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涎腺混合瘤
概述
涎腺混合瘤是具有多种细胞形态和结构特征的唾液腺良性肿瘤
多表现为唾液腺区生长缓慢、边界清晰的实性肿块
致病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免疫以及遗传因素等
采用手术切除治疗
定义
涎腺混合瘤是由肿瘤性上皮组织、黏液样或软骨样间质组成的一种唾液腺肿瘤。
发病情况
涎腺混合瘤是唾液腺良性肿瘤中最多见的类型,最常发于腮腺,其次是颌下腺。本病也可发生于小唾液腺,以腭部为最常见。
据报道,多形性腺瘤的年发病率近(2~3.5例)/10万。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30~50岁人群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病因
致病原因
涎腺混合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过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免疫、以及遗传因素等。
物理性因素
X线及其他放射性物质均可成为涎腺肿瘤的诱发因素。
化学因素
吸烟、饮酒等长期与致癌物质接触的行为,可增加涎腺肿瘤的发病概率。
生物性因素
实验证明,某些肿瘤可以由病毒引起,如EB病毒等。
精神因素
精神过度紧张、心理平衡破坏造成的人体功能失调,可能是肿瘤发生的有利因素。
机体免疫状态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涎腺肿瘤。
遗传因素及基因突变
肿瘤患者可有家族史,涎腺肿瘤发病可能与家族遗传有关。
正常情况下的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相互制约,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原癌基因的激活以及抑癌基因的灭活导致了涎腺混合瘤的形成。
发病机制
涎腺混合瘤来自唾液腺中的闰管或闰管储备细胞,它既可向上皮细胞分化,又可向肌上皮细胞分化。肿瘤性肌上皮细胞进一步形成黏液软骨样组织,从而形成了肿瘤的多形性结构。
症状
主要症状
通常表现为生长缓慢、表面有结节的不规则形肿块,多为实性,间或有局部囊性,多数直径在2~5厘米,常单发,也可多发。多形性结构导致触摸时软硬不一,可活动,发生于腭部、下颌后区和多次复发者可固定而不活动。
其他症状
腭部肿物较大时黏膜表面可形成创伤性溃疡
当生长加快并伴有疼痛、面神经麻痹时应考虑恶变。
并发症
肿瘤长大后除表现畸形、影响外观外,一般不引起功能障碍。
就医
就医科室
口腔颌面外科
出现以下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
颌面部腮腺区、下颌下区、腭部等部位出现无痛性肿块,无法自行消退,且随时间逐渐长大。
出现在颌面部或口腔内的肿块生长速度加快,并伴有疼痛等症状。
以前接受过涎腺混合瘤手术治疗,在手术或附近区域又出现了肿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应避免反复揉捏、刺激肿块。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肿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刚开始多大,是否有变大或变小?
肿块的生长速度如何,最近有没有突然生长加快?
肿块有没有之前可以活动,最近活动度变差的情况?
有伴随疼痛、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闭眼不全等症状吗?
病史清单
家族中有人患涎腺混合瘤的吗?
