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概述
是免疫功能异常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致使红细胞破坏加速、寿命缩短的溶血性贫血
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及肝脾肿大,严重者可有高热、寒战、腰背痛、呕吐和腹泻等
原发性病因不明,继发性常见于血液系统肿瘤、免疫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和病因治疗为主,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等
定义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一种因为免疫功能异常导致B淋巴细胞功能亢进,产生自身红细胞的抗体,红细胞与自身抗体和(或)补体结合,造成红细胞破坏加速、寿命缩短,继而出现溶血性贫血。
AIHA以红细胞寿命缩短、体内存在抗自身红细胞的抗体为特征。
分型
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AIHA。
根据自身抗体与红细胞最适反应温度(该温度下,自身抗体活性最强)可将AIHA分为:
温抗体型(37°C,占比60%~80%)。
冷抗体型(20°C以下,特别是4℃,占比20%~30%);冷抗体型又分冷凝集素综合征和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温冷抗体混合型(占比约5%)。
发病情况
国外数据显示,AIHA的年发病率约为(0.8~3.0)/10万,即每年每100万人中,有8~30人可能患病。
成人多见,儿童AIHA相对少见。儿童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成人患者中,女性较男性多见。
温抗体型AIHA患者中,大多年龄超过40岁,发病高峰年龄为70岁左右。继发性AIHA好发于青少年和青壮年。
病因
致病原因
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病因不明。有研究报道,表达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VH)4~34基因的B细胞显著、而无规律的增殖可能与冷凝集素介导的AIHA相关。
继发性AIHA常继发于血液系统增殖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药物应用后等。
血液系统增殖性疾病:如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
感染性疾病:如爱泼斯坦-巴尔(EB)病毒、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等;
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免疫缺陷性疾病:如低丙种球蛋白血症、高IgM综合征等。
诱发因素
寒冷环境可诱发冷抗体型AIHA的发生,活性增强的自身抗体作用于红细胞,出现肢体发绀等溶血性贫血改变。
发病机制
因自身免疫耐受的破坏或免疫调节的异常,导致B淋巴细胞对自身红细胞抗原产生免疫反应,引起血管内或血管外的红细胞破坏,出现溶血。
血管外溶血主要见于温抗体型AIHA,红细胞膜上因吸附IgG或补体C3而致敏,主要破坏场所在肝脏、脾脏。
血管内溶血主要见于冷抗体型AIHA,其在血管内与红细胞结合,引起红细胞凝聚,并同时结合、激活补体,直接破坏红细胞。
症状
主要症状
溶血相关症状
可有乏力、头晕、贫血、尿色改变等。
当出现溶血危象时,患者还可表现为腰背痛、寒战、高热、晕厥、血红蛋白尿等。
皮肤改变
因溶血和贫血,患者可有皮肤苍白和(或)黄疸
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
脾肿大更为常见,一般为轻度或中度肿大,不伴疼痛。
肝肿大也多为轻度,且不伴有疼痛。
部分患者还有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神经系统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休克,头痛、烦躁、甚至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其他症状
冷凝集素综合征
冷凝集素介导的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可表现为遇冷溶血加重,出现末梢肢体发绀,甚至冻疮、坏疽
可有雷诺现象,即肢端小动脉痉挛,导致阵发性四肢肢端(主要是手指)对称的发白、发绀和潮红,伴或不伴麻木、灼热感,遇暖好转。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
冷刺激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出现血红蛋白尿,可伴有寒战、高热、乏力、肌肉疼痛、恶心呕吐、脾大、高胆红素血症等。
并发症
肾功能衰竭
当出现急性溶血危象时,因溶血产物引起肾小管细胞坏死和管腔堵塞,进一步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
就医
就医科室
血液科
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乏力、腰背痛、肝脾大、淋巴结肿大等,建议及时血液科就医。
风湿免疫科
考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时,还需风湿免疫科就医。
感染科
若患者发病前有前驱感染史,伴发热、肝脾肿大皮疹、咽痛等症状,考虑AIHA继发于感染性疾病时,建议及时于感染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医生一般会对全身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建议患者选择宽松适宜的衣服。
详细记录症状发生的时间、持续的时间,在何时何种情形下有加重或减轻。
若有皮疹、黄疸尿色加深等情形,建议拍照记录,以便医生有更好的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发现贫血多久了?
