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胃腺癌
概述
胃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口语中常将胃腺癌直接叫做胃癌
早期多无明显症状,病情进展可出现类似胃炎、胃溃疡的症状
早期首选内镜下切除,进展期以外科手术为主,综合治疗
早期预后良好,但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
定义
正常情况下,胃的大部分位于人体中上腹部偏左,上方通过贲门与食管相接,下方通过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
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是胃癌的主要组织学类型,指来源于腺上皮的恶性肿瘤。
早期可以没有症状,或仅有上腹部饱胀不适、食欲不振、恶心等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因而容易被忽略。
也正因如此,大多数胃腺癌发现时已是进展期,早期仅占20%,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
由于胃腺癌占胃癌中的绝大多数,若没有特别说明,临床上常说的胃癌是指胃腺癌。在国内外各大指南中,也采用这种惯例。
分型
胃腺癌可根据癌细胞侵犯周围组织的程度分期,在此基础上,还可根据肿瘤生长方式和大体形态来进一步分期。不同分期的胃腺癌治疗难度和预后不尽相同。
浸润程度分型
首先,根据胃腺癌细胞的浸润程度,可将胃腺癌分为早期胃腺癌和进展期胃腺癌。
早期胃腺癌
此时的癌组织仍然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无论范围大小、无论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整体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90.9%。
进展期胃腺癌
进展期胃腺癌指腺癌组织侵及胃壁肌层或浆膜层。
早期胃腺癌和进展期胃腺癌,还分别可以按照大体形态来分型。
早期胃腺癌分型
早期胃癌(包括早期胃腺癌)根据大体形态,可分为3种类型。
Ⅰ型(隆起型)
病变呈结节状,不规则隆起,超过5毫米,边界清楚。该型约占早期胃癌的10%。
Ⅱ型(平坦型)
病变基本平坦,可稍隆起或凹陷,有时可能只表现为黏膜粗糙或糜烂,边界常不清楚。此型最为常见,约占70%。该型胃癌又分为3个亚型。
Ⅱ a:浅表隆起型,胃黏膜表面隆起不超过5毫米。
Ⅱb:浅表平坦型。
Ⅱ c:浅表凹陷型,胃黏膜表面凹陷不超过5毫米。
Ⅲ型(凹陷型)
病变边缘不规则,有明显的浅凹陷,深度超过5毫米,但仍未突破黏膜下层。此型约占20%。
进展期胃癌分型
根据肿瘤生长方式及大体形态的不同,目前最常用的Borrmann分型将进展期胃癌(包括进展期胃腺癌)分为4型。
BorrmannⅠ型(结节型)
主要向胃腔内生长,隆起明显,呈息肉状或巨块状,边界清楚,生长缓慢,转移较晚,预后较好。
在进展期胃癌中,这一类型最少,约占3%~5%。
BorrmannⅡ型(局限溃疡型)
特征是具有明显的较深溃疡,边缘隆起,肿瘤相对局限,周围浸润不明显,但可出现早期转移。
占进展期胃癌的30%~40%。
BorrmannⅢ型(浸润溃疡型)
特征是肿瘤中心有明显溃疡形成,溃疡基底较大,边缘不清,周围胃壁有明显的浸润性。此型恶性程度较高。
是进展期胃腺癌最常见的类型,约占50%。
BorrmannⅣ型(弥漫浸润型)
癌组织呈弥漫性浸润生长,肿瘤边界不清。胃壁因癌细胞广泛浸润,增厚、变硬而类似皮革,若累及整个胃部,可称“皮革胃”。
此型癌细胞分化差,恶性程度高,进展快,容易侵犯其他脏器,淋巴结转移率高。
相对少见,约占10%。
病理亚型
胃腺癌作为胃癌的最常见组织学类型,但还可以进一步进行病理亚型的分型。
常见类型是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
少见类型是腺鳞癌、肝样腺鳞癌及未分化癌等。
发病情况
目前暂无胃腺癌这一分型的确切发病数据。由于胃腺癌占胃癌的绝大多数,可参考胃癌相关数据。
据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发布的全国癌症报告,2016年我国胃癌发病情况如下。
胃癌目前仍然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2016年约有28.9万人因患胃癌而失去生命,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3位。
2016年胃癌新增患病人数达到39.8万,其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第4位。
胃癌发病率男高于女。据估计,每10万名男性中就有25人发生胃癌,每10万名女性中约16人发病。
【特别提醒】由于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一般滞后,2022年报告发布数据为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汇总全国肿瘤登记处2016年登记资料。
病因
胃腺癌是胃癌的一种类型,其病因大体同胃癌一致,但目前暂未研究清楚。
一般认为,胃癌的发生可能是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吸烟饮酒、家族遗传等。
致病原因
胃腺癌的病因同胃癌,目前确切病因不明。
高危因素
虽然对病因了解不透彻,但是研究发现了很多跟胃癌发生发展有关的因素,当消除该因素时,胃癌的发生概率也随之下降,又称为胃癌的高危因素。常见的胃癌高危因素如下。
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引发胃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研究证实,Hp感染者的胃癌发生风险是非感染者的2.04倍。
