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穴位埋线疗法
概述
将可吸收性外科缝合线置入穴位内,利用线对穴位产生持续刺激,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
一般适用于慢性疾病,如哮喘、萎缩性胃炎、腹泻、便秘、面神经麻痹、颈椎病等疾病的非急性期
局部皮肤破损、感染、感冒发烧、月经期、出血倾向者不宜行穴位埋线;重要神经、血管、内脏所在部位不宜埋线过深
定义
穴位埋线疗法,是将可吸收性外科缝合线置入穴位内,利用线对穴位产生的持续刺激,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一般来说能用针刺疗法治疗的疾病都可以应用穴位埋线疗法,如哮喘、萎缩性胃炎、腹泻、便秘、面神经麻痹、颈椎病等疾病。
治疗效果
穴位埋线可对穴位产生持续刺激,能持续疏通局部经络气血运行,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慢性、顽固性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安全性
只要操作得当,治疗过程中不伤及重要神经、血管以及内脏,穴位埋线疗法一般安全性较高。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伤口渗血、渗液、感染等情况,一般及时处理后不会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穴位埋线的操作有一定难度,需要术者进行正确辨证选穴后,对局部实施埋线疗法,还需要注意不能损伤患者的重要血管、神经以及内脏。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治疗费用以具体埋线的穴位数为准,一般为10~30元每穴位。
根据医院等级、费用会有所差异。各地医保报销政策、就诊医院级别等不同,报销的比例也不同。
医院科室选择
通常一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以上级别的医院都可以做穴位埋线疗法,可到西医院的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理疗科,或中医院的针灸科、康复科等就诊。
应用范围
适宜情况
穴位埋线疗法,应用范围较广,一般来说所有可以进行针刺治疗的疾病,都可以进行穴位埋线治疗。可对施术部位进行持续、长期刺激,大多在慢性病的治疗当中应用。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咽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神经系统疾病:顽固性的失眠、癫痫、抑郁症、焦虑症、中风、偏瘫、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面瘫)等。
消化系统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等。
妇科疾病:多囊卵巢、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不孕症等。
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紊乱、肥胖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慢性疼痛性疾病:颈椎病、腰痛、膝骨关节炎、髋关节炎、肩周炎等。
不宜情况
禁忌人群
存在皮肤感染、破损、严重烧烫伤、皮疹、溃疡等皮肤疾患的人群,瘢痕体质人群。
患有出血性疾病和凝血障碍的人群。
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等无法接受较强刺激的人群。
免疫力极度低下者,禁用穴位埋线,容易导致皮肤感染。
女性月经期尽量不做穴位埋线治疗。
对可吸收缝线有严重排异反应人群,禁用穴位埋线疗法。
禁忌部位
穴位埋线一般选在躯干和四肢部位。头面部、乳头、阴部等处禁做埋线。
皮肤局部有皮肤病、感染、破损、严重烧烫伤部位禁用穴位埋线。
有大血管和重要神经走行的部位,尽量不做穴位埋线,重要脏器部位,尽量进行浅部埋线。
穴位埋线部位,不可影响患者日常活动,穴位埋线不可进入关节腔。
治疗前
治疗前检查
实验室检查
穴位埋线治疗前,一般无需进行实验室检查。
若患者一般情况较差,必要时需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指标等,目的是排除穴位埋线禁忌证。
影像学检查
穴位埋线治疗前,一般无需进行影像学检查。
治疗前准备
配合医生问诊
穴位埋线治疗前,医生需对患者的病情有充分的了解,包括现病史、既往史和家族病史等,充分的病情认知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辨证选穴。
所以在就诊时不要刻意隐瞒曾经被诊断或被怀疑的其他病症,以便医生更好地进行辨证治疗,明确患者是否存在穴位埋线的禁忌证。
麻醉准备
根据辨证选穴的位置,医生会对穴位埋线部位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如用利多卡因
治疗过程
治疗过程
治疗部位
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辨证选穴部位,一般选穴1~3处,大多在肌肉比较丰厚的地方。
治疗过程
医生会根据治疗部位不同,选择适当的操作方法,先做好药物与器械准备。
做好术前准备后,医生会帮助患者摆好体位,充分暴露需要施术的部位。
先在施术部位消毒,然后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再应用套管针埋线法、埋线针埋线法、外科缝合针埋线法等对局部穴位埋线治疗。
埋线完成后再对伤口进行消毒,然后使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
治疗感受
治疗后局部可出现轻微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此为正常现象。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局部少量渗血、渗液情况,无需特殊处理。少数患者治疗后的4~24小时,会出现轻微发烧现象,无感染征象者无需特殊处理,一般发热会在数日内消失。
治疗时间
穴位埋线疗法,具体操作时间较短,一般在辨证选穴完成后,10~30分钟即可完成治疗。
每2~4周进行一次穴位埋线,3~5次为一个疗程,一般推荐治疗1~5个疗程。
注意事项
少数病人因治疗中无菌操作不严或伤口保护不好,造成感染。一般在治疗后3-4天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并可能伴有发烧。
个别患者会对缝线有排异反应,出现伤口较为严重的红肿、疼痛、渗出等情况。
若患者术后出现局部感觉障碍,甚至肢体麻痹等神经损伤情况时,应及时取出缝线,并送入相关科室进行神经探查、修复等治疗。
治疗后
护理
护理注意事项
穴位埋线后当天禁止水浴,避免伤口感染。
穴位埋线治疗后,要注意埋线局部的皮肤情况,保证伤口敷料干燥、无异味,若出现比较严重的红肿、疼痛、渗出时,应及时找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处理。
若出现局部感觉障碍和肢体活动受限时应及时找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处理。
监测与检查
穴位埋线治疗后一般无需进行特殊监测,若患者一般情况较差时,应注意监测其基本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脉搏、血压、呼吸等。
遵医嘱及时复查,以判断疾病恢复情况。
饮食营养
注意清淡饮食,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均衡摄入营养物。
不要食用辛辣、肥腻食物,避免对伤口造成刺激。
恢复过程
穴位埋线治疗后的1~3日内,施术部位可能会出现轻微不适,无需特殊处理,待其自然消失即可。一般来说,缝线会在10~20日内被完全吸收。
少数患者因埋线部位较浅或过于瘦弱皮肤较薄,缝线会在皮下硬化,无需特殊处理,缝线会在1~3个月内被吸收。
后续治疗
治疗后用药
一般穴位埋线治疗后,无需特殊用药,若医生对患者疾病作出针对性用药,遵医嘱严格服药即可。
当患者出现局部皮肤严重的红肿、疼痛、渗出等情况时,需遵医嘱服用抗感染药。
个别患者会对缝线有排异反应,出现伤口较为严重的红肿、疼痛、渗出等情况,需遵医嘱服用抗过敏药。
出现皮肤麻木、肢体活动障碍时,在医护人员对症处理后,需遵医嘱服用神经营养药。
康复训练
穴位埋线治疗后患者需注意不要进行剧烈活动,尤其是下肢埋线治疗后。
患者需遵医嘱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柔缓的康复训练,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
复查
一般患者在进行穴位埋线治疗后,应遵医嘱进行及时复查。
如出现皮肤、神经损伤时,应及时就医,不必刻板遵照复查时间表。
日常生活
患者在进行穴位埋线治疗后,应谨遵医嘱,严格遵守各类注意事项。
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注意劳逸结合。
放松心情,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应用范围
治疗前
治疗过程
治疗后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