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乙型病毒性肝炎
概述
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可有食欲缺乏、乏力、恶心呕吐、右上腹不适、黄疸、肝掌、蜘蛛痣等症状
病因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转为慢性携带状态
急性期以一般治疗为主,慢性期需要按照医生要求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和监测
定义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能会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原发性肝癌,危及生命。
流行病学
乙型病毒性肝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病例分散,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中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等程度流行区,发病率5%~6%。发病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农村地区分布多于城市,南方多于北方。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乙型病毒性肝炎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持续存在6个月以上。
乙肝病毒感染(携带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和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两种情况。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但仍可有乙型肝炎病毒低水平复制,和/或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
病因
致病原因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传染病,有明确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
传染源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和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人。
传播途径
经血和血制品传播,如输注来源不明的血制品,注射、刺伤、剃须刀、牙刷、修脚、文身、扎耳环等可造成皮肤、黏膜的微小破损,如果接触带有病毒的血液就可能发生感染。
母婴垂直传播,主要是通过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
性接触传播,没有防护的性接触可能会造成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不会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平时学习、工作及生活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住同一宿舍、共用厕所、拥抱、握手等,只要不接触血液等,就不会传染。
还没有发现乙型肝炎病毒经蚊虫叮咬传播的情况。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容易感染。
以下人群发病风险增高: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
注射毒品者。
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反复接受过输血者。
接受血液透析者。
HBsAg阳性者的家人。
工作中可能会接触血液或体液的人,如卫生保健人员、公共安全工作人员。
没有接种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而患有糖尿病的人。
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进行无保护性接触的人。
有多个性伴侣者。
共用未经严格消毒的针具,以及文身、扎耳环孔等器械者。
未接种过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者。
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体阴性且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阴性者。
发病机制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还没有完全明确。
乙型肝炎病毒进入人体后,没有被免疫系统清除的部分会到达肝脏,进入肝细胞,开始复制。
免疫系统会介导被感染的肝细胞死亡,清除病毒。这个过程有多种免疫细胞参与,并最终造成肝脏损害。
如果身体免疫功能正常,可以表现为急性肝炎;如果身体免疫反应不足或不当,则可能发生慢性肝炎;如果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可能不产生免疫反应,成为无症状携带者;如果身体处于超敏状态,即免疫反应过于强烈,则可发生重型肝炎
症状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至发生乙型病毒性肝炎有一般时间间隔(潜伏期)一般为4周至6个月,病毒潜伏期内大多没有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潜伏期过后,部分发生急性肝炎,出现以下症状。
乏力。
容易疲劳。
食欲缺乏。
恶心呕吐。
厌油。
上腹部不适。
腹胀。
右上腹痛。
发热,部分为38℃以下的低热,少数超过39℃。
黄疸:半数可能会出现,表现为皮肤和白眼球(巩膜)发黄,小便发黄或呈浓茶样等,可伴有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等。
少数有肝掌(手掌下部的大鱼际、小鱼际皮肤发红,按压后褪色),皮肤上出现蜘蛛痣(外形像蜘蛛的血管痣,按压其中心,周围辐射状血管网立即消失,去除压力后又出现)。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如果出现急性肝炎后6个月依然有肝炎表现,肝功能有异常,可认为发生了慢性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症者可能没有症状或症状较轻,出现症状者可表现为:
乏力。
食欲减退。
腹胀。
恶心呕吐。
皮肤黝黑。
皮肤、白眼球发黄,尿液颜色加深。
易发生出血,如刷牙时口腔出血。
出现蜘蛛痣和肝掌。
急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
重型乙型肝炎发病初期与急性肝炎类似,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常出现以下症状。
深度黄疸。
严重胃肠道反应,频繁呕吐。
极度乏力,可伴有持续高热、行为异常、嗜睡,甚至昏迷。
出血倾向明显,容易发生牙龈出血、出现皮肤下出血点等。
并发症
乙型病毒性肝炎可能会出现以下并发症。
肝硬化:可出现右腹部不适、疼痛,消瘦等表现。
肝癌:可出现右腹部不适、疼痛,消瘦等表现。
肝衰竭:可出现右腹部不适、疼痛,等表现。
脾功能亢进:可出现下腹膨隆、出血后不易止血等表现。
消化道出血:可出现腹部不适、呕血、黑便等表现。
继发感染:可出现发热、全身酸痛、乏力等表现。
肝性脑病:可出现胡言乱语、行为异常、嗜睡、昏迷等表现。
门静脉高压:可出现腹壁如海蛇头般迂曲的血管、腹部膨隆。
肝肾综合征:可出现少尿、无尿等症状。
急性肾损伤:可出现少尿、无尿等症状。
低钠血症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电解质紊乱:可出现心悸、反应迟钝、意识障碍等症状,重者出现心脏呼吸骤停。
肝源性糖尿病等:可出现多饮、多食、消瘦等症状。
就医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43
乙型病毒性肝炎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出现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厌油、右上腹不适、疼痛、腹胀、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确诊后转至感染科进一步治疗。
感染科
出现上述症状,特别是未规范全程接种乙肝疫苗、或身边有类似症状者,也可以直接去感染科就诊。
急诊科
出现高热、惊厥、呕血、黑便、呼吸困难、嗜睡、意识不清等紧急情况时,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可能需要做全身体格检查、腹部彩超、腹部CT检查等,故应穿着宽松衣物,避免穿着含金属材质的衣服,已怀孕或准备怀孕者须提前告知医生。
高热患者,可先进行物理降温,如冷敷额头,以及用温水擦拭手、足、腋窝等部位。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最高多少度?
