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耳后有个鼓包
概述
耳廓后方的孤立性肿块,常见于炎性病变、肿瘤,发育异常等
与炎症、先天性疾病和肿瘤等有关
耳后有个鼓包可首先到耳鼻喉科就诊
需查明原因,针对具体疾病进行对因及对症治疗
定义
耳后有个鼓包指耳廓后方的区域出现孤立性包块,主要与炎性病变、良性肿物和恶性肿瘤,解剖或先天发育异常等原因有关。
耳后包块的发生一般遵循“80%”法则或“7”法则。
所谓“80%”法则,即:在肿块中,肿瘤占80%,多于炎症和先天性畸形;在肿瘤中,恶性者占80%,多于良性者;在恶性肿瘤中,转移性者占80%,多于原发性者;在转移性恶性肿瘤中,原发灶80%位于锁骨上,多于来自锁骨下者。
“7”法则即为:病史为7天的耳后肿块多为炎症;7个月的多为肿瘤;7年的多为先天性畸形。
这些法则虽非绝对规律,但可作为进一步检查的提示。
发生机制
炎性病变
耳后皮肤及皮下组织受到病原体感染时,可形成软组织急慢性炎症,常与局部皮肤不洁、擦伤、毛囊与皮脂腺分泌物排泄不畅、周围炎症波及或机体抵抗力降低等因素有关。起病可为硬质包块,脓肿形成后触诊呈囊性。
耳部、头颈等附近组织发生急性炎症时,病原体感染耳后淋巴结,使其内免疫细胞和组织增生,导致淋巴结肿大。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为主,也可为结核分枝杆菌。慢性淋巴结炎常因急性淋巴结炎治疗不彻底,原发灶未解除或机体抵抗力差演变而来。
先天性疾病
主要为胎儿期生长发育时,耳部形成过程中,组织结构发育异常,或胚胎时期,颈囊发育成淋巴系统的过程中,部分淋巴组织发生迷走造成。
良性肿瘤
皮肤腺体腺管和毛囊在发生堵塞时,可形成潴留囊肿;各种黏膜下组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增生改变,肿物无侵蚀性生长特征,多生长缓慢。
恶性肿瘤
原发肿瘤:于耳后的恶性肿瘤并不多见,肿瘤可以来源于原位的任何组织,如皮肤癌、淋巴组织及神经的侵袭性肿瘤,如果是淋巴瘤,全身其他部位淋巴组织也可能有累及,神经来源的肿瘤以神经纤维肉瘤,神经纤维瘤及其恶变多见。
转移性肿瘤:头颈部组织、器官的淋巴液都引流到耳后上颈部区域,故头颈部恶性肿瘤均可能发生耳后淋巴结转移。有些耳后转移性肿瘤找不到原发灶,其原因可能是原发灶很小而且极其隐蔽,难以查出,抑或病程中原发灶自发性消退,但耳后转移灶继续存在和发展。
表现
不同原因引起的耳后有个鼓包,在发病年龄、病程长短、生长速度等情况会有所不同。
此外,还可伴随其他的局部症状,如包块的红肿、疼痛、破溃及瘢痕形成、移动性差、粘连、搏动等。同时,也可能出现其他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皮疹、贫血、白细胞异常等。
症状特征
发病年龄不同
婴幼儿
发病多由胎儿期发育过程中,遗留的胚胎性组织或产生的先天性生长发育异常所致。
常见于第1鳃裂囊肿
青少年
主要此年龄段患者免疫功能活跃,在耳部或头颈部受到病原体感染后,经淋巴途径波及耳后淋巴结者,易发生急性炎症反应或转为慢性炎症状态。
常见于急性和慢性淋巴结炎
青壮年和中年
此年龄段患者需警惕恶性肿瘤的发生,其共同临床特点是肿块迅速生长,常向周围组织侵犯,并可出现远处转移。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还可查到颈部、腋窝、腹股沟、纵隔及腹部淋巴结肿大
常见于恶性淋巴瘤
老年
高龄男性罹患恶性肿瘤的比例较高,可能引起耳后淋巴结转移癌的发生。
常见于鼻咽癌、外耳道癌、中耳癌等。
病程长短
数天
一般耳后包块发生在2周内,生长较为迅速,常伴随周围组织的红肿和疼痛,起初质硬肿物渐变为囊性。
常见于耳后皮肤疖肿、急性耳后淋巴结炎耳后骨膜下脓肿
数月
耳后肿物持续肿大超过8周以上或反复发生者,呈现渐进性肿大,可由炎性刺激因素所致,也可能与恶性肿瘤转移有关。
常见于耳后淋巴结结核、慢性耳后淋巴结炎、耳后淋巴结转移癌等。
数年
如果耳后包块已有数年以上病史,一般为良性或先天性病变。多表现出无明显疼痛、活动性好,以及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的特点。
常见于耳后皮脂腺囊肿、耳后脂肪瘤、第1鳃裂囊肿等。
增长速度
迅速增长
