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蛛网膜下腔出血
概述
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疾病
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癫痫等
病因有动脉瘤、血管畸形、颅内肿瘤、外伤等
总体预后差,是脑卒中引起猝死的最常见原因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什么?
定义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脑内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疾病。
蛛网膜下腔是蛛网膜和软脑膜之间充满脑脊液的腔隙。
分型
按照是否由外伤引起分型
自发性(非外伤性)SAH
原发性SAH:多因脑表面血管病变引起((如先天性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微动脉瘤等),占急性脑卒中的10%。
继发性SAH:多因脑内血肿穿破脑组织引起。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病情况
我国发病率为(6~20)/10万。
患病率在脑血管病中排名第三,仅次于脑梗死、脑出血。
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好发年龄为40~60岁。
男女比例约为1∶1.6。
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吗?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很严重的疾病。
死亡率高:本病是脑卒中引起猝死的最常见原因。约10%患者在接受治疗以前死亡,30天内病死率约为25%或更高,再出血的病死率约为50%。
复发率高:发病2周内再出血率为20%~25%,6个月后的年复发率为2%~4%。
后遗症多:常见并发症包括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可进一步引起脑梗死、脑疝、癫痫等。
哪些情况容易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疾病、全身性疾病、脑外伤等疾病容易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疾病: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肿瘤、感染等。
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血友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头部外伤会引起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其他情况,如妊娠、抗凝药物、吸烟、酗酒、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滥用药物等会诱发本病的发生。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有哪些?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主要后遗症是认知功能障碍。
本病易诱发脑血管痉挛,引起头痛、嗜睡、昏迷。痉挛动脉可导致脑梗死、癫痫等症状。
出血后血凝块堵塞脑脊液流动通道,可造成脑脊液储留从而导致脑积水。
脑梗死、癫痫、脑积水都可以影响认知功能,表现为记忆力下降、不认识熟悉的人、物,不能分辨时间、地点,思维逻辑混乱等。
病因
致病原因
自发性(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病变
颅内血管疾病
颅内动脉瘤:是我国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颅内动静脉畸形:多见于青年人,90%以上位于幕上,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
烟雾病:占儿童蛛网膜下腔出血的20%。
颅内感染性疾病。
全身性疾病
如高血压、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血友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外伤
头部外伤会发生本病。
其他
妊娠、应用抗凝药物、高血压、吸烟、酗酒、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滥用药物、饮食不当等会诱发本病的发生。
发病机制
外伤、颅内疾病、全身疾病等导致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腔,刺激蛛网膜,同时脑部血流减少,引起相应的症状。
症状
主要症状
头痛
是常见的表现之一。
疼痛部位:因出血部位不同有所差异。可局限于前额(额部)、头的一侧上部(颞部)、头后侧(枕部),可逐渐发展到全头部,并可发展到后颈、肩部、腰背部。
疼痛性质:开始时为劈裂样疼痛,多难以忍受;病情逐渐发展,可表现为钝痛(用拳头用力抵住)、搏动性疼痛。
疼痛时间:可持续1~2周。
颈部僵硬
颈部肌肉出现僵硬。
呕吐
呕吐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出现喷射性呕吐。
眼球活动异常
眼球不能随意愿活动。
意识障碍
多表现为昏迷,持续时间为数小时至数日不等。
多发生在发病时,也可发生在发病后数小时。
可反复发作。
昏迷时间长短、反复发作的次数等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精神异常
谵妄:胡言乱语、情绪激动等。
欣快:无缘由的高兴和兴奋。
幻觉:可产生幻听、幻视、异常触觉等。
如病情稳定,可在2~3周后消失。
抽搐(癫痫发作)
可表现为全身抽搐或身体的一部分发生抽搐。
可伴有意识丧失。
其他症状
眩晕:感到自身或周围事物发生旋转。
尿失禁。
尿潴留:膀胱内有大量的尿液却不能排出,可伴有下腹部胀痛。
偏瘫。
一侧视力下降。
面部痉挛。
面瘫。
并发症
再出血
是蛛网膜下腔主要的急性并发症。
可在病情稳定后再次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抽搐、昏迷、颈部僵直等表现。
发生再出血后,死亡风险会增加。
脑血管痉挛
痉挛的严重程度与出血的量有关。
可出现轻度偏瘫、失语,多为波动性(时重时轻)。
发生脑血管痉挛后,致残、死亡的风险都会增加。
急性或亚急性脑积水
多因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所致。
急性脑积水
多出现在发病后1周。
病情较轻时可出现嗜睡、思维迟钝、短时间的记忆障碍、眼向上看功能受到限制、眼球不能外展、下肢肌腱反射亢进等;严重时可出现剧烈头痛、两侧瞳孔不等大、剧烈呕吐、昏迷等。
亚急性脑积水
多出现在发病后数周后。
可表现为智力下降、走路时步态出现异常、尿失禁等。
就医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284
蛛网膜下腔出血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如出现头部外伤、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异常、抽搐、尿失禁、偏瘫等情况,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神经外科
病情稳定后,患者一般需前往神经外科进行就诊及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若有外伤史,就医前避免自行搬运患者,以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
若患者全身抽搐,应移开周围危险物品,不可强行撬开口腔或在患者嘴里塞毛巾、筷子等。
若患者意识丧失,应及时清理患者口腔异物,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窒息。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头痛的具体部位是哪里?疼痛性质如何?