是否有恶心、呕吐?是否厌食油腻?
是否有黄疸,如皮肤、虹膜发黄或小便发黄等?
刷牙时是否会有牙龈出血?或皮肤上是否有小出血点?
是否乏力?
是否有腹胀、右上腹部不适或疼痛?
这些症状出现多久了?
病史清单
亲属中是否有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是否曾输血,或使用过血制品?
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病毒药物:干扰素恩替卡韦
保肝药物:甘草酸二胺、腺苷蛋氨酸
诊断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43
乙型病毒性肝炎风险自测
疾病诊断
病史
密切接触过患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人。
曾经输过血,或接触过血制品。
曾经患过乙型病毒性肝炎。
临床表现
症状
有发热、食欲缺乏、厌油、恶心、呕吐等症状。
体征
腹部触诊可了解肝、脾是否出现肿大。
恢复期肝、脾可逐渐回缩至正常。
实验室检查
确诊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查、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等检查结果为主要依据。
还需要做血生化,腹部超声及组织病理学等检查。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查
俗称“乙肝两对半”,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及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等指标。
根据结果可以判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乙型肝炎血清病毒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见下表。表中“+”表示阳性,“-” 表示阴性。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 DNA临床意义
+-+-++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
+-+-++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HBeAg阴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低或不复制
----+-既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
---++-既往感染HBV,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
-+-++-既往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已恢复
-+--+-既往感染乙肝肝炎病毒,已恢复
+++-++不同亚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或HBsAg变异
-+----接种疫苗后获得免疫力,偶可见于感染后恢复阶段
血生化检查
血生化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凝血酶原时间γ-谷氨酰转肽酶、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胆碱酯酶等指标。
血生化检查需要空腹抽静脉血,检查前一晚晚饭后需要暂时禁止饮食,直到抽血完成。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是判断肝细胞损伤程度最常用的指标,损伤程度越重,升高幅度越大。
血清胆红素:肝细胞损害可以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肝衰竭会出现血清胆红素升高,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下降的特殊现象。
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肝脏可合成白蛋白,如果白蛋白水平下降,说明肝脏合成功能受损。随着病情加重,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可逐渐下降。
γ-谷氨酰转肽酶: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会出现轻、中度升高,如果发生胆汁淤积,可明显升高。
血清碱性磷酸酶:主要经过肝胆系统排泄,产生过多或排泄受阻都可出现升高。
总胆汁酸:肝细胞损害或出现肝内、外胆管阻塞时,可升高。
胆碱酯酶:能反映肝脏储备功能情况。
乙型肝炎病毒DNA、基因型和变异检测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适用的检查。
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能了解慢性感染者病毒复制的水平,服药前后进行对比,可以判断治疗效果。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不是常规检测项目。
乙肝病毒变异检测能帮助确定有没有耐药突变基因,帮助选择合适的药物。
肿瘤标志物检测
主要是检查甲胎蛋白等水平,可以帮助判断有没有肝癌等严重情况。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
肝脏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就是腹部超声。
优点是操作简单,检查方便,没有创伤,结果直观;缺点是容易受到设备、身体位置、操作者技术和经验等限制。
腹部超声可以判断肝、脾的大小和形态,肝内重要血管情况,以及有没有占位性病变。