以前做过涎腺混合瘤手术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B超、CT、核磁共振(MRI)
病理检查:既往涎腺混合瘤术后病理检查报告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腮腺区、颌下腺区、口底或腭部等部位,出现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
既往有涎腺混合瘤手术史,手术区域再次出现肿块。
临床表现
涎腺区出现的表面有结节的不规则形肿块,边界清晰,多数直径在2~5厘米。
肿瘤除表现畸形、影响外观外,一般不引起功能障碍。
影像学检查
B超
当考虑为涎腺混合瘤时首选B超检查。
可判断涎腺有无占位性病变及肿瘤大小,并估计大致的性质。
CT
可确定肿瘤部位及与周围组织、重要血管之间的关系。
MRI
可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
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于CT。
病理检查
涎腺混合瘤通常于术中切除肿块后行病理学检查确诊。
涎腺混合瘤一般不采用术前组织活检确诊,以避免活检术导致的肿瘤细胞种植。
既往有涎腺肿瘤手术史,且病理学诊断为涎腺混合瘤,应考虑肿瘤复发。
鉴别诊断
沃辛瘤
相似点:均好发于腮腺,表现为涎腺区肿块。
不同点:沃辛瘤多见于40~70岁中老年男性,患者常有吸烟史。肿瘤常呈多发性,可有时大时小的消长史。根据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结果可鉴别。
淋巴结结核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涎腺区肿物。
不同点:淋巴结结核常见于颌下和耳后淋巴结,可有消长史,抗结核治疗后肿块可缩小,肿块可多发。根据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结果可鉴别。
涎腺区的慢性淋巴结炎
相似点:均表现为涎腺区的无痛性肿块。
不同点:慢性淋巴结炎可表现为无痛性肿块,常伴有消长史,肿块可多发,一般有明确的感染来源,如面部、口咽部的炎症,抗感染治疗常有效。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可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切除肿瘤,治愈疾病,预防复发。
治疗原则:术前不宜作切取活检术;不应沿包膜作单纯肿瘤剜除术,应在包膜外正常组织处切除肿瘤,否则易复发,在此前提下应尽可能保留面神经、腮腺导管等重要解剖结构,减少术后并发症。
手术治疗
目前手术切除是该疾病的唯一治疗方式,常见的术式有以下几种:
部分腮腺切除术
腮腺浅叶肿瘤体积较小者,可在包膜外正常组织处作腮腺浅叶的部分切除。
此种术式可保留腮腺导管,且暴露面神经少,不损伤耳颞神经,可降低术后发生涎瘘、面瘫、味觉出汗综合征的概率。
腮腺切除术
若肿瘤累及腮腺深叶,通常作腮腺的全部切除。
颌下腺/舌下腺切除术
发生在颌下腺和舌下腺的混合瘤,应将肿瘤与腺体一并切除。
术后并发症
腮腺切除术后可能出现面瘫、涎瘘、味觉出汗综合征。
舌下腺切除术中可能损伤颌下腺导管,导致术后颌下区肿胀。
颌下腺及舌下腺切除术均可能损伤舌神经导致舌体麻木。
预后
治愈情况
涎腺混合瘤在及时经过规范的手术治疗后,一般可治愈,偶有复发。
危害
肿瘤体积较大时可能影响面部外观。
涎腺混合瘤发病后未及时就诊,肿瘤随时间逐渐增大,可能产生神经压迫症状,如面神经瘫痪等,影响生活质量。
腭部混合瘤体积较大可能出现黏膜溃疡,伴随疼痛,影响吞咽和进食。
肿瘤体积过大会加大手术难度,增加术后面瘫、涎瘘等并发症风险,同时增加复发概率。
若长期任其发展,可能发生恶变甚至转移,则预后较差。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蔬果,多摄入优质蛋白,均衡饮食,提高免疫力。
尽量避免可能含有致癌物质的食物,如发霉、烧焦及腌制食物等。
肿瘤出现在腭部时,应避免食用温度过高或硬性食物,避免刺激黏膜。
术后应避免食用辛辣、酸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刺激唾液分泌,影响伤口愈合。
生活管理
日常适当锻炼身体,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增强体质。
尽量避免致癌物质的接触,如烟、酒、放射线及某些化学致癌物等,做好职业防护。
心理支持
积极与医生沟通,了解涎腺混合瘤的相关知识,避免“谈瘤色变”,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治愈的信心。
病情监测
术后注意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是否有液体渗出,是否有新发肿物。
若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复诊。
随诊复查
定期复诊,遵医嘱或于术后1个月复查伤口愈合情况。
建议每半年复诊一次,持续复查3年,确认是否复发并及时再治疗。
预防
预防措施
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提高免疫力。
避免过度劳累,劳逸结合。
戒烟限酒。
发现涎腺区异常肿胀及时就诊。
筛查
30~50岁人群建议每年至少体检一次,及时发现涎腺区的异常病变,并尽早就诊。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