肢体活动有障碍吗?
看得清东西吗?视野是否有缺损?
是否有头晕、呕吐、全身抽搐等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有颅内血管疾病、颅内肿瘤、颅内感染性疾病?
是否有高血压、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血友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
是否应用过抗凝药物,如肝素
是否受过头部外伤?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
其他检查:脑脊液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呋塞米、拉贝洛尔、氨基己酸、氨甲苯酸
尼莫地平硝苯地平、苯巴比妥、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诊断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284
蛛网膜下腔出血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病史
有颅内血管疾病、颅内肿瘤、颅内感染性疾病等。
有高血压、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血友病自身免疫性疾病
应用抗凝药物。
发生过头部外伤。
临床表现
症状:有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意识障碍、精神异常等症状。
体征:医生检查可发现脑膜刺激征阳性、锥体束征阳性、眼底出血、偏瘫、失语等局灶体征。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检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
寻找病因或排除其他疾病。
血生化
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
可为明确病因、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排除其他疾病提供依据。
注意事项:检查前须保持空腹,即禁食6小时,禁水4小时。
凝血功能
检查凝血时间等。
为寻找病因或排除其他疾病提供依据。
影像学检查
颅脑CT
检查脑部的结构和变化情况。
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可以发现早期的病变,并可与脑缺血性疾病区分或排除其他疾病。
注意事项:检查前去除检查部位的饰品或金属物品,如耳环或耳钉等。
颅脑磁共振成像(MRI)
检查脑部的结构和变化情况。
在亚急性期敏感性较高,可以明确是否存在血管瘤和动静脉畸形。
注意事项:查前应去除含有金属材质的物品,以及电子产品、磁卡等。如体内装有钢板、植入式起搏器等医疗器械,应提前告知医生。
CT血管成像(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可以直接显示脑部血管病变。
用于筛查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等病变。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检查脑部血管情况。
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可以确定出血的原因、并验证程度,为治疗方案和疾病可能的发展结果提供信息。
腰椎穿刺
从腰椎处抽取脑脊液,并进行相应的检查。
用于CT检查结果未发现异常,但怀疑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情况。通过观察穿刺出来的脑脊液的外观,以及检验结果判断是否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排除其他疾病。如果CT已明确诊断,不建议行腰椎穿刺。
注意事项:检查时按照医生要求保持固定姿势,避免乱动、咳嗽等行为。检查后去除枕头平卧至少6小时。
鉴别诊断
脑出血
相似点: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异常、抽搐、眩晕等。
不同点:脑出血是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通过颅脑CT可明确诊断。
脑梗死
相似点: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异常、抽搐、眩晕等。
不同点:脑梗死是脑血管发生阻塞缺血,导致脑细胞缺血坏死的疾病。通过CT或MRI可明确诊断。
颅内感染
相似点: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异常、抽搐、眩晕等。
不同点:颅内感染是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颅内疾病,还会出现发热等感染症状。脑脊液检测及颅脑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偏头痛
相似点:头痛、呕吐、眩晕等。
不同点:偏头痛与脑部血管异常收缩有关,呈发作性,多无明显的意识障碍、精神异常等症状。偏头痛在影像学上常无异常表现,有助于鉴别。
脑震荡
相似点:与外伤有关。症状有一过性意识障碍、逆行性遗忘、醒后头晕等。
不同点:脑震荡表现为脑部功能短暂异常,一般可自行恢复。颅脑影像学检查常无阳性发现。
颅内肿瘤
相似点: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异常、抽搐、眩晕等。
不同点:肿瘤压迫脑组织、颅内血管引起相应的症状。颅脑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
治疗目的
缓解症状、防止再出血、减少并发症、预防复发。
一般治疗
休息
发病后应卧床休息4~6周,保持侧卧。
避免用力,如突然起身、用力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
保持排便通畅,避免便秘。
避免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
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或饮品。
保证营养充足
保证饮食的量和营养素量。
适当增加蛋白质、不饱和脂肪、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素。