CT
CT是一项放射性检查,可以观察肝脏形态,了解有无肝硬化、占位性病变等。
如果发现占位性病变,还能大致判断良、恶性。
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成像没有放射性,而且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肝脏组织结构变化。
借助显影剂、动态、增强多次扫描等,可以分占位的良、恶性病变。
其他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是一种有创检查,取肝脏组织进行处理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可以了解肝脏炎症等变化情况,并且可以帮助与其他肝脏疾病进行区别。
检查结果还可以为选择抗病毒药物,疗效评估,结局判断等提供参考。
瞬时弹性成像
瞬时弹性成像以超声检查为基础,是一种无创检查,方便、快捷,能多次重复的检查。
检查结果比较可靠,可以比较准确地区分轻度肝纤维化、进展性肝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
如果结合血液检查的有关指标,可以提高肝纤维化诊断的准确率。
鉴别诊断
乙型病毒性肝炎需要与其他原因导致的肝炎,如其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进行区别。出现黄疸者,还需要与其他原因导致的黄疸进行区别。
其他原因导致的肝炎
相同点:都可能会出现食欲缺乏、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肝功能异常
不同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查结果可以作为与鉴别的依据。但不能排除与其他肝炎同时发生的情况,比如可以合并甲型病毒性肝炎等,需要做其他病原体相关检查帮助排除。
其他原因导致的黄疸
相同点:都可能会出现黄疸,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胆红素水平异常。
不同点:乙型病毒性肝炎可能有明确患病或输血、接触血制品等经历,而其他黄疸可能由于药物、感染、胆囊炎胆石症胰头癌、肝癌等导致。乙型病毒性肝炎可有发热、食欲缺乏、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他黄疸则可能出现原发病的症状。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查可鉴别。
治疗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需要一般治疗,可以补充使用维生素及抗炎护肝治疗等,大多不需要抗病毒药物治疗。如果有慢性化或重症化倾向,可服用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治疗,一般不适合干扰素治疗。必要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人工肝支持系统等。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最根本的是抗病毒治疗,可分为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近期目标是充分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组织炎症,改善肝脏功能。
长期目标是减少肝炎发作,延缓或阻止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提高存活率,改善生存质量。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
发热、乏力、黄疸等症状严重时,建议卧床休息,避免活动。
病情逐渐好转,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力情况逐渐恢复活动。
补充营养
热量的摄入要与体重、病情、活动情况相匹配,尽可能保持平衡,维持适宜体重。
需遵循高蛋白质低热量的饮食结构,可摄入低脂牛奶、豆类、蛋类、鸡肉或鱼类,保证每天摄入的蛋白质不少于80克。
由于肝脏功能受损,饮食需要避免油腻,减少进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肥肉、油炸和腌制食物等。
优先选择低脂食物,如瘦肉、鱼虾和低脂牛奶。以植物油代替动物油,如花生油、橄榄油、玉米油和豆油等。
碳水化合物应提供每日60%的能量,应以谷类为主,可以从藕粉、面食、米饭中获取。避免过多葡萄糖、果糖、蔗糖的摄入,以免引发胀气。
应多食绿叶蔬菜、番茄、胡萝卜、水果等,可切碎或榨汁食用。
隔离、监测
关注黄疸、乏力等症状的变化情况,并定期监测肝功能、凝血功能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用药原则:充分考虑抗病毒治疗的长期性和用药依从性。
药物治疗主要为抗病毒治疗,包括干扰素α和核苷(酸)类似物,还可应用免疫调节剂、护肝类药、抗肝纤维化药物等。
应根据HBV DNA和ALT水平,结合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
干扰素
包括普通干扰素α(2a、2b和1b)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 IFN-α)。
普通干扰素抗病毒作用较强;聚乙二醇干扰素α为干扰素和聚乙二醇的重组型,作用持续时间长。
对于无干扰素禁忌且非失代偿期的未生育或年轻人(≤30岁),可选择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但若存在以下情况,则不要使用干扰素α治疗:
孕妇或有妊娠计划的育龄期女性。
有精神病史(如严重抑郁症或精神分裂)、未能控制的癫痫。
高血压、糖尿病、未戒掉酗酒或吸毒者。
失代偿期肝硬化。
视网膜疾病、心衰、慢性阻塞性肺部等基础疾病。