另有研究结果显示,Hp根除治疗可使胃癌发生风险降低46%,胃癌死亡风险降低39%,并且对于胃癌患者进行Hp根除治疗也可使胃癌复发风险降低51%。
Hp感染是否发生胃癌与年龄有关,儿童期感染Hp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增加,而成年后感染发展成胃癌的机会降低。
饮食因素
食物中可能包含直接或间接导致胃癌发生的物质;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也可能诱发癌变。
食物中的致癌物质:烟熏及煎炸食物,发霉食物,食用滑石粉等均是引发胃癌的危险因素。
食物中的促癌物质:高盐饮食及腌渍食品(如腌鱼、咸菜等)中的高盐可损伤胃黏膜,增加致癌物的接触,有促癌作用。
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胃黏膜反复损伤修复,降低胃黏膜的保护作用,长期作用可引发癌变。一项在中国人群中开展的研究显示,不吃早餐、饮食不规律、吃饭速度快、暴饮暴食、吃剩饭菜等,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吸烟
研究显示,吸烟可显著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
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胃癌发生风险越高。
吸烟所致的胃癌病例中,以分化较好的胃下部癌常见。
饮酒
饮酒是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饮酒对胃的影响与酒的类别、饮酒量和饮酒时长相关,但目前尚无定论。
一些研究表明,重度饮酒会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
胃部相关疾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黏膜巨大皱襞症、手术后残胃、原位胃腺癌等属于胃的癌前病变,即有潜力发展为胃癌的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是癌变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一般发展过程是正常黏膜→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
遗传与基因
胃癌有遗传倾向,也与基因突变有关。
胃癌在少数家族中有聚集性,具有胃癌家族史者,胃癌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2~3倍。
原癌基因(如ras基因)和抑癌基因(如p53基因)的突变、重排、缺失等变化,均与胃癌发生有一定关系。
症状
不同分型的胃癌,症状没有显著不同。以下均以胃癌常见症状来介绍。
根据疾病进展程度可分为早期症状和进展期症状等,早期可有上腹不适、食欲减退等不显著的症状,病情进展后还会出现明显胃痛、吞咽困难及反流、体重减轻等表现。
主要症状
早期症状
早期胃癌可以没有明显不适,或者出现类似胃炎、胃溃疡的症状,主要有:
上腹不适:是胃癌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上腹饱胀不适或隐痛,以饭后为重。
食欲减退:胃口差、不想吃饭。
打饱嗝:胃中气体向上升,经口排出,同时发出声响。
反酸:主要表现为胃内物体经食管反流至口咽部,口腔感受到酸味。
恶心、呕吐、黑便等。
进展期症状
进展期胃癌除上述症状外,还可出现下列症状:
体重减轻、贫血、乏力等。
胃部疼痛:如持续性加重且向腰背放射,则提示可能存在胰腺和腹腔神经丛受侵。胃癌一旦穿孔,可出现剧烈腹痛。
吞咽困难及反流:贲门腺癌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难与反流症状,胃窦部腺癌引起的幽门梗阻可呕吐宿食。贲门和幽门分别是胃的上口和下口,分别连接食管和十二指肠。
腹泻:患者因胃酸缺乏、胃排空加快,可出现腹泻的现象。
其他症状
胃癌晚期出现转移的表现,除上述症状加剧外,还可能出现以下表现。
黄疸:若肿瘤或转移淋巴结压迫侵犯胆总管可引起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眼白发黄。
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左锁骨上可触及肿大淋巴结。
腹水:腹腔内种植转移引起腹水,可出现腹部膨胀隆起、腹围增大
伴随症状:严重消瘦、贫血、水肿、发热和全身无力等,是癌症晚期的典型表现,又称为恶病质
就医
若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恶心、食欲减退、胃痛、吞咽困难与反流等症状,建议整理好相关资料,尽快就诊消化内科等科室。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当有不明原因的上腹不适或隐痛、厌食、恶心等表现时,应尽快前往消化内科就医,初步确定疾病性质。
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胃部疾病的人群,一旦症状加重,建议及时就医。
普通外科
当影像学检查发现胃部占位,或者胃镜活检提示恶性时,应该及时前往普通外科、胃肠外科等科室就诊。
肿瘤科
当确诊为胃腺癌,需要进行手术、放疗、化疗等抗肿瘤治疗时,也可前往肿瘤科、胃肠肿瘤科等科室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就诊时,可能需要进行腹部X线或CT检查,请避免穿带扣子的衬衫、有装饰亮片的上衣、带拉链扣子的连衣裙等含金属服饰。
记录出现的症状、持续时间等相关信息,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建议家属陪同就诊。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上腹不舒服,具体怎么不舒服,多长时间了?
