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感染
概述
口腔及颌面部软、硬组织的感染
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黏膜起疱、牙齿疼痛、松动等
通常由细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
好发于口腔卫生较差、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及特定年龄的人群
定义
口腔感染是因致病微生物的入侵引起口腔和颌面软、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有时会波及全身脏器。
口腔感染可以是单一的致病微生物引起,也可以是多种致病微生物共同参与的混合感染。
感染是否发生、感染的临床过程及预后如何,取决于致病微生物的种类、毒力和数量,也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功能、营养状态、感染部位和对致病微生物是否敏感等。
分类
根据致病微生物分类
细菌感染
导致口腔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口腔内的致病菌群,如变异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聚集杆菌等,这些细菌可以导致龋病、慢性牙龈炎和慢性牙周炎等疾病。
当它们通过病变的牙髓或者牙周组织进一步侵入深层时,就会导致牙源性颌面部感染。
病毒感染
导致口腔感染的病毒,主要包括单纯疱疹病毒(HS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SV)、人乳头瘤病毒(HPV)等。
真菌感染
特殊致病微生物
包括梅毒螺旋体、结核杆菌、放线菌感染等。
根据累及组织分类
牙体、牙周疾病
颌面部间隙感染
颌面部的皮下、肌肉、唾液腺与颌骨之间有疏松的结缔组织或脂肪,这些组织发生的感染被称为间隙感染。
颌骨骨髓炎
主要包括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新生儿颌骨骨髓炎等。
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唾液腺疾病
主要包括急性化脓性唾液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等。
发病情况
口腔感染在日常中较为多见,不同的病种发病情况也不同,部分常见口腔感染的发病情况如下:
龋病
全国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为38.5%,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71.9%。
牙周病
牙周病是成年人牙齿脱落的主要原因。
牙龈炎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普遍,患病率在70%~90%,最早可见于3~5岁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和严重性也逐渐增加,青春期达到高峰。青春期后,牙龈炎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缓慢下降。
多数成人所患牙周炎为轻至中度,牙周炎的患病率和严重性随年龄增高而增加,未经治疗的牙周炎最终会导致牙齿缺失。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多发生于青壮年,一般以16~30岁发生率最高,男性多于女性。
约占各类型颌骨骨髓炎的90%以上。主要发生于下颌骨,婴幼儿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则以上颌骨最多见。
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平均年发病率为1.6/1000,患病率为每年2.5/1000。
原发性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复发性感染多见于成人。
尖锐湿疣
HPV感染很常见,全球正常人群的感染率为11.7%。
尖锐湿疣的全球估计年发病率为(160~289)/10万,其中男性发病率为(103~168)/10万,女性为(76~191)/10万。
尖锐湿疣有非常高的复发率,男性人群复发病例的发生率为(47~163)/10万,女性人群为(23~110)/10万。
手足口病
主要流行场所是托幼单位,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夏、秋季最易流行。
年发病率为(37.01~205.06)/10万,近年报告死亡率为(6.46~51.00)/10万。
流行性腮腺炎
主要发生于人群密集区,如学校。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以1~15岁儿童多见,尤以5~9岁儿童最为多见。
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
病因
致病原因
不同类型的口腔感染,致病原因各自不同,以下列疾病为例:
龋病
细菌:细菌是龋病发生的先决条件。
食物:食物尤其是蔗糖在龋病发病中具有重要地位。
宿主:人体对龋病的敏感性涉及多方面因素,如唾液的流速、流量、成分,牙的形态与结构,全身状况等。
时间:龋病发病的每个过程,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
牙周病
遗传因素、性激素、吸烟、某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全身性因素,可以促进牙周病的进展速度和严重程度。
颌面部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均为继发性,常见为来源于牙齿及牙周组织的牙源性感染,或来源于淋巴组织的腺源性感染,由直接损伤、医疗操作、经血液途径感染较少见。