用药提醒:使用干扰素常见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等流感样综合征,可在注射干扰素的同时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相关症状。但若出现严重精神异常或甲减、甲亢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应及时就医治疗。
核苷(酸)类似物
常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和丙酚替诺福韦。通过抑制乙肝病毒的合成和复制,发挥抗病毒作用。
用药提醒
恩替卡韦:用药前后2小时不进食。
替诺福韦酯:年长者、长期服用时可能导致肾损伤、低磷性骨病,应定期监测肌酐清除率和血清磷水平。
不恰当的停药易导致病毒反弹,病情加重。
护肝药物
主要是减轻肝损伤,促进肝细胞修复,保护肝功能。
可用甘草酸类制剂(如异甘草酸镁、甘草酸二铵)、水飞蓟素、双环醇、谷胱甘肽、硫普罗宁、多烯磷脂酰胆碱、S-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等。
免疫调节剂
能调节身体内细胞的免疫功能,发挥抗病毒作用。
可用胸腺五肽、胸腺素等。
乙肝免疫球蛋白
在意外暴露于乙肝病毒后使用,可直接中和乙肝病毒,避免受到病毒侵袭。
特殊人群的药物治疗
HBV/HIV合并感染
可用替诺福韦酯加拉米夫定,或替诺福韦酯加恩曲他滨进行治疗。
肝移植
本身患病接受肝移植:术前1~3个月开始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或丙酚替诺福韦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术后长期使用核苷(酸)类似物和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
本身不患病接受乙肝个体的供肝:应长期接受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或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治疗。
HBV/HCV合并感染
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或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可加用核苷(酸)类似物,具体应遵医嘱。可用小分子化合物治疗丙肝。
儿童
2~11岁,可与家长充分沟通后,选用干扰素α、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治疗。
12岁以上,可选用丙酚替诺福韦进行治疗。
妊娠相关情况处理
妊娠中后期HBV DNA定量>2×105 IU/ml,在充分沟通并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可于妊娠第24~28周开始应用替诺福韦酯或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
建议免疫耐受期孕妇于产后即刻或1~3个月停药。
母乳喂养不是应用替诺福韦酯治疗的禁忌证。
停药后应至少每3个月检测肝生物化学和HBV DNA等指标,直至产后6个月,发生肝炎活动者应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
有生育要求的慢性HBV感染者准备近期妊娠,或妊娠期间有抗病毒指征时,可以使用替诺福韦酯治疗。
抗病毒治疗期间意外怀孕
应用干扰素者,应充分权衡和分析,如若继续妊娠应换用替诺福韦酯治疗。
应用替诺福韦酯者,可继续妊娠。
若使用恩替卡韦,可不终止妊娠,建议换用替诺福韦酯治疗。
孕期患上肝炎者:若只是轻度,可暂时给予保肝治疗;病情严重者,可充分知情风向后应用替诺福韦酯治疗。
男性抗病毒治疗的生育问题
应用干扰素治疗者,应在停药后6个月方可考虑生育。
应用核苷(酸)类似物者,可在充分沟通知情风险的前提下考虑生育。
中药
目前还缺乏有肯定临床疗效的药物。可酌用扶正化瘀胶囊复方鳖甲软肝片安络化纤丸及肝复乐等有一定抗肝纤维化作用的中成药。
手术治疗
乙型病毒性肝炎一般不需要手术,如果出现急性肝衰竭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逐渐发展,成为肝硬化、肝衰竭时,可能需要肝脏移植手术治疗。
肝脏移植手术是切除病变肝脏,并移植入健康肝脏。
健康肝脏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可以在移植后逐渐生长,使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人工肝支持系统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借助器械等在体外模拟肝脏部分功能,暂时替代肝脏,发挥解毒等作用。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复杂程度不同,能够发挥的肝脏功能也不同,有的系统可以替代较多的肝脏功能。
可以减轻肝脏负担,让肝细胞得到“休息”。
如果发生肝衰竭,人工肝支持系统会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
预后
治愈情况
成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大多可以痊愈,2%~10%发展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儿童急性乙型肝炎90%可进展为慢性感染。
如果能接受及时、规范的治疗,可以争取最大限度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减轻肝脏损害,从而延缓肝衰竭、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他并发症,延长生存时间。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治疗中,有的人可以获得临床治愈,即停止治疗后有持续的病毒学应答、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消失,ALT水平恢复正常,肝脏组织学改善。
