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窦炎
概述
病变局限于胃窦部的一种慢性胃炎
主要表现为腹胀、上腹痛、反酸、食欲不振、烧心等消化道症状
病因与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饮食、情绪、药物等有关
根据病情采取病因治疗、药物治疗等
定义
胃窦炎是指发生于胃窦部黏膜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表现与一般胃炎类似,可表现为腹胀、上腹痛、反酸、食欲不振、烧心等消化道症状。
人体胃分为胃底、胃体、胃窦三部分,其中胃窦部是胃体与十二指肠交界的部位。
分类
根据病理诊断可将其分为非萎缩性胃窦炎和萎缩性胃窦炎。
非萎缩性胃窦炎:又称浅表性胃窦炎,指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胃窦黏膜发生非萎缩性的炎症性病变,胃窦黏膜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同时可能伴有糜烂、胆汁反流的一种慢性炎症。
萎缩性胃窦炎:指胃窦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
发病情况
胃窦炎患病率往往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病因
致病原因
胃窦炎是胃炎的一种,其致病原因同胃炎。
疾病因素
胆汁反流、十二指肠-胃反流等可导致胃窦黏膜慢性炎症。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最主要的原因。
饮食因素
进食过冷、过热以及粗糙、刺激性食物,吸烟、饮酒,喜喝浓茶、咖啡等不良习惯会刺激胃黏膜引起炎症反应。
高盐饮食、缺乏新鲜蔬菜水果、摄入过多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可以引起胃黏膜萎缩、肠化。
精神心理因素
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焦虑时可出现胃炎症状或使原有症状加重。
应激
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肝肾功能衰竭、休克等,可以造成急性胃黏膜缺氧、缺血和胃黏膜屏障破坏,进而引起应激性胃炎。
其他因素
抗血小板药物、非甾体消炎药(NSAIDs)等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酒精等外在因素也是胃窦炎相对常见的病因。
老年人胃黏膜可出现退行性改变,加之Hp感染率增高,可使胃黏膜修复再生功能降低,出现慢性炎症。
发病机制
胆汁反流:由于种种原因胆汁进入十二指肠后,反流入胃中,会使胃黏膜因胆汁作用而受到损伤。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幽门螺杆菌具有鞭毛,能在胃内穿过黏液层移向胃黏膜,产生氨及空泡毒素导致细胞损伤;促进上皮细胞释放炎症介质等,这些因素可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饮食:高盐饮食、缺乏新鲜蔬菜水果、摄入过多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微量元素比例失调与胃黏膜萎缩、肠化有关。
症状
主要症状
上腹痛、腹胀
患者常常感到胃胀,食物不消化。
疼痛可能不剧烈,而是钝痛、压痛、闷痛,发作部位在心脏部位以下至肚脐之间。
其他消化道症状
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口臭等消化道症状。
并发症
出血:胃窦黏膜损伤可导致急、慢性的胃出血。
贫血:长期慢性失血或营养不良,可导致贫血。
胃窦溃疡:少数患者,如未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出现消化性溃疡。
胃癌:萎缩性胃窦炎伴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者,少数可发展成为胃癌。
就医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当反复出现上腹痛、腹胀、反酸、食欲不振、烧心等表现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持续时间及之前诊治的相关信息,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若出现呕吐,可拍照保存呕吐物的颜色、性状和量等信息。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感觉有腹胀、上腹痛?
是否有烧心、反酸、食欲不振等症状?
上述症状持续多久了?
上述症状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加重或缓解?
病史清单
是否存在胆汁反流、十二指肠-胃反流病史?
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
是否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
近期是否有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胃液分析。
胃镜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促动力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诊断
诊断依据
胃窦炎是胃炎的一种,其诊断依据同胃炎。
病史
可能存在以下病史:
有胆汁反流、十二指肠-胃反流病史。
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
存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情况。
有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肝肾功能衰竭、休克等病史。
有吸烟、酗酒,长期喝浓茶、咖啡等不良生活习惯。
存在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
临床表现
症状
上腹部饱胀感、上腹痛,呈周期性发作,伴有反酸、上腹烧灼感、恶心、呕吐等。
可伴有口臭、嗳气、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的表现。
体征
多无明显临床体征,部分可有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检查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的变化情况,了解有无贫血。
血红蛋白<110g/L,提示机体可能存在贫血。
胃液分析
胃液检测可以判断胃酸分泌是否正常。
萎缩性胃炎时胃酸分泌正常或偏低。
胃蛋白酶原(PG)Ⅰ、Ⅱ以及促胃液素测定
有助于辅助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及判断有无胃黏膜萎缩和萎缩部位。
萎缩性胃炎PGⅠ及PGⅠ/PGⅡ比值明显降低,且降低程度与胃底腺萎缩范围及程度呈正相关。
胃窦炎严重者促胃液素常降低;而胃窦部黏膜基本正常者,其空腹血清促胃液素水平常增高。
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窦炎的最主要方法,对评估慢性胃窦炎的严重程度及排除其他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浅表性胃窦炎胃镜下可见黏膜红斑、粗糙或出血点,可有黏膜水肿、充血、渗出等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窦炎内镜下表现为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血管透见、伴有颗粒或结节状。
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对胃窦炎的诊断至关重要,应根据病变情况和诊断需要在胃镜下进行活检。
胃窦炎病理活检如果显示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窦炎。
