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粒细胞减少症
概述
药物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因服用各种药物引起周围血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一组病征。通常将中性粒细胞急剧降低,临床表现严重,发展迅速,周围血中白细胞低于2.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低于10%~20%或其绝对值低于0.5×1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病因
系由于药物引起,常见药物有:
1.镇静剂及抗炎剂氨基比林及其化合物、非那西汀、巴比妥酸、保泰松及消炎痛等。
2.酚噻嗪及其他安定剂氯丙嗪、安定及眠尔通等。
4.抗甲状腺药物硫氧嘧啶、他巴唑及甲亢平。
5.抗癫痫药苯妥英钠、三甲基嗯唑烷、甲基苯乙基内酰脲、苯噻嗯乙内酰脲。
6.抗组胺药扑敏宁、美沙芬林。
8.细胞毒化疗药物。
症状
1.第一期(前驱期)
全身倦怠、吞咽痛、头痛、发疹等。
2.第二期
中性粒细胞减少,但尚无发热及咽部溃疡。
3.第三期
由于常驻细菌在局部繁衍引起重度感染,表现为咽峡炎及扁桃体炎,伴坏死性溃疡,亦可有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炎症,并可发展为败血症。慢性型发病缓慢,临床上不出现严重的症状,或仅有全身无力、食欲不振、易感染的倾向,在持续服药数周之后才缓慢出现白细胞减少,低于4.0×109/L,减少到一定数量后便会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检查
1.血象
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仅存1%~2%或完全消失。中性粒细胞有中毒颗粒或空泡形成,淋巴及单核细胞相对增多,可有浆细胞出现。白细胞少于4.0×109/L,甚至0.8×109/L,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至0.5×109/L左右,甚至完全消失。
2.骨髓象
粒系增生低下,只能见到原粒、早幼粒等幼稚细胞,缺乏比较成熟的粒细胞。
诊断
治疗
1.首先应停用与致病有关的药物,输新鲜血或白细胞。
2.治疗和预防感染,必要时适当应用抗生素。
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重要的治疗措施。
4.注意卫生,预防感染
预后
急性型患者如能及早得到诊断,积极治疗,多能好转。但亦可因严重感染或败血症而死亡。慢性型者预后一般良好。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治疗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