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戊型病毒性肝炎
概述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消化道传染病
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黄疸等
病因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无抗病毒药物,以休息、补充营养、保护肝脏等为主,还应当进行适当隔离
定义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传染病。
戊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损害肝脏。
轻度戊型病毒性肝炎可能会自愈,大多预后良好;孕妇、老年人易发展为重型肝炎,需要重视。
流行病学
戊型病毒性肝炎在世界各地都可发生,中国属于地方性流行区域,以散发病例和食源性小暴发为主。
戊型病毒性肝炎多发生在农村人群,常见于男性,但孕妇、老年人病死风险更高。
戊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雨季或洪水后容易发生流行;散发病例可能在一年中任何时间出现。
中国健康人群中抗戊型肝炎病毒阳性率一般为3%~9%。
分型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类,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根据临床表现等,可以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亚临床型肝炎等。
急性黄疸型肝炎:除了消化道症状,还会出现黄疸。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以消化道症状为主,没有黄疸。
重型肝炎:极少见,但病情危重,年龄越大,病死的风险越高。
淤胆型肝炎:症状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似,黄疸持续时间长,症状轻,有全身瘙痒、灰浅色大便等胆汁淤积症状。
亚临床型肝炎:症状比较轻,没有黄疸
病因
致病原因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传染病,有明确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源
患有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人。
亚临床感染者。
感染戊型肝炎病毒的猪。
鹿、牛、鸡、羊、啮齿动物(如鼠)也可能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消化道途径。感染戊型肝炎病毒的人和猪等,排出的粪便都可携带病毒,如果污染水源、食物和周围环境,就可能造成传播。其中,污染水源导致的流行多见。
接触传播比较少见。
可发生母婴垂直传播。
输血或血制品导致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容易感染,中老年者发病率高,儿童发病率较低。
发病机制
戊型肝炎病毒经过口腔进入胃肠道,通过门脉循环进入肝脏。
戊型病毒性肝炎导致肝细胞损伤的机制还没有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
症状
主要症状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为2~10周,平均40天。
发病急,可以先出现畏寒、咳嗽、鼻塞、头痛、全身乏力等。
之后可以出现食欲缺乏、厌油、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肝区疼痛、腹胀、腹泻等。持续数日至半个月(平均10天)后,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眼白(巩膜)变黄、皮肤变黄、尿色逐渐加深、大便颜色变浅。
有的可能不会出现黄疸,甚至不出现明显症状,后者称为亚临床感染。
也有的人会发展为重型,出现以下表现。
黄疸加深。
严重胃肠道反应,频繁呕吐。
极度乏力,可伴有持续高热、行为异常、嗜睡,甚至昏迷。
出血倾向明显,容易发生牙龈出血、出现皮肤下出血点等。
就医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出现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厌油、右上腹疼痛、腹胀、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
感染科
有明确接触史,出现上述症状,或已确诊者需要到感染科就诊。
急诊科
出现高热黄疸、频繁呕吐、皮下出血点、持续高热、极度乏力、意识丧失等紧急情况时,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常需要做全身体格检查,腹部彩超、腹部CT检查,着容易穿脱衣服,避免穿着含金属材质的衣物,已怀孕或准备怀孕者须及时告知医生。
就医前避免接触周围人群,带好口罩/手套,打喷嚏时掩住口鼻,乘坐非公共交通工具。
就医前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物或抗生素,以免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高热患者,可优先采取物理降温,如冷敷额头,以及用温水擦拭手、足、腋窝等部位。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最高多少度?
是否有恶心、呕吐?是否厌食油腻?
是否乏力?
是否有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
是否有腹胀、右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肝脾大)?
这些症状出现多久了?
病史清单
是否有接触过出现类似症状患者?
是否接触过猪、鹿、牛、鸡、羊等动物?
近期是否进食过受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是否去过戊肝疫区?
