细胞癌和腺鳞癌等组织学亚型,其余为小细胞肺癌。
【提示】更多详细的病理分型信息,请参考阅读肺癌。
按发生部位分型
根据肺癌的发生部位,可分为以下两型。
Ⅱ期中央型肺癌肿瘤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上的支气管,多为鳞癌、小细胞肺癌和大细胞肺癌。
Ⅱ期周围型肺癌:肿瘤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下的支气管及肺泡组织,即从亚段支气管至肺泡。在肺腺癌中多见。
发病情况
关于Ⅱ期肺癌的具体数据目前没有权威资料,Ⅱ期肺癌,多无明显症状,临床上多数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已属晚期。
根据2012—2014年的一项调查研究,中国ⅢA~Ⅳ期肺癌的占比为64.6%。据此可以推测Ⅰ~Ⅱ期的肺癌,可能在35%左右。
但随着人们体检意识的提高,I期肺癌比例明显升高,Ⅱ期肺癌及更晚分期肺癌的比例有下降。
重点关注
Ⅱ期肺癌的治疗首选治疗方法是根治性手术切除,但对于不适宜手术的,或不愿意进行手术的患者,可选择同步放化疗,以及新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也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经过积极治疗后,Ⅱ期肺癌整体预后尚可,其中非小细胞肺癌,整体的5年生存率约为55%。而小细胞肺癌Ⅱ期的5年生存率约为25%。
病因
Ⅱ期肺癌的病因与肺癌整体的病因相同,至今不完全明确。
致病原因
下列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肺癌的患病风险。
吸烟和被动吸烟
吸烟是导致肺癌最常见的原因,大约85%的肺癌人群均有吸烟史,研究表明,具有长期吸烟史人群,患肺癌分风险性可提高10倍以上。
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会增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
有研究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患肺癌的风险是无COPD者的1.57倍。
职业暴露
多种特殊职业接触可增加肺癌的发病危险,包括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等。
肺癌家族史和遗传易感性
肺癌患者中存在家族聚集现象。这些发现说明遗传因素可能在对环境致癌物易感的人群和(或)个体中起重要作用。
目前认为基因多态性可能是肺癌的遗传易感因素,其中代谢酶基因和DNA损伤修复基因多态性是其中研究较多的两个方面。
其他
与肺癌发生有关的其他因素还包括营养及膳食、体育锻炼、免疫状态、雌激素水平、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乳头瘤病毒)、肺部慢性炎症、经济文化水平等。
但上述因素与肺癌的关联尚存在争议,并没有公认的权威证据。
发病机制
进展模式
从疾病发展的角度来说,Ⅱ期肺癌一般遵从肺癌的进展规律,即从肺原位癌→微浸润性癌→浸润性癌,Ⅱ期肺癌已是浸润性肺癌。
驱动基因相关机制
驱动基因是与癌症发生发展相关的重要基因。在肺腺癌中,目前主要研究的驱动基因包括EGFR突变、ALK融合及ROS1融合等。
驱动基因通常具有转化作用,可以启动非癌性细胞向恶性肿瘤演变的过程,从而诱发肺癌并促使其发生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EGFR属于酪氨酸激酶型受体,被配体激活后形成二聚体,激活其胞内激酶通路,进而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从而促进细胞的存活和增殖。
编码EGFR的基因突变或过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及细胞凋亡的抑制等有关。
间变淋巴瘤激酶基因(ALK)
ALK的变异主要为ALK基因发生断裂重排和其他基因形成融合基因。
研究发现,ALK融合蛋白更常见于年轻的肺腺癌患者,特别是小于30岁的患者。
ROS1
ROS1即c-ros 原癌基因,ROS1基因重排是一种较新的肺癌分子亚型,其变异方式和激活途径与ALK类似,在肺腺癌中约有1%~2%存在ROS1基因重排。
症状
周围型Ⅱ期肺癌患者可没有明显症状,尤其是肿瘤较小合并N1淋巴结转移者则通常不表现出任何症状,常是在健康查体或因其他疾病行胸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的。但侵犯胸壁者则可能有明显的疼痛。
中央型Ⅱ期肺癌则常有咳嗽、咯血等症状。
咳嗽: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刺激性干咳等,但并不特异,很容易被忽略。
咯血:通常表现为痰中带血丝,咯血是最具有提示性的肺癌症状,当出现咯血时,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就医
Ⅱ期肺癌的就医与其他类型的肺癌没有显著区别,但因为首选手术治疗,所以一般首选胸外科就诊。
就医科室
胸外科
Ⅱ期肺癌患者绝大部分有手术切除的机会,建议到胸外科就诊。
肿瘤内科
Ⅱ期肺癌患者部分术前需要肿瘤内科治疗,术后常规需要肿瘤内科治疗,建议咨询胸外科意见,或在胸外科手术后到肿瘤科或肿瘤内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就诊时,可能需要进行胸部CT检查,请避免穿有装饰亮片的上衣、带拉链口子的连衣裙等含金属服饰。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咳嗽、咳痰,多长时间了?
