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中毒性菌痢
概述
中毒性菌痢是由志贺菌经粪口途径传播导致的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
志贺菌感染侵入肠道,毒素入血引起的毒血症、呼吸循环衰竭和神经系统损害
表现为高热、惊厥、昏迷、休克、呼吸循环衰竭等
抗感染、抗惊厥、扩容等抗休克治疗
定义
中毒性菌痢是由志贺菌经粪口途径传播导致的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而中毒性细菌性痢疾则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3~5]
起病急,病情发展快且严重,开始时表现为高热、惊厥,随后出现毒血症、休克、呼吸循环衰竭等。
发病情况
多发生于2~7岁儿童。
夏秋季多见。
在我国,引起流行的细菌多数为福氏志贺菌,其次为宋内志贺菌。
WHO腹泻控制中心报道,中毒性痢疾的病死率为8%~10%,国内报道低于国外,约为1%。
病因
致病原因
中毒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的重症,是肠道传染性疾病,致病原因具备传染病的三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源
中毒性菌痢的致病菌是志贺菌属中的痢疾杆菌,该病原体入侵消化系统在肠道繁殖,释放毒素入血,引起的消化、循环、神经系统的多脏器损伤和衰竭[6~8]
传播途径
志贺菌无需经过中间阶段的细菌繁殖即可达到较低的感染剂量。
最低感染剂量的细菌可通过被污染的手指而直接传播。
直接人传人或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
易感人群
急性细菌性痢疾在人群普遍易感,而中毒性菌痢则多见于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可能与他们日常活动中接触病原菌机会较多有关。
发病机制
志贺菌比其他细菌耐酸,通过胃后依然能够存活。
细菌可进入小肠并在小肠繁殖,随后大量细菌到达结肠并侵袭结肠黏膜细胞和诱导强烈的炎症反应,从而导致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死亡,并形成结肠黏膜溃疡和脓肿,引发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中毒性菌痢除痢疾杆菌内毒素作用外,可能与某些儿童具特异性体质有关,该类人群对细菌毒素反应强烈。
此外免疫介导可产生细胞因子,导致微血管痉挛、缺血和缺氧,引起血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重要脏器衰竭、脑水肿脑疝
症状
主要症状
中毒性菌痢的特点是全身中毒症状出现在肠道病变之前,中毒症状很重,但肠道炎症反应较轻。
潜伏期多数为1~2天,短者数小时,起病发展快,高热可>40℃(少数不高),迅速发生呼吸衰竭、休克或昏迷,肠道症状多不明显甚至无腹痛腹泻,也有在发热、脓血便后2~3天发展为中毒性。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四型[6~8]
休克型
最常见,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可出现面色苍白、表情淡漠、嗜睡或昏迷;四肢末端皮肤湿冷,出现大理石样花斑,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少尿或无尿等。
脑型
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缺氧,导致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引起的严重脑病症状为主。可出现惊厥发作、意识改变、头痛。严重者可突发脑疝造成呼吸衰竭引起死亡。
肺型(肺微循环障碍型)
主要表现为呼吸窘迫综合征。以肺微循环障碍为主,常由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的休克型或脑型发展而来,病情危重,病死率高。
混合型
最为凶险,具有循环与呼吸衰竭、脑水肿的综合表现,病死率最高。
就医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如果出现休克、呼吸循环衰竭等重症表现及时就诊急诊科诊治。儿童就诊儿科急诊。
肠道门诊
如果流行季节出现频繁少量血样便、腹部绞痛和里急后重的情况(尤其是还伴有发热),则应怀疑志贺菌感染,建议及时该科就医。
神经科
如果出现头疼、抽搐、意识改变意识昏迷,及时就诊神经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记录症状出现等详细情况,供医生参考。如果排便次数较少,可将就诊前等大便留存以备检验。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呼吸快,血压低?
是否有意识障碍
皮肤是否出现花斑?
是否觉得烦躁和口渴?
体温是否变化?
是否有腹痛腹泻?
什么部位腹痛?
大便1天几次,大便的性质及量如何?
病史清单
是否接触类似症状的人?
是否刚外出旅游?
是否接触了粪便、食物、水源?
是否有癫痫病史?
