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早期肝癌
概述
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有乏力、食欲差等表现
手术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案
相对其他阶段肝癌预后较好,部分患者有临床治愈可能
好发于中老年,有乙肝、丙肝等慢性肝病史及长期酗酒者
定义
早期肝癌(early liver cancer)是指发生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早期癌症,肝细胞癌更为常见,占90%左右。
早期肝癌并不是一个规范、标准的概念,多用来描述体积较小、没有侵犯或转移的肝癌。
在国内一般是指中国肝癌分期中Ⅰa期和Ⅰb期的原发性肝癌
在国际上,按照肝癌的巴塞罗那分期(BCLC)标准,早期肝癌一般相当于0期(极早期)和A期(早期)的原发性肝癌。
早期肝癌的预后相对较好。
分型
早期肝癌按照肿瘤细胞来源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不同分型会影响肿瘤的分期、治疗、预后等。
肝细胞癌
最常见,发病率最高,恶性程度相对较低,乙肝、肝硬化患者可并发。
肝内胆管癌
与肝细胞癌相比,恶性程度、复发概率较高,疾病预后相对较差。常因肝内胆管结石和慢性炎症长期反复刺激,引起局部的胆管细胞恶变所致。
混合细胞癌
肿瘤细胞来源于肝细胞及肝内胆管细胞,比较少见,常见于肝脏内的病毒性炎症或其他刺激引起的肝脏内细胞突变。
发病情况
早期肝癌属于原发性肝癌的分期之一,发病情况可参考原发性肝癌,但大多数肝癌发现的时候就已经中晚期。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0年全球癌症负担年报数据[5],当年新发肝癌90.6万例,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7位。
2022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2016年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整体癌症发病率仍持续上升。其中,当年新发肝癌38.9万例,发病率为17.65/10万人(男性26.65/10万人,女性8.65/10万人),居恶性肿瘤第4位[6]
【特别提醒】由于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一般相对滞后,2022年最新报告发布数据为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汇总全国肿瘤登记处2016年的登记资料。
病因
早期肝癌属于原发性肝癌的分期之一,与原发性肝癌的病因一致。
致病原因
目前认为肝癌的致病原因可能与慢性肝炎病毒感染、酗酒、肝寄生虫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化学毒物刺激、遗传等因素有关。
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我国肝癌发生的常见危险因素。
约80%~90%的肝癌患者由肝炎病毒引起。
全球HBV患病率与肝细胞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间存在高度的生态相关性,慢性HBV感染约占总病例的50%,是亚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大多数肝细胞癌高发病率地区的主要危险因素。
在我国,肝炎病毒是引起肝硬化的主要原因。而不同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最终的共同结局很可能都是肝癌,这就是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
酗酒
过度饮酒可损伤肝细胞,引起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显著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
与我国不同的是,在欧美国家,酗酒是引起肝硬化的主要原因,酒精性肝硬化占全部肝硬化的50%~90%。
肝寄生虫病
肝寄生虫病可先引起肝硬化,继而诱发肝癌,还可直接刺激肝细胞,引起癌变。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所致的,以肝脏脂肪变性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等。
一项基于美国人口的研究显示,NAFLD是肝细胞癌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霉变的花生和玉米等食品,影响的靶器官主要为肝脏,1993年,国际癌症研究署将黄曲霉毒素确定为Ⅰ类人类致癌物,是科学家较早确立的肝癌病因。
1997年食品添加剂与污染物联合专家委员会研究指出:乙型肝炎病毒和黄曲霉毒素存在协同效应,乙型肝炎病毒的存在可使黄曲霉毒素B1的致癌能力增加近30倍。
遗传因素
肝癌的发生存在遗传易感性,家族中存在肝癌患者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此外,相同的饮食习惯及生活环境也导致肝癌的发生具有一定家族聚集现象。
症状
早期肝癌多无明显的特异性症状,患者可出现右上腹不适、食欲减退、乏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主要症状
有以下症状不一定就是早期肝癌,也有可能是其他肝病消化系统疾病
右上腹不适
早期肝癌患者可出现右上腹部轻微不适感或隐痛,但一般症状不明显,难以引起重视。
消化道症状
可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等。
发热
一般为低热,不会出现严重的畏寒、寒战等表现。
全身症状
可有乏力、倦怠等表现。
其他症状
如果患者同时伴有肝硬化,可出现下肢水肿、营养不良、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面色晦暗等肝硬化严重的表现。肝掌和蜘蛛痣均是慢性肝病患者的典型体征。
肝掌: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偏大,手掌小指侧的肌肉隆起常发红,加压后红色减退,称为肝掌。
蜘蛛痣: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故得名。多出现在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部等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内,大小不等。
还可能会出现出血倾向,包括皮下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表现。
就医
出现右上腹不适、食欲减退、乏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建议首诊消化内科。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若出现腹胀、恶心、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时,可以先在消化内科或肝病内科进行初步诊断。
普外科
当检查发现肝内实性占位,或消化道肿瘤标志物明显升高时,应当前往普外科或肝胆外科就诊。
肿瘤科
若确诊为肝癌,也可以去肿瘤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注意休息,如有呕血、便血等情况,建议禁食禁水并立即前往急诊。
就医前建议穿方便穿脱的衣物,以便于医生进行体格检查。
记录出现的症状、持续时间等相关信息,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右上腹不适、腹胀的症状?
