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肿瘤
概述
是发生于胸膜的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主要表现为胸痛、咳嗽、气短、发热等
不同类型胸膜肿瘤病因不同,多与接触石棉、电离辐射、其他原发肿瘤转移有关
以手术、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为主
定义
胸膜由间皮细胞和结缔组织构成,可分为覆盖于胸壁内侧、膈肌和纵隔上的壁层胸膜和覆盖于肺表面的脏层胸膜。
胸膜肿瘤是发生于胸膜的肿瘤,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两大类。
分型
临床上将胸膜肿瘤分为以下两类:
原发性胸膜肿瘤
胸膜间皮瘤又可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两种类型,其中局限型胸膜间皮瘤以良性肿瘤居多,弥漫型胸膜间皮瘤均为高度恶性。
转移性胸膜肿瘤
又称继发性胸膜肿瘤,转移性约占胸膜肿瘤的95%,常见的有肺癌、乳腺癌、胃癌、胰腺癌及恶性子宫肿瘤胸膜转移。
发病情况
原发性胸膜肿瘤中胸膜间皮瘤居多,占全部癌症的0.02%~0.4%。
原发性胸膜肿瘤较为少见,约占胸膜肿瘤的5%;转移性胸膜肿瘤约占胸膜肿瘤的95%。
病因
致病原因
不同类型的胸膜肿瘤病因不同,具体病因如下:
原发性胸膜肿瘤
以胸膜间皮瘤和胸膜纤维瘤最多见,但目前具体病因尚不明确。
弥漫型胸膜间皮瘤与恶性胸膜间皮瘤整体的病因没有显著区别,接触石棉、电离辐射、基因突变等因素可能增加本病的发病率。
局限型胸膜间皮瘤已明确与接触石棉无关,其发生可能与结核病引起的胸膜瘢痕、慢性炎症、病毒感染、放射线等因素相关。
提示:关于更多病因内容,请参考阅读胸膜间皮瘤的病因部分。
继发性胸膜肿瘤
大多病因明确,是由其他部位的原发肿瘤转移至胸膜所致。
多为血行转移,少数为邻近器官恶性肿瘤直接侵犯。
原发肿瘤最多为肺癌,其次为乳腺癌、纵隔肿瘤、卵巢癌、胰腺癌等。
症状
胸膜肿瘤起病隐匿,早期多无特殊临床症状,病情常在不知不觉中加重。
主要症状
原发性胸膜肿瘤
胸膜间皮瘤
局限型胸膜间皮瘤
一般无临床表现,多在体检时发现。
部分患者可有干咳、胸痛、呼吸困难、发热等表现,还可伴有肥大性肺性骨关节病、杵状指(趾)及低血糖等。
弥漫型胸膜间皮瘤
临床症状常无特异性,起病较为隐匿,易导致疾病诊断的延误。
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胸痛、进行性气促、咳嗽、胸腔积液,以及失眠、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胸膜纤维瘤
良性胸膜纤维瘤
常无症状,于X线胸部检查时发现。
部分患者可有咳嗽、胸痛、呼吸困难、无任何感染征象的发热等表现。
还可伴有肥大性肺性骨关节病和低血糖。
恶性胸膜纤维瘤
临床症状与良性胸膜纤维瘤相似,常难以区别。
患者常有胸痛、咳嗽、发热及气短。
低血糖比良性者更多见,但很少发生骨关节病。
转移性胸膜肿瘤
肿瘤转移至胸膜后,可出现胸腔积液、胸痛、气短、呼吸困难等表现。
其他症状
转移性肿瘤多有肺癌和乳腺癌转移而来,因此患者可有原发肿瘤引起的症状。
肺癌
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喘鸣、发热、体重下降等。
乳腺癌
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乳头溢液、乳房皮肤改变、乳头乳晕异常等。
就医
就医科室
呼吸内科
患者出现咳嗽、胸痛、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诊治。
胸外科
若确诊为本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肿瘤内科
患者被确诊为本病,需要进行内科药物治疗时,可选择肿瘤内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就诊时,可能需要进行胸部X线或CT检查,请避免穿带扣子的衬衫、有装饰亮片的上衣、带拉链扣子的连衣裙等含金属服饰。
详细记录出现的症状、持续时间等相关信息,可以给医生更多提示。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咳嗽、胸痛、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是否有乏力、消瘦、食欲不振等症状?
症状持续多久了?
有没有缓解或者加重的因素?
