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新型冠状病毒肺部感染
概述
可有发热、咳嗽、干咳等表现
多采用对症治疗,重症风险高的时候抗病毒治疗
多数预后良好,少数病情危重,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少数可自愈,建议积极就医
定义
新型冠状病毒肺部感染(以下简称新冠肺部感染)目前没有明确定义,一般认为是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经过CT检查后,确认合并肺炎的患者。
国内有研究,将新冠肺部感染根据CT影像特点,划分为5期,即超早期、早期、快速进展期、实变期及消散期。
超早期一般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在早期以后才会出现发热、咳嗽、干咳等症状。
在快速进展期和实变期,这些症状加重,还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消散期的时候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影像学上表现明显减轻。
但是这些分期概念在实际的临床诊疗过程中较少使用。
发病情况
目前没有新冠肺部感染患者的权威发病情况,但目前而言,大部分新冠患者仅有发热、咳嗽等轻微症状,极少部分患者会进展为新冠肺部感染的地步。
病因
新冠肺部感染的根本病因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没有不同,都是由新冠病毒感染所致。
致病原因
传染源
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人都可以是传染源,无论是否有症状。潜伏期也具有传染性。
有研究表明动物同样可以感染新冠病毒,并且有可能会进一步感染人类,但是需要更多研究证实。
传播途径
新冠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可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在感染后或者接种新冠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比起没有以下因素的人群,如果具有其中的一条或者几条,有更高的风险发展为重型或危重型。
年龄大于65岁,尤其是未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者。
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慢性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者以及维持性透析患者。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以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等免疫功能缺陷者。
肥胖者,即体重指数(BMI)≥30千克/米2
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
重度吸烟者。
症状
新冠肺部感染除了呼吸系统的症状外,其他症状多种多样,与毒株、个人体质、是否有基础疾病等都有关。
但是这些症状都缺乏特异性,可见于众多疾病,不能通过症状鉴别是否是新冠肺部感染。
主要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
咳嗽、咳痰、呼吸急促和发热等呼吸系统症状最为常见。
还可能出现咽干、咽痛、鼻塞、流鼻涕等。
其中,发热和咳嗽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成年人最普遍的症状。
肌肉骨骼症状群
包括肌肉和关节疼痛、头痛和疲劳。
消化系统症状
可有腹痛、呕吐和腹泻。
其他
感染者可出现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有时也可作为疾病的首发症状,即最早出现的症状。
新冠肺部感染的超早期可没有症状。
其他症状
新冠肺部感染的患者,若没有及时治疗,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相关并发症,严重影响预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常见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呼吸费力,严重者可有嘴唇和指甲发紫(发绀)、胸闷、头晕、黑矇、大汗、晕厥等症状。
休克
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如焦虑不安、反应迟钝或神志不清)、脉搏快或不能触及、四肢湿冷、皮肤花纹、黏膜苍白或发绀、少尿或无尿、血压下降等。
代谢性酸中毒
可表现为虚弱无力、食欲缺乏、呕吐、呼吸深长,严重者可血压下降、心力衰竭或昏迷。
凝血功能障碍
不同部位都有出血的表现。
多器官功能衰竭
出现不同器官衰竭的表现,如急性心衰可出现气促、皮肤黏膜发绀;脑功能障碍可出现昏迷、一过性抽搐、肢体瘫痪以及瞳孔、呼吸的改变等。
就医
就医科室
感染内科
自测新冠抗原阳性或有确诊新冠患者密切接触史后,出现发热、咳嗽,建议就诊于感染内科。
呼吸内科
出现咳嗽、咳痰时,也可于呼吸内科就诊。
急诊科
出现下述情况,建议及时急诊科就医,儿童、孕妇也可分别于儿科、产科就诊。
呼吸困难或气促、抽搐、低血压。
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且不能控制。
儿童出现嗜睡、持续拒食、喂养困难、持续腹泻或呕吐等情况。
孕妇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憋气等症状,或出现腹痛、阴道出血或流液、胎动异常等情况。
重症医学科(ICU)
接诊过程中,如遇患者病情危重,由医生评估后,可能会收入重症医学科进行后续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尽量记录症状的发生情况,以便给医生提供更多信息。
可能需要拍摄胸部X线片或胸部CT,故应避免穿着含金属材质的衣物,已怀孕或准备怀孕者须及时告知医生。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最高多少度?是否缓解?