是否有近期胃口差、不想吃饭?
吞咽食物时,是否感觉到吞咽困难或疼痛?
有无反酸、恶心、呕吐、黑便?
最近体重有没有下降?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胃癌等恶性肿瘤病史?
是否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
是否吸烟或饮酒?
饮食习惯如何,是否常吃熏烤、腌制、煎炸食物?
是否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
是否有药物或食物过敏?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检查。
影像检查:X线钡剂造影、CT检查、磁共振(MRI)、PET-CT。
专科检查:胃镜检查及活检、肿瘤标志物、幽门螺杆菌(Hp)检测。
诊断
胃腺癌的初步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内镜检查等结果,确诊需要有病理学检查结果。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有以下病史,但有以下病史者并非都是胃腺癌。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史。
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吸烟或饮酒史。
胃部相关疾病史。
胃癌家族史等。
临床表现
症状
早期可没有症状,或有上腹不适、饭后腹胀、反酸、打饱嗝、恶心、呕吐、黑便等症状。
进展期除上述症状外,还可出现体重减轻、贫血、乏力、胃部疼痛、吞咽困难及反流、腹泻等症状。
晚期除上述症状加剧,还可有皮肤、眼白发黄,腹部膨胀隆起、腹围增大等转移症状。
体征
多数早期胃腺癌患者,在体格检查中无异常发现,随疾病进展可出现以下异常体征。
上腹部深压痛:当医生按压上腹部时,患者会感到疼痛。
上腹部包块:位于幽门或胃体的进展期胃腺癌,触诊时部分可摸到上腹部肿块。
下腹部包块:女性患者于下腹部摸到可推动的肿块时,医生会考虑Krukenberg瘤的可能,即胃癌的卵巢转移。
锁骨上淋巴结:中晚期胃腺癌常有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腹水:如果发生了腹膜转移,可出现血性腹水
实验室检查
胃功能三项
包括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血清胃蛋白酶原Ⅱ(PGⅡ)、血清胃泌素17(G-17)检测。
PGⅠ以及PGⅠ与PGⅡ比值异常上升,提示有胃癌可能。
是一种无创、安全、经济的检查方法,可用于胃癌高危人群筛查。
肿瘤标志物
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有糖类抗原(CA)125、CA19-9和癌胚抗原(CEA)等。
肿瘤标志物阳性者常见于进展期胃癌、肿瘤较大或有远处转移。
目前认为仅作为判断肿瘤预后和治疗效果的指标,不能用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CA125对于胃癌的腹膜转移有辅助诊断作用。
便潜血
若大便潜血呈持续阳性,可提示胃癌。但也有部分胃癌病人不会出现便潜血阳性。
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确诊胃腺癌的必需检查手段,可确定肿瘤位置,获得组织标本以行病理活检。
插入胃镜后,直视下从食管上端开始缓慢进镜。
依次观察食管、贲门、胃体、幽门、十二指肠球部及十二指肠降部。
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胃内有疑似肿瘤的地方,医生会钳取胃组织送到病理科做检查,以便确定是否为胃腺癌。
影像学检查
超声内镜
是内镜技术和超声技术结合的检测方法,用于评估胃腺癌侵犯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同时可进行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活检,有助于术前分期,并准确地预测内镜下治疗的可能性。
X线钡餐检查
适用于胃癌群体筛查。
本检查的优点是简单无创、经济实惠,可发现胃部病变;缺点是难以分别其良恶性,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有限。
CT检查
是首选的临床分期手段,一般常用胸腹盆腔联合大范围扫描。
能帮助医生判断肿瘤部位、肿瘤与周围脏器(如肝脏、胰腺、膈肌、结肠等)或血管关系及区分肿瘤与局部淋巴结,进而提高分期的准确率。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MRI,特别是增强MRI,是胃癌肝转移的首选或重要补充检查。
对CT对比剂过敏者,可考虑使用MRI。
MRI也可用于判断有无腹膜转移。
骨核素扫描
简称骨扫描,用于判断胃癌骨转移的常规检查。
当骨扫描检查提示骨可疑转移时,对可疑部位进行MRI、CT或PET-CT等检查验证。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