是否接种过戊肝疫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肝功能,HEV抗体检测、胆红素水平检测,血清HEV核酸检测,粪便HEV核酸检测。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腹部CT检查、腹部磁共振(MRI)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解热镇痛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护肝降黄药物:谷胱甘肽、葡醛内酯、腺苷蛋氨酸。
诊断
疾病诊断
病史
可能接触过卫生情况不明的食物、水等。
可能吃过没有完全煮熟的猪肉、猪内脏、鹿肉等。
可能接触过猪、鹿、牛、鸡、羊、啮齿动物(如鼠)等。
临床表现
症状
有食欲缺乏、厌油、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尿液、皮肤、巩膜等发黄,颜色可逐渐加深。
体征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
腹部触诊可了解肝、脾是否出现肿大,大致判断是否受到损伤。
部分会出现肝脾肿大,触摸、按压时可有疼痛。
实验室检查
抗戊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检测血液中戊型肝炎病毒抗体,包括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
抗戊型肝炎病毒IgM出现较早,大多数在发病后1周至2个月内可以发现,可以帮助判断是近期感染还是既往感染。
抗戊型肝炎病毒IgG如果阳性,且病程中有明显滴度变化,可以协助诊断。
需要取静脉血检查,检查结果不受饮食影响(不需要空腹检查)。
常用的检查方法为酶联免疫试验。
戊型肝炎病毒RNA检测
可以检测血液、粪便、水源中的戊型肝炎病毒RNA。
血液中如果检测到戊型肝炎病毒RNA,即阳性结果,说明存在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肝功能检查
通过检查血液中某些酶类、特定物质的水平,可以判断肝脏功能情况。
检查需要空腹时采集静脉血,检查前一天晚8点后不再进食,12点后不再饮水。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红素水平是重要的指标,患病时都会出现升高。
诊断标准
如果血液中抗戊型肝炎病毒抗体和戊型肝炎病毒RNA呈阳性,并且有相关的症状、体征,以及肝功能改变等,可以确诊戊型病毒性肝炎。
鉴别诊断
戊型病毒性肝炎需要与其他原因导致的肝炎,如其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进行鉴别。急性黄疸型肝炎还需要与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进行鉴别。
其他原因导致的肝炎
相同点:都可能会出现食欲缺乏、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肝功能异常
不同点:戊型肝炎病毒的抗体检测呈阳性,可以作为与鉴别的依据;戊型肝炎病毒RNA检测呈阳性可以作为明确的鉴别依据。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可发现使用可造成肝损伤的药物、长期过量饮酒等情况。自身免疫性肝病可发现自身抗体等指标异常。
其他原因导致的黄疸
相同点:都可能会出现黄疸,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胆红素水平异常。
不同点:戊型病毒性肝炎可能有明确的不洁饮食或接触史,黄疸外,还可能会出现食欲缺乏、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他黄疸则可能出现原发病的表现;如果没有同时感染戊型肝炎病毒的情况,则戊型肝炎病毒抗体为阴性。
治疗
戊型病毒性肝炎暂时没有特效药物控制病毒感染,治疗主要是减轻或控制症状及炎症发展。另外还需要注意卧床休息、补充营养等一般治疗,并进行必要的隔离、监测。如果发生重型肝炎,可行人工肝治疗或肝脏移植手术。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
乏力、黄疸等症状严重时,建议卧床休息,避免活动。
病情逐渐好转,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力情况逐渐恢复活动。
补充营养
饮食应根据食欲、病情、病期及营养情况适当掌握,避免能量过剩加重肝脏负担。
补充高热量、优质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杂粮、豆类、瘦肉、蔬菜、水果等,禁止饮酒。
由于肝脏功能受损,饮食需要避免油腻,不要进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肥肉、油炸食物、蛋糕、培根等。
不能进食者,可采用肠外营养,供给足够的葡萄糖、盐、维生素C及维生素B族等,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隔离、监测