有没有痰中带血?
有没有胸闷气短,多长时间了?
是否有乏力伴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病史清单
是否吸烟,多长时间,每天多少支?
是否有肺癌等恶性肿瘤家族史?
是否伴有其他疾病,如肺结核等?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
生活习惯怎样,生活工作有没有在特殊环境?
检查清单
近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专科检查:胸部X线或CT报告、肺活检病理报告、支气管镜检查报告、肺功能报告。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生化检查、肿瘤标记物。
其他检查:骨扫描、磁共振(MRI)、PET-CT。
诊断
Ⅱ期肺癌的诊断与其他分期肺癌的诊断没有显著差异,一般需要结合病史、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分期
分期在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中有所差异,但具体的TNM定义是相同的。
目前肺癌TNM分期是国际抗癌联盟(UICC)与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联合制定的分期系统,主要基于T、N、M三个要素。
T:代表原发肿瘤的范围,主要指肿瘤原发灶的大小及外侵程度。
N: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包括转移的个数和区域范围。
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主要是其他器官也出现了癌细胞。
【特别提醒】T、N、M后面会附加阿拉伯数字,数字越大,表示越严重。
非小细胞肺癌
目前,NSCLC的分期采用UICC 2017年第八版分期标准。
第八版分期标准中Ⅱ期肺癌,可分为ⅡA、ⅡB期,具体定义为:
分期TNM定义
ⅡA期T2bN0M0
II B期TlacN1M0\nT2aN1M0\nT2bN1M0\nT3N0M0
小细胞肺癌
目前,SCLC的分期可采用美国退伍军人肺癌协会提出的局限期和广泛期分期方法。
Ⅱ期小细胞肺癌属于局限期小细胞肺癌,具体TNM分期定义与非小细胞肺癌相同。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患者在治疗前,应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和心电图检查,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否适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对于行有创检查或手术治疗的患者,还需行凝血功能检测以及甲、乙、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检查,以明确是否为相应传染性疾病病原携带或疾病状态。
肿瘤标志物
进行肺癌的血清学检查,尤其是肿瘤标志物检测,有助于肺癌的辅助诊断、疗效判断及随访监测。
目前推荐常用的肺癌标志物有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及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等。
辅助诊断
NSE和ProGRP是诊断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指标。当组织学结果不能定论时,二者升高可以辅助支持小细胞肺癌的诊断。
ProGRP作为单个的标志物,对小细胞肺癌诊断的特异性优于其他标志物,它与小细胞肺癌分期呈正相关,可以通过其水平鉴别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
在患者的血清中,CEA、SCC和CYFRA21-1水平的升高,有助于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
疗效判断及随访监测
肿瘤标志物水平与肿瘤负荷和分期有一定关联,推荐在首次诊断及开始治疗前行肿瘤标志物检测了解其基线水平,监测治疗后动态变化可在肿瘤的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中发挥一定作用。
疗效判断:若治疗前上述某项肿瘤标志物处于升高状态,治疗后下降,则提示治疗效果较好。
随访监测:若在随访过程中发现上述某项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则可能提示出现了复发迹象,建议及时就医排查。
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检测
和肿瘤组织类似,循环肿瘤DNA(ctDNA)中EGFR基因突变检测也具有高度特异性。
国内推荐所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均应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如果肿瘤标本不可评估,可使用从血液(血浆)标本中获得的ctDNA进行评估,以明确最可能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治疗中受益的NSCLC患者。
因此,血液(血浆)标本检测ctDNA评估EGFR基因突变状态是EGFR-TKIs治疗的补充检测手段。
影像检查
胸部X线
胸部X线检查对进展期肺癌可以显示。
一般需要同时做胸部正位和侧位X线检查,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行胸部CT检查
CT检查
胸部CT是目前诊断肺癌的主要检查手段。可以发现早期肺癌,可进一步评估肿瘤所在的部位、范围、淋巴结转移情况,也可大致区分良恶性,更有助于肺癌的临床分期。
在CT引导下,可进行经皮肺穿刺活检,取出肺组织进行病理活检。
低剂量螺旋CT因其有较低辐射剂量,但又不影响诊断质量,故被推荐用于肺癌高危人群的定期筛查。