感染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共同引起的混合感染,也可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需氧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或厌氧菌等引起的腐败坏死性感染。
颌骨骨髓炎
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上多为混合性细菌感染。
感染途径主要包括牙源性感染、损伤性感染、血源性感染。
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机体的免疫功能与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发病的程度有密切关系。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全身代谢紊乱、机体抵抗力低下或胃肠手术禁食后,反射性唾液功能降低,导致逆行感染。
症状
主要症状
牙体/牙周疾病
龋病
龋病也就是俗称的蛀牙、虫牙,患牙在发病早期会出现白垩色或黄褐色斑点,随着龋病发展会出现冷、热、酸、甜敏感,牙齿疼痛,同时牙齿外观上会出现龋洞。
随着龋病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引发急/慢性牙髓炎、急/慢性根尖周炎,出现自发痛、放射痛、咬合痛、牙齿松动、牙龈窦道等。
牙周病
牙龈出血:多在刷牙或咬硬物时发生,偶也有自发出血。
牙龈红肿:牙龈充血,呈鲜红色或暗红色,牙龈会有肿胀、疼痛的感觉。
牙齿松动:牙槽骨吸收,使牙周支持组织减少,出现牙齿松动。
颌面部间隙感染
局部表现为感染部位和附近出现红、肿、热、痛,以及功能障碍、引流区淋巴结肿痛等典型症状。
全身症状包括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尿量减少等。
颌骨骨髓炎
急性颌骨骨髓炎的全身及局部症状明显,与间隙感染急性期表现相似。患牙以及相邻的多数牙齿出现叩痛、松动,甚至牙槽溢脓。患侧下唇麻木是诊断下颌骨骨髓炎的有力证据。
慢性颌骨骨髓炎表现为局部口内或口外溢脓,脓液中可排出小片死骨。
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单纯疱疹
原发性疱疹性龈口炎
大多数原发感染为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的隐形感染。
显性感染潜伏期为4~7天,可出现发热、头痛、疲乏不适、全身肌肉疼痛,甚至咽喉肿痛等急性症状,下颌和颈上淋巴结肿大,触痛。患儿流口水、拒食、烦躁不安。
口腔黏膜、唇和口周皮肤可出现成簇的小水疱,似针头大小,水疱壁薄、透明,易溃破,形成不规则形糜烂面。如有继发感染,可形成溃疡,疼痛明显。
复发性疱疹性口炎
复发总是在原先发作过的位置或附近。
开始时患者可感到轻微的疲乏与不适,病损区有刺激痛、灼痛、痒、张力增加(有绷紧的感觉)等症状;一段时间后出现水疱,周围发红,随后破溃、糜烂、结痂。
带状疱疹
疱疹在皮肤或黏膜的一侧,呈带状分布,病损不越过中线。
发病前阶段,常有头痛、乏力等不适症状,皮肤感觉异常、不同程度的疼痛,可持续数天或数周。疼痛主要表现为烧灼感、刺痛、电击样疼痛等。
发生在口腔黏膜的疱疹密集成簇,很快破溃形成糜烂面,表面覆盖有黄白色假膜,黏膜充血,疼痛明显。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潜伏期平均为3~5天。多数突然发病。常有1~3天的发热、咳嗽、流涕、食欲缺乏等症状。
主要表现为手、足、臀部皮肤和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破溃后形成的糜烂或浅溃疡。
口内颊黏膜、软腭、舌缘及唇内侧出现散在的红斑及小疱疹,多与皮疹同时出现,或稍晚1~2天出现。口内疱疹极易破溃成糜烂面,其上有灰黄色假膜,周围黏膜充血红肿。
尖锐湿疣
为口腔HPV感染所致,好发于舌背、唇、牙龈、颊、上腭。
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小的结节,有蒂或无蒂,可逐渐增大或融合,形成菜花状、乳头状赘生物,颜色呈肉色或苍白色。
一般无自觉症状,少数可自觉痒感、异物感、压迫感或灼痛感,可发生破溃、糜烂、出血或继发感染。
急性化脓性唾液腺炎
常为单侧腮腺发病,腮腺区有疼痛、肿大、压痛,病变进展后疼痛加剧,呈持续性疼痛或跳痛,腮腺区以耳垂为中心肿胀更为明显,耳垂被上抬。
腮腺导管口红肿,轻轻按摩腺体可见脓液自导管口溢出,有时甚至可见脓栓堵塞于导管口。
并发症
中毒性休克
就医
就医科室
口腔内科
出现牙痛、牙齿龋洞、咬合疼痛、牙龈红肿、牙齿松动等牙体或牙周疾病,以及口腔起疱、口腔溃疡等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口腔颌面外科
出现口腔颌面部红肿热痛、发热、畏寒、头痛等不适,或者有唾液腺红肿、疼痛等,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出现高热、呼吸困难、胸闷,或伴有眼眶剧痛、头痛、恶心呕吐等,建议立即到急诊科进行救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保持口腔清洁。
不要擅自服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干扰医生诊断。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颌面部肿胀多长时间了?是否有流脓的情况?
是否有牙齿疼痛、牙齿松动或者牙龈出血的情况?
口腔起疱、赘生物出现多长时间了?是否伴有疼痛?全身其他部位是否出现类似的病变?
是否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接受过牙科治疗?是何种治疗?
就诊前是否有自行吃药?吃的何种药?是否有缓解?
发病前是否接触过有类似病变的人群?
平时的口腔卫生习惯怎么样?是否喜食甜食?
有吸烟的嗜好吗?吸烟多久了?每天的量大概是多少?
是否在妊娠期?
是否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急慢性血液病等系统性疾病?
