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骨骨折
概述
上颌骨骨折指上颌骨在遭受来自正前方、下方或侧方打击力时,可以发生骨折。上颌骨位于人体面中部的中央,位置较为显著,是面中部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之一。
病因
上颌骨骨折最常见的原因是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和摩托车事故,还可由暴力、摔跌以及体育运动致伤,多数上颌骨骨折发生在16~40岁的年轻男性。
症状
1.骨折移位和异常动度
上颌骨骨折尤其是上颌骨整体骨折,一般发生向后下方移位,导致上颌骨下坠。矢状骨折两侧骨折段向外移位,牙弓增宽,如果骨折移位不大,腭黏膜通常是完整的;如果骨折段移位明显,腭部黏膜裂开,即可形成"创伤性腭裂"。
临床上病人做咀嚼运动时,可发现上颌骨整体异常动度。检查上颌骨是否存在骨折时,将头部固定,一只手持住上颌前部牙槽突前后晃动,感觉是否有上颌骨骨折段明显动度。检查Le Fort Ⅱ型或Ⅲ型骨折时,一只手手指置于鼻梁部位,另一只手持住上颌骨前后晃动,如果鼻额缝处有动度,提示存在Le Fort Ⅱ型或Ⅲ型骨折。
2.咬合错乱
上颌骨骨折后咬合错乱典型的表现是后牙早接触,前牙开?或反?;如果上颌骨向侧方整体移位,则出现偏?畸形;如果上颌骨矢状骨折,一侧骨折段下垂,则出现患侧牙早接触,健侧牙呈开?状态。
3.功能障碍
上颌骨骨折后可出现语言障碍、吞咽困难以及咀嚼障碍,咀嚼障碍主要表现为咬合无力。当上颌骨整体骨折后下坠移位明显时,可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4.面部畸形
上颌骨骨折后常表现为口不能闭合,流涎,面中1/3变长,前部塌陷。低位骨折面部畸形可不明显,高位骨折常表现为面中部凹陷,呈"盘状脸"外形。上颌骨可向一侧移位,造成面中部扭曲畸形。
5.眼部症状和体征
检查
影像学检查:临床诊断的骨折需要影像学检查加以证实。
1.平片
华氏位和头颅侧位片可用来诊断上颌骨骨折,多在没有CT检查手段的情况下使用,缺点是无法看清骨折的细节。
2.CT检查
对面中部进行轴位和冠状位CT扫描,可以显示上颌窦各壁骨折情况,上颌窦是否积液,以及骨性眼眶和眶内容物损伤情况。对严重的面中部创伤或上颌骨移位,三维CT对于明确诊断和从整体把握骨折特点很有价值。
诊断
病史:详细询问本人或家属受伤原因,致伤力的性质、大小和方向,伤后是否有昏迷,伤后治疗情况,患者视力情况以及是否有复视,嗅觉以及鼻通气情况,咬合情况等。
治疗
1.低位水平骨折的治疗
简单的上颌骨骨折可采用头帽颏兜托或颌间牵引复位,然后颌间固定3~4周,并辅以头帽颏兜托颌骨向上制动。移位明显的上颌骨骨折,需切开复位,恢复咬合关系,并在颧牙槽嵴和梨状孔边缘用接骨板进行固定。
2.高位水平骨折的治疗
高位骨折一旦发生移位,通常需切开复位。手术应尽早进行。经冠状切口、口内切口和面部小切口联合入路暴露骨折,并进行固定。如伴发眶底骨折,需通过睑缘下或睑结膜切口,复位眶内容物,修补眶底。
3.矢状骨折的治疗
重点是恢复上颌骨牙弓的宽度以及咬合关系。
4.陈旧性骨折的治疗
上颌骨陈旧性骨折通常需根据模型外科设计和定位合板进行LeFort分型截骨复位。矢状骨折并有移位时,需在LeFortⅠ型截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块截骨。
预后
术后应用抗生素3天左右,预防感染。术后根据咬合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咬合,视情况进行颌间弹力牵引1周左右。术后保持口腔卫生。进软食2~3周。术后CT检查明确骨折复位和固定情况。术后3个月复查,检查咬合及张口情况,复查CT,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以及上颌窦是否存炎症。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治疗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