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面神经瘫痪
概述
特发性面神经瘫痪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面神经炎,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造成的面瘫,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本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气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15~45岁年龄组的人群,在英国年发病率约为20/10万,每60个人中会有1个人在其一生中发生面神经麻痹,男女发病率无差异,但孕妇发病率较高(45/10万)。
病因
面神经炎在脑神经疾患中较为多见,这与面神经管的解剖结构有关。面神经管是一狭窄的骨性管道,正常人宽2~3毫米,长约30毫米。当岩骨发育异常,面神经管可能更为狭窄而成为面神经容易受累的内在因素。
另外,因面神经在面部所处的位置浅表且与咽部相处甚近易受冷风侵袭或急性咽部感染等的影响,而易导致面神经的局部营养血管痉挛缺血、缺氧及水肿,而成为面神经容易受累的内在因素。
症状
面神经麻痹最显著的症状是面部表情肌瘫痪。表情肌瘫痪发生突然、进展迅速,在2天内达高峰,伴随症状可能有听觉过敏、泪液减少和味觉改变。患者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伴有听觉改变、舌前2/3的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患者可能出现耳痛或耳胀、面部或耳后疼痛,面部或耳后疼痛一般程度较轻,通常在面肌瘫痪前出现,严重疼痛提示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可以先于疱疹出现并进展为膝状神经节综合征。面神经麻痹如果发病和进展缓慢,并伴随其他颅神经受损症状或头痛,则提示肿瘤可能。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必要的有选择性的检查:血常规、血电解质一般无特异性改变,起病时血象可稍偏高。血糖、免疫学检查、脑脊液检查如异常则有鉴别诊断意义。
2.其他辅助检查
诊断
1.损害定位
(l)茎乳孔以外:面瘫。
(2)鼓索与镫骨肌之间:面瘫+味觉丧失+涎腺分泌障碍。
(3)镫骨肌与膝状神经节之间:面瘫+味觉丧失+涎腺分泌障碍+听觉改变。
(4)膝状神经节:面瘫+味觉丧失+涎腺、泪腺分泌障碍+听觉改变。
2.鉴别诊断
(1)吉兰-巴雷综合征:有肢体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表现,常伴有双侧周围性面瘫及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3)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常伴其他脑神经麻痹,以动眼、外展及面神经麻痹居多,血糖检查可加以鉴别。
治疗
1.急性期以改善局部循环、消除炎症水肿为主
(3)神经营养代谢药:维生素B1、维生素B12、甲钴胺,也可用鼠神经生长因子。
(4)理疗及针刺:茎乳孔附近的超短波透热疗法或红外线照射等。针刺宜在发病1周后进行。
(5)防止暴露性角结膜炎:可戴眼罩、点眼药水等。
2.恢复期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主
(1)神经功能促进剂:可继续使用维生素B1、B12等。
(2)物理治疗:患者可自行按摩瘫痪的面肌每次10分钟,3~4次/天,待面肌自主运动开始恢复后可对镜练习,瘫痪面肌的随意运动理疗可采用直流电碘离子茎乳孔处导入以促进炎症消散。
(3)针灸治疗:穴位的选用视病情而定,如不能抬额蹙眉者取阳白、承泣和瞳子髎,不能露齿者取颊车、地仓和颧髎,口角下垂者取颧髎、牵正和地仑等。亦可用维生素B12穴位注射。
3.后遗症期
指2年后面瘫仍不能恢复者,可按损伤性面瘫处理。(药物治疗很少有效)。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