危害性
乙型肝炎病毒具有传染性,可能会造成他人感染。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时,部分可能会发展为肝硬化及肝衰竭,少数可发展为原发性肝癌,危及生命。
重型肝炎的病死率很高,如果能及时救治,可提高存活的可能。
日常
日常生活
生活习惯
按照医生的要求用药,由于肝脏功能受损,药物代谢多需要经过肝脏,因此切勿自行服用其他药物,或者改变用药剂量。
不与乙型病毒性肝炎者共用剃须刀、指甲钳等物品,避免接触其血液。
不涉及血液的一般接触不会造成传染,家人、朋友不必过度恐慌,也不要歧视。
被血液等污染的衣物,应当单独清洗。
出现皮肤瘙痒时,不要用力搔抓皮肤,防止出血和感染。
可以用清水清洗皮肤,不要用力揉搓皮肤,或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洗剂。
乏力、发热时最好卧床休息,等身体逐渐恢复后再下床活动。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疲惫。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每次运动的时间不要过长,不感到疲劳即可。
在传染性消失前,避免性行为,或坚持使用安全套。
饮食
三餐规律、少食多餐,严禁暴饮暴食,八分饱即可,维持适宜体重。
由于肝脏功能受损,饮食需要避免油腻,减少高脂食物,如肥肉、油炸和烧烤腌制食物等。
优先选择低脂食物,如可多摄入低脂牛奶或酸奶(一天1~2杯)、豆类、鸡蛋清(全蛋每周不超过3个)、去皮鸡肉或鱼虾类(一天一个扑克盒大小)。
以植物油代替动物油,如花生油、橄榄油、玉米油和豆油等。
主食不要局限于精白米面,交替变化吃各类粗粮、杂豆、薯类。
少吃高糖食物,如白砂糖、糖果、甜饮料、糕点、浓缩果汁、果酱、蜂蜜等。
多吃蔬菜(每日约500克),尤其是绿叶蔬菜;每天吃约1个拳头大小的水果。
戒酒,防止酒精进一步损伤肝脏。
遵医嘱补充维生素。
严禁摄入霉变食物、不合格饮水等。
定期复诊
慢性携带者需要每3~6个月复诊。
接受抗病毒治疗者,在用药过程中需要按照医生要求复诊,根据病情,一般是第1个月内每1~4周复查一次血生化;治疗开始后前3个月,每个月复查1次生化和病毒载量;病情稳定后可以每3~6个月复诊一次,同时行超声、肝硬度、肝纤维化甲胎蛋白检查
停药后3个月内每个月复查1次肝功能,之后每3个月检查1次。
如果有肝硬化,应当每3个月复查一次甲胎蛋白腹部超声等。
其他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周期长,需要有客观的认识,保持乐观心态并坚持治疗。
预防
注射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乙肝疫苗属于我国免疫计划的一类疫苗。
新生儿在出生时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在1月龄和6月龄时分别接种第2针、第3针。
如果母亲是乙肝患者,新生儿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的同时,还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如果要接受打耳钉孔、文身、注射等可能会损伤皮肤、黏膜的操作,应当去正规场所,规范的消毒可以降低感染风险。
如果身上有伤口,需要包扎好,防止沾染别人的血液或其他体液。
不与他人共用指甲刀、水杯、剃须刀、牙刷等个人物品。
与健康情况不明的性伴侣接触时,坚持使用安全套。
清理卫生情况不明的个人用品时,戴好手套。
医务工作者、酒店及医院的清洁人员,在工作时要注意遵守操作规范,戴好手套,并保护好皮肤及伤口。
拒绝吸毒,共用针头可能会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甚至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HIV)等。
确诊乙型病毒性肝炎后,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防止传染给他人:
不可以给他人喂食自己咀嚼过的食物。
不可捐献血液、器官、精子、卵子等。
坚持避免性行为或使用安全套。
不从事法律禁止从事或无健康证不能从事的工作。
保护自己的皮肤等,防止血液等沾染其他物品或人。
不与他人共用牙刷、毛巾、指甲刀、剃须刀等个人卫生用品。
女性如果想怀孕,需要咨询医生。怀孕期间按照医生的要求治疗。
女性分娩前应当如实告诉医生自身情况,以便保护新生儿和医务人员。新生儿出生后规范接种疫苗。
提醒可能会接触到血液的人。
坦诚地告知朋友、家人等经常接触的人,并提醒他们接种疫苗。
孕妇可以根据以下原则预防母婴传播。
按照医生要求筛查“乙肝两对半”等指标。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在孕期24~32周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并在分娩当日或1个月时停药。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的母亲,新生儿按“0、1、6个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通常不需要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新生儿出生后尽快(不超过2小时)肌内注射1针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同时肌内注射第一针乙肝疫苗,1月龄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疫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