是否有恶心、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身上有没有形似蜘蛛的血管痣
这些症状多久了?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有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肝寄生虫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病史?
既往是否长期大量饮酒?
既往是否长期接触霉变食物或毒素,如黄曲霉毒素?
检查清单
近期的检验、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肿瘤标记物、肝功能及乙肝、丙肝等肝炎系列检查。
影像学检查:腹部CT、磁共振(MRI),腹部超声等,包括报告单和胶片或电子资料。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保肝药:如还原型谷胱甘肽门冬氨酸鸟氨酸等。
病毒性肝炎治疗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
诊断
早期肝癌初步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最终确诊需行病理检查。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有以下病史或情况,但有以下病史者并非都是早期肝癌:
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长期酗酒。
长期食用发霉食物。
肝寄生虫病史。
肝癌家族史。
临床表现
症状
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有食欲不振、右上腹不适、乏力等症状。
体征
部分患者可因伴有肝硬化出现蜘蛛痣肝掌、腹壁静脉曲张等体征。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因患者多有肝病、肝硬化基础,常常伴有白细胞、血色素和血小板降低的脾功能亢进表现。
肝功能
如果转氨酶、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提示患者肝功能存在损伤,指标越异常说明损伤程度越重。
凝血功能
如果凝血时间D-二聚体等指标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降低,排除其他原因后,提示患者可能存在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损害。
甲胎蛋白(AFP)
是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经典肿瘤标志物
60%~70%原发性肝癌患者有AFP升高,经有效治疗后可有明显下降,可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辅助诊断及疗效监测。
其他标志物
异常凝血酶原(PIVKA Ⅱ)、血浆游离微小RNA(miRNA)和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也可以作为肝癌早期诊断指标,特别是对于血清AFP正常的人群。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具有快捷、无创和无辐射等优势,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
可检出肝内1厘米以上的占位性病变,鉴别囊性或实性,初步判断良恶性,筛查肝内或腹腔内是否有转移灶、肝内大血管及胆管是否受侵犯等。术中超声的应用可检出隐匿性的小病灶,实时引导局部消融治疗。
腹部CT
最常应用于肝癌的临床诊断及疾病分期。
CT扫描还可应用于肝癌局部治疗的疗效评价,特别是观察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碘油沉积状况较磁共振有优势。
利用CT可以进行三维血管重建、残余肝脏体积和肝肿瘤体积测量、肺转移、骨转移等其他脏器转移的筛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磁共振检查(MRI)
肝脏MRI具有无辐射、组织分辨率高、可以多方位、多序列、多参数成像等优势,成为肝癌临床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价的优选影像技术。
对直径≤2.0cm肝癌的检出和诊断能力优于动态增强CT,在评价肝癌是否侵犯门静脉、肝静脉主干及其分支,以及腹腔或腹膜后间隙淋巴结转移等方面,较动态增强CT具有优势。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DSA是一种微创性检查手段,常采用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造影进行检查。
DSA检查可以显示肝肿瘤血管染色,还可以明确显示肝肿瘤数目、大小及其血供情况,并可同时进行肝癌局部栓塞、化疗、内照射治疗等。
核医学影像学检查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可以明确大部分肝内病灶的良恶性,并评价全身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肝外转移,有助于肝癌分期和肝移植术前准备。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CT)多用于对全身平面显像所发现的病灶再进行局部检查,可以同时获得病灶部位的SPECT和诊断CT图像,提高诊断准确性。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磁共振成像(PET-MRI)可以同时获得疾病解剖与功能信息,提高肝癌诊断的灵敏度。