潜伏末期和急性期传染性最强,需要适当隔离,可隔离至病后3周。
由于戊型肝炎病毒可经消化道传播,因此病毒消失前,不可从事食品加工、餐饮服务工作。
关注黄疸、乏力等症状的变化情况,特别是孕妇,并定期监测肝功能、凝血功能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本病大多为自限性疾病,治疗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
一般不需要抗病毒药物治疗。
可以遵医嘱服用保肝退黄的药物进行支持治疗,如甘草酸类制剂、水飞蓟素类、双环醇、谷胱甘肽、N-乙酰半胱氨酸硫普罗宁、S-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多烯磷脂酰胆碱等。
较重的急性黄疸型肝炎(严重恶心、呕吐、黄疸加深较快即胆红素浓度上升速度快者),可静脉滴注复方甘草酸苷或甘草酸二铵,同时补充足量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K等。
急性重型肝炎:可以应用新鲜血浆、白蛋白和人工肝支持治疗,危重者进行肝移植。
急性淤疸型肝炎:上述治疗疗效不佳时,可酌情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孕妇:发生重型肝炎的概率很高,应及时终止妊娠。
中医治疗
需要中医师辨证论治,使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茵陈四苓散等方剂进行治疗。
人工肝和肝脏移植手术
重型戊型病毒性肝炎可行人工肝治疗(如血浆置换、胆红素吸附、分子再循环系统)。
重型戊型病毒性肝炎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肝脏移植手术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戊型病毒性肝炎大多在发病6周内康复,轻度病人有自愈的可能。
接受器官移植、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的人群,以及患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的人,由于免疫功能长期受到抑制,有转为慢性的个案报告。
戊型病毒性肝炎痊愈后可产生一定免疫力,防止再感染。但免疫力多在5~6个月消失,少数人可持续4年以上,再次感染者少见。
危害性
孕妇患戊型病毒性肝炎可发展为重型肝炎,引起产后大出血,导致流产、早产或胎死宫内,也可发生母婴垂直传播。
老年人患戊型病毒性肝炎也可发展为重型肝炎。
日常
日常生活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按照医生的要求用药。由于肝脏功能受损,药物代谢多需要经过肝脏,因此切勿自行服用其他药物,或者改变用药剂量。
从发病起进行隔离,一般不少于3周。
家人不与戊型病毒性肝炎者密切接触,不共用剃须刀、指甲钳等用品。
避免与孕妇、儿童、老人、免疫力低下的人亲密接触。
被粪便、血液、呕吐物等污染的衣物,应当单独清洗,可以加漂白剂等浸泡30分钟。
出现皮肤瘙痒时,不要用力搔抓皮肤,以防感染。
可以用清水清洗皮肤,不要用力揉搓皮肤,或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洗剂。
乏力、发热时最好卧床休息,等身体逐渐恢复后再下床活动。
健康饮食
三餐规律、少食多餐,严禁暴饮暴食,每餐吃八分饱即可,维持适宜体重。
由于肝脏功能受损,饮食需要避免油腻,不吃高盐高脂食物,如肥肉、油炸、烧烤腌制食物等。
优先选择低脂食物,如可多摄入低脂牛奶或酸奶(一天1~2杯)、豆类、鸡蛋清(全蛋每周不超过3个)、去皮鸡肉或鱼虾类(一天一个扑克盒大小),每周食用一次动物肝脏(生重约2两)。
以植物油代替动物油,如花生油、橄榄油、玉米油和豆油等。
主食不要局限于精白米面,交替变化吃各类粗粮、杂豆、薯类。
少吃高糖食物,如白砂糖、糖果、甜饮料、糕点、浓缩果汁、果酱、蜂蜜等。
多吃蔬菜(每日约500克),尤其是绿叶蔬菜;每天吃约1个拳头大小的水果。
戒酒,防止酒精进一步损伤肝脏。
遵医嘱补充维生素。
严禁摄入霉变食物、不合格饮水等。
复诊
治愈后半年至1年内还需要复诊,了解肝功能情况。
预防
接种戊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方法,疫苗的保护率可达100%,接种2针后即有保护性。
建议畜牧业从业者、餐饮业工作人员、学生或部队官兵、育龄期女性、疫区旅行者等16岁及以上的高风险人群接种戊型病毒性肝炎疫苗。
餐前便后洗手。
避免饮用卫生情况不明的水。
不吃卫生情况不明或未完全烹饪熟的食物。对一些自身易携带病原体的食物,如猪肉、猪内脏、鹿肉、贝类等,食用时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绝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等不良饮食习惯。
公用餐具进行消毒,最好实行分餐制。
避免直接接触血液、呕吐物、排泄物等,可以通过戴乳胶手套等防护,接触后需要彻底清洁双手。
适度运动,保持良好、规律的作息,提高免疫力。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