其他部位包括脑、肝、肾上腺的CT检查,可帮助医生排除肺癌相关部位的远处转移,一般是医生怀疑有转移或者为了排除转移或术前准备时进行的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胸部MRI:可帮助判定胸壁或纵隔是否受到肿瘤侵犯。对鉴别放疗后纤维化与肿瘤复发有一定价值。
其他检查
其他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骨核素扫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等,必要情况下,可能需要通过上述检查排除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等情况。
【提示】更多详细的检查内容,请参考阅读肺癌的诊断部分。
病理学检查
对肺部活检组织标本进行病理诊断,主要是明确有无肿瘤及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是最终确诊肺癌的“金标准”。
细胞学检查
可通过痰脱落细胞或支气管镜刷取病变支气管上的细胞进行检查。该检查简单、无创,是肺癌定性诊断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
组织学检查
肺癌病理组织学检查一般分为小标本及大标本两种类型。
小标本
小标本是指通过支气管镜或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等获取的活检标本。
大标本
一般来说,大标本是指肺癌手术切除后获取的标本,对其病理组织学检查,也就是肺癌术后的病理报告。
报告内容一般包括肿瘤部位、组织学分型、累及范围(支气管、胸膜、脉管、神经、伴随病变类型、肺内播散灶、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切缘及必要的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结果或分子病理检测结果。
免疫组化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简称免疫组化(IHC),主要用于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治疗等,可帮助判断肺癌的亚型。
肺鳞癌:表达P40、P63和CK5/6,P40是鳞状细胞癌最特异指标,通常是弥漫阳性表达,但一般TTF1表达阴性。
肺腺癌:绝大多数肺腺癌表达TTF-1和NapsinA。
小细胞肺癌:肿瘤细胞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如Syn、CgA、CD56。
【特别提醒】病理报告中,某项免疫组化指标的阳性表达,一般用“+”代表,“+”越多,提示表达程度越高,更有助于辅助诊断,最多可有3个“+”。
基因检测
对肿瘤组织进行基因检测,有利于肺癌个体化的靶向治疗。
所有含腺癌成分的非小细胞肺癌,都推荐常规进行EGFR、ALK、ROS1及其他靶向治疗相关和预后相关基因异常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治疗
原则目的
治疗目的:最大程度地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控制疾病进展速度、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Ⅱ期肺癌首选外科手术治疗,若不适宜手术者,可选择同步放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
适合手术者
适宜手术的患者,应该首选外科手术治疗,解剖性肺叶切除术是Ⅱ期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也是目前临床治愈肺癌的重要方法。
手术方法
包括肺叶切除术加系统性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可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等微创手术或者开胸手术。
肺癌手术禁忌证
肺癌公认的手术禁忌证有∶
肺癌分期超出手术适应证范围;
全身状况差,卡诺夫斯凯评分低于60分者,结合ECOG评分考虑;
6周之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或不能控制的心力衰竭者;
心肺功能不能满足预定手术方式者;
80岁以上且病变需要行全肺切除者;
严重的、不能控制的伴随疾病持续地损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功能;
患者拒绝手术。
术后治疗
完全切除的Ⅱ期NSCLC患者推荐常规应用术后辅助化疗,主要为含铂双药方案化疗,如紫杉醇+顺铂等。
根治性手术且术后检测为EGFR敏感突变阳性患者,术后使用靶向药物奥希替尼或埃克替尼辅助治疗。
切缘阳性的Ⅱ期肺癌推荐再次手术,任何原因无法再次手术的患者,推荐术后联合放疗。
不适宜手术者
对于有严重的内科合并症、高龄、拒绝手术等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或者拒绝手术的患者,可采用同步放化疗、靶向治疗,或者免疫治疗。
小细胞肺癌
Ⅱ期小细胞肺癌,一般不首先手术治疗,先以放化疗为主,若疾病控制(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者,可行手术切除。
一般需要根据患者的自身状态来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主要依据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PS评分来制定,评分数值越大,说明患者的身体素质越差,可能耐受的治疗方案越有限。
ECOG PS 0~2分
优先选择同步放化疗,或者化疗。
化疗方案
化疗方案主要有:
EP方案:依托泊苷+顺铂。
EC方案:依托泊苷+卡铂
注意事项
如患者无法耐受同步放化疗,那么可选择序贯化、放疗(即先做化疗,再做放疗)。
ECOG PS 3~4分
应充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可考虑单药化疗或减量联合的化疗方案。
