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吸入性肺炎
概述
由吸入口咽分泌物、食物或胃内容物、其他刺激性物质引起的肺损伤
可无明显反应,也可有喘鸣、剧烈咳嗽、咳痰、气急、发热等表现
由吸入口咽分泌物、食物或胃内容物、其他刺激性物质引起
确诊后立即尽可能清除吸入物,然后进行吸氧、药物治疗
定义
吸入性肺炎是吸入口咽分泌物、食物或胃内容物,以及其他刺激性物质引起的肺损伤
分类
根据病理过程分类
通常分为三类,每种类型尚未明确命名。
吸入物直接损伤肺组织引起的化学性炎症,如吸入胃酸后出现的肺炎(又称孟德尔森综合征)。
吸入固体物质引起的肺不张和炎症。
吸入含有定植菌(存在于呼吸道但未引起炎症的细菌,如定植在口咽部的葡萄球菌、厌氧菌等)的口咽分泌物引起的细菌性肺炎
根据发病缓急分为两类
急性吸入性肺炎:多在吸入后2小时内出现症状。
慢性吸入性肺炎:表现为持久而反复出现的肺炎症状。
发病情况
吸入性肺炎的具体患病率尚不明确,据推测,因吸入因素引起的肺炎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6%~9%,占医院获得性肺炎的20%~30%。
有文献报道,吸入性肺炎占老年肺炎患者的15%~23%,其病死率可高达40%~60%。
病因
致病原因
吸入口咽分泌物
口咽分泌物内含有定植菌,正常情况下,人在睡眠中也会吸入少量分泌物,但并不会引起吸入性肺炎。
自身免疫力较差时,即使咽喉的保护性反射(如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正常,在吸入含有定植菌的口咽分泌物时,就可能因带入的葡萄球菌、厌氧菌等引起吸入性肺炎。
吸入食物或胃内容物
正常情况下,由于咽喉的保护性反射(如咳嗽反射)和吞咽的协同作用,可使食物等不容易进入下呼吸道(气管以下的部分),有少量液体进入气管时,也可通过咳嗽反射排出,不会发生吸入性肺炎。
当某些因素影响咽喉部正常功能、吞咽功能时,食物、胃内容物(最常见)就可因呕吐被误吸入呼吸道,引起吸入性肺炎。
食物也可直接经食管-气管瘘进入呼吸道,引起吸入性肺炎。
吸入其他刺激性物质
如吸入胃酸、煤油、汽油、干洗剂,或者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氮氧化物、硫化氢、氯、二氧化硫等刺激性物质,都可通过直接损伤肺组织引起化学性炎症。
其他
胎儿或新生儿在宫内、分娩过程中吸入羊水、胎粪等,也可能引起炎症反应,出现吸入性肺炎。
溺水也可能引起吸入性肺炎。
高危因素
如果存在以下因素,可增加吸入性肺炎的发病风险。
增加误吸发生率的因素
意识障碍:可见于脑血管意外、酒精中毒全身麻醉、过量服用镇静剂(安眠药)等。
吞咽功能障碍:可见于食管憩室、食管运动功能障碍(如贲门失弛缓症、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病)、食管肿瘤、胃食管反流、胃切除术后(胃全部或大部切除)等。
医源性因素:如气管插管、鼻饲(留置胃管)。
其他:长期卧床不起、使用义齿。
降低自身免疫力的因素
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高龄。
增加口腔病原体(多为细菌)数量的因素
口腔卫生状况差。
患有牙周病等口腔疾病。
症状
具体症状与病因、身体状态等有关,因人而异,可无明显反应,也可在误吸后出现剧烈反应。
主要症状
吸入呕吐物后,可突然发生喘鸣(呼吸时发出的刺耳声音)、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和发热等。
食物经食管-气管瘘进入气管引起的吸入性肺炎,在每天进食后可出现剧烈咳嗽,伴有气促。
意识不清者,在发生吸入性肺炎时多无明显症状,1~2小时后可发生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
吸入口咽部分泌物引起的肺炎,症状与细菌性肺炎类似,可无明显症状,也可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
并发症
继发细菌感染
吸入食物或异物时,如果将细菌带入肺内,就可能继发细菌感染,引起细菌性肺炎,甚至形成肺脓肿,出现高热、畏寒、咳嗽、咳脓臭痰等症状。
低氧血症
吸入食物或异物时,会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产生肺不张肺水肿,导致严重的低氧血症,主要表现为发绀,即口唇、鼻尖、指(趾)尖等部位呈青紫。
急性呼吸衰竭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吸入食物或异物时,会造成肺组织大面积损害,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导致急性呼吸衰竭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口唇、鼻尖、指尖等部位呈青紫),咳白色泡沫样痰,精神错乱、躁狂、抽搐、嗜睡、淡漠等精神神经症状等,严重时危及生命。
就医
就医科室
呼吸内科
出现高热、反复咳嗽、咳痰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出现突发喘鸣、剧烈咳嗽、迅速发绀、咳白色泡沫样痰等紧急情况时,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常需要拍摄胸部X线片或胸部CT,故应避免穿着含金属材质的衣物,已怀孕或准备怀孕者须及时告知医生。
就医前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物或抗生素,以免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高热患者,可先进行物理降温,如冷敷额头,以及用温水擦拭手、足、腋窝等部位。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最高多少度?