提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的量。
监测生命体征
通过监护仪检测血压、呼吸频率、心率等生命体征
定期测量体温。
停用药物
停用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或按照医生要求更换其他药物。
其他
避免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
及时排痰。
及时更换内衣、床单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降低颅内压力
有助于改善脑部功能,缓解症状。
常用的药物有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甘油氯化钠,必要时还会使用白蛋白
控制血压
避免血压过高,防止再出血。
常用的药物包括尼卡地平、拉贝洛尔和艾司洛尔等。
治疗过程中须监测血压,避免突然将血压降得太低。
控制出血
用于血管痉挛风险低和/或推迟手术有利于疾病恢复时。
可以预防血块溶解引起再出血,避免病情加重。
常用的药物有氨基己酸氨甲苯酸酚磺乙胺等。
预防脑血管痉挛
可以预防脑血管痉挛,维持脑部供血。
常用的药物有尼莫地平硝苯地平等。
预防抽搐
用于疾病早期,预防抽搐。
不推荐长期预防性用药。
常用的药物为抗癫痫药,如苯巴比妥等。
改善头痛
剧烈头痛时用于缓解头痛和烦躁不安症状。
常用的药物有可待因等。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
用于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出血量较大时。
出现脑积水时。
手术方法
包括脑脊液分流术、动脉瘤完全闭塞术等。
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法。
介入治疗(血管内治疗)
用于治疗动脉瘤破裂。
通过腕部或大腿根部的动脉将手术器械伸入到动脉瘤的部位,并对其进行治疗。
脑脊液引流
可以促进脑部血液吸收、缓解头痛等症状,降低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的发生风险。
遵医嘱定期放脑脊液,一般2周进行一次。
预后
治愈情况
蛛网膜下腔出血总体预后较差,其病死率高达45%,存活者亦有很高的致残率。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高,在55%左右。动脉瘤破裂未经手术夹闭,可再次发生出血。
90%的颅内动静脉畸形破裂者可以恢复,再出血风险较小。
危害性
病死率较高
如病情较重或治疗不及时会危及生命,约10%会在进行治疗前死亡,30天内病死率约为25%。
治愈后可出现再出血
可能会发生再出血,首次发病后2周内再出血的概率为20%~25%,首次发病6个月后的年复发率为2%~4%。
再出血的病死率约为50%。
出现后遗症
可出现偏瘫、言语障碍等后遗症,影响生活质量。
日常
日常管理
手术后
饮食管理
术后饮食应根据身体恢复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饮食,建议如下:
如果意识清醒、没有吞咽障碍
坚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应以天然食物为主,以蒸、煮、炖、拌、氽的方式进行烹饪,使食物软烂易消化。
烹饪应用植物油。
尽量少吃含有大量胆固醇的动物内脏,如果缺乏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充膳食补充剂。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素的粗粮,预防便秘的发生。
适量搭配瘦肉、鱼、蛋、豆类等优质蛋白质,但应注意肉类去皮烹饪。
保证充足的饮水,天气温和的条件下,如果医生没有限制饮水的要求,应至少保证每天饮水1200毫升。
饭后应漱口或用汤匙掏净口中残留食物,预防口腔溃疡。
如果昏迷或无法自主进食
食物宜忌可参考上述营养建议。
食物温度应在37~40℃(经手腕试温无异样感)。
确保食物新鲜。
合并其他并发症
合并糖尿病或神经病变,应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充维生素B6、叶酸和维生素B12
合并高血压,应严格低钠饮食,食盐每日不超过5克。
合并脂代谢紊乱,建议给予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三文鱼、鳕鱼等)。
合并吸入性肺炎应激性溃疡肝性脑病等,应在专业营养师指导下进食。
活动管理
手术后如清醒,按照医生要求卧床休息,避免使引流管脱落。
如可活动,按照医生要求在床上或病房进行活动,避免活动过度。
出院后可逐渐增加活动的量,循序渐进,可选择快走、慢跑等,每次活动30~60分钟为宜。
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要求的时间定期复查。
及时就诊
如再次出现剧烈头痛、剧烈呕吐、视物不清、意识不清等情况,需要及时就诊。
未进行手术者
作息管理
卧床休息。
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
饮食管理
合理饮食,选择易消化的食物,禁食刺激辛辣食物或饮料,如辣椒、咖啡等。
营养均衡,食物多样化,多食蔬菜、水果、全谷物,保证充足饮水,保持排便通畅。
避免高脂、高糖、高盐食物,如油炸食品、含糖饮料、腌制食物等。
情绪管理
避免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
可通过听舒缓音乐等方式缓解。
戒除不良习惯
戒烟,远离“二手烟”。
定期复查
急性期全脑血管造影未发现动脉瘤等病因者,建议一月后复查全脑血管造影检查。
预防
戒烟,远离“二手烟”。
避免酗酒。
积极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并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如高血压、颅内感染颅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预防性身体活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球类运动等。
日常生活注意安全,避免外伤。
远离毒品。
因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者,治疗后每年新发动脉瘤的概率为1%~2%,应定期进行影像学随访。
有动脉瘤家族史的人群,应及时检查,明确身体情况。
有脑动脉瘤者,避免用力排便、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