可辅助胃癌分期,早期发现异常代谢病灶,从而发现肿瘤转移等。
病理学诊断
组织学检查
胃癌病理组织学检查一般分为小标本及大标本两种类型。
一般来说,大标本是指胃癌手术切除后获取的标本,小标本则是指内镜活检标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MR/ESD)标本。
比较重要的是胃癌大标本的病理组织学检查,也就是胃癌术后的病理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
组织学分型:判断胃癌是腺癌、黏液腺癌,还是印戒细胞癌等。
组织学分级:依据胃癌的腺体的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低分化预后相对较差。
胃癌分期:一般使用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联合制定的TNM分期。
Her2检测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整体阳性率为14%,中国人群为8%~12%,是胃癌靶向治疗的经典靶点。
Her2检测目前首选方法是免疫组化(IHC)。
错配修复蛋白
包括MLH1、PMS2、MSH2、MSH6这4个指标。当这4个指标都是阳性“+”时,代表微卫星稳定状态,预后相对较好,但术前/术后化疗疗效不佳,可作为术后化疗疗效参考指标。
免疫治疗相关标志物
主要是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PD-L1)检测。
针对PD-L1,免疫组化结果推荐采用联合阳性评分(CPS)方法进行评估。对于PD-L1检查阳性患者,尤其是CPS≥5%时,可以采用联合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
特别提醒:病理报告中,某项免疫组化指标表达或阳性,一般用“+”代表。
分期
对胃腺癌的分期有助于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正确地评价疗效,判断预后。
TNM分期
目前胃腺癌分期与胃癌分期一致,主要采取的是国际抗癌联盟(UICC)与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联合制定的TNM分期系统,基于T、N、M三个要素。TNM后面会附加阿拉伯数字0~4等,数字越大,一般表示越严重。
T:代表原发肿瘤的范围,主要指肿瘤原发灶的大小及外侵程度。
N: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包括转移的个数和区域范围。
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主要是其他器官也出现了癌细胞。
总体分期
根据不同的TNM分期,最后确定出患者总的临床分期(预后分组),用罗马字母Ⅰ、Ⅱ、Ⅲ和Ⅳ期表示。
根据TNM分期进行组合,可把胃腺癌分为以下各期:
分期TNM分类
0期TisN0M0
ⅠA期T1N0M0
ⅠB期T1N1M0、T2N0M0
ⅡA期T1N2M0、T2N1M0、T3N0M0
ⅡB期T1N3aM0、T2N2M0、T3N1M0、T4aN0M0
ⅢA期T2N3aM0、T3N2M0、T4aN1M0、T4aN2M0、T4bN0M0
ⅢB期T1N3bM0、T2N3bM0、T3N3aM0、T4aN3aM0、T4bN1M0、T4bN2M0
ⅢC期T3N3bM0、T4aN3bM0、T4bN3aM0、T4bN3bM0
Ⅳ期任何T、任何N、M1
鉴别诊断
胃腺癌一般需要与胃炎、胃溃疡、胃肠道间质瘤胃良性肿瘤等鉴别。
胃炎
胃炎一般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与胃腺癌的鉴别点有一定区别。
相似点:都可能出现腹部不适、钝痛、烧灼感、贫血、呕血、黑便等症状。
不同点:
急性胃炎常有明显诱因,如应激、药物作用、酒精刺激后,起病较急,去除病因或治疗后病情常于短期内好转。
慢性胃炎可无明显症状,难以与胃腺癌相鉴别,须行胃镜检查鉴别。
胃良性溃疡
相似点:都可能出现腹痛等症状。
不同点:
胃良性溃疡的病程较长,曾有典型溃疡疼痛反复发作史,疼痛有周期性,抗酸剂治疗有效,多不伴有食欲减退。胃腺癌疼痛一般没有明显规律。
除非合并出血、幽门梗阻等严重的并发症,胃良性溃疡多无明显体征,不会出现近期明显消瘦、贫血、腹部肿块甚至左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等。
胃良性溃疡镜下可见黏膜基底平坦,有白色或黄白苔覆盖,周围黏膜水肿、充血,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而癌性溃疡与此有很大的不同。
胃肠道间质瘤
相似点:都可有上腹不适或类似溃疡病的消化道症状。胃肠道间质瘤体较大时可摸到腹部肿块,常有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
不同点:一般需要病理诊断才能鉴别。
胃良性肿瘤