是否有咳嗽?咳嗽多久了?
有没有咳痰?痰是什么样的?
症状出现多久了?
病史清单
是否患有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
是否曾吸入某些刺激性物质,如煤油、汽油等?
是否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动脉血气分析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胸部CT检查
其他:纤维支气管镜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生素:青霉素、头孢噻肟克林霉素、红霉素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
其他:氨溴索、氢溴酸右美沙芬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多有明确吸入史。
可有意识障碍、吞咽功能障碍。
可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口腔卫生差,或者患有牙周病等口腔疾病。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临床表现
意识清醒者,可有突发喘鸣、剧烈咳嗽、咳痰、气促、发热等表现。
意识不清者,可突发呼吸困难、迅速发绀等。
有时可在双肺听到湿啰音(类似水煮沸时的冒泡音)和哮鸣音(口哨样、带音乐成分的声音)。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主要用于判断有无感染等情况。
本病多有白细胞计数增多,提示存在感染。
检查前无须空腹。
动脉血气分析
主要用于判断有无低氧血症、呼吸衰竭等,还可指导治疗。
本病多有低氧血症。
检查前无须空腹,清醒者检查时有明显疼痛。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CT检查
可了解有无肺部病变,但不能单独用于确诊。
通常于吸入后1~2小时就可出现明显肺内病灶。
注意事项
检查有放射性,备孕或已怀孕的女性需要提前告知医生。
检查时避免携带金属物品。
X线检查时还需要配合屏气。
其他
如肺动脉CT造影、超声心动图检查等,主要用于鉴别诊断。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在气管或支气管中看到吸入物(如食物、胃内容物)时,有诊断价值。
还可同时进行治疗,吸出食物、胃内容物等。
鉴别诊断
心源性肺水肿
相似点:都可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不同点:心源性肺水肿有基础心脏病史,多无发热和白细胞计数升高,可根据影像学检查等进行鉴别。
肺栓塞
相似点:都可有突发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等表现。
不同点:肺栓塞是由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分支引起的肺循环障碍,无明确吸入史,还可有胸痛、大汗淋漓、烦躁不安、濒死感、晕厥等表现,可根据肺动脉CT造影、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等进行鉴别。
治疗
一般治疗
立即吸氧,必要时机械通气。
尽可能清除吸入物,通常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或气管插管吸出。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糖皮质激素
如果吸入胃内容物,在24~36小时给予糖皮质激素有利于肺部炎症吸收。
常用药物为甲基泼尼松龙、泼尼松龙。
抗菌药物
通常推荐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
常用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氨苄西林-舒巴坦)、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或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加上克林霉素
预后
治愈情况
一般不可自愈。
较难彻底治愈,且易反复发作。
危害性
病程较长,通常需要治疗数周至数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意识不清者发病后,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可导致细菌感染、低氧血症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清淡饮食,忌食油腻、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肥肉、生鱼片、辣椒、葱、姜、蒜等。
选择易消化、富含蛋白质、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新鲜蔬菜等。
饮食应适量,不宜过饱。
积极戒酒,尤其应避免醉酒。
运动管理
适当锻炼身体,有助于增强自身免疫力。
身体锻炼可以从适合自己的运动量开始,可选择快走、慢跑、打羽毛球等运动。
锻炼时应循序渐进,以锻炼后不感到疲惫为准。
心理支持
吸入性肺炎需要长时间治疗,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亲属应予以疏导,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
预防
避免误吸
有脑血管意外的患者,通常应进食泥状食物,进食时应保持合适的体位(一般躯干和地面角度应超过45°),必要时留置胃管。
醉酒后,亲属应注意看护,尽量让醉酒者保持去枕侧卧位。
避免过量服用安眠药。
积极治疗可引起吞咽功能障碍的疾病(如贲门失弛缓症胃食管反流病)。
有吞咽困难者,每次进食后都应及时清除口腔内食物残渣。
长期卧床者,应尽量避免仰卧位,采取半卧位(躯干和地面角度为30°~45°)
手术麻醉前应充分让胃排空,一般手术前8~12小时禁食水。
增强自身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劳累、熬夜等。
保持规律的锻炼,平时可进行快走、慢跑等活动。
注意口腔卫生
鼻饲者,每日至少进行2次口腔清洁。
生活能自理者,每日早晚都应进行口腔清洁。
其他措施
预防性应用肺炎链球菌疫苗等,对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