幽门螺杆菌检测
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通常可通过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进行检测,因前者属于无创检查,目前临床上广泛采用。
若检测结果阳性,提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鉴别诊断
胃窦炎应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相鉴别:
胃下垂
相似点:临床表现与本病有类似症状,可有进食后饱胀、食欲不振、上腹不适或隐痛、恶心、嗳气等。
不同点:
胃下垂:X线钡餐检查显示立位时可见胃体明显下降、移位,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水平,胃蠕动减弱或见有不规则的微弱蠕动收缩波。
胃窦炎:X线钡餐检查没有胃下垂的表现,胃镜检查见胃窦部炎症可以鉴别诊断。
功能性消化不良
相似点:二者临床表现相似,均可表现为腹胀、上腹痛、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
不同点:
功能性消化不良:该病明显受精神因素影响,而系统检查未发现溃疡或其他器质性病变。
胃窦炎:可由胆汁反流、十二指肠-胃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疾病引起,部分患者有精神心理症状。
消化性溃疡
相似点:二者均可有腹胀、上腹痛。
不同点:
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呈慢性过程,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常有季节性,发作时上腹痛呈节律性,疼痛有规律性、周期性。
胃窦炎:病情发作很少有规律性。
治疗
治疗目的:去除病因、缓解症状、改善胃黏膜组织学、预防复发和并发症。
治疗原则:胃窦炎的治疗主要为去除病因和药物对症治疗。需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等综合评估,选择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等。胃窦炎是胃炎的一种,其治疗同胃炎。
一般治疗
应避免过硬、过酸、过辣、过热、过分粗糙或刺激性的食物和饮料,包括烈性白酒、浓茶与咖啡。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积极的情绪。
规律进餐,少食多餐,防止饥饱过度,避免辛辣生冷、过咸食物。
去除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胃窦炎
根除Hp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复,显著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阻止或延缓胃黏膜萎缩、肠化的发生和发展,甚至有可能部分逆转萎缩。
治疗方案推荐铋剂四联方案: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2种抗菌药物,疗程为10天或14天。
停药1个月后复查尿素呼气试验,评估是否根除成功。
伴胆汁反流的胃窦炎:可应用促动力药和/或有结合胆酸作用的胃黏膜保护剂。
药物相关性胃窦炎
避免服用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首先根据患者使用药物的治疗目的评估患者是否可停相关药物;同时可以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和治疗。
胆汁反流、应激性胃窦炎
胆汁反流、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肝肾功能衰竭、休克等,引起应激性胃炎,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症治疗
抑酸药
药物的作用:H2受体阻断剂主要通过选择性竞争结合H2受体,使壁细胞分泌胃酸减少。从而抑制胃酸分泌;质子泵抑制剂可对胃黏膜壁细胞产生直接作用,使H+-K+-ATP酶失去活性,对胃酸分泌具有良好抑制作用。
促胃动力药
常用药物包括: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药物的作用:多潘立酮是选择性外周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能增加胃和十二指肠动力,促进胃排空;莫沙必利是选择性5-HT4受体激动剂,能促进胃排空和小肠传输。
胃黏膜保护剂
药物的作用:胃黏膜保护剂可中和胃酸或改善胃黏膜屏障,促进胃黏膜糜烂愈合。
胆汁结合剂
常用药物包括:铝碳酸镁、熊去氧胆酸。
药物的作用:铝碳酸镁可以结合胆汁酸,增强胃黏膜屏障,减轻或消除胆汁反流所致胃黏膜损伤;熊去氧胆酸可以降低胆汁内其他的胆汁酸,缓解胆汁酸对细胞的毒性,对胃黏膜起保护作用。
其他
对合并缺铁性贫血者应补充铁剂。
对合并大细胞贫血者应根据维生素B12 或叶酸的缺乏而分别给予补充。
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不能逆转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并应视病情情况定期随访。
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对胃窦炎的治疗有独特的理论和经验,主要采用辨证治疗、随症加减、中成药治疗和针灸治疗等方法,可改善部分患者消化不良的症状,甚至可能有助于改善胃黏膜病理状况。
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预后取决于病因。经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症状可好转或痊愈,预后良好。
少数胃窦炎患者,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出现胃黏膜萎缩和(或)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严重者在经历长期的演变后,甚至可发展为胃癌。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宜食清淡、温软食物,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
规律饮食,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生活管理
避免吸烟、酗酒、咖啡、浓茶等不良生活方式。
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病情缓解时进行适当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心理支持
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刺激。
病情监测
胃窦炎存在复发可能性,因此平时需要注意观察是否再次出现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出现症状后需要及时就医。
随诊复查
患者应定期随诊复查,以便医生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物剂量等治疗方案。
出现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时,需要遵医嘱定期复查。
随诊时间需专科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
复查时需要做的检查项目:胃镜,必要时可能需复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预防
日常应积极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包括加强餐具消毒,使用公筷,避免交叉感染等。
避免饮酒、吸烟。
建议定期检查胃镜,以筛查胃部疾病。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