是否咳嗽?干咳还是有痰?是否缓解?
嗅觉、味觉有无减退?是否缓解?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持续了多长时间?
病史清单
是否接触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
发病前去过什么地方?
是否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肺病等基础疾病?
是否吸烟?多少年了?每天多少支?
检查清单
近2周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一般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沉)、血生化。
病原学检查:新冠抗原或核酸检测。
用药清单
近2周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退热药物: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中成药:如连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发病前可无特殊病史,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接触史,或去过感染者去过的场所。
临床表现
感染后的表现与感染毒株的种类、病毒数量等相关,可有发热、乏力、咳嗽、咽干、咽痛、腹泻、嗅觉或味觉减退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根据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等指标变化,了解感染情况。
后期可出现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血常规要抽静脉血,不需要空腹。
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可以反映体内炎症情况,大多数新冠肺部感染患者可出现升高。
红细胞沉降率
多数可出现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血生化检查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可感染多个器官,需要通过抽血检查了解体内重要器官的情况。
常用的可能检查项目如下,具体需要根据病情而定。
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胆红素检测等。
肾功能:尿素氮、肌酐、胱抑素检测等。
心肌酶检测。
钾、钠、氯、二氧化碳结合率、阴离子间隙等检测。
血清学检查
检查体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和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
发病1周内阳性率都比较低。
恢复期IgG抗体水平为急性期4倍或以上升高有回顾性诊断意义。
病毒核酸检测
采集鼻咽拭子等,检查其中是否有病毒核酸。
如果为阳性结果,则明确有感染。
检查结果也可能会受到采集过程、检测试剂等因素影响。
病毒抗原检测
通过采集鼻咽拭子进行检查,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支持诊断,但阴性不能排除诊断,住院患者较少使用。
根据试剂说明书,等待一定时间后进行结果判读。
阳性结果:“C”和“T”处均显示出红色或紫色条带,“T”处条带颜色可深可浅,均为阳性结果。
阴性结果:“C”处显示出红色或紫色条带,“T”处未显示条带。
无效结果:“C”处未显示出红色或紫色条带,无论“T”处是否显示条带。结果无效,需重新取试纸条重测。
病毒培养分离
从鼻咽部、咽喉部、痰液、或肺泡灌洗液等上下呼吸道标本等可分离、培养获得新冠病毒,临床上较少使用。
影像学检查
胸部CT可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是诊断是否有肺部感染的重要依据。
鉴别诊断
新冠肺部感染需要与其他病毒引起的肺部感染鉴别。
新冠肺部感染需要与其他已知病原体导致的非典型性肺炎(如病毒性肺炎、肺炎支原体感染)、血管炎皮肌炎机化性肺炎等鉴别。
主要的鉴别方法是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即采集样本,检测患者是否有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和核酸;必要时也可针对其他病原体进行检测。
治疗
治疗目的:治愈感染,预防并发症。
治疗原则:以对症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呼吸支持、循环支持、血液净化治疗等。
新冠肺部感染的临床分型同新冠感染,根据不同分型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原则。
中型患者
如果新冠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分型属于中型,则可能需要进行以下治疗。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保证充分热量。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
如有缺氧情况,经医生评估后可进行居家鼻导管吸氧。
对症治疗
中型患者出现症状时可选择对症用药以缓解症状,但切记不可随意加大药物剂量,并且同种功效药物不要自行叠加使用、混用,如果症状未能好转甚至逐渐加重,需及时就诊于正规医院。
退热
如体温高于38.5℃、全身症状明显者,可服用退热药物治疗,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38.5℃以下者可用退热贴、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
服药时要注意对乙酰氨基酚需间隔4~6小时服用,每天不超过4次;布洛芬需间隔6~8小时,每天不超过4次。
止咳化痰
如有持续咳嗽,可以选择复方鲜竹沥液苏黄止咳胶囊急支糖浆等。
咳痰较多,可以选择复方甘草片、乙酰半胱氨酸颗粒等化痰。
需注意,咳痰较多时,不建议盲目应用止咳药物,以免堵塞气道。
其他
如伴有流鼻涕,可以选择马来酸氯苯那敏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布地奈德喷鼻剂等。
如有咽痛咽干,可以选择华素片、六神丸、西瓜霜含片等。
