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
概述
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与病原微生物感染、暴饮暴食、酗酒、食物过敏等因素有关
主要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中医治疗等
定义
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炎症性疾病。
分型
胃肠炎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胃肠炎和非感染性胃肠炎。
感染性胃肠炎:主要病因为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感染等。
非感染性胃肠炎:主要病因为食物刺激、误食有毒物质、食物过敏、饮酒以及药物刺激等。
发病情况
非感染性胃肠炎发病情况暂无官方数据,感染性胃肠炎发病情况如下。
好发季节
感染性胃肠炎好发于夏、秋两季。
我国小儿感染性胃肠炎每年有2个发病季节高峰,6~8月主要病原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痢疾杆菌,另一高峰为10~12月,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
分布人群
感染性胃肠炎好发于年龄较小的儿童。
流行特点
感染性胃肠炎一般为散发感染,但也可大规模暴发流行。
病因
致病原因
感染性胃肠炎
引起感染性胃肠炎的病原微生物有多种类型,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细菌感染
进食被细菌污染的食物、水源后可引起胃肠炎,以沙门菌属和嗜盐菌(副溶血弧菌)感染最常见。
幼儿常见的致病细菌类型有沙门菌、志贺菌以及大肠埃希菌等。
成人常见的致病细菌类型除沙门菌、大肠埃希菌外,还有痢疾杆菌、嗜盐菌(副溶血弧菌)以及弯曲菌等。
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是引起胃肠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以及星状病毒是引起大部分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
轮状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
轮状病毒共有七种,分别为A、B、C、D、E、F、G。其中,A种是婴幼儿腹泻最为常见的一种,B种是成人腹泻最常见的一种。
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是病毒性胃肠炎暴发流行的最常见病因之一。
主要存活于受污染的水源和食物中,因此尽量不生吃或半生吃海产品等食物,进食海产品前应彻底煮熟。
腺病毒感染
超过80%的腺病毒感染发生在小于4岁的儿童,免疫缺陷者更易发生感染。
腺病毒可导致区域性流行或暴发流行,国内外曾有多起腺病毒疫情暴发的报道。
星状病毒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病毒感染呈全世界分布,多为散发,也可暴发流行。
寄生虫感染及真菌感染等
可以引起胃肠炎的寄生虫有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以及隐孢子虫等。
常见引起胃肠炎的真菌有白色念珠菌。
传染性
传染源:被感染的动物、人及被污染的食品和水。
传播途径:可经粪-口途径或人与人密切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非感染性胃肠炎
食物刺激:生冷、刺激食物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本病。
误食有毒物质:误食强酸、强碱、重金属等化学物质,和含有毒素的粮食以及毒蘑菇等也可引起胃肠炎。
酒精:饮酒也可能会引起本病。
药物刺激:某些药物,如水杨酸盐类、磺胺、某些抗生素等,可能会引起胃肠炎。
免疫性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可引起。
其他:肠道菌群失调、放射治疗等也会引起。
症状
主要症状
腹泻
胃肠炎引起的轻型腹泻症状为每天排便次数在10次以下。粪便外观为黄色或黄绿色且带有少量黏液,有时大便还可呈“蛋花汤样”。
胃肠炎也可以引起较重的腹泻,每天排便次数高达数十次。粪便量大,呈水样,带有少量黏液。
腹痛
表现为上腹部绞痛,甚至是腹部痉挛。
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或两者同时存在,可伴有食欲减退,可能先于腹泻出现。
全身表现
一般为低热,感染严重时可出现高热。
头痛、乏力、倦怠等表现可以与发热同时出现,也可以与发热无关。
并发症
脱水
胃肠炎会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导致体内水分丢失,出现乏力、倦怠、皮肤干燥、眼睛干涩等脱水症状。
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
随着大量脱水,体内会出现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等现象,严重时可破坏内环境的稳态。
肠穿孔
胃肠炎如果不经过积极、及时、有效的治疗,严重时可造成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表现为突发腹部剧痛、压痛、反跳痛,伴有恶心、呕吐等。
中毒性巨结肠
这是一种致命性的严重症状,若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
表现为病情急剧恶化,出现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
贫血
胃肠炎可引起胃黏膜及肠道黏膜损伤,有慢性失血可能。
可出现皮肤黏膜苍白(口唇、甲床等部位明显)、全身无力、易疲劳、食欲减退、头晕等表现。
消化性溃疡
主要表现为中上腹疼痛,且疼痛症状与饮食明显相关。
就医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172
胃肠炎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或肠道门诊
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如发生剧烈的呕吐及腹泻,而且有虚弱、极度口渴、少尿、皮肤干燥、眼球凹陷等症状,建议立即就诊。
儿科
儿童可以去儿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持续时间等情况,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无腹痛或腹部不适,是什么样的疼痛?