是否有皮疹、黄疸、尿色的改变?
是否有恶心、呕吐、腹泻?
是否有关节肿痛?
是否有发热、寒战?
是否有头晕、头痛、烦躁、昏迷等情况?
是否有颈部包块?
是否有遇冷后肢体末端发绀、冻疮、坏疽等情况?
病史清单
发病前是否有使用药物史?
是否有肿瘤风湿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疾病等病史?
是否有食物药物过敏史、输血史?
是否有器官移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病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液学检查结果:血常规、生化常规、凝血功能、肝炎标志物、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检测、结合珠蛋白检测、免疫球蛋白等检查结果。
特异性检查:红细胞自身抗体检查,如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冷凝集素试验、冷热溶血试验等。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肿大淋巴结或胃肠道组织等的病理学检查结果。
尿常规、便常规、便潜血结果等。
影像学检查:C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CT、超声、胃肠镜等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是否使用过嘌呤类似物、头孢菌素、青霉素类、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是否有输血等治疗史。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相关病史可辅助医生诊断,比如:
发病前有使用嘌呤类似物、头孢菌素、青霉素类药物史。
肿瘤风湿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疾病等病史。
有输血、器官移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史。
临床表现
乏力、贫血、苍白或黄疸尿色改变等。
腰背痛、寒战、高热、晕厥、血红蛋白尿等。
遇冷出现末梢肢体发绀、冻疮、坏疽,遇热后好转。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不同程度的红细胞下降、血红蛋白减少,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
骨髓细胞学可有幼红细胞增生性骨髓象,粒/红比例倒置。
生化检查提示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还可有乳酸脱氢酶升高。急性溶血时可见结合珠蛋白降低。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特异性检查: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或)间接抗人球蛋白阳性。
冷凝集素试验提示血清中冷凝集素效价>1:32,即可诊断冷凝集素综合征
冷热溶血试验阳性提示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影像学检查
主要用于评估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情况,如腹部B超、淋巴结B超或CT检查。
此外,影像学检查也是寻找继发性AIHA病因的重要手段之一。
诊断标准
血红蛋白水平达贫血标准。
检测到红细胞自身抗体
至少符合以下一条:网织红细胞百分比>4%或绝对值>120×109/L;结合珠蛋白<100mg/L;总胆红素>17.1μmol/L(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鉴别诊断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相似点:也可表现为贫血和血尿。
不同点: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多发生在睡眠后,且与寒凉刺激无关。冷溶血试验阴性。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相似点:也有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症状和肾功能损害。
不同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微血管病性溶血,主要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活性重度降低所致,其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相似点: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脾肿大等。
不同点: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红细胞膜缺陷导致的溶血性贫血,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且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
判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依据
判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表现为慢性血管外溶血,临床表现为贫血、脾大、黄疸。长期高胆红素血症可并发肝功能损害和胆石症。
2.实验室检查: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采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实验阳性者多提示该病,主要为抗IgG及抗补体C3型。多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比例增高,白细胞及血小板多正常,骨髓呈代偿性增生,以幼红细胞增生为主。
怀疑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应及时就诊,明确诊断,以免延误病情。
治疗
治疗目的:改善贫血症状的同时,积极寻找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发生的病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治疗原则:治疗方案取决于贫血的严重程度、患者症状和体征的表现、自身抗体的特征以及是否有原发性疾病导致AIHA的发生。
