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胸膜炎
概述
多种原因引起的胸膜炎症性疾病
主要症状有发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
病因包括感染、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等
治疗包括胸水引流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有些还需化疗、放疗
定义
胸膜炎是发生在胸膜的炎症。
胸膜是覆盖在肺、纵隔表面的薄膜,有脏层(内层)胸膜和壁层(外层)胸膜两层。两层胸膜间压力低于大气压。
正常情况下,两侧胸膜间有少量液体(2~3毫升),可以减少器官和组织间的摩擦。
分类
按病程分类
急性胸膜炎。
慢性胸膜炎。
按照病因分类
感染性胸膜炎:多因细菌、真菌感染引起。
肿瘤性胸膜炎:多因恶性肿瘤疾病引起。
结缔组织病胸膜炎:常见的类型有类风湿胸膜炎、狼疮性胸膜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胸膜炎。
胆固醇性胸膜炎:与脂肪代谢异常有关。
乳糜胸:与胸导管的损伤有关。
按照胸腔积液渗出物的性质分类
浆液性胸膜炎:又称湿性胸膜炎,渗出物主要为淡黄色的浆液。可见于肺炎或肺结核初期、自身免疫性疾病时。
纤维素性胸膜炎:又称干性胸膜炎,渗出物主要为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可见于肺炎、肺结核、尿毒症、风湿病、肺梗死时。
化脓性胸膜炎:渗出物主要为脓性物质,聚集于胸腔可以形成脓胸。可见于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的肺炎、肺脓肿时。
病因
致病原因
感染
常由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引起。
常见于肺或胸膜感染性疾病,也可因全身严重感染性疾病引起。
自身免疫病
由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引起。
恶性肿瘤
胸膜间质瘤等胸膜肿瘤。
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发生胸膜转移。
脂肪代谢异常
与胆固醇等脂类物质代谢异常有关。
外伤
外伤导致胸导管损伤,可以引起胸膜炎。
诱发因素
胸部开放性外伤,如刀扎伤等。
胸部手术,包括胸腔镜、开胸手术。
免疫功能较差,如患恶性肿瘤等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老年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等。
发病机制
病原体、自身免疫因素、肿瘤细胞等破坏胸膜的正常结构,引起炎症反应,引起相应的症状。
胸膜结构被破坏,通透性增加,炎性渗出液或漏出液积聚,形成胸腔积液(胸水)。胸腔积液较多时,压迫肺等器官或组织,引起相应的器官功能障碍症状。
症状
主要症状
胸痛
可表现为刺痛、牵拉痛。
在咳嗽时出现或加重。
胸闷
可表现为胸部约束感。
呼吸困难
表现为呼吸短促。
可在平躺或向没有发生胸膜炎一侧侧卧时加重,半卧位、坐位时减轻。
活动后可加重,休息后减轻。
发热
结核性胸膜炎、自身免疫性胸膜炎可表现为低热(体温37.3~38℃)。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性胸膜炎可表现为高热
其他症状
乏力。
咳嗽。
心悸。
发绀:皮肤、口唇、指甲下发紫。
消瘦。
关节疼痛、畸形:多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就医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169
胸膜炎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呼吸内科
出现胸痛、胸闷、活动后呼吸困难、发热,伴咳嗽、乏力等时,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皮肤、口唇发紫,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常需要拍摄胸部X线片或胸部CT,故应避免穿着含金属材质的衣物,已怀孕或准备怀孕者须及时告知医生。
就医前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物或抗生素,以免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高热患者,可先进行物理降温,如冷敷额头,以及用温水擦拭手、足、腋窝等部位。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最高多少度?
是否有胸痛?
是否有呼吸困难?
是否有咳嗽?
症状出现多久了?
症状在什么情况下加重或缓解?
病史清单
是否患有结核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是否受过胸部外伤,或进行过胸腔手术?