病史清单
有无其他肿瘤病史,如肺癌、乳腺癌等?
是否有长期石棉接触史或电离辐射史?
有无恶性肿瘤家族史?
有无药物或食物过敏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CT。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便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胸腔积液检查。
其他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
诊断
对于疑似胸膜肿瘤的患者,一般需要尽可能确定是胸膜原发性的还是继发性的肿瘤,如果是原发性的肿瘤,需要诊断良恶性以及具体病理分型。如果是继发性的肿瘤,需要判断原发灶,一般需要结合免疫组化等检查来综合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有以下病史:
原发肿瘤病史,如肺癌、乳腺癌等。
石棉接触史。
电离辐射史。
临床表现
症状
患者可能有咳嗽、胸痛、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体征
通常无异常体征表现。
部分患者有一侧呼吸运动下降、肋间饱满或膨出。
晚期的患者可出现胸膜摩擦音、呼吸音下降、叩诊浊音等。
实验室检查
胸腔积液检查
良性胸膜纤维瘤胸水也可呈血性,需注意鉴别。
可溶性间皮素相关肽(SMRP)
可辅助诊断弥漫型胸膜间皮瘤,其水平会随着间皮瘤的发展而升高,随着间皮瘤的衰退或切除而减少,故可用于评估监测治疗效果。
肿瘤标志物
主要针对转移性胸膜肿瘤的原发病灶进行检测,如糖类抗原15-3(CA15-3)、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及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等,可为确诊乳腺癌和肺癌提供补充证据,也用于术后复发或转移的监测。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与胸膜肿瘤的具体类型息息相关,此处仅论述重点检查项目,具体更多检查内容,请参考阅读相关词条的诊断部分。
CT
胸部CT是目前胸膜肿瘤诊断、分期、疗效评价及治疗后随诊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
可以有效发现早期胸膜肿瘤,并进一步评估肿瘤所在的部位、累及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助于临床分期。
其他部位包括脑、肝、肾上腺的CT检查,可帮助医生明确是否有远处转移。
MRI
可帮助判定胸壁肿瘤侵犯范围、部位以及与大血管和心脏的关系等,也可用于治疗后疗效评估和复查。
显示肿瘤与胸壁的关系、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可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其他部位MRI可判定有无发生转移。
骨核素扫描
简称骨扫描,是判断骨转移与否的常规检查。
当骨扫描检查提示可疑骨转移时,需对可疑部位进行MRI、CT或PET-CT等检查验证。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
PET-CT是诊断、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预后评估的最佳方法。
还可用于放疗定位及靶区勾画。
胸腔镜检查
是诊断胸膜肿瘤较好的手段。
能评估胸膜腔病损状况,直接观察肿瘤的形态、大小、分布及邻近脏器受侵犯情况,并且直接活检。
病理检查
胸膜肿瘤活检
明确胸膜病变性质。
胸膜(肿瘤)活检术:通过CT或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取材进行病理活检。
细胞学检查
痰脱落细胞、胸水细胞学检查、肺泡灌洗液等,可以明确胸膜病变性质,如良恶性等。
免疫组化
提高诊断准确性和特异度,协助判断转移性胸膜肿瘤的原发来源,也有助于指导治疗。
患者CK5/6、D2-40、WT-1、Calretinin等出现阳性,甚至几倍升高,可辅助诊断弥漫型胸膜肿瘤。
鉴别诊断
胸膜肿瘤需要与结核性胸膜炎、其他良性包裹性胸腔积液、肺癌胸膜转移进行鉴别。
结核性胸膜炎
相似点:均可以出现咳嗽、胸痛等症状。
不同点:结核性胸膜炎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除了以上症状还有低热、盗汗、乏力等症状。胸液培养可有抗酸杆菌。
其他良性包裹性胸腔积液
相似点:均可以出现咳嗽、胸痛、胸腔积液等症状。
不同点:其他良性包裹性胸腔积液常有基础疾病,如静脉受阻等,除了以上症状还有基础疾病的症状,如胸闷、皮温升高等。胸腔积液可呈现透明清亮色或淡红色,胸液细胞学检查可提示无恶性肿瘤细胞。
治疗
治疗目的:良性胸膜肿瘤争取根治,恶性则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
治疗原则:根据肿瘤的特点和患者的身体状况,联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
原发性胸膜肿瘤
胸膜间皮瘤
局限型胸膜间皮瘤