是否有家族性遗传病?
是否有不洁性行为?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病原学检查、病理检查。
影像学检查:根尖片、全口曲面体层片、CBCT、B超。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全身用药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口腔卫生不佳,有长期不良刷牙习惯。
有感冒、外伤、感染、肿瘤等导致免疫力降低的病史。
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口唇皮肤可发生成簇或散在小水疱。水疱可能仅限于一侧口腔黏膜,或两侧均有。
颌面部感染区的红肿热痛是主要表现,也是诊断局部感染的基本依据。在炎症局限形成脓肿后,波动感是诊断脓肿的重要特征。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存在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指标升高。
病原体检查:通过涂片、分离培养等,明确病原体类型。如显微镜下观察念珠菌菌丝及孢子,可诊断念珠菌感染。某些情况下需要进行脓肿穿刺。病原学检查还可指导治疗用药。
影像学检查
X线片:对诊断牙体、牙周疾病,颌骨骨髓炎的诊断能提供可靠依据。
CT:较X线片更能清楚显示感染灶和周围组织的情况。
鉴别诊断
口腔感染各分类间通过临床检查及辅助检查可相互鉴别。以口腔单纯疱疹为例。
带状疱疹
相似点:均可出现口腔黏膜水疱。
不同点:带状疱疹水疱较大,疱疹聚集成簇,沿三叉神经的分支排列成带状,不超过中线。疼痛剧烈。本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生,痊愈后很少复发。
手足口病
相似点:均可出现口腔黏膜水疱。
治疗
治疗目的:控制感染,治愈疾病,预防并发症。
治疗原则:针对具体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轻度感染主要采用局部疗法;严重感染,应评估患者全身状况,进行全身支持治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一般治疗
指导患者建立正确的刷牙方法和习惯,使用牙线、牙间隙刷等辅助工具保持口腔卫生等。
日常可通过补充高营养食物、多种维生素等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促进疾病的愈合。
积极治疗系统性疾病,如积极控制血糖、避免滥用抗生素等。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全身用药
抗真菌药物
抗病毒药物
抗菌药物
局部用药
抗菌消炎药
抗病毒药
对病毒感染,使用3%阿昔洛韦软膏或酞丁安软膏局部涂搽。
散剂
可局部使用外用溃疡散、冰硼散、西瓜霜粉剂等散剂。
含片
可用西吡氯铵含片、溶菌酶片、西地碘片等含化。
止痛药
局部湿敷
可用温的生理盐水、0.1%~0.2%氯己定液等湿敷。
手术治疗
充填治疗
通过手术去除牙齿的龋坏组织,制备成一定洞形,经隔湿、消毒、垫底,选用合适的充填材料进行修复。
若发展至急、慢性牙髓炎或根尖周炎,需要进行根管治疗。
牙周治疗
是指用洁刮治器械去除牙牙石、菌斑和色渍,同时刮除牙根表面感染的病变牙骨质,使刮治后的根面光滑而平整。认真而细致的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治疗是保证牙周治疗成功的必备条件。
牙周病发展到较严重阶段后,单靠基础治疗不能解决全部问题,需要通过手术的方法对牙周软、硬组织进行处理,才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包括切除性手术、重建性手术、再生性手术和成型及美学手术。
脓肿切开引流
炎性病灶已化脓并形成脓肿,或脓肿已自溃而引流不畅时,都应进行切开引流或扩大引流术。
其他治疗
物理治疗
激光照射早期应用可以消炎、止痛、促进愈合。但是,有效照射的剂量以及强度仍缺乏相关临床对照研究的验证。
全身支持疗法
病情严重者应卧床休息,保证饮水量,维持体液平衡。
进食困难者可适当补充营养液,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等。
预后
治愈情况
口腔感染的预后与病种、严重程度、患者体质等因素有关,大部分经过积极治疗后可愈合。
部分疾病无法治愈,但可通过治疗改善症状,使患者工作和生活基本不受影响。
某些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会复发,如单纯疱疹等。
危害性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颌骨骨髓炎若不及时治疗,患者全身反应低下,可能出现中毒性休克。
某些疾病具有传染性,可传染给其他易感人群。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蔬果,多摄入优质蛋白,提高免疫力。
清淡饮食,少食甜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和过硬、过烫食物。
局部用药后不要立即进食或饮水。
生活管理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日常使用牙线、牙牙缝刷等辅助清洁工具。
适度运动,劳逸结合,增强体质。
治疗中、治疗后注意仔细观察有无复发。
随诊复查
疾病的种类不同,复查的时间要求也会有所不同,患者应按照医嘱定期进行复查。
定期随诊复查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的恢复情况。
复查时可能需要做口腔检查、血液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预防
日常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饭后及时刷牙,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坚持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加强健康教育,避免不安全性行为。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