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肠癌
概述
发生于人体肠道的早期恶性肿瘤
早期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如恶心、腹胀、食欲减退、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改变等
以手术治疗为主
总体预后较好,与肿瘤与分期、病理类型等相关
定义
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肠指的是从胃幽门至肛门的消化管,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包括小肠和大肠。
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分为盲肠、结肠、直肠、阑尾、肛管。
早期肠癌是泛指发生于人体肠道的所有早期恶性肿瘤。
分型和分类
根据部位分类
大肠癌
小肠癌
狭义也就是一般提及的小肠癌是指起源于小肠上皮的恶性肿瘤,包括十二指肠癌、空肠癌和回肠癌。
根据内镜下所见分型
根据内镜下所见将早期大肠癌分为下列三型。
隆起型(Ⅰ型)
又分为有基型(Ⅰp)、亚有基型(Ⅰps)和无基型(Ⅰs),多为黏膜内癌。
表面型(Ⅱ型)
又分为表面隆起型(Ⅱa)、表面平坦型(Ⅱb)和表面隆起伴凹陷型(Ⅱc),多为侵犯黏膜下层癌。
凹陷型(Ⅲ型)
均为黏膜下层癌。约42%~85%早期大肠癌呈有基型,余15%~58%则呈无基型。
发病情况
早期肠癌是肠癌的早期阶段,目前没有关于早期肠癌发病情况的具体数据。以下为肠癌的发病情况,可供参考。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从50岁开始明显上升,75~80岁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但30岁以下的青年早期结直肠癌并非罕见。
小肠癌较为罕见,发病率约占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2%,平均发病年龄65岁,男性通常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3∶2 [1]。
病因
早期肠癌是肠癌的早期阶段,因此早期肠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与肠癌相同。
致病原因
发病机制
肠癌的发生发展是复杂、多因素、多步骤的病理过程,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证实,内在的遗传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均有重要作用。
症状
主要症状
早期大肠癌
早期大肠癌无明显症状,随着病程的进展,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才逐步出现。
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常为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
多表现为血便或粪便隐血阳性,出血量多少与肿瘤大小、溃疡深度等因素相关。
有时表现为顽固性便秘,大便形状变细。
也可表现为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粪质无明显黏液脓血,多见于右侧结肠癌。
早期小肠癌
早期肠癌无明显症状或症状不典型。
可有恶心、腹胀和食欲减退等表现。
就医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当出现恶心、腹胀和食欲减退、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改变等症状时,请到消化内科就诊。
普外科
若确诊为早期肠癌,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时,可选择普外科或胃肠外科就诊。
肿瘤内科
当患者确诊早期肠癌后,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时,可到肿瘤内科接受系统规范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就诊时,可能需要进行相关检查,请选择方便穿脱的衣服,以便于医生进行体格检查。
记录出现的症状、持续时间等相关信息,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近期有无出现恶心、腹胀表现?
有无不明原因的食欲减退?
是否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
大便是否逐渐变形、变细?
是否有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肠癌等恶性肿瘤患者?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便常规+隐血、血生化检查。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腹部X线、CT、MRI、PET-CT等。
专科检查:肿瘤标志物、胃肠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有以下病史:
有肠癌家族史。
长期吸烟、过度摄入酒精、肥胖。
长期高动物蛋白、高脂肪和低纤维饮食。
临床表现
症状
患者可出现恶心、腹胀、食欲减退、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改变等症状。
体征
早期患者可无明显体征。
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
血常规:了解有无感染、贫血等。
尿常规:观察有无血尿,结合泌尿系影像学检查了解肿瘤是否侵犯泌尿系统等。
粪便常规+隐血:判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等异常。针对消化道少量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肿瘤标志物检查
CEA、CA199、CA724等肿瘤标志物,可有助于疾病的辅助诊断、疗效判断及随访监测。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肠道内窥超声可清晰显示肿瘤侵及的肠管层次和深度,有助于判定肿瘤的T分期。
X线检查
腹部平片对于诊断肠穿孔、肠梗阻等有帮助。
CT检查
有助于判断肿瘤的部位、大小和病变范围,尤其伴发肠梗阻时更具诊断意义。
还可以帮助进行分期诊断,评价肿瘤的局部外侵、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情况,为外科手术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CT检查常作为早期小肠癌患者随访的主要检查手段,通过与既往影像检查结果比较,评估疗效。
MRI检查
一般MRI是直肠癌常规检查项目,对直肠癌的T分期及术后盆腔、会阴部复发的诊断较CT优越。
临床或影像学检查(超声/CT)怀疑肝转移时,一般需要进行肝脏增强MRI检查。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
一般不常规使用,但对于病情复杂、现有检查无法全面评价远处转移的患者,可作为有效的辅助检查。
内镜检查
通过直肠镜、结肠镜、小肠镜、十二指肠镜、胶囊内镜等可以直接观察消化道腔内病变,除胶囊内镜外均可在直视下活检明确病因诊断。
