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便失禁
概述
肛门和尿道无法控制粪便和尿液的排出
发生原因与肛门、尿道的功能控制以及结构异常有关
大小便失禁发作次数频繁或者症状明显,对工作生活产生极大影响时,建议及时就医
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针对病因和症状进行药物、手术和康复治疗
定义
大小便失禁是指无法自主对粪便和尿液进行控制,导致粪便和尿液不受控制地从肛门和尿道口排出的情况。
大小便失禁属于疾病表现,婴幼儿、儿童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尚未完全具备控制排尿、排便的情况不属于“失禁”。
本篇重点阐述大小便同时失禁的情况。如想了解大、小便单独失禁的情况,可详见大便失禁和小便失禁。
发生机制
大小便失禁的直接原因是肛门括约肌和尿道括约肌的松弛。
肛门括约肌和尿道括约肌都包括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平时呈收缩状态,主要起到闭合肛门和尿道口,防止大小便排出的作用。
这两种括约肌各自有相应的神经控制通路,包括初级和高级中枢,但位置和调控过程较为相似。
初级排尿、排便中枢位于腰骶部脊髓,可以控制括约肌,使其保持收缩状态,而初级中枢本身又受到高级中枢的控制。
高级排便和排尿中枢分别位于大脑额叶皮层和脑桥,其作用是通过分析客观环境条件(如周围是否有厕所、便器)来决定是否可进行排便和排尿,并通过控制初级中枢来完成排便和排尿过程。
无论是肛门和尿道括约肌本身,还是初级、高级排尿、排便中枢发生病变或功能异常,都可引起括约肌松弛,导致大小便失禁的发生。
类型
压力性失禁:主要是指当腹压、直肠压力或者膀胱内压过高时,大小便会不自主流出。
充盈性失禁:当直肠充满粪便或者膀胱充满尿液时,在没有明显感觉的情况下,粪便由肛门流出,尿液由尿道溢出。
表现
症状特征
大小便失禁主要表现为粪便和尿液失去自主控制,不自主地排出。
完全失禁表现为当咳嗽、打喷嚏、跳跃时,由于腹压的增加,括约肌的松弛,大小便会不自主流出,停止引起腹压的动作后,大小便漏出的症状会缓解。
不完全失禁表现为有一定控制能力,如在一定容积范围内,集中精力能够防止大小便的漏出,但是持续时间不长,超过一定的时间和容积,仍然会出现大小便漏出。
伴随症状
根据病因的不同,可能合并不同伴随症状。
颅脑损伤所致大小便失禁,可合并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如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的下降,说话或发音能力的异常,无法正常经口进食,无法进行吞咽,同时伴有肢体无法进行正常的运动,对轻微接触皮肤的触觉和针刺皮肤的痛觉下降等症状。
腰骶丛神经损害所致大小便失禁,可合并腰骶部疼痛,疼痛可向臀部和下肢放射;下肢力量的减弱,下肢等表现。
直肠、尿道括约肌本身病变所致大小便失禁,可合并肛门疼痛,大便带血,痔疮,直肠脱垂,会阴部疼痛,尿道出血,尿道疼痛等。
原因
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大小便失禁,一旦出现则提示发生疾病,常见疾病如下:
疾病因素
肛门和尿道括约肌受损:骑跨伤、产科损伤、肛肠科手术损伤和泌尿系手术损伤等。
非疾病因素
本症状不会因非疾病因素发生。
就医
就医指征
当大小便失禁发生次数比较频繁或症状明显时,对正常工作或日常生活(如运动,休息等)造成严重影响时,建议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出现大小便失禁,通常建议首诊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或康复科。
若涉及其他学科疾病(如妇产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等),后续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最初时间、症状的持续的天数或者月数、失禁出现频率、失禁的严重程度,病程中症状有无缓解。
如何影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对心理,情绪的影响程度。
伴随症状:是否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无法言语、吞咽困难、口角歪斜、走路不稳、四肢无力、肢体感觉减退、麻木、腰部疼痛、会阴部疼痛等表现。
病史清单
是否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出血、脑梗死、脊髓损伤、脊髓型颈椎病等。
是否存在周围神经损伤,如马尾神经损伤,腰骶部病变等。
是否存在可能导致括约肌本身的病变,如是否存在盆腔、直肠、尿道手术史,是否相应的外伤史等。
既往诊疗经过:包括是否曾去相关科室进行诊治,相关的化验检查以及诊治的结果。
近期进食及饮水情况,是否进食特殊食物及药物,饮水是否规律。
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月经史,以及生产过程中有无产伤史。
相关检查
身体检查
