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蛋白血症紫癜
概述
异常蛋白血症紫癜是指因血液循环中存在异常免疫球蛋白而引起皮肤紫癜。包括高球蛋白血症性紫癜、巨球蛋白血症性紫癜和冷球蛋白血症性紫癜。其中高球蛋白血症性紫癜以20~30岁女性多见,以血浆中球蛋白异常升高和直立性紫癜伴色素沉着为特点;巨球蛋白血症性紫癜好发于50岁以上白人男性,以血浆中巨球蛋白增加和皮肤黏膜紫癜损害为特点;冷球蛋白血症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以遇冷时发生紫癜为特点。
病因
1.高球蛋白血症性紫癜
高球蛋白血症性紫癜又称瓦尔登斯特伦高γ球蛋白血症性紫癜,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同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血浆中球蛋白异常升高使血黏滞度增高引起血流障碍;含有IgG或IgA类风湿因子的循环小免疫复合物浸润血管壁并发生沉着,使得血管壁出现异常;亦可能与血小板功能障碍有关。这些血浆蛋白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引起血管发生炎症并造成出血。
2.巨球蛋白血症性紫癜
巨球蛋白血症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与巨球蛋白增多有关,主要机制为血浆IgM浓度升高导致血液黏滞性过高,血管内和血管周围蛋白沉积,血管壁受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骨髓内增殖及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导致血小板减少;巨球蛋白包围血小板致使其凝血功能障碍;凝血酶生成障碍,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溶解;吸附凝血因子,形成的复合物引起血栓,造成凝血因子缺乏。这些因素造成出血倾向。
3.冷球蛋白血症性紫癜
冷球蛋白血症性紫癜病因不明,紫癜的发生与冷球蛋白的特性有关,当体温降低时,冷球蛋白浊化沉淀在血管,使血管内压升高、红细胞外渗;冷球蛋白亦可使红细胞易于凝集,闭塞于血管而造成血管坏死。
症状
1.高球蛋白血症性紫癜
高球蛋白血症性紫癜好发于易受压迫处及小腿。发病初期患处有轻度肿胀感,偶有瘙痒针刺感,继而出现不规则分布瘀点,呈撒胡椒粉样分布,可反复发作,疲劳、长期站立可加重此病,使病程迁延,皮损消退后可留有显著色素沉着。此病一般情况良好,偶可侵犯唾液腺、泪腺等而出现眼、口腔异常干燥,部分病例可伴淋巴结及肝脾肿大。
2.巨球蛋白血症性紫癜
巨球蛋白血症性紫癜临床表现以黏膜出血为特性,皮肤损害不常见。此病除紫癜外皮肤有两种特征性损害,一种为紫红色至红色伴浸润的斑块或结节;另一种为多发半透明丘疹。全身症状可有乏力,体重减轻,发热,口、鼻、消化道、肺、视网膜及脑等出血,也会出现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视力障碍等。
3.冷球蛋白血症性紫癜
冷球蛋白血症性紫癜临床表现为遇冷时皮肤发生呈点状或斑状,周围有水肿性晕的紫癜,有时皮损亦可为类荨麻疹样皮疹,但中间为瘀点,常伴瘙痒,消退后有色素沉着。全身症状可有发热、关节痛、肾炎等。
检查
1.高球蛋白血症性紫癜
2.巨球蛋白血症性紫癜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中度贫血,血小板减少,血沉增快;凝血功能检查可见凝血因子减少,出血时间延长;血浆蛋白检测可见血浆内球蛋白增多,电泳可见M成分蛋白;尿常规检车可见本周蛋白阳性。
3.冷球蛋白血症性紫癜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室温下血沉明显增快;血液中冷球蛋白测定阳性。
诊断
1.高球蛋白血症性紫癜
患者皮损初期有肿胀感以及留有色素沉积的瘀点可提示此病,辅助检查中见球蛋白增高,及血管壁IgA和IgG沉积可帮助确诊。
2.巨球蛋白血症性紫癜
3.冷球蛋白血症性紫癜
患者遇冷时出现紫癜可提示此病,实验室检查见血液中冷球蛋白测定阳性,室温下血沉明显增快可帮助确诊。
鉴别诊断
1.这三种疾病间应注意鉴别:高蛋白血症性紫癜以皮肤出血倾向为主,皮损消退后可有明显的色素沉着,血浆中球蛋白异常增高而清蛋白不增加,免疫荧光检查可见IgA和IgG沉着;巨球蛋白血症性紫癜有特征性皮损,出血除皮肤外也有其他组织和器官出血倾向,实验室检查可见巨球蛋白增多,凝血因子减少;冷球蛋白血症性紫癜患者在遇冷时出现皮损,血液中冷球蛋白测定养性。
并发症
1.高球蛋白血症性紫癜
2.巨球蛋白血症性紫癜
巨球蛋白血症性紫癜患者可伴发雷诺征、荨麻疹和淀粉样变。
3.冷球蛋白血症性紫癜
治疗
1.高球蛋白血症性紫癜
2.巨球蛋白血症性紫癜
3.冷球蛋白血症性紫癜
冷球蛋白血症性紫癜患者应注意保暖,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处理必要时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预后
高球蛋白血症性紫癜和冷球蛋白血症性紫癜预后良好,巨球蛋白血症性紫癜因其增加颅内出血风险,故预后不良。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并发症
治疗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