是否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结核菌素试验胸腔积液生化检查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胸部CT检查、胸部超声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生素:青霉素、头孢噻肟阿奇霉素、甲硝唑
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
解热镇痛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其他:泼尼松、地塞米松甲氨蝶呤、硫唑嘌呤
诊断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169
胸膜炎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病史
有胸部开放性外伤或胸腔手术的经历。
有结核病、全身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
临床表现
症状
有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发热、咳嗽、心悸等症状。
体格检查
胸腔积液较少时,可能无明显异常。
胸腔积液较多时,可出现体温升高、心率增快、呼吸频率增快、可胸部饱满、两肋骨的间隙增大。在发出“yi”的声音时,病变一侧的声音强度减弱。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检查血液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
细菌感染引起的胸膜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会升高。
C-反应蛋白
检查C-反应蛋白是否升高。
感染引起的胸膜炎时会有所升高。
结核菌素(PPD)试验
检查是否存在结核分支杆感染
如结果为阳性,则高度怀疑存在结合分枝杆菌感染。
动态红细胞沉降率
检查红细胞沉降速度的变化情况。
感染性疾病时沉降率会增快。
肿瘤标志物
检查与肿瘤疾病有关的血液指标
患恶性肿瘤时会超出正常上限几倍。
自身免疫检测
检查特异性抗体等。
有自身免疫疾病时会出现异常。
胸腔积液生化检查
检查胸腔积液的蛋白、氯离子等物质的含量。
胸腔积液蛋白含量等会出现异常。
注意事项
胸腔积液需要通过胸腔穿刺获取。
胸腔穿刺时间较长,穿刺前应先上厕所进行排尿、排便,以免影响穿刺。
穿刺时按照医生骑跨在有椅背的椅子上,面对椅背做好。双手在胸前交叉放在椅背上。
穿刺过程中应保持情绪稳定、均匀呼吸,避免咳嗽、打喷嚏、活动身体。
穿刺后应注意伤口护理,避免沾水。如有疼痛剧烈、渗液较多,应及时告知医生。
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
检查胸腔积液内的细胞分类及数量。
感染性胸膜炎时胸水内白细胞等会升高。恶性肿瘤性侵及胸膜时会有红细胞。
注意事项:胸腔积液需要通过胸腔穿刺获取。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可以检测胸腔内的情况。
可以明确胸腔积液的量,并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
X线检查
可以检查胸膜、肺等组织情况。
可发现肋膈角(胸腔最下端)消失、肺影像模糊。肺影模糊多见于下部,严重时可遍及一侧或双侧胸腔。
注意事项:检查前去除检查部位的饰品或金属物品,如项链等,应脱去带金属材质的衣物。
胸部CT
可以查看胸腔内的异常情况。
可以明确胸腔积液的量、肺部病变情况等。
注意事项:检查前去除检查部位的饰品或金属物品,如项链等,应脱去带金属材质的衣物。
磁共振成像(MRI)
可以查看肺、胸膜等胸部组织或器官的情况。
多用于纵隔疾病检查。
注意事项
检查前应去除含有金属材质的物品,以及电子产品、磁卡等。
如体内装有钢板、植入式起搏器等医疗器械,应提前告知医生。
病原学检查
进行胸水细菌培养、病毒DNA检测等,检查是否存在某种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情况。
细菌感染引起的胸膜炎,细菌培养可出现异常。病毒感染引起的胸膜炎,病毒DNA等检测会出现异常。
组织病理学检查
检查胸腔积液的组织和细胞。
恶性肿瘤疾病引起的胸腔积液中可含有肿瘤细胞。
注意事项:胸腔积液需要通过胸腔穿刺获取。
鉴别诊断
肺炎
相似点: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咳嗽等。
不同点:肺炎未影响胸膜时可无胸腔积液。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可见斑片状阴影。
肺癌
相似点: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咳嗽等。
不同点:肺癌未引起胸膜病变时可无胸腔积液,胸腔B超提示未见液体回声。可通过病理性检查鉴别疾病。
冠心病
相似点:胸痛、胸闷、呼吸困难。
不同点:冠心病是冠状动脉发生阻塞或狭窄引起心肌损伤的疾病,可出现心悸等症状,胸部X线检查等可无明显异常,心电图会出现异常。
自发性气胸
相似点: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咳嗽等。
不同点:自发性气胸因肺部疾病使肺组织和脏层胸膜破裂,或靠近肺表面的细微气肿泡破裂,肺和支气管内气体逸入胸膜腔导致的气胸。X线检查可发现病变一侧肺缩小。
治疗
治疗目的
去除病因,减少胸水生成,缓解症状。
一般治疗
休息
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
尽量减少活动,避免劳累。
如不能下床,应准备便盆,在床上进行大小便,以免活动后症状加重。
改善营养
增加饮食中的热量、营养物质。
按照医生要求适量饮水。
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或饮品。
体位调节
睡眠时可向发生病变的一侧侧卧,避免平卧或健侧(未患病一侧)卧位。
呼吸困难严重时可选择半卧位。
注意个人卫生
经常更换贴身衣物。
衣物脱下后应及时清洗并晾晒。
定期洗澡,或由他人帮忙擦拭身体。
如在床上大小便,排便后应注意清洁,并保持局部清爽干燥。
吸氧
按医生的要求进行吸氧,避免自行调节氧流量。
物理降温
体温超过38.5℃,或发热引起不适时,可通过物理方法稳定体温。
可将毛巾包裹的冰袋放到颈部、锁骨下部、大腿根部等部位。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抗感染治疗
用于感染引起的胸膜炎,可以杀灭病原体、抑制病原体生长,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多为静脉输液进行全身治疗,也可通过胸腔注射到病变部位进行局部治疗。
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等,以及针对厌氧菌的甲硝唑替硝唑等。或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
若为结核性胸膜炎,须进行抗结核治疗,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等,治疗时须多种药物进行联合治疗,治疗时间多为6~9个月。