多表现耳后包块在短期内迅速增长,可伴有疼痛及红肿,大多数为炎性疾病,但不能完全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性。
常见于急性耳后淋巴结炎、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恶性淋巴瘤等。
进行性增大
可为急性炎症未得到及时治疗迁延不愈或转为慢性,也可能是别处癌肿转移至耳后。
常见于恶性淋巴瘤、耳后淋巴结结核、淋巴结转移癌等。
生长缓慢
耳后包块可在无意中发现或长期处于静止生长状态,即使有长大趋势,生长速度也较为缓慢。
常见于结核性淋巴结炎、耳后皮脂腺囊肿、第1鳃裂囊肿等。
伴随症状
红肿、疼痛、破溃及瘢痕形成、移动性差、粘连、搏动,以及发热、肝脾肿大、皮疹、贫血、白细胞异常等。
红肿
耳后有个鼓包伴红肿,常见于耳后皮肤疖肿、耳后急性淋巴结炎、耳后骨膜下脓肿、虫咬皮炎等。
可以是急性炎症的常见表现,也可以为慢性炎症急性发作所致,一般病程持续时间不超过2周,也可因得不到有效和及时治疗,转为慢性或引发其他并发症状。
疼痛
受到炎性因子、病原体及毒素刺激,也可为肿大的淋巴结牵拉感觉神经末梢所引发。
常见于耳后急性淋巴结炎、耳后皮肤疖肿、转移癌或恶性淋巴瘤增大过快等。
破溃及瘢痕形成
脓性或液性鼓包在进展膨大时,可向外穿透皮下组织和皮肤,出现破溃及瘘管。在创面愈合时形成瘢痕增生。
常见于淋巴结结核、放线菌病、耳后骨膜下脓肿等。
其他局部伴随症状
移动性差:多见于神经纤维肉瘤、淋巴结转移癌、耳后蜂窝织炎等。
粘连:多见于恶性淋巴瘤、淋巴结转移癌、神经纤维瘤恶变等。
搏动:多见于耳后乳突导静脉畸形、耳后血管瘤等。
其他全身伴随症状
发热:多见于淋巴瘤、耳后淋巴结结核、耳后疖肿等。
肝脾肿大:多见于淋巴瘤、结核、风疹等。
贫血:多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皮疹:多见于猩红热、麻疹水痘、带状疱疹猫抓病等。
白细胞异常:多见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原因
引起耳后有个鼓包的原因很多,最常见于耳部及头颈部的病变,如:耳后皮肤疖肿、耳后淋巴结结核、耳后表皮样囊肿、第1鳃裂囊肿、耳后皮脂腺囊肿、耳后血管瘤、耳后脂肪瘤、耳后神经鞘瘤和纤维瘤,以及耳后各种恶性肿瘤或淋巴结转移癌等。
全身系统疾病、不良理化因素刺激,也可成为导致耳后有个鼓包出现的诱因。
通常医生判断原因需要结合病史、专科检查、针对性检查和检验等方式,综合判断导致相关的疾病种类和病情程度。
耳后有个鼓包的因素分为疾病因素和非疾病因素。
疾病因素
以下仅列出可能导致耳后有个鼓包的部分疾病,不代表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向医生求助。
常见疾病
引起耳后有个鼓包的常见疾病主要包括炎性疾病、先天性疾病、良性肿物和恶性肿瘤。
炎性疾病:耳后淋巴结炎耳后骨膜下脓肿、耳后皮肤疖肿、虫咬皮炎等。
先天性疾病:耳后表皮样囊肿、第1鳃裂囊肿等。
良性肿物:耳后皮脂腺囊肿、脂肪瘤、血管瘤等。
恶性肿瘤:淋巴瘤神经纤维肉瘤、淋巴结转移癌等。
其他疾病
特殊感染:耳后淋巴结结核、风疹、带状疱疹等。
先天性疾病:耳后皮样囊肿、第1鳃裂囊肿等。
非疾病因素
环境因素
化学及腐蚀性液体灼伤、急骤变化的冷热刺激等因素造成耳后皮肤急性炎症反应时,也可诱发耳后出现肿胀性包块。
生理因素
营养不良或极为消瘦者,以及中耳乳突骨质气化突出,还有乳突导静脉发生变异膨隆于乳突骨质以外时,表现出耳后有个鼓包的现象。
就医
若耳后有个鼓包长期存在,且对正常生活无明显影响时,在经过医生确诊后,如不需要进行积极治疗者,可暂时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定期复诊。
但如果耳后有个鼓包持续存在、反复发作、进展加重从而造成身体不适,尤其是影响到正常生活了,应及时耳鼻喉科就医,确定疾病类型和病情程度后进行相应治疗。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通常建议就医:
耳后有个鼓包持续存在、反复发作、进展加重从而造成身体不适。
如包块迅速增大、发生破溃,以及出现发热、皮疹、贫血时,宜积极就医。
虽然部分包块呈进行性生长,增大速度相对较慢,但导致明显不适者,也应及时就医。
