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频繁
概述
大便次数增多,每次超过3次
胃肠道受刺激时,蠕动和分泌亢进造成大量肠内容物快速通过肠腔而频繁出现便意
停止可疑诱因后大便频繁仍存在或伴随其他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停止可疑诱因或给予充足营养后生理性大便频繁可自行缓解
定义
大便频繁指多种原因导致的肠蠕动增快,大便次数增多。正常人一般每天排便约1-2次,当每日大便超过3次即认为是大便频繁,多呈清水样便,可伴有腹痛、腹胀、肠鸣等不适。
发生机制
当外界或内部因素刺激胃肠道时,其蠕动会明显加快,导致肠内容物快速通过肠腔,无法被充分消化、吸收和代谢,短时间内频繁出现便意。在过程中,伴随肠内容物的高渗透压,大量肠液随之渗出,故多呈清水样。
类型
根据发生机制,大便频繁可由多种原因导致,可分为生理性大便频繁和病理性大便频繁。
生理性大便频繁
生理性大便频繁多与饮食习惯不佳有关,如短时间内摄入过多食物,或食用变质、油腻或辛辣的食物,或生冷的食物,或难以消化吸收的食物(如纤维),或患者个人无法耐受或耐受不佳的食物(如乳糖),均会增加肠道蠕动频率, 以清除异物,而导致大便频繁。
此外,一些药物也可以增强胃肠动力,如导泻药、抗生素、二甲双胍等,也可引起大便频繁。
病理性大便频繁
病理性大便频繁则多与胃肠道疾病相关,或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胃肠道所致。
胃肠道疾病方面,一方面感染等炎症性疾病会刺激肠腔黏膜,导致黏膜消化吸收功能减弱,另一方面也会引起分泌功能增强,从而导致大量肠腔内容物淤积,引起大便频繁。
其他系统疾病方面,如甲亢等会提高机体基础代谢率,导致胃肠道活动增强,引起大便频繁。
表现
正常人一般每天排便约1-2次,若每日大便超过3次则可称之为大便频繁。该症状重在强调大便次数,而不强调大便形状、性质、量等改变。
症状特征
大便频繁持续时间不同
急性大便频繁
起病急骤,每天排便量上升明显,严重时可高达10次以上。
排便时常伴肠鸣、肠绞痛或里急后重。
病程一般小于2周。
通常病因为各种感染,也可与进食相关,大多数具有自限性。
持续性大便频繁
病程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
多与食物、药物过敏,或乳糖不耐受等相关。
慢性大便频率
病程多大于4周。
粪便中可能含有脂肪样物质。
粪便可能有恶臭味。
大便频繁与进食的关系不同
禁食后大便频繁仍持续存在
大便频繁与进食内容物关系不显著,多为病理性因素所致。
禁食后大便频繁显著减轻或停止
大便频繁与进食内容物相关性强。
粪便中可含有脂肪样物质或未消化物质。
粪便内容物的不同
以水样便或稀便为主:多见于导泻药相关或疾病相关。
大便成形:多见于饮食习惯不佳或非导泻药的药物相关。
排便习惯的改变
常伴随大便形状等性质改变。
常伴腹痛等不适,且排便后腹痛缓解。
多与胃肠道动力性疾病相关。
伴随症状
腹痛、便血
腹泻、头晕、尿量减少
因生理性(如药物或食物等)或病理性因素(如肠易激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所致肠道蠕动较快而导致的大便频繁,通常会伴随出现水样泻或腹泻等不适。此外,也可为霍乱弧菌、痢疾杆菌等感染所致症状。
随着大量液体与电解质的丢失,可能会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相关不适如头晕黑朦、乏力、尿量减少、神志淡漠。
大便形状改变、腹部肿块
消化道肿瘤自身可出现糜烂等改变,脱落或分泌物增加均可引起肠腔内容物增加而出现大便频繁。在此基础上继发感染可进一步刺激黏液物质分泌。此外,肿物引起的肠腔狭窄可导致大便变形、变细等。
原因
大便频繁主要因内界或外界刺激因素的存在,刺激胃肠道,使其蠕动增快,肠内容物快速通过肠腔,频繁刺激排便反射所致。可见于胃肠道炎症或感染、内分泌异常、肿瘤等病理性因素,也可与饮食不当、药物刺激等非病理性因素相关。
疾病因素
炎症或感染
胃肠道感染
因细菌、病毒、原虫所致的急性胃肠炎、腹腔感染等疾病,一方面病原体自身可产生毒素,刺激肠腔蠕动,并促进肠道大量分泌黏液,导致肠内容物增加而出现大便频繁;另一方面感染所引起的炎症反应也会导致肠蠕动和分泌增加,出现大便频繁。
其中以细菌性痢疾、霍乱等疾病为典型代表。这类疾病通常伴随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不适,且粪便中可见黏液等。
炎症性肠病
消化道运动障碍性疾病
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代表,因胃肠道蠕动增强,肠腔内物质与肠粘膜接触时间大幅缩短,影响营养物质吸收,一方面导致肠内容物增多,另一方面会引起渗透性腹泻,从而出现大便频繁。
肿瘤性疾病
以结肠息肉、直肠癌等为代表的消化道肿瘤性疾病,可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大便频繁。且会发生糜烂,并出现继发性感染,炎症等因素可进一步促进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患者常伴有里急后重、大便习惯改变、腹胀、阵发性腹痛、肠鸣音亢进、消瘦、水肿等症状。
其他系统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因产生大量甲状腺激素,导致机体基础代谢亢进,胃肠道功能相较于常人更为活跃,从而出现大便频繁。
非疾病因素
饮食习惯不佳
与疾病因素所致的大便频繁相比,日常生活中大便频繁多与饮食习惯不佳有关,见于短时间内摄入过多食物,或变质、油腻、辛辣、含糖量高、生冷的食物,或难以消化吸收的食物,或患者个人无法耐受的食物等。
药物相关
以导泻药、抗生素、二甲双胍等为代表的药物均可促进肠蠕动,导致大便频繁。
化疗药物等可通过损伤胃肠道黏膜上皮,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而出现大便频繁。
就医
正常情况下偶然出现的大便频繁可能无需特殊处理,患者可自行回忆近期饮食内容,对其中可疑部分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在停止继续摄入后该症状可自行缓解。
但如果在停止可疑诱因后,该症状仍持续存在,或伴随其他症状,或严重程度影响到正常生活时,应及时就医。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就诊:
急性持续性频繁腹泻,每日腹泻次数达10次甚至以上。
长期反复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
伴里急后重、肛门排便不尽感、肛门下坠、肛门肿物脱出、腹部肿块等症状。
伴发热、乏力、营养不良、消瘦、贫血等症状。
伴易激动、烦躁、失眠、心悸、食欲亢进、月经稀少等症状。
就诊科室
出现上述就医指征后通常建议首诊于消化内科或全科医学科(不同医院科室名称可能存在差异)。
但若以持续性腹部疼痛、腹部僵硬、便血、头晕黑朦、尿量减少、神志淡漠等症状急性起病,建议首诊急诊科。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大便频繁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发作频率如何?以及持续多长时间?