相似点:都可能出现与胃腺癌类似的上腹不适、胃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不同点:胃良性肿瘤一般体积较小,发展较慢,且不会出现消瘦、乏力;胃镜下表现为黏膜下肿块。病理检查可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早期胃腺癌力争临床治愈,进展期胃腺癌则尽可能根治肿瘤,缓解患者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早期胃腺癌且无淋巴结转移证据,可根据肿瘤侵犯深度,考虑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成功实施根治性手术的局部进展期胃腺癌,需根据术后病理分期决定辅助治疗方案。
内镜治疗
内镜下切除为早期胃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主要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术式分类
ESD
目前推荐ESD作为早期胃腺癌内镜下治疗的标准手术方式。
ESD术式根据不同部位、大小、浸润深度的病变,选择使用特殊电切刀,如IT刀、Dual刀、Hook刀等进行切除。
这种治疗大致是在内镜下逐渐分离黏膜层与固有肌层之间的组织,最后将病变黏膜及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的方法。
其他
内镜下其他治疗方法包括激光疗法、氩气刀和微波治疗等,它们只能去除肿瘤,但不能获得完整病理标本,也不能肯定肿瘤是否完整切除。
目前多用于胃癌前病变的治疗,治疗后需要密切随访,不作为早期胃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
适应证
并不是所有早期胃腺癌都适合内镜治疗,目前国内推荐的适应证如下。
绝对适应证
无合并溃疡的分化型黏膜内癌(cT1a)。
病灶大小≤3厘米、有溃疡的分化型黏膜内癌(cT1a)。
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扩大适应证
病灶≤2厘米、无溃疡的未分化型黏膜内癌(cT1a)。
黏膜下浸润深度不超过500微米、直径≤3厘米的分化型腺癌(cT1b)。
相对适应证
伴有高危因素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
病变可疑黏膜下浅层浸润,但内镜下评估困难,内镜切除或外科手术难以决策的患者。
适应证以外的早期胃腺癌,但老龄,一般状况差或者存在外科手术禁忌或拒绝外科手术的患者。
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切除是胃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也是目前治愈胃腺癌的唯一方法。
与传统开腹外科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无须开腹,具有术中出血少、创伤小、对胃肠功能影响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技术熟练时,可达到与开腹根治相同的治疗效果。
对于一些早期胃腺癌和部分进展期胃腺癌,医生可能建议在腹腔镜下实施胃腺癌根治手术,尤其是早期胃腺癌,几乎可以达到与传统手术同等的疗效。
胃腺癌手术分为根治性手术与非根治性手术。
根治性手术
根治性手术根据手术切除范围的不同,分为标准根治手术、改良根治手术及扩大根治手术。
D1切除包括切除胃大、小网膜及其包含在贲门左右、胃大、小弯以及胃右动脉旁的幽门上、幽门下淋巴结以及胃左动脉旁淋巴结。
D2切除是在D1的基础上,再清扫腹腔干、肝总动脉、脾动脉和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淋巴结。
标准根治手术
标准手术是以根治为目的,要求必须切除2/3以上的胃,并且进行D2淋巴结清扫。
改良根治手术
改良手术主要针对分期较早的肿瘤,要求切除部分胃或全胃,同时进行D1或D1+淋巴结清扫。
扩大根治手术
扩大手术包括联合脏器切除或(和)D2以上淋巴结清扫的扩大手术。
以根治为目的,通常切除2/3以上的胃甚至全胃,并进行相关淋巴结清扫。
通常进行癌灶周围第2站淋巴结的清扫,即D2根治术。
部分患者可能还需要继续扩大手术切除,包括联合脏器切除等。
非根治性手术
非根治性手术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姑息手术
主要针对出现肿瘤并发症的患者(出血、梗阻等),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胃姑息性切除、胃空肠吻合短路手术和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等。
减瘤手术
主要针对存在不可切除的肝转移或者腹膜转移等,也有出现肿瘤并发症所进行的胃切除。
胃切除范围的选择
对于不同部位的胃腺癌,胃切除范围不同。
位于胃下部癌进行远侧胃切除术或者全胃切除术。
位于胃体部癌进行全胃切除术。
位于食管胃结合部癌进行近侧胃切除术或者全胃切除术。
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大致可分为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及姑息化疗等。