既往是否有类似发作?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便常规
日常血压和心率记录表
血常规
粪便培养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生素:阿米卡星头孢噻肟钠或头孢曲松钠等
诊断
诊断依据
流行病史及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流行季节,有腹痛、腹泻及脓血样便。
出现面色苍白、表情淡漠、嗜睡或昏迷;四肢末端皮肤湿冷,出现大理石样花斑,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少尿或无尿等。
在菌痢流行季节,突然出现发热、惊厥的儿童也应注意。
辅助检查
应尽早用肛拭子取标本或以盐水灌肠取材作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
肠镜检查对鉴别慢性菌痢和其他肠道疾病有一定价值。
血常规
急性患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呈中等度升高。慢性患者可有轻度贫血。
粪便检查
典型菌痢粪便中无粪质,量少,呈鲜红黏冻状,无臭味。
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
取粪便脓血部分培养可检出志贺菌。
单克隆抗体可检测福氏痢疾菌的特异性抗原。
应用PCR技术与DNA探针杂交法检测病原菌的特异性基因片段,明显增加了早期诊断的敏感率。
肠镜检查
对有痢疾样大便而疑有其他结肠疾病时可进行肠镜检查。自病变部位刮取分泌物进行培养,可提高病原的检出率。
X线钡剂造影检查
表现为慢性期肠道痉挛动力改变、袋形消失、肠道狭窄、肠黏膜增厚,或呈节段状改变。
鉴别诊断
流行性乙型脑炎
相似点:临床表现和流行季节均与中毒性菌痢相似。
不同点:中毒性痢疾发病更急,进展迅猛、且易并发休克,温盐水灌肠及细菌培养有利于鉴别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血清乙脑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脑脊液有炎症改变。
脑型疟疾
相似点:二者均有发热、呕吐、抽搐及意识障碍等症状。
不同点:流行病学史不同,脑型疟疾需要通过血液或骨髓涂片查找到疟原虫,明确诊断。
流行性脑膜炎
相似点:都有高热、惊厥、昏迷,亦可伴有面灰肢冷而很快发展为休克。
不同点:流行性脑膜炎常伴有呕吐,皮肤有瘀点或瘀斑脑膜刺激征亦较为明显,且多见于冬春季节。通过脑脊液检查有助于鉴别
上呼吸道感染
相似点:初起高热可伴有惊厥,但惊厥很少反复,且高热时及惊厥后精神尚可,面颊潮红。
不同点: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常精神萎靡,面色灰白。结合流行病学史进行鉴别。
大叶性肺炎、尿道感染或败血症
相似点:这类细菌性感染亦常以发高热起病,偶尔也可发生抽搐,面色苍白等中毒症状。
不同点:通过辅助检查,如肺部体征,胸部X线检查,尿常规及血培养等有助于鉴别。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
常以发热起病,有血便,粪便具有特殊的臭味,腹痛较剧。热度一般不高,腹泻症状明显,严重时便血较多。休克常出现在后期。
重度中暑
重度中暑与中毒性痢疾均有高热、惊厥乃至昏迷,仔细询问病史可以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抗感染、抗休克等,积极救治,挽救生命。
治疗原则:中毒性菌痢的治疗本型来势迅猛,应及时针对病情采取综合性措施抢救。
抗菌治疗
药物选择基本与急性菌痢相同,首先选用静脉给药,如氟喹诺酮类(<18岁禁用)、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等,儿童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
高热和惊厥治疗
高热易引起惊厥而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应用安乃近及物理降温;无效或伴躁动不安、反复惊厥或惊跳者,可给予亚冬眠疗法,尽快使体温保捋在37C左右。
持续惊厥者,可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地西泮;或用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或苯巴比妥钠肌内注射。
循环衰竭的处理
扩充血容量
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应予补充血容量,若有酸中毒,可给5%碳酸氢钠滴入。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针对微血管痉挛应用血管扩张剂,采用山莨菪碱或阿托品。在液体复苏扩容治疗同时,如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可考虑以去甲基肾上腺素、多巴胺、间羟胺应用。
强心治疗
左心衰竭肺水肿者,应给予毛花苷丙(西地兰)等治疗。
抗凝治疗
有血管弥散性内凝血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疗法。常用药物有肝素、6-氨基己酸、止血芳酸、止血环酸等。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减轻中毒症状、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加强心肌收缩、减轻脑水肿、保护细胞和改善代谢。
可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等。
呼吸衰竭的治疗
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脱水疗法(如甘露醇)、严格控制人液量。
必要时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洛贝林(山梗菜碱)、尼可刹米等。
重危病例应给予心肺监护器,气管插管或应用人工呼吸器。
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
应补充失液量及钾、钠离子,但需慎防用量过大速度过快而引起肺水肿、脑水肿。
预后
治愈情况
中毒性菌痢预后差,尤其脑型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
及时、合理治疗者预后好。
预后因素
影响预后的因素有菌型、身体状况、是否及时合理治疗等有关。
菌型:痢疾志贺菌群病情严重,并发症多。
全身免疫状态:婴幼儿及年老体弱者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及时、合理治疗者预后好。
危害性
该病预后较差,如不及时进行治疗,死亡率较高。
日常
日常管理
病情管理
需要进行隔离,用具、排泄物严格消毒;疗程结束,停药3天后作大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面色、皮肤、精神状态等,出现嗜睡、惊厥及抽搐等表现时应立即通知医生。
腹泻频繁、全身症状明显者应卧床休息,症状较轻或缓解后可适当活动。
饮食管理
能进食者给予少渣、富含维生素、易消化、少纤维素、低脂的流质、半流质饮食。
避免辛辣、生冷、硬的食物。
多饮水及含钾、钠高的果汁及饮料。
不能进食者遵医嘱静脉补液。
预防
预防应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增进人体抵抗力三方面着手。作为个人应注意从以下方面注意做好预防。
细菌性痢疾患者和带菌者,及时隔离和彻底治疗,是控制菌痢的重要措施。
避免接触患者和带菌者及其日常物品。
应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变质和腐烂食物,不吃被苍蝇沾过的食物。
不要暴饮暴食,以免胃肠道抵抗力降低。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