肿瘤范围局限,有包膜,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
弥漫型胸膜间皮瘤
常用的外科治疗包括胸腔镜下(滑石粉)胸膜固定术、胸膜切除/剥脱术和胸膜外全肺切除术。
提示:关于更多治疗内容,请参考阅读胸膜间皮瘤的治疗部分。
胸膜纤维瘤
良性胸膜纤维瘤
良性胸膜纤维瘤应予手术治疗,对有蒂孤立肿瘤,可行局部切除。
若肿瘤位于胸腔内胸壁、纵隔、膈肌等部位,应尽可能广泛切除。
若肿瘤位于肺实质内,应行肺切除术。
恶性胸膜纤维瘤
手术应尽可能彻底切除肿瘤,切除彻底与否直接影响其预后。
完全切除者,术后可不必行化疗或放疗;切除不彻底者,术后仍应辅以放疗及化疗。
转移性胸膜肿瘤
胸膜固定术
适用于胸腔积液引起相关症状(如呼吸困难等),经引流排空后,肺脏可良好膨胀的患者。
通过将抗肿瘤药物与硬化剂注入胸膜腔,引起炎症反应,造成脏层及壁层两层胸膜广泛粘连及闭锁,以达到控制胸腔积液,缓解症状的目的。
胸膜切除术
胸膜切除术现在已经很少应用,仅在以下特殊情况下考虑。
高度怀疑恶性胸腔积液,各种方法诊断不清,手术探查时发现胸膜病变尚早或较局限。
原发肿瘤已控制或发展缓慢。
胸腔积液引起严重的相应症状(如呼吸困难等),且一般情况可以耐受手术的患者。
化学治疗
对于转移性胸膜肿瘤其治疗应主要针对原发瘤,但也常需控制胸膜腔渗液。向胸腔内注射各种不同的化学药物,如氮芥、四环素,以防恶性胸腔积液复发。
放射治疗
胸膜肿瘤对于放射治疗敏感性较低,目前多用于晚期胸膜肿瘤的姑息治疗和术后的辅助治疗。
免疫治疗
目前国内批准的有伊匹木单抗,与联合纳武利尤单抗用于不可手术切除的、初治的非上皮样恶性胸膜间皮瘤成人患者。
其他治疗
主要诊断于转移性胸膜肿瘤患者,与原发灶的来源有关。
内分泌治疗
乳腺癌可通过内分泌治疗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或抑制雌激素的作用,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目的。
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以肿瘤细胞为靶点,药物类似于制导导弹,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性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结合,发生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甚至清除肿瘤细胞,而不会或较少波及正常组织细胞。
预后
治愈情况
不同的病理类型,不同的疾病分期,预后各不相同。
良性胸膜纤维瘤术后预后良好,复发率较低。
胸膜转移性肿瘤预后很差,6个月死亡率为24%,有待于寻找更有效的延长生存期的方法。
预后因素
预后因素是指对患者的总生存期及生存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
临床分期及肿瘤性质对于预后影响较大:分期越早,预后越好;良性肿瘤较恶性肿瘤预后更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为主。
建议多摄入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牛羊肉、鱼肉、鸡蛋、牛奶等,为身体补充足够的能量。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避免吃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炸鸡、奶油、动物内脏等。
生活管理
戒烟戒酒,避免劳累,规律作息,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保持健康的体重,适当活动,如慢走、太极拳、气功、呼吸操等,避免到人多拥挤处。
心理支持
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学会向朋友和家人倾诉,避免压力过大,造成心理疾病,必要时可求助心理医生。
正视疾病,不盲目地乐观或悲观,用平和的心态面对疾病。
家人给予患者充分的陪伴,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多安慰患者,帮助其度过难关。
随诊复查
随诊的重要性
定期随诊有助于及时发现胸膜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随诊时间
建议患者积极治疗后,每3~6个月进行复查。具体请遵医嘱。
对于接受化疗的患者,如果有呼吸困难、胸痛的表现,立即进行复查。
复查项目
复查时需要做肿瘤标志物、胸部CT、腹部CT、颅脑CT、PET-CT等检查。
预防
胸膜肿瘤目前尚不能完全被预防,可以从预防病因出发,尽量减少发病可能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避免危险因素
避免长期接触石棉、铬、镍等致癌物质。
避免电离辐射。
戒烟(包括卷烟、电子烟等),拒绝二手烟。
体检筛查
对于有乳腺不典型增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原发病的患者,有原发肿瘤病史或家族中有肿瘤病史的人群应定期体检或复查。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