辅助化疗
即术后化疗,可降低复发风险,提高5年总生存率。
适用情况
一般适用于术后病理分期为Ⅱ期及Ⅲ期者,通常联合化疗在6个月内完成,单药化疗超过1年。
常用的一线化疗方案
S-1单药治疗。
XELOX方案:奥沙利铂与卡培他滨。
SOX方案:奥沙利铂与替吉奥
新辅助化疗
即术前进行的化疗。
新辅助化疗的优势
使胃腺癌分期降低,提高根治性切除的成功率。
作为体内药敏试验,指导术后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
术前化疗可避免因手术后消化道改建造成的营养障碍,有利于提高患者对于化疗的耐受度。
常用一线化疗方案
FLOT方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与多西他赛。
SOX方案:奥沙利铂与替吉奥。
XELOX方案:奥沙利铂与卡培他滨。
mFOLFOX6: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与亚叶酸钙。
DOS方案:多西他赛、奥沙利铂与替吉奥。
姑息化疗
非根治性手段,是用于缓解肿瘤导致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的化疗。
适用于全身状况良好、主要脏器功能基本正常的无法切除、术后复发转移或姑息性切除术后的患者。
常用一线化疗方案
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
氟尿嘧啶联合顺铂
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Her2表达阳性)。
化疗联合免疫治疗(PD-L1 CPS≥5)。
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利用靶向药物阻断肿瘤具有的特异性或相对特异性靶点,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甚至清除肿瘤的治疗方法,常用药物包括曲妥珠单抗和阿帕替尼等。
靶向治疗可以单药应用,但更多是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
并非所有胃腺癌患者都能应用靶向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医生评估是否可以使用。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属于胃腺癌治疗的最新手段,该治疗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避功能,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监视功能,通过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杀灭肿瘤,因此相对于放、化疗,副作用较小。
常用的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单抗中的纳武利尤单抗等。
还有其他药物在进行临床试验,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自愿参加,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免疫治疗可以单药应用,但更多是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
并非所有胃腺癌患者都能应用免疫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医生评估是否可以使用。
放疗
胃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风险很高,放疗通过对原发肿瘤位置及淋巴引流区的照射,可以降低局部区域复发风险。
新辅助放疗
即术前放疗。
对于可手术切除或潜在可切除的局部晚期胃腺癌,术前同步放化疗可获得较高的手术完整切除率、使肿瘤分期显著降低,从而改善长期预后。
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胃腺癌,术前同步放化疗可显著缩小肿瘤,使部分肿瘤转化为可切除病变,提高手术完整切除率而改善预后。
辅助放疗
即术后放疗,适用于以下情况:
手术切缘阳性者建议术后放疗。切缘阳性指切除边缘可检测到癌细胞,意味着未能完整切除。
完整切除且淋巴结清扫
完整切除且D2淋巴结清扫范围者:可考虑术后病理淋巴结转移者行术后同步放化疗。
减症放疗
减症放疗主要适用于晚期胃腺癌的患者。
远处转移的胃腺癌患者,根据情况照射原发灶或转移灶,可达到缓解梗阻、压迫、出血或疼痛的目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其他
拒绝接受手术治疗或因内科疾病原因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胃腺癌患者,也可以选择放疗。
介入治疗
胃腺癌介入治疗主要包括针对胃腺癌、胃腺癌肝转移、胃腺癌相关出血以及胃出口梗阻。
原发灶的介入治疗