病理活检
肝病灶穿刺活检通常在超声或CT引导下进行。
对于缺乏典型肝癌影像学特征的肝占位性病变,肝病灶穿刺活检可明确病灶性质,为明确病因、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和进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其主要风险是可能引起出血和肿瘤细胞经穿刺针道的转移。因此,术前应检查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对于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应避免肝病灶穿刺活检。
受病灶大小、部位深浅等多种因素影响,肝病灶穿刺病理学诊断也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率,特别是对于直径≤2厘米的病灶,假阴性率较高。
因此,肝病灶穿刺活检阴性结果并不能完全排除肝癌的可能,仍需观察和定期随访。
分期
目前分期标准较多,在此介绍我国临床常用的中国肝癌分期方法。
根据该方法,早期肝癌可分为Ⅰa期和Ⅰb期。
Ⅰa期
体力活动状态评分(PS评分):0~2分,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或B级,单发肿瘤且直径≤5厘米,没有侵犯血管,无远处转移。
Ⅰb期
PS评分:0~2分,肝功能Child-Pugh分级 A或B级,单发肿瘤且直径>5厘米,或2~3个肿瘤,最大直径不超过3厘米,没有侵犯血管,无远处转移。
鉴别诊断
肝囊肿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肝内占位性病变。
不同点:
肝囊肿在影像学上多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囊性占位,壁薄,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周围血管可受囊肿挤压呈弓形。
早期肝癌在影像学上多表现为低密度实性肿块,血供相对较为丰富,甲胎蛋白(AFP)升高较为明显。
肝血管瘤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肝内实性占位。
不同点:
肝血管瘤在增强CT下多表现为造影剂“慢进慢出”的缓慢强化征象,病程长、生长缓慢,对肝功能无明显损害,无AFP升高。
早期肝癌在增强CT下多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征象,实验室检查AFP多明显升高。
治疗
治疗目的:可手术的患者均应尽早手术,完整切除病灶,争取达到临床治愈。
治疗原则: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
手术治疗
根治性切除术
肝切除术的原则是完整切除肿瘤并且保留足够体积且有功能的肝组织,因此完善的术前肝脏储备功能评估与肿瘤学评估非常重要。
肝切除时经常采用入肝(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控制技术。
术前三维可视化技术有助于提高肝切除的准确性。
腹腔镜技术有助于减少手术创伤,但是需要根据病情选择。
肝移植手术
肝移植是肝癌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尤其适用于肝功能严重减退且门静脉高压阶段、不适合手术切除及消融治疗的、肿瘤直径≤3厘米的肝癌患者,即小肝癌患者。
目前常使用美国加州旧金山大学(UCSF)标准作为中国肝癌肝移植适应证,即单个肿瘤直径≤6.5厘米;肿瘤数目≤3个,其中最大肿瘤直径≤4.5厘米,且肿瘤直径总和≤8.0厘米;无大血管侵犯。
符合肝癌肝移植适应证的肝癌患者,在等待供肝期间可以接受桥接治疗控制肿瘤进展,以防止患者失去肝移植机会。桥接治疗包括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钇-90放射栓塞、消融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和靶向药物治疗等。
消融治疗
适用于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具有对肝功能影响少、创伤小、疗效确切的特点,在一些早期肝癌患者中可以获得与手术切除相类似的疗效。
主要包括射频消融(RFA)、微波消融(MWA)、无水乙醇注射治疗(PEI)、冷冻消融(CRA)、高强度超声聚焦消融(HIFU)、不可逆电穿孔(IRE)等。
消融治疗常用的引导方式包括超声、CT和MRI,其中最常用的是超声引导,具有方便、实时、高效的特点。CT、MRI可以用于观察和引导常规超声无法探及的病灶。
消融的路径有经皮穿刺、腹腔镜和开腹3种方式。大多数的小肝癌可以经皮穿刺消融,具有经济、方便、微创等优点。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
是指将带有化疗药物的碘化油乳胶剂或载药微球、补充栓塞剂(明胶海绵颗粒、空白微球、聚乙烯醇颗粒等)经肿瘤供血动脉支的栓塞治疗。
主要适用于有手术切除或消融治疗适应证,但由于高龄、肝功能储备不足、肿瘤高危部位等非手术原因,不能或不愿接受上述治疗方法的早期肝癌患者。
放射治疗
外放射治疗
Ⅰa期及部分Ⅰb期肝癌患者,如无手术切除或消融治疗适应证,或不愿接受有创治疗,可以酌情考虑采用立体定向外放射治疗作为治疗手段。
内放射治疗
内放射治疗是局部治疗肝癌的一种方法,包括钇-90微球疗法、碘-131单抗、放射性碘化油、碘-125粒子植入等。
其他治疗
一般不使用抗肿瘤药物治疗,部分患者需要下述药物治疗,注意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抗病毒治疗
合并有肝炎病毒感染者,均应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以降低复发及肝功能衰竭的风险。
保肝治疗
