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
概述
概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是指蛛网膜下腔出血被吸收后,受损的神经及蛛网膜等功能未恢复所致神经功能受损的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语言障碍、痴呆、头痛等。主要通过康复治疗和物理治疗等促进恢复,积极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是否医保
是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康复科
临床症状
偏瘫、感觉障碍、语言障碍、痴呆、头痛等。严重者还可出现长期昏迷、植物生存甚至死亡等。
危害
恢复较慢,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带来心理压力。
并发症
检查
体格检查、神经系统专科检查、脑脊液检查、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脑血管造影、康复评定等。
诊断
根据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史,结合体格检查、CT、磁共振成像等进行诊断。
治疗原则
治疗以康复治疗为主,并结合物理治疗等。
治愈性
治疗可不同程度的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饮食建议
饮食以清淡、低盐、低脂、保证营养为宜。
重要提醒
恢复较慢,对治疗应有耐心和信心。
病因
病因
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可发生此病。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1.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偏瘫或四肢瘫。
2.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偏侧感觉障碍。
3.认知及精神障碍:出血范围较大者可影响认知等高级神经功能,出现痴呆、人格改变、抑郁、易激惹等症状。
4.言语功能障碍。
5.吞咽功能障碍。
6.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头痛、呕吐、视力障碍等。
诊断依据
1.患者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史,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吸收后仍有偏瘫、感觉障碍、痴呆、头痛等症状。
2.脑脊液检查可发现脑脊液颜色改变,并出现红细胞。
3.CT、磁共振成像等可了解颅内情况,排查有无出血,可发现脑室扩张等脑积水改变,为诊断提供依据。
4.康复评定包括肌力、肌张力、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布氏分期、言语功能评定、心理功能评估等,可为治疗提供参考。
治疗
治疗方针
以康复治疗为主,结合物理治疗等恢复神经功能。
其他治疗
1.康复治疗
根据患者功能障碍情况和康复评定的结果,选择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法。康复治疗应在患者病情平稳后尽早开展,有助于恢复。
(1)面瘫功能锻炼
(2)语言吞咽功能训练
(3)认知功能训练
(4)肢体功能锻炼:包括转移训练、关节被动活动、诱发患者的主动运动、手功能训练、平衡协调能力的训练、步行功能训练等。
2.物理治疗
主要包括功能性电刺激、生物反馈、经颅磁刺激、顺序循环治疗仪治疗等。
预后情况
预后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情况有关,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护理
日常护理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熬夜等。
2.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排便通畅,戒烟戒酒。
3.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4.失去生活能力者需要家属的理解和尊重,并予以生活上的照顾,如定期进行口腔清洁,保持皮肤干燥卫生,保持床铺平整、干燥,长期卧床者定期翻身,经常帮助患者活动无法自主活动的肢体,使用弹力袜预防血栓等。
饮食调理
1.注意膳食均衡,饮食以清淡、低盐、低脂为宜。多吃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的食物。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与诊断
治疗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