粪便的质地、颜色、形状、气味等特征,是否伴随水样便、黑便或柏油便、黏液脓血便等症状,血液是鲜红色还是暗红色?
是否伴随发热、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头晕黑矇、尿量减少、神志淡漠等不适?
是否伴随里急后重、肛门下坠、腹部包块等症状?
是否伴随体重降低、营养不良等改变?
病史清单
近期饮食清单,以及与大便频繁症状是否有关?
近期是否服用药物,以及具体名称和剂量?
近期是否有不洁饮食史?是否接触过禽类动物、疫水?是否外出旅行?
家庭其他成员有无相似表现?
是否有家族性肿瘤病史?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辅助检查,以及如有必要应进行哪些检查以明确病变情况,及排除潜在的高危疾病。
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就诊患者的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精神状态等)先进行检查判断。
视诊:医生观察腹部是否有异常,如肿块等。同时观察是否有胃肠型及蠕动波等。
触诊:医生可能还会用手触诊胸前、腹部等区域,主要查看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肿块,以及肝脾脏器、周围淋巴结等是否存在异常等。
叩诊:医生会对腹部进行叩诊以判断胃、肠道功能是否正常等。
听诊:医生会用听诊器聆听胃及肠道的蠕动情况,以及周围血管是否有异常杂音等。
实验室检查
便常规、隐血及病原学检查:主要看是否有便血和特殊病原感染(如寄生虫)。必要时会追加粪便细菌培养检查。
其他常见检查
胃镜及结肠镜检查:胃镜与结肠镜是消化内科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医生通过对患者胃、十二指肠、盲肠以及结直肠进行观察,探查可能病因,检测是否存在消化道系统性疾病,并进行活检做进一步检查。
影像学检查:怀疑存在消化系统肿瘤时,患者通常需要接受腹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排除潜在风险,或完善评估,为后续治疗提供基础。
缓解与治疗
正常情况下偶然出现且不伴随异常或不适的大便频繁无需特殊治疗,患者可对近期饮食、用药等进行回忆,并进行适当调整,即可得到缓解,平日注意多饮水和休息。
若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或伴发就医指征症状的患者,应当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处理耽误病情。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患者可近期饮食进行回忆,适当调整生活习惯,减少可疑食物的摄入,合理设置每餐摄入量及调整饮食结构,按时三餐,避免不洁饮食。
若认为药物是可疑因素,可按照医嘱或在家庭医生的指导下,对其种类和剂量进行调整。
家庭常用非处方药
有条件者,还可尝试益生菌等改善肠道微生态。
当出现脱水或营养不良相关症状时,需及时补充液体和营养,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专业治疗
病理性大便频繁成因复杂,不同病因对应的治疗手段大相径庭。只有在结束问诊、明确病史、完善检查,明确病因后,方可开展对因治疗以取得最大获益,避免掩盖病情而耽误诊治。故仅列举部分代表性疾病的专业治疗方案,具体以就诊医院意见和最新指南为准。
感染性疾病
以细菌性痢疾为代表的胃肠道感染性疾病,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菌治疗与其他治疗。
一般治疗:以降温止痛、饮食调整、补液治疗等支持治疗为主,考虑到细菌性菌痢为传染性疾病,还应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且大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炎症性肠病
属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治疗是首要方案。目标以诱导并维持症状缓解以及粘膜愈合,防治并发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和饮食营养,调节精神和体力等。根据患者的状态采取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控制腹痛、腹泻等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抗炎药为该病治疗根本,根据严重程度,可选用氨基水杨酸类制剂如美沙拉嗪,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等。目前还有英夫利昔单抗等生物制剂类药物。
手术治疗:主要针对并发大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癌变等,或慢性持续性且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或药物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大而无法耐受者。
肿瘤性疾病
根据肿瘤病理、大小、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受累或远处播散等,可选择内镜下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或放化疗、免疫治疗等。
功能性疾病
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代表的一组非器质性病变相关的疾病,以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排便后症状多改善。治疗以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消除顾虑为主。
一般治疗:帮助患者了解肠易激综合征基本信息,消除顾虑。通过与患者交流,发现是否有相关诱发因素,并设法予以去除。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避免过量碳水化合物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内分泌疾病
此外,治疗手段还包括碘131治疗和手术治疗。这类患者应就诊内分泌科以寻求个体化专业方案。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