即使是早期肝癌患者,也可能因肝硬化、肝炎等疾病导致肝功能损害。因此应适当使用保肝药物,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改善生活质量。
预后
与中晚期肝癌相比,早期肝癌整体治愈率较高,预后较好。
治愈情况
早期肝癌因肿瘤较小,无远处转移和血管侵犯,预后相对较好。
如果能够及时采取外科手术进行根治性治疗,<2厘米的肿瘤5年生存率可达到80%~90%左右,2~5厘米之间的肿瘤5年生存率也可达到60%~70%左右,部分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
【特别提示】
癌症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可以用5年生存率来大致预估,指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5年后复发概率很低,一般可视作临床治愈。
5年生存率等统计学数据仅用于临床研究,不代表个人具体的生存期。
患者的生存期需要结合其发病时的分期、身体状况、是否及时接受了规范的治疗和规律的复查等因素综合分析,建议咨询就诊医师。
预后因素
预后因素是指对患者的总生存期及生存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针对早期肝癌患者,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肿瘤分期与分级、治疗情况、合并症等。以下因素常导致预后不良:
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低,恶性程度高,如低分化癌、未分化癌等。
伴有严重肝硬化,肝功能严重损害。
肿瘤位置特殊,不能完全切除或不适合手术。
高龄,一般情况差。
心、肺、脑、肾等重要器官存在严重功能障碍。
日常
早期肝癌患者日常需要注意科学饮食、规律生活、监测病情、自我复查等。
健康人群也应重视肝癌的预防和筛查,特别是具有肝癌高危因素的人群。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应以易消化、富含优质蛋白及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如粥、面条、瘦肉、新鲜果蔬等,保持大便通畅。
应尽量少吃或避免食用辛辣、刺激及不消化的食物,如辣椒等。
注意食品安全,避免继发肠源性感染。
生活管理
术后早期即可适当下床活动,增加肺通气量,促进肠胃蠕动,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受凉。
接受放疗的患者应注意避免摩擦或清洗放射区皮肤,以免刺激皮肤,加重不适或导致感染,针对皮肤破损应注意消毒保护,避免继发感染。
平时适度运动,增强抵抗力。
心理支持
良好的情绪和心态是药物所不能替代的。
确诊后可能会产生恐惧感,会害怕疼痛、被遗弃和死亡等。家人要注意倾听患者的心声,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缓解焦虑症状。
鼓励患者,让患者以良好心态积极面对各种治疗。
在治疗间期和治疗结束后,建议家属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与家务,重新融入社会。
病情监测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有无加重。
接受放疗或灌注化疗的患者要注意有无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注意有无出现发热、畏寒、咳嗽、咳痰等继发感染的表现。
随诊复查
应定期随诊复查,以便医生评估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复诊时间需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来决定。一般术后一年内应每月复查,之后应每3个月复查。
复查项目主要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如AFP)等,每3~4个月应行增强CT或MRI检查,必要时做PET-CT。
预防
早期肝癌是肝癌的一种阶段,因此严格来说,我们应该预防的是肝癌,无法精准预防某个临床阶段。
肝癌的病因未完全明确,因此不能做到绝对预防,但以下措施可能降低肝癌的发病风险。
【提示】更多晚期肝癌的预防,请参考阅读词条肝癌。
接种疫苗
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并定期进行相关抗体检测。
抗病毒治疗
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抑制或清除肝炎病毒。
减少相关肝损伤,从而阻止其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健康饮食
注意减少食物储存时间,加强食品的干燥。
避免厨房竹木餐具的霉变,减少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及接触。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减少吸烟饮酒。
维持健康体重。
提倡以蔬菜为基础的膳食模式,清淡饮食,减少油腻食物摄入。
避免接触致癌化学物质。
戒烟酒:建议戒烟戒酒,特别是高危人群。
定期筛查
肝癌早期多无任何症状,绝大多数是通过体检筛查发现的,所以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上、有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过度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需要定期进行筛查。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