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底静脉曲张
概述
早期无明显症状,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可出现呕血、黑便、便血等
主要由肝硬化、布加综合征等引起
主要使用药物治疗、内镜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
不能自愈
定义
胃底静脉曲张是指位于胃底黏膜和黏膜下层迂曲扩张的静脉血管丛。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门静脉高压,此时门静脉-体静脉间的交通支血管开放,使大量门静脉血液通过侧支循环直接进入体循环,造成胃底静脉出现曲张。
曲张的静脉表现为变粗、迂曲、扩张,早期像蚯蚓状,随着疾病进展,逐渐变粗呈结节样、串珠样。
分类
Sarin分型
根据胃底静脉曲张和食管静脉曲张的关系和静脉曲张在胃内的位置分类:
胃食管静脉曲张(GOV)
GOV 1型:位于胃小弯,伴有食管静脉曲张。
GOV 2型:位于胃大弯,伴有食管静脉曲张。
孤立性胃静脉曲张(IGV)
IGV 1型:位于胃底,不伴有食管静脉曲张。
IGV 2型:位于胃其他部位,不伴有食管静脉曲张。
LDRf分型
根据曲张静脉的位置、直径、危险因素分类。
Kiyosue分型
根据血流动力学,胃底静脉曲张分为输入血管优势型和输出血管优势型,前者又分为Ⅰ、Ⅱ、Ⅲ型,后者又分为A、B、C、D型。
发病情况
相比于食管静脉曲张,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生率低。
胃底静脉曲张存在于17-25%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
病因
致病原因
胃底静脉曲张是门静脉高压导致的侧支循环形成。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肝硬化是门静脉高压最常见的病因。
门静脉血流受阻导致门静脉压力升高和侧支循环开放,出现胃底、食管静脉曲张。
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
局域性门静脉高压
又称为左侧门静脉高压,70-83%由胰腺疾病引起,脾静脉阻塞。
局域性门静脉高压,会引起脾脏淤血肿大、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一般不影响门静脉和食管静脉。
症状
主要症状
早期多无症状
早期可不出现症状,仅在钡餐和内镜检查时发现。
呕血
当静脉迂曲扩张、淤血明显时,容易被粗糙食物损伤或黏膜溃烂破裂引起呕血。
黑便
当出血量大时,可引起黑便、甚至便血。
其他症状
由门静脉高压引起可伴有脾大、脾功能亢进、腹水和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如疲乏、嗜睡、厌食。
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
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十分紧急,病死率高。
表现为呕血、黑便,头晕、黑朦、心慌,甚至失血性休克。
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大于12mmHg,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增加。
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因素包括静脉曲张直径≥1cm,红色征阳性,或肝功能Child-Pugh分级 B级或C级。
脾功能亢进
门静脉压力增高,导致门静脉系统血液淤滞,脾静脉血回流受阻,使脾脏淤血性肿大,并引起继发性脾功能亢进。
表现为血细胞破坏增加,外周血细胞减少,引起增生性贫血,易并发感染和出血。
腹腔积液
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导致腹腔脏器的血管内压力增高,组织液回流减少,最终漏入腹腔,引起腹腔积液。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由于患者抵抗力下降,患有门脉高压症出现侧支循环开放,增加了病原体的入侵繁殖机会,易并发腹腔细菌性感染。
出现发热、腹痛、腹胀等症状。
肝性脑病
大出血可引起肝组织严重缺氧,导致肝性脑病。
出现焦虑、欣快、淡漠等精神异常,可有扑翼样震颤。
就医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发现胃底静脉曲张,建议消化内科定期随诊复查。
当出现肝功能异常、腹水、疲乏、呕血、黑便,头晕、黑朦、心慌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
肝胆外科
若患者出现呕血、门静脉高压表现时,可就诊于肝胆外科。
急诊科
若患者出现大量呕血、烦躁不安、皮肤苍白甚至昏迷等紧急情况,建议⽴即拨打120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时间和之前诊治的资料信息,便于医生为您诊治。
出现呕血时及时清理口腔,可记录呕血、黑便的量、色等。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腹痛、腹胀吗?
有呕血、黑便吗?
有头晕、心慌、乏力吗?
有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吗?
上述症状持续多久了?
病史清单
以前是否有呕血等上消化道出血史?
家族中有没有人患过肝硬化、肝癌等疾病?