抗病毒治疗
需要由医生来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且需注意药物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
发病5天以内的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高风险因素的成人。
不可以与哌替啶、雷诺嗪等高度依赖CYP3A进行清除且药物血浆浓度升高会导致严重和/或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的药物联合使用。对本品中的活性成分或任何辅料过敏的患者禁用。
阿兹夫定片
治疗中型新冠病毒感染的成年患者。
不建议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中重度肝、肾功能损伤患者慎用。
莫诺拉韦胶囊
发病5天以内的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成年患者。
不建议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
单克隆抗体
主要为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
联合用于治疗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岁,体重≥40千克)患者。
在输注期间要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进行临床监测,并在输注完成后对患者进行至少1小时的观察。
静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
可在病程早期用于有高危因素、病毒载量较高、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
根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次日可再次输注,总次数不超过5次。
康复者恢复期血浆
可在病程早期用于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病毒载量较高、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
其他治疗
需由医生进行评估是否需要使用抗细菌药物、糖皮质激素、抗凝治疗。
重型、危重型患者
如果新冠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分型属于重型、危重型,则可能需要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还需要进行如下治疗。
免疫治疗
糖皮质激素
对于氧合指标进行性恶化、影像学进展迅速、机体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状态的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可酌情短期内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
托珠单抗
为白细胞介素-6(IL-6)抑制剂,对于重型、危重型且实验室检测IL-6水平升高者可试用。
用药过程中需注意是否发生过敏反应,有结核等活动性感染者禁用。
抗凝治疗
用于具有重症高危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中型患者,以及重型和危重型患者。
在无禁忌证情况下可给予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
支持治疗
重型、危重型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还需要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呼吸支持
根据氧饱和度的变化,及时给予有效氧疗措施,包括鼻导管、面罩给氧,必要时经鼻高流量氧疗、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等。
重型应接受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并及时评估呼吸窘迫和(或)低氧血症是否缓解。
当重型或危重型接受标准氧疗后,呼吸窘迫、低氧血症仍无法缓解,可考虑使用高流量鼻导管氧疗或无创通气。
应进行密切监测,若短时间(1~2小时)内病情无改善甚至恶化,应及时进行气管插管和有创机械通气。
根据气道分泌物情况,选择密闭式吸痰,必要时行支气管镜检查,采取相应治疗。
有创机械通气采取小潮气量和低吸气压力“肺保护性通气策略”,降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
必要时采取俯卧位通气、肺复张或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等。
血液净化治疗
危重型可合并急性肾损伤,可能需要肾替代治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同时,也要积极查明病因。
出现高钾血症、严重酸中毒、利尿剂无效的肺水肿或水负荷过多,可考虑使用连续性肾替代治疗。
循环支持
危重型合并休克,需要在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改善微循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特殊人群
儿童
儿童患者需要在儿科医生指导下用药,注意用药剂量及疗程,对于以下特殊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处理。
急性喉炎或喉气管炎
首先应评估上气道梗阻和缺氧程度,有缺氧者予以吸氧,同时应保持环境空气湿润,避免烦躁和哭闹。药物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
气道梗阻严重者应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维持气道通畅。
喘息、肺部哮鸣音
可在治疗基础上加用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雾化吸入,常用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布地奈德等。