经导管动脉栓塞(TAE)、化疗栓塞(TACE)或灌注化疗(TAI),可应用于进展期胃腺癌和不可根治胃腺癌的姑息治疗或辅助治疗。
胃腺癌肝转移的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可作为胃腺癌肝转移瘤,除外科手术切除之外的局部微创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消融治疗、TAE、TACE及TAI等。
胃腺癌相关出血的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如TAE)对于胃腺癌相关出血(包括胃腺癌破裂出血、胃腺癌转移灶出血及胃腺癌术后出血等)具有独特的优势,可迅速、高效地完成止血,同时缓解出血相关症状。
幽门梗阻的介入治疗
晚期胃腺癌患者可出现幽门(胃的下口)恶性梗阻相关症状, X线引导下支架植入等方式的治疗,可帮助患者缓解梗阻相关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预后
早期胃腺癌经过积极治疗后,治愈率可高达90%左右;进展期胃腺癌很难彻底治愈,但经过规范治疗后,也有部分患者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甚至长期生存。
治愈情况
胃腺癌的治愈率和预后情况可参考胃癌的数据。
5年生存率
早期胃癌预后好,黏膜内癌的5年生存率91%以上,黏膜下癌5年生存率为80%~90%。
国内统计数据显示,胃癌Ⅰ、Ⅱ、Ⅲ、Ⅳ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92.6%、76.2%、40.8%和6%。
特别提醒
胃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可以用5年生存率(指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来大致预估。
5年生存率仅用于临床研究,不代表个人具体的生存期,胃腺癌患者的个人预期生存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建议咨询就诊医师。
5年后复发概率很低,一般可视作临床治愈。
预后因素
预后因素是指对患者的总生存期及生存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胃腺癌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患者和治疗方法等多方面因素。
肿瘤因素
包括肿瘤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大体类型、肿瘤大小等。
肿瘤分期越晚、浸润越深、淋巴结转移越多、肿瘤越大,预后越差。
在Borrmann分型中,Ⅰ型(结节型)预后相对较好,Ⅳ型(弥漫浸润型)预后最差。
患者自身情况
30岁以下的胃腺癌患者,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
治疗情况
有研究显示,早期胃癌如果不进行治疗,63%的患者会在5年内(6~88个月)发展到进展期胃癌。
日常
胃腺癌患者日常需要注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科学的饮食习惯,并且遵医嘱定期复查。
普通人通过科学饮食、适度运动、规律作息和定期体检、筛查,也有助于胃腺癌的预防和早期发现。
日常管理
生活方式
对于胃腺癌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复发和降低死亡的风险。普通人群也可参考以下建议。
保证睡眠:患者应该多休息,确保足够的睡眠。
保持健康的体重:特别是在胃腺癌术后,应定期监测体重,鼓励少食多餐,必要时转诊至营养师或营养部门进行个体化辅导。
适当参与体力活动:适合胃腺癌患者的有氧运动包括散步、骑自行车、瑜伽等,可以根据自己爱好的来选择,坚持每周3~5次。
坚持观察大便情况:如果发现黑便,建议就医,以明确是否发生胃肠道出血
慎用保健品:从食物中获取营养,避免依赖营养保健品。不推荐常规摄入营养保健品用于控制癌症。
饮食管理
由于胃是重要的消化器官,患胃腺癌特别是进行胃部手术后,饮食会受很大影响。胃腺癌患者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饮食方式,这样才有助于改善营养、促进康复。
循序渐进,逐渐过渡饮食。
坚持定时定量、少量多餐、细嚼慢咽、不吃过饱的饮食习惯。
限制餐间、餐后液体食物摄入。餐前或餐后0.5~1小时才可饮用汤汁、饮料、淡茶水等。
日常清淡饮食,营养均衡。根据实际营养状况,选择高热量、高蛋白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五花肉等高脂肪食物。
减少食用粗纤维(如芹菜、韭菜)、坚果和糯米等坚硬或不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食用过冷、过热食物,不建议吃辣椒、芥末等刺激性食物,酱菜等腌制、高盐食物,以及油炸食品。
胃酸分泌过多者,避免食用浓鱼汤、肉汤等原汤浓汁。
避免一次性摄入大量甜食。
严格戒烟,忌饮浓茶、酒和咖啡等。
注意观察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及时根据症状调整饮食。