是否长期酗酒?每天喝酒的量是多少?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便常规。
影像学检查:腹部增强CT或MRI及门静脉成像。
胃镜检查。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存在以下病史:
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
有胰腺疾病病史。
有布加综合征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轻度胃底静脉曲张可不出现症状。
胃底静脉曲张严重者,易发生溃疡、破裂,而出现呕血、黑便,头晕、黑朦、心慌,甚至失血性休克。
体征
移动性浊音阳性。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检测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明确有无三系减少。
胃底静脉曲张并发脾功能亢进时,血细胞成分会减少,尤其以白细胞、血小板数减少最多见。
生化
还会出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升高及血清胆红素的升高等。
凝血功能
了解有无凝血功能异常。
便常规
便潜血阳性,提示存在消化道出血。
影像学检查
腹部彩超
可以了解有无腹水、观察门静脉扩张、门静脉系统有无血栓、血管开放等情况。
曲张的静脉主要表现为圆形、椭圆形的低回声区。胃底静脉曲张时可见门静脉内径≥1.3cm。
腹部CT检查
CT门静脉成像可以清晰显示门静脉。
可对静脉曲张的走向、引流特点、累及范围、程度、与周围脏器关系等进行准确评估。
主要表现为门静脉直径增粗,血流受阻,食管胃底静脉之间有吻合支血管。
磁共振成像检查
可显示曲张的静脉、肝硬化及其相关疾病的表现。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时迂曲扩张的静脉呈软组织信号,增强扫描可见条形蚯蚓状静脉曲张。
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可以直观的观察胃底静脉曲张的形态,进行分型。
同时,可以观察有无上消化道黏膜糜烂、溃疡及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在出现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可以进行止血治疗。
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
HVPG正常值为3-5mmHg。
HVPG 6-10 mmHg时,为轻度门静脉高压。
HVPG>10 mmHg时,为显著门静脉高压,会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HVPG>12mmHg时,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增加,病死率也明显增加。
鉴别诊断
消化性溃疡出血
相似点:均可以出现呕血、黑便、头晕、黑朦、心慌、意识障碍等症状。
胃癌
相似点:发病之前都可能会有上腹痛、恶心、消化不良等症状。
不同点:胃癌晚期多有厌食、消瘦等,早期不易发觉,胃镜检查可见胃部巨大肿块且表面凹凸不平,可伴有糜烂等。而胃底静脉曲张胃镜检查可见胃底有迂曲扩张的静脉。
治疗
治疗目的:降低门静脉压力,预防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治疗原则:对因治疗,降低门静脉压力,预防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一般治疗
避免进食坚硬、辛辣刺激性食物。
急性出血患者禁食,卧床休息,静脉营养支持治疗。
病因治疗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抗纤维化/肝硬化、保肝治疗。
布加综合征:介入或手术治疗,恢复下腔静脉的血流。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NSBBs可以降低门静脉压力,预防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风险。
内镜治疗
内镜下氰基丙烯酸酯注射术(ECI)
ECI最常用,适用于各种类型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急诊止血。
手术方式包括ECI、超声内镜引导的ECI或者金属圈联合ECI。
GOV 2型或IGV 1型胃底静脉曲张,推荐超声引导下金属圈联合组织胶栓塞、金属夹辅助内镜下组织胶栓塞术,可以降低异位栓塞的发生风险。
球囊阻断逆行曲张静脉闭塞术(BRTO)
伴有胃肾分流的胃底静脉曲张,可以考虑BRTO及其改良术式。
BRTO改良术式包括血管塞辅助逆行经曲张静脉闭塞术(PARTO)、金属圈辅助逆行曲张静脉闭塞术(CARTO)。
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EVL)
GOV 1型胃底静脉曲张可以选择EVL。
介入治疗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能降低门静脉系统压力,是防止再出血的有效方法。
经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仍不能控制的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推荐尽早行挽救性TIPS。
外科手术
大约20%的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出血仍不能控制,可以考虑断流和分流手术。
反复出现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考虑进行肝移植。
急性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气道保护,预防呛咳误吸。
补液、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血红蛋白小于70g/L时需要及时输血。
同时需要应用降低门静脉压力药物:生长抑素、奥曲肽、血管加压素。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在没有其他治疗措施时,可以使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起到临时桥梁作用。
预后
治愈情况
胃底静脉曲张患者通过正规治疗,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定期复查,可以延缓静脉曲张进展,预防和有效控制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达到长期存活。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若不及时治疗,病情进展,容易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出现呕血、休克等症状,危及生命。
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后病死率明显增加,预后差。
大约60%仅药物保守治疗的患者在初次出血1~2年内发生“迟发型再出血”。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适当优质蛋白质(大量高蛋白容易诱发肝性脑病)、低脂、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鸡蛋、鱼肉、番茄等。
活动性出血时应禁食。
止血后1~2天逐渐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流食。
避免进食粗糙坚硬、辛辣刺激性食物,如锅巴、骨头、辣椒、花椒、油炸物等;少食多餐。
生活管理
规律生活,充分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
避免过度劳累。
避免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提举重物等,防止诱发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戒烟、酒,少喝咖啡和浓茶。
心理支持
保持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随诊复查
患者应定期随诊复查,以便医生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物剂量等治疗方案。
随诊时间需专科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
复查时需要做的检查项目:胃镜,必要时可能需复查CT或MRI。
预防
有肝病史、酗酒者等高危人群需要定期筛查。
戒烟、戒酒。
生活起居有规律,保持乐观开朗,避免长期精神紧张,过度焦虑。
不滥用保健品以及药物等。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