补充营养和液体
保证能量、营养、身体水分充足,提高身体对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的耐受能力,避免休克等严重情况。
可能会用到的药物包括复方氨基酸、脂肪乳、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葡萄糖、生理盐水等。
抑制自身免疫反应
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病,以及这些疾病引起的胸膜炎。
常用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龙地塞米松)、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
镇痛药
用于疼痛剧烈时缓解疼痛,改善症状。
常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等。
避免或减轻胸腔粘连的药物
通过注射到胸腔内抑制炎症反应,避免胸腔黏膜粘连。
常用的药物包括链激酶尿激酶等。
手术治疗
当胸膜炎引起反复胸腔积液,其他治疗效果无效或出现脓胸肺不张、胸廓塌陷时,须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包括感染病灶清除术、纤维粘连松解术、部分肺叶切除术、胸腔闭式引流术等。
医生会进行全面评估,采取适当的手术方式。
胸水引流
当胸腔积液量较大严重影响呼吸功能时,需要进行抽放胸水。
抽放胸水的方式为胸腔穿刺术,可在病床旁或治疗室进行。
第一次抽放量一般小于700毫升。以后每次1000毫升。
胸腔积液量多或新生成的量较多时,会进行多次抽放,频率为每周2~3次。胸水量大时可在胸腔内留置一根引流管,置管持续引流。
其他治疗
化疗
用于治疗恶性肿瘤性疾病。
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医生会根据病情制订相应的化疗方案。
化疗须按周期进行,并定期复查血白细胞计数、肝肾功能等指标。
放疗
通过放射性物质照射局部达到抑制肿瘤生长。
医生会根据病情制订相应的放疗方案。
放疗须按周期进行,并定期复查血白细胞计数、肝肾功能等指标。
预后
治愈情况
部分胸膜炎可以自愈,但大部分需要进行治疗。
感染引起的胸膜炎通过足量、足疗程的抗感染治疗可以治愈,且不会影响寿命或产生后遗症。
化脓性胸膜炎、结核性胸膜炎治疗时间较长,须坚持治疗,避免病情反复或加重。
结缔组织病引起的胸膜炎,通过治疗可以缓解,但须进行长期治疗,以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胸膜炎复发的风险,提高生活治疗。
恶性肿瘤引起的胸膜炎多为恶性肿瘤的严重状态,只能通过治疗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危害性
胸膜炎可以引起疼痛、睡眠时呼吸困难,影响休息、生活和工作。
慢性胸膜炎或胸膜炎反复发作,可以引起胸腔粘连的并发症,影响呼吸功能。
胸腔积液较多时,会引起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化脓性胸膜炎或引起胸膜炎的全身性感染,可以引起休克等严重情况,会危及生命。
恶性肿瘤胸膜炎多属于恶性肿瘤的严重阶段,寿命会缩短。
日常
日常管理
手术后的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按医生要求选择流食、半流食、普通饮食。调整饮水量,低盐、低脂饮食。
可少量多次进食,饮食中应适当增加能量,以及蛋白质、脂类、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营养素。
流食可选择牛奶(如果服用利福平应忌食)、米汤、豆浆、烂面汤、蛋花汤等。
半流食可选择粥、烂肉汤、面片、面条、蔬菜粥、鸡蛋羹等。
普通饮食中应增加肉类(去皮)、鱼类、鸡蛋、豆制品、奶制品、新鲜水果、新鲜蔬菜、坚果(每日不超过一掌心的量)等食物。
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如生葱、生姜、生蒜、辣椒、芥末、咖喱等。避免油炸、烧烤等烹饪方式的食物。
戒酒。避免浓茶、咖啡等。
生活习惯管理
手术后或病情严重时须卧床休息。
如能活动,可按照医生要求活动,避免过度活动或拒绝活动导致病情加重。
情绪管理
避免紧张、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
可通过听轻音乐、与亲友聊天、读书、看剧情舒缓的影视剧等方式缓解压力。
不良情绪严重时可到正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咨询和治疗。
积极应对治疗。
环境管理
远离空气污染较重、粉尘较重的环境。
远离含有有毒物质的环境。
手术创口管理
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等,或在咳嗽、打喷嚏时按住创口。
保持创口清洁。
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规定的时间定期复查。
出现原有症状无变化或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手术创口出血、剧烈疼痛、红肿等情况,需要及时就诊。
非手术治疗的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适当增加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量,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可按照手术后的普通饮食调整饮食结构。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或饮品。
避免油炸、烧烤食品。
结核性胸膜炎
用药(如吡嗪酰胺)治疗期间应避免海鲜、动物内脏等易引发高尿酸的食物。
如已引发高尿酸血症每天饮水量应在3000毫升以上,以加快药物代谢,并且避免含糖饮料和食物的摄入。
应提高含钙食物的摄入,或在医生指导下补充膳食补充剂。
自身免疫病引发胸膜炎者,避免摄入已明确过敏的食物。
生活习惯管理
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充足,避免劳累、熬夜。
按照医生要求选择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间,避免过度活动。
避免不良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
远离不良环境。
预防
积极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如恶性肿瘤、肺炎、结核病、自身免疫病等。
保证营养充足,避免不当饮食。
适量运动,避免久坐。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外出注意安全,避免外伤。
出现外伤后应及时就诊。
进行胸腔手术后应按照医生要求进行恢复、定期复查,不适及时就诊。
定期体检,如出现不适症状或体检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