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早期肠癌诊断中最可靠的方法,是明确诊断及制订治疗方案所必需的依据。
鉴别诊断
小肠良性疾病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不同点:小肠良性肿瘤表现为局部的隆起型病变,一般表面光滑、绒毛结构正常,与小肠癌易鉴别,但若肿瘤较大且合并糜烂、坏死,需剖腹探查或反复组织学检查方能确诊。
胆囊炎
相似点:两者都可能出现恶心、腹胀、食欲减退表现。
不同点:胆囊炎上腹胀痛多出现在进食高脂、高蛋白食物后,伴厌油脂饮食、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内镜和特殊检查结果常可诊断。
消化道溃疡
相似点:均可出现恶心、腹胀、食欲减退等症状。
不同点:
消化道溃疡多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或饮食不规律、大量饮酒、长期吸烟、精神压力大等情况。
消化道溃疡可有规律性腹痛,常在饥饿时或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
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内镜和特殊检查结果常可诊断消化道溃疡。
直肠息肉
相似点:直肠管状腺瘤、炎性息肉等息肉样病变,在未明确病理性质之前,都称为息肉或息肉样病变。一般无特异临床表现,较大息肉破溃可出现便血。
治疗
治疗目的:有计划、合理地应用多种治疗手段,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控制肿瘤进展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早期肠癌诊断一旦明确应尽早开始治疗,目前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不推荐辅助治疗。
【提示】关于更多治疗内容,请参考阅读相关疾病词条。
手术治疗
早期大肠癌
早期结肠癌
手术切除的方法包括内镜下切除、局部切除或肠段切除术。
侵入黏膜下层的浅浸润癌,可考虑行内镜下切除。
术前内镜超声检查属T1或局部切除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T1,如果切除完整、切缘(包括基底)阴性而且具有良好预后的组织学特征(如分化程度良好、无脉管浸润),则无论是广基还是带蒂,不推荐再行手术切除。
如果具有预后不良的组织学特征,或者非完整切除,标本破碎切缘无法评价,推荐追加肠段切除术加区域淋巴结清扫。
如行内镜下切除或局部切除必须满足如下要求。
肿瘤直径<3 cm。
肿瘤侵犯肠周<30%。
切缘距离肿瘤>3 mm。
活动,不固定。
仅适用于 T1 期肿瘤。
高-中分化。
治疗前影像学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征象。
早期直肠癌
早期直肠癌如经肛门切除(非经腔镜或内镜下)必须满足如下要求。
肿瘤直径<3 cm。
肿瘤侵犯肠周<30%。
切缘距离肿瘤>3 mm。
活动,不固定。
距肛缘8cm以内。
仅适用于T1期肿瘤。
无血管淋巴管浸润(LVI)或神经浸润(PNI)。
高-中分化。
治疗前影像学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征象。
局部切除标本必须由手术医师展平、固定,标记方位后送病理学检查。
早期小肠癌
对于诊断明确的早期小肠癌患者,要尽早手术治疗,包括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具体手术方式依据肿瘤的部位及分期而定。
预后
治愈情况
不同类型的早期肠癌,预后有所差异。
早期小肠癌的5年生存率为55%。
早期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为90%~95%。
特别提醒
5年生存率等统计学数据仅用于临床研究,不代表个人具体的生存期。
患者的生存期需要结合其发病时的分期、身体状况、是否及时接受了规范的治疗和规律的复查等因素综合分析,建议咨询就诊医师。
预后因素
预后因素是指可能影响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的一系列因素。包括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是否及时及患者身体素质等。
预后好的因素:
肿瘤直径越小、年龄越小、浸润越浅的患者预后越好。
发现越早,治疗越早,预后越好。
预后差的因素:
肿瘤出芽(5个细胞以下的肿瘤细胞浸润簇)的患者预后较差。
切除不全的患者预后较差。
肿瘤直径越大、越年长的患者预后越差。
肿瘤浸润较深。
隆起型腺瘤的恶变率低于平坦型。
平坦型腺瘤的直径越大,恶变机会越高。
凹陷型病变的恶变率比平坦型更高。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合理安排饮食,注意多吃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蔬菜,补充机体所需的维生素,促进恢复。
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鱼肉等。
应避免吃生冷、刺激、腌制、油煎、油炸食物,如炸鸡、辣椒等。
生活管理
避免劳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日常生活中需要适当运动,提高身体素质,避免免疫力低下。
保持健康的体重,适当活动,如慢走、太极拳、气功、呼吸操等。
心理支持
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学会向朋友和家人倾诉,避免压力过大,造成心理疾病,必要时可求助心理医生。
患者要树立对疾病的正确认识,积极接受治疗,在治疗间期和治疗结束后,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与家务,重新融入社会角色。
家人给予患者充分的陪伴,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安慰患者,帮助其度过难关。
病情监测
日常应注意观察身体表现,若出现腹痛、腹部包块、肠梗阻、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改变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随诊复查
以下随诊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随诊计划,请详细咨询医生,并严格遵医嘱。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每3~6个月1次,持续2年,之后每6个月1次,共持续5年。
胸部/腹部/盆腔CT检查,每6~12个月1次,持续2年,之后每年1次,共持续5年。
肿瘤标志物CEA/CA199检测,每3~6个月1次,持续2年,之后每6个月1次,共持续5年。
注意:若有不适,请随时就诊。
预防
早期肠癌目前病因不明,根据可能的致病因素,通过以下措施可能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改善生活方式
合理安排膳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粗纤维的食物。
摄取适量的钙、钼、硒有助于预防早期结直肠癌。
养成良好生活方式,不抽烟、不酗酒、平衡饮食、积极参加体力活动、控制体重和防止肥胖。
定期体检
患有肠道基础疾病、粪便隐血阳性、有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结肠镜检查。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