如果治疗后ECOG PS评分能达到2分以下,可考虑给予序贯放疗,如果ECOG PS评分仍无法恢复至2分以下,则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用胸部放疗。
此外,若是非肿瘤所致的ECOG PS 3~4分患者,原则上给予最佳支持治疗。
预后
Ⅱ期肺癌的整体预后尚可,具体预后与具体的病理分型有关。
生存率
Ⅱ期肺癌中,不同的病理类型,5年生存率差异较大。
非小细胞肺癌
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整体的5年生存率约为55%。
小细胞肺癌
Ⅱ期小细胞肺癌的5年生存率约为25%。
【特别提醒】
癌症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可以用5年生存率来大致预估,其是指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5年后再次复发概率很低,一般可视作临床治愈。
5年生存率等统计数据仅用于临床研究,不代表个人具体的生存期,患者的个人生存期需要结合多种因素来决定,建议咨询就诊医师。
预后因素
预后因素是指对患者的总生存期及生存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肿瘤的恶性程度、肿瘤的分期、治疗情况和个人体质等。
肿瘤恶性程度低的患者,预后较肿瘤恶性程度高的好。
肿瘤分期中,属于临床早期的患者较临床中晚期的预后好。
及早进行正规治疗的患者,比晚治疗的患者预后好;治疗反应好的患者,较治疗反应差的患者预后好。
个人身体情况好的患者,较身体差的患者预后好。
日常
Ⅱ期肺癌的日常与其他类型的肺癌没有显著差异,经过手术、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疗或化疗等治疗,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积极严格的日常管理,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战胜癌症。
生活管理
心态与情绪
良好的情绪和心态是药物所不能替代的。
确诊后患者可能会产生恐惧感,会害怕疼痛、被遗弃和死亡等。家人要注意倾听患者的心声,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缓解焦虑症状。
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支持,让患者以良好心态积极面对手术及其他治疗。
在治疗间期和治疗结束后,建议家属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与家务,重新融入社会角色。
生活起居
居住环境保持清洁,室内应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温湿度适宜。定期房间消毒,避免感染。
保持良好的卫生清洁,防止身体意外损伤。每日饭后、睡前用生理盐水漱口,并用软毛牙刷。
饮食调节
膳食结构均衡,食物种类多样化,营养丰富。
应避免吃腌制、油煎、油炸食物。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如西蓝花、西红柿、芹菜、莴笋、猕猴桃、苹果、香蕉等。
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鱼肉等。
建议不吃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如过甜、辛辣的食物。
休息与运动
注意休息,避免熬夜或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减轻体力消耗,促进恢复。
病情改善后,可先从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开始,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复查随诊
初次确诊的Ⅱ期肺癌患者接受治疗后应定期接受医生的随访,并进行相应的检查,具体请严格遵医嘱。
复查目的在于疗效的监测,早期发现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检查以影像检查为主。
Ⅱ期肺癌患者治疗后2年内每3~6个月随访1次,2~5年建议每6个月随访1次,5年后建议每年随访1次。
复查项目:病史、体格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和肿瘤标志物、头胸腹部CT、骨扫描等。
预防
Ⅱ期肺癌只是肺癌的一个病情阶段,而肺癌又是最常见的肺部恶性肿瘤,因此准确来说,普通人群预防肺癌应该是预防所有肺部恶性肿瘤。
癌症的预防主要是减少癌症的患病风险。可大致分为日常预防和定期筛查。
日常预防就是要减少或避免肺癌的危险因素,增加肺癌的保护因素。
定期筛查是指一般人群做好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建议咨询专业医生,并遵医嘱进行肺癌筛查。
日常预防
坚持戒烟限酒
戒烟(包括卷烟、电子烟等),并远离被动吸烟。如若必要,减少任何形式的酒精摄入。
做好职业防护
有职业暴露危险的人群应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接触石棉、铬、镍等致癌物质。
避免空气污染
室内污染,如被动吸烟、明火燃煤取暖、接触油烟等。
外出个人防护
大气严重污染时,避免外出和锻炼;如若必要,应戴防霾口罩。
及时规范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要及时规范地接受治疗。
健康生活方式
尽量做到作息规律,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及营养均衡。
定期筛查
我国建议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肺癌筛查,有益于早期发现肺癌,提高治愈率。
【提示】更多详细的肺癌筛查内容,请参考阅读肺癌的日常部分。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