有没有腹泻,排便较平常有何改变吗?
有没有腹胀,什么状况下可以缓解?
有没有恶心、呕吐和发热等其他症状?
近期有没有吃不洁净的食物,或饮用不卫生的水?
吃过什么药?
病史清单
是否曾患肠道疾病?
家里面有人出现过类似症状吗?
是否做过相关检查?
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便常规
粪便培养
腹部超声、腹部CT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止泻药物:蒙脱石散、盐酸小檗碱
抗胆碱药:消旋山莨菪碱
诊断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172
胃肠炎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病史
有相关不洁食物、水源进食史。
近期进食过生冷、刺激食物。
误食强酸、强碱等化学试剂。
长期饮酒。
使用水杨酸盐类、磺胺、抗生素等药物。
存在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与感染性胃肠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临床表现
患者可有腹泻、腹痛、恶心、呕吐以及发热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血常规:通过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等可以明确是否为感染性。
血液抗体测定:通过血液病原体的抗体检测可以锁定相关病原体,有助于病因诊断。
粪便检查
粪便蛋白检测:粪便中如果可以检测到乳铁蛋白或钙卫蛋白,提示可能是结肠炎症,可用于诊断感染性肠道炎。
病原学检查:通过粪便培养,可检出相关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对病因诊断至关重要。但现阶段检出率一般较低。
血生化
通过血生化检查观察是否有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CR)的基因诊断技术,具有快速、特异和敏感的特点,可以协助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特异性基因等诊断。
食物回避和激发试验
食物回避和激发试验阳性证明患者对该食物过敏,是食物过敏导致胃肠炎的确诊依据。
消化道内镜检查
消化道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胃、肠黏膜出现局限性或弥散性充血、水肿、糜烂、表面附有黏液和炎性渗出物等病理改变。
消化道内镜还可同时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等。
影像学检查
主要为X线钡餐检查。
X线钡餐检查是患者服用医用硫酸钡,然后拍片观察消化道的病变影像。
X线钡餐检查能够观察消化道存在病变的范围。
鉴别诊断
肠易激综合征
相似点:都可出现腹痛、腹泻。
不同点:但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可在夜间自行缓解。另外,肠易激综合征为功能性疾病,血常规等检查无异常。
胃癌
相似点:都可出现腹部疼痛、食欲下降等。
不同点:胃癌还可有出血、梗阻、腹部包块或转移症状。胃镜和病理检查可鉴别。
肠癌
相似点:都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
不同点:肠癌还可出现腹部肿块、肠梗阻,肠镜和病理检查可鉴别。
治疗
胃肠炎症状较轻时一般无须治疗。
如果症状较严重,可以先进行补液、饮食控制、充分休息等一般治疗,如果仍未缓解,还可使用药物治疗以及中医治疗等。
非细菌感染性胃肠炎并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一般治疗
饮食管理
成人
胃肠炎需要少食多餐,避免一次进食大量食物以免增加消化道负担。建议每日可以进食6餐。
需要避免油腻刺激食物,选择一些易消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
必要时禁食。
婴幼儿
对于婴儿如有母乳,应坚持纯母乳喂养到6个月,并在添加辅食情况下母乳喂养至1岁。
如果没有母乳,为了预防乳糖不耐受,尽量选择无乳糖或低乳糖的配方奶粉。
其他
由于腹泻引起体内水分大量流失,因此,无论症状是否严重,都应补充水分。
治疗期间适当卧床休息。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如果症状较重的胃肠炎可能需要药物治疗。
一般遵医嘱选择止泻药、止吐药、解痉药物、抑制胃酸分泌、胃黏膜保护剂、促进胃肠动力药物以及补液药等。