痰液黏稠者可加用N-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吸入。
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
需要尽早抗炎、纠正休克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脏器功能支持。
主要使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糖皮质激素等治疗。
妊娠妇女
处于妊娠期的新冠肺部感染患者需要在产科医生指导下用药,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重型或危重型妊娠患者应多学科评估继续妊娠的风险,必要时终止妊娠,剖宫产为首选。
老年人
老年人易存在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在感染后更容易发展成重型或危重型,发病和死亡风险更高。
老年患者的治疗方法和年轻患者基本相同,但不能忽视对于基础疾病的治疗,同时也要更加关注药物使用情况,严格按照医生指导用药。
中医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中医上属于“疫”病范畴,需要专业的中医师进行辨证论治,并选择合适的中成药或方剂治疗。
可使用藿香正气胶囊、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疏风解毒胶囊等中成药,也可能会使用清肺排毒汤、寒湿疫方、宣肺败毒方、化湿败毒方等中药方剂。
具体用法、用量等都需要专业中医师根据情况选择。
预后
治愈情况
目前来看,经过有效合理的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可恢复健康;极少数病情危重,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新冠肺部感染患者因为存在肺部病变,所以需要积极治疗,以便改善预后。
有多个数据来源报道了不同时期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冠相关死亡率,但是这些数据可能包括了直接的由于新冠病毒导致的死亡,和间接的非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需要谨慎判断。
危害性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引起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重型、危重型患者还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影响预后,可增加死亡风险。
目前还未明确新冠是存在后遗症的,但是感染者在痊愈后可能会存在较长时间的味觉丧失、嗅觉丧失、记忆力减退、咳嗽等,有些学者把这些称为“长新冠”。
有研究表明,“长新冠”可能会对任何患者都产生长期影响,包括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但年龄越大、患有肥胖、一般健康状况不佳等人群更容易出现这些症状。
后遗症的严格意义是疾病造成的损害终身存在,目前来看,长新冠的症状会慢慢消失,具体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日常
日常管理
普通人群
没有特殊饮食禁忌,清淡饮食、健康营养即可。
戒烟、禁酒。
保持社交距离,在公共场所人员密集的地方佩戴口罩。
保证休息,充足睡眠,多喝水。
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可用有效浓度的医用酒精、含氯消毒液作为日常用品消毒。
重症高危人群
符合疫苗接种指征者建议及早接种疫苗。
流行期间尽量不去人多、密闭不通风的地方。
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就医时做好个人防护。
确诊感染者
尽量卧床休息,待病情恢复后慢慢增加活动量,以不觉得疲累为宜。
尽量保持戴好口罩,有条件者可以单独居住。
关注体温变化,如果症状严重或者持续不能缓解及时就医。
但是也不要过分焦虑、担心,保持平和、乐观心态。
病情监测
目前多采用居家自我照护,在居家过程中需注意监测以下内容。
每日进行2次健康监测,包括体温测量,记录有无咽干、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嗅觉和味觉改变、食欲有无明显下降等。
伴有原有基础疾病的感染者,需要同时注意基础疾病的情况。
有高血压者需监测血压、心率或脉搏。
有糖尿病者要根据既往血糖情况监测血糖。
有慢阻肺者,要注意胸闷是否加重、活动后耐力是否下降,及有无嘴唇、指甲发紫发黑等缺氧症状。
如出现疾病症状加重,可通过自驾车、120救护车等方式,至相关医院进行治疗。
预防
进行疫苗接种是目前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并且可以降低重症感染风险。其次,日常还可以做到以下几点来减少感染发生风险。
监测与控制传染源
一旦确诊或疑似患病,应当进行呼吸道隔离,也就是尽量保持戴好口罩。
如果周围人确诊或疑似患病,注意尽量不要密切接触,同时戴好口罩。
居家休息和隔离治疗期间,需要密切监测陪护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
一旦家庭成员出现发热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应注意隔离,及时就医。
切断传播途径
患病后,使用过的用品应当及时消毒处理。居家消毒应以清洁为主,消毒剂为辅,优先使用阳光暴晒等物理消毒方法。
接触患者及其衣物、日用品后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洗手。洗手时应用七步洗手法,洗手时间不少于30秒,或使用含有酒精成分的免洗手液,揉搓时间不少于15秒。
疾病流行季节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合和人多集中的地方。如外出需要佩戴口罩,并与他人保持适当距离(至少1米),避免不必要的密切接触。打喷嚏、咳嗽时,用手肘、纸巾等捂住口鼻。
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流感疫苗是目前预防新冠肺部感染、降低危重症发生可能最有效的方法。
建议符合条件者都积极、尽早、全程接种疫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