特别注意的是:耳后有鼓包,无明显症状时,也应及时就医,进行系统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特殊检查,以排查全身性疾病和隐匿肿瘤转移的可能。
就诊科室
出现耳后有个鼓包后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耳鼻喉科。
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可能需要就诊于相应科室:
如伴发发热、肝脾大、皮疹等症状,可能需要就诊于感染科;
伴发发热、贫血、白血病异常者,可能需要就诊于血液科;
如出现广泛淋巴结肿大,伴发热、肝脾肿大等症状时,可能需要就诊于肿瘤科;
小儿患者可就诊于儿科。
由于导致耳后有个鼓包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耳后有个鼓包什么时候出现的,持续多久了?
耳后有个鼓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加重或者缓解?
耳后有个鼓包是突然出现的,还是慢慢发生的?
除耳后有个鼓包外,有没有其他症状,如红肿、疼痛、破溃及瘢痕形成、移动性差、粘连、搏动,以及发热、肝脾肿大、皮疹、贫血、白细胞异常等?
病史清单
是否有耳后组织受到化学和腐蚀性液体灼伤?
是否有耳后组织受到搔抓或损伤?
是否耳后组织受到过蚊虫叮咬?
是否有耳后组织处于急骤变化的冷热刺激?
是否患有结核、风疹、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淋巴瘤或全身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病史?
是否有饮食挑剔、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或刻意控制体重?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询问病史后,首先将选择体格检查,并判断是否需要后续辅助检查,如:病原体检查、影像学检查、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内镜检查、病理学检查等,结合患者的症状特征和病情程度作进一步评估。
身体检查
医生会对就诊者的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精神状态等)先进行检查判断。
观察:医生会对耳后鼓包的形态特征、皮肤表面色泽和透光程度,以及所处位置等表现进行初步观察,以获取鼓包的大概印象。
触诊:医生可能还会用手触诊患侧耳后鼓包、耳廓、颈部周围、腋下等地方,主要是进一步明确耳后鼓包的大小、范围、质地和活动度情况,以及了解颈部、锁骨上淋巴结等处是否有肿大。
常规检查
病原体检查:如血培养、淋巴结瘘管分泌物找病原体、性病性肉芽肿时做分泌物衣原体分离培养等。
影像学检查:B超、CT、MRI或PET-CT检查可针对耳后鼓包进行结构观测,如发现有价值的影像学特征,可辨别是否需要进行活检进一步明确疾病性质。PET-CT能同时提供功能和解剖信息,且能够发现全身隐匿性病灶,提供合适的活检部位。
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目前将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的细针定义为外径0.9mm以下,不同于以往的粗针穿刺,穿刺后,针道种植性转移的机会极少。对判断耳后鼓包的组织来源和良、恶性,因其简便、安全,以及阳性检出率和诊断正确率较高等优点,目前临床被广泛应用。
内镜检查:淋巴结转移性恶性肿瘤中,原发灶多来自耳及鼻咽、口咽等区域,应用耳镜和鼻咽镜(含纤维或电子鼻咽镜)对上述部位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对寻找原发灶有重要意义。发现可疑原发灶者,应行病理学活检以明确诊断。
病理检查:针对耳后鼓包的穿刺、涂片及活体组织检查各有其优缺点,一般此处病变如需明确性质,多采取整体切除送病理检查。对于常规病检不能确定组织来源者,可行免疫组化检查协助诊断。
缓解与治疗
如果耳后有个鼓包持续存在、反复发作、进展加重从而造成身体不适,尤其是影响到正常生活了,应及时到耳鼻喉科就医,确定疾病类型和病情程度后进行相应治疗。