感染性胃肠炎遵医嘱服用抗感染药物。
止泻药
止泻药可以通过减轻肠道蠕动,以保护肠道免受刺激而达到止泻的目的;是胃肠炎的常用药物。
但由于止泻药物可能会引起蠕动减缓,导致毒素不易排出体外,较严重的感染性胃肠炎需要斟酌病情、遵医嘱选用。
止吐药
常用止吐药物为甲氧氯普胺,具有强大的中枢性镇吐作用,常用于胃肠炎的止吐治疗。
由于该药具有较弱的镇定作用,因此应遵医嘱使用。
解痉药物
解痉剂可以解除胃平滑肌的痉挛,减少胃酸分泌,缓解上腹部疼痛。
常用的解痉药有山莨菪碱等。
抑制胃酸分泌
应用药物抑制胃酸分泌,目的在于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胃黏膜保护剂
胃黏膜的保护药物包括铝制剂和铋剂,能够在酸性环境下可形成高黏度溶胶,对溃疡表面产生较强的亲和力,在胃黏膜表面形成较强的保护膜,对消化性溃疡和慢性炎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促进胃肠动力药物
可改善与进餐相关的上腹部症状,以上腹饱胀、早饱、嗳气为主要症状人群常作为优先选用。
常用药有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需要在餐前服用。
可能会出现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一般在停药后可自行缓解。
补液药物
胃肠炎应由医生根据脱水情况是否使用补液药物治疗。
重度脱水需要进行静脉补液。
益生菌
主要针对肠道菌群失调。
益生菌可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对胃肠炎引起的腹泻有一定疗效。
抗菌药物
细菌感染性胃肠炎症状较重时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成年人群
适应证:高热、急性腹泻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确认有细菌感染,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胃肠炎。
可以遵医嘱选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片或其他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对消化道细菌感染效果较好,但18岁以下人群禁用。
婴幼儿人群
适应证:早产儿、免疫力低下以及严重腹泻的婴幼儿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胃肠炎。
可以遵医嘱选用敏感头孢类的抗菌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
胃肠炎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小檗碱(黄连素)等。
中医治疗方法还包括辨证方药、推拿、针灸等。
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中医师指导下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胃肠炎经积极治疗后可以痊愈,预后一般良好。
危害性
可能出现食欲减退、全身无力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
胃肠功能紊乱,营养吸收不良,导致婴幼儿生长发育受限/成人免疫力以及身体素质降低。
严重腹泻可能会诱发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婴儿出现胃肠炎继续母乳喂养或添加辅食情况下母乳喂养。
饮食选用易消化、少脂肪的食物。
禁食霉变、腌制、熏烤和油炸等食物。
宜选用少渣清淡的饮食。
缓慢进食,充分咀嚼,增加食物的消化时间。
日常生活中应食物多样化,补充新鲜蔬菜、水果和所含的必要营养素。
腹泻呕吐严重时需要多补水,可遵医嘱服用含有电解质的补液盐。
成人应戒酒。
生活习惯
保证合理的睡眠时间。
进行适当的和有规律的运动。
成人应戒烟,并避免压力过大,松弛有度。
预防
日常预防
加强饮食卫生,正确烹调和存放食物,避免食用可疑食品和饮用生水。
注意餐具的卫生,每次使用前要清洗干净。
生食和熟食应该用不同的刀具和砧板,储存在冰箱时应该分开摆放,进食前也要重新烧熟烧透才可以吃。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都要洗手。
消毒家庭用品,如餐具毛巾衣物、马桶、厕所。
勤开窗通风,保持居室内空气流通。
一旦出现了腹泻等可疑症状或严重不适,应及时就医。
接种疫苗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