出现贫血者,酌情补充铁剂、维生素B12和叶酸。
日常服药
胃切除后会对日常的服药造成一些影响,建议首选液体剂型的药物。
固体制剂:普通片剂和胶囊等,需要将药片尽可能碾碎。
胶囊制剂:需要去掉胶囊壳调成糊状物或溶解到水中服用。
肠溶制剂或缓释制剂:正常服用即可,不可碾碎。
心理支持
患者家属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习有关胃腺癌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照顾患者。
胃腺癌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或情绪改变,作为家人,要注意提供情感支持,向患者讲解胃腺癌相关知识,并告知治疗必要性,帮助其树立治愈信心以及乐观的生活状态。
家人可鼓励患者通过适量运动、看电影、听轻音乐、读书、公园散心等方式放松,促进心理健康。
病情监测
患者日常应注意观察患者情况,若再次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甚至便血等症状,或原有不适加重,均应及时就医。
随诊复查
胃腺癌治疗后都需要定期复查。复查目的是监测疗效,早期发现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检查以影像检查为主,如胸部CT、腹部CT或B超等。随诊内容无特指,即为每次都要进行的项目。
由于患者间存在着病情和身体状况的个性化差异,随诊复查时间应严格遵医嘱。以下只是一般性原则。
早期
早期胃癌根治性术后随诊有以下要点。
随诊频率:术后2年内,每3月1次,3~5年每6个月1次,5年后每1年1次。
随诊内容:血液学检查(CEA和CA19-9)、体重监测,监测频率同临床检查。
超声检查,每半年1次。
胸、腹CT检查:每年1次。
胃镜检查:每年1次(当CEA提示异常时随时检查)。
进展期
进展期胃癌根治性术后及不可切除姑息性治疗随诊要点如下。
随诊频率:前2年每3个月1次,然后半年1次,第6年开始每年1次。
随诊内容:血液学检查(CEA和CA19-9)、体重监测,每半年1次超声或胸、腹CT检查(当CEA提示异常时)。
预防
胃腺癌只是胃癌的一种类型,因此严格来说,我们应该预防的是胃癌,而不是具体腺癌这个特定类型。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即调整生活方式和定期进行胃癌筛查。
调整生活方式
注意饮食健康,多吃含维生素、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少吃腌制食品和不吃发霉的食品。
注意饮食卫生,做好粮食、水果的防霉工作,保护饮用水的卫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三餐定时,进食不宜过快、过烫、过硬,避免暴饮暴食。可参考胃腺癌患者的饮食管理方法。
戒烟戒酒。
积极治疗胃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如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等。
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胃癌的筛查。
避免长期口服对胃刺激性较大的药物。
必要的情况下,及时根除幽门螺杆菌(Hp)。
内镜筛查
常用的有电子胃镜筛查、磁控胶囊胃镜筛查等。
电子胃镜
是胃癌的主要诊断手段。
可观察胃内黏膜的全貌,病灶位置、形态、范围、出血、溃疡形成等。
可取肿瘤边缘组织或疑似肿瘤的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磁控胶囊胃镜(MCE)
是将胶囊内镜(CE)技术和磁控技术成功结合的新一代主动式胶囊内镜。
原理:将微型摄像机和无线电发射器置于胶囊内,吞服后检查胃肠道病变的方法。
优点:全程无痛苦、便捷、诊断准确度较高。
局限性:目前无法进行活检。
高危人群标准
年龄≥40岁,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条,建议定期做胃癌筛查。
生活在胃癌高发区。数据显示,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太行山脉等地属于胃癌高发区。
存在Hp感染。
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等胃的癌前病变。
父母、子女和同胞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患胃癌。
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 正规网站

    正规网站 信息服务
  • 信息查询

    信息查询 真实有效
  • 隐私保护

    隐私保护 安全放心
  • 免费咨询

    免费信息咨询服务
  • 平台授权

    数据服务 全球收录
  • 专业客服

    专业客服在线服务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