未看医师时,不建议自行盲目使用药物进行治疗,避免掩盖临床表现,干扰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影响诊断。
在医院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需要根据疾病类型和病情程度,选择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选择合适自己的方式锻炼身体,提高抵抗力。
保持口、鼻及耳部清洁卫生,避免致病物质和污水对身体的不利影响。
避免耳部接触有害化学物质、腐蚀性液体和工业粉尘。
注意工作和生活防护,呼吸道流行性传染病高发时,不提倡到人群稠密的公共场所。
冬季注意耳廓保暖。
饮食方面
治疗期间宜根据疾病治疗需要,选择高蛋白、高热量及高纤维饮食,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
尽量摄入易咀嚼、吞咽,以及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戒烟戒酒。
心理护理
医生会通过认真详细检查,明确可能的病因,充分理解患者的感受,取得患者信赖后,合理解答患者的疑虑,使患者对疾病的预后和治疗有必要的认识,促使患者积极配合诊治和复查。
药物应用
导致耳后鼓包的绝大多数疾病,需要在专科医生明确诊断后,选择针对性治疗。在药物的使用上应遵从医生指导,不提倡自行采用非处方药口服或外用。
遵医嘱使用药物一段时间后症状仍未缓解,甚至加重,不宜继续使用相关药物,应及时就医治疗。
针对小儿、孕产妇及老人,在药物使用上可能与其他人群不同,通常建议咨询医生。
需特别注意的是,老百姓口中的消炎药,即抗生素,不能盲目自行用药,易致耐药的发生,也容易掩盖病情和延误治疗,故不推荐自行诊治和用药。
专业治疗
可分为两种情况:直接缓解症状的对症治疗,充分分析病因后的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经医生诊断后,通常采用一般治疗,局部理疗及药物治疗等,帮助患者缓解感染性炎症导致的急性症状。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适当增加营养。保持患处干燥清洁,避免压迫和揉搓。避免急骤的冷热温度变化刺激患处,减少对疾病治疗的负面影响。
局部理疗:针对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炎性包块,可选择半导体激光、微波等理疗设备对肿胀区域进行局部照射治疗,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炎性肿胀所引发的红肿和疼痛症状。
药物治疗:如需要选择解热、镇痛药改善疼痛症状时,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并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常用的有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布洛芬等。也可用鱼石脂软膏、龙珠软膏等外敷治疗。
对因治疗
针对不同的疾病原因,医生给予的治疗方案会有一些差异,以下面疾病为例:
第1鳃裂囊肿:本病主要采用手术的方式彻底切除。尤其是体内存在较细的分支者更应警惕组织残留及术后复发。如继发感染,先控制感染,然后手术。
耳后淋巴结结核:常全身应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等抗结核药。对已形成脓肿或瘘管者,可通过局部抽脓、冲洗,再注入抗结核药物。可用转移因子左旋咪唑、免疫核糖核酸等治疗。
淋巴瘤:主要以化疗为主,放化疗结合治疗,也可选择单克隆抗体、干扰素、细胞免疫治疗等生物疗法,对于病变局限者,还可选择手术治疗切除病变。
耳后淋巴结转移癌:需综合考虑病变的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淋巴结大小、数目、有无淋巴结包膜外侵犯、原发肿瘤的位置及原发灶的治疗措施、患者的全身状况等因素,选择放射治疗、手术治疗及二者结合的综合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