神经系统查体
高级脑功能检查,吞咽功能,言语功能检查。
12对脑神经的检查;四肢肌肉力量、肌张力、运动模式;四肢及躯体皮肤感觉的检查。
神经反射:如上肢、下肢腱反射、病理征。
鞍区检查(会阴部和肛门周围):包括鞍区的皮肤触觉和痛觉,直肠内感觉以及肛门括约肌收缩的检查(通过将手指伸入直肠中,按压直肠壁以及进行收缩肛门的动作来评估)。
肛门和泌尿系的检查
泌尿系外观的检查包括,膀胱区是否有异常隆起,是否有压痛;男性有无包皮过长、尿道外口位置、阴茎以及阴囊大小等;女性有无尿道外口是否有红肿等。
常规检查
实验室检查,如血、尿、便常规检查、肝肾功能、钾钠氯等电解质、血糖、血脂等。
专科检查
医生在详细了解病史、症状和体征后,会针对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用。
颅脑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MRI):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脑出血,脑梗死或者脑挫裂伤等病变。
脊髓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MRI):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脊髓损伤,脊髓炎或者脊髓占位等病变。
骨盆X线检查:了解是否存在耻骨联合骨折,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肠道和尿道损伤。
电生理检查:包括肌电图检查和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可以帮助判断周围神经损伤部位和程度,其中盆底肌电图检查可以观察肛门外括约肌的活动,有助于了解盆底肌肉的功能状态及神经支配情况。
其他检查
肛管直肠压力测试:检查直肠和肛门括约肌的敏感度、协调性和功能。
内镜:包括直肠镜和膀胱镜检查,主要观察肛门及尿道括约肌的情况。
尿动力学检查:观察储尿期和排尿期时膀胱和括约肌的变化情况。
超声残余尿量测定:测定排尿后膀胱内的残余尿量。
缓解与治疗
缓解措施
生活方式干预
做好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如戒烟戒酒。适当锻炼,注意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冠心病等危险因素,控制体重。
饮食方面要限制食盐摄入量、减少脂肪摄入,禁止摄入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易消化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饮水。
避免服用易产生稀便和腹泻的食物,规律排便,减轻对肛管及直肠的刺激。
减少饮用含有咖啡因或者碳酸的饮料。
盆底肌训练
盆底肌训练又称凯格尔运动,是一种通过控制盆底肌肉进行收缩和舒张,达到提高和恢复盆底肌肉收缩能力,有效地控制大小便失禁。
训练步骤:首先排空大小便,在舒适体位下放松腰腹肌肉;尝试找到盆底肌,此时会有提肛和收缩阴道的感觉;持续收缩盆底肌,坚持3秒后,然后放松盆底肌肉3秒钟,重复10次,每日可重复多组。
刚开始可以从短时间、少次数开始,并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至少坚持4个月后,才会有较好的效果。
减少诱因
避免长时间站立,下蹲动作,避免增加腹压的行为方式。
进行咳嗽,跳跃等可能引起腹压增高的动作之前,集中注意力尽力控制大小便的溢出。
避免在睡前大量饮水,养成定时排尿排便的习惯。
通过手指刺激,手掏粪便,腹部按摩,下腹部加压等方式促进粪便和尿液的排空。
专业治疗
病因治疗
医生首先需寻找导致大小便失禁的原因,根据原因进行对应的治疗,以下仅举例部位类型。
如为外伤或炎症导致的脊髓损伤所致,需要手术或者激素冲击治疗。
如为腰椎间盘突出等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所致,可以通过微创手术治疗。
如为外伤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肛门或者尿道括约肌损伤,可以通过局部修补术治疗。
对症治疗
生物反馈疗法:使用体外装置帮助患者通过运动增强盆底肌肉力量,对盆底和腹壁肌肉组织进行认知再训练,增强患者对排便和排尿的控制能力。
骶神经电刺激:骶神经控制肛门括约肌、结肠和直肠。使用电脉冲刺激骶骨神经,使肛门括约肌产生有规律地收缩,有助于恢复神经正常功能,从而准确控制排便。
手术治疗:肛门/尿道括约肌成形术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特别严重,且经检查证实括约肌有结构性损伤的患者。
肉毒素注射治疗:将A型肉毒素注射到膀胱壁中,可以有效地减轻漏尿情况。
针灸治疗:以电针为主。通过针刺相对应的穴位,调节盆底肌肉的功能,增强盆底肌肉力量,以改善大小便失禁的情况。
其他治疗:对于充盈性失禁的患者,可以通过使用开塞露定时排便,间歇导尿定时排尿的方式,帮助粪便和尿液的排空。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