一般治疗
尽量减少或避免输血。因AIHA存在自身抗体,增加了交叉配血的难度,导致同种抗体致溶血性输血反应风险的增高。
综合患者的贫血程度、临床症状、起病快慢等,选择适宜的输血时机:
急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出现严重症状时能排除同种抗体者须立刻输注红细胞,建议输注过滤红细胞。
慢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在70g/L以上时可不输血;50-70g/L时,若出现不能耐受的症状,可适当输血;在50-70g/L以下时应输血。
交叉配血不完全相合时,选用多份标本交叉配血中反应最弱的输注。注意输注速度,缓慢滴注,密观是否出现输血反应
抢救用血时可不强调应用洗涤红细胞。
输血前加用糖皮质激素,减少和减轻输血反应的发生。
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糖皮质激素
是治疗AIHA的一线用药,特别是温抗体型AIHA。
使用前需排除糖皮质激素的禁忌证。常用药物有: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
推荐起始剂量按泼尼松计算为1mg/(kg·d),急重型可能需使用甲泼尼龙100~200mg/d,一般需用药10~14天才能控制病情。
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需维持原剂量1个月,然后逐渐减量。泼尼松减量至5mg/d,并持续缓解2~3个月,考虑停用糖皮质激素。
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及网织红细胞绝对值的变化。
靶向治疗
利妥昔单抗是AIHA的二线用药。
主要适用于:对糖皮质激素耐药;不耐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或有糖皮质激素禁忌证;复发者;难治性或重型患者。
可在第1、8、15、22天,共4次给药,或小剂量维持治疗。
治疗过程中需监测B淋巴细胞水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应在接受有效并持续的抗病毒治疗情况下,使用利妥昔单抗。
免疫抑制治疗
也是AIHA的二线用药。
常用药物有: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长春新碱等,可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
其他治疗
脾切除术:主要用于糖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治疗无效的温抗体型AIHA。
常规治疗疗效欠佳时,还可行血浆置换
继发性AIHA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预后
治愈情况
大部分成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会在治疗2~3周后获得初步疗效,但该病可以复发,演变为慢性病程。
有研究报道约90%的儿童AIHA患者可获得长期缓解,死亡率为3%~4%。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有Evans综合征(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引发的致命性出血,以及原发疾病的并发症等。
预后因素
预后通常与导致AIHA的病因密切相关。
若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及肿瘤性疾病患者,预后通常较差。
若继发于结缔组织疾病及免疫缺陷等疾病者,在原发病得到治疗后,通常贫血可得到缓解,预后一般。
若继发于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感染,在感染得到控制后,贫血通常可以治愈,预后较好。
若为药物诱发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一般病情较轻,停用药物后预后良好,少见溶血严重、危及生命者。
此外,儿童患者具有免疫缺陷或自身免疫疾病家族史/个人史、合并血小板减少或淋巴细胞减少者预后不良。
危害性
若贫血严重不能控制,可能出现晕厥、呼吸困难等危及生命的情况。长期贫血还可引发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多系统功能障碍。
儿童长期贫血可导致生长发育落后、贫血性心脏病等。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注意有无食物药物过敏的情况,避免进食致敏食物或药物。
均衡营养,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适当补充高蛋白食物。
生活管理
规律日常生活作息,适当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避免疫区疫水接触史,加强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心理支持
树立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与治疗。
适当与家属或朋友沟通,在家属的安慰和鼓励中,积极治疗。
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面色、唇色、黄疸等情况,密切关注尿色改变。
若出现高热、寒战、头痛、头晕、腰背疼痛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若出现肢体发绀、坏疽等情况,及时就医。
随诊复查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有发展为慢性病程的可能,因此,初始治疗后的随诊至关重要。
随诊频率与原发疾病、溶血程度、贫血程度以及治疗情况等有关。通常病情越严重,复查的频率越高,具体需遵医嘱复查。
若处于急性溶血时期,需密切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变化等。
预防
目前尚缺乏针对该病的特异性预防措施:
日常生活中注意关注自身是否有食物药物过敏,避免误食致敏的食物、药物等。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适当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避免感染。
定期体检,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