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一般性状检查
概述
粪便一般性状检查是粪便常规检查的内容之一,正常成人一般每天排便1次,为100~300g,为成形软便,呈黄褐色,有少量黏液,有粪臭。粪便的性状和组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食物、胃肠道和肝胆胰腺功能等。因此,粪便一般性状检查对消化系统疾病和寄生虫感染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适宜人群
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
疑似寄生虫感染的患者。
标本采集
采集方法:患者留便
检查前
取新鲜标本3~5g(约小黄豆大小),选择异常成分的粪便,如含黏液、脓血或颜色异常的标本;外观无异常的粪便,须从表面、深处、粪端多处取材送检。
放入干燥、清洁、无吸水性的有盖容器内送检,不能采集尿壶、便盆中的粪便标本。
检查后
请及时送检,一般常规检查应避免超过1小时送检,寄生虫和虫卵检查不宜超过24小时。
相关指标
粪便量、粪便性状、粪便颜色、粪便气味、粪便寄生虫和结石等。
临床意义
根据粪便的性状与组成,可以了解胃肠道和肝胆系统的功能状况。
根据粪便的颜色及粪胆素的检查,有助于黄疸的鉴别。
有助于寄生虫感染的诊断。
目录
概述
适宜人群
标本采集
相关指标
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