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丝虫病
概述
丝虫病是由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皮下组织或浆膜腔引起的寄生虫病
急性者可有反复发热、怕冷、局部淋巴结肿痛等,慢性者可有皮肤硬而厚等
由班氏丝虫、马来丝虫等丝虫寄生于人体引起
主要采取抗丝虫药物(特效药为乙胺嗪)治疗及对症治疗
定义
丝虫病是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皮下组织或浆膜腔引起的寄生虫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长期或永久性致残的原因。
目前已知可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8种,包括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的班氏丝虫、马来丝虫、帝汶丝虫,寄生于人体皮下组织的盘尾丝虫、罗阿丝虫和链尾丝虫,寄生于人体浆膜腔的常现丝虫和奥氏丝虫。
因我国仅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两种寄生于淋巴系统的丝虫,故丝虫病在我国特指淋巴丝虫病。本文主要介绍淋巴丝虫病。
分类
根据寄生于人体的丝虫分类
主要有以下几类。
淋巴丝虫病:由班氏丝虫、马来丝虫等引起,是我国主要的丝虫病。
盘尾丝虫病:又称河盲症,由盘尾丝虫引起。
罗阿丝虫病:由罗阿丝虫引起。
根据临床表现分类
急性丝虫病
起病较急。
主要表现为淋巴系统炎症病变,如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等。
症状常反复发作。
慢性丝虫病
多由急性丝虫病发展而来。
主要表现为淋巴阻塞,如象皮肿、乳糜尿鞘膜积液等。
发病情况
发病例数
据流行病学调查估计,我国未进行防治前,共有丝虫病患者3099.4万人;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行防治后,患者数量明显下降。
2008年,我国宣布已经消除丝虫病,目前仍有慢性丝虫病患者及散发的境外输入性病例。
地区分布
全球各地区都可发病,约2/3发生在亚洲。
20世纪50年代后期及70年代初期的两次全国调查显示,我国有16个省、市、自治区有丝虫病流行,除山东省和台湾地区为单纯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外,其余均为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混合感染。
时间分布
蚊虫孳生季节多发,主要为每年5~6月。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发病。
人群分布
进入流行地区的人都可发病,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
多见于居住环境卫生差、拥挤,生活、工作条件潮湿或多露宿等人群。
病因
致病原因
丝虫病是由丝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导致流行的基本条件有以下3个方面。
传染源
血中有微丝蚴(丝虫幼虫)的患者及无症状的带虫者。
马来丝虫除在人体寄生外,还可在猴、猫及穿山甲等动物体内寄生,这些动物可成为马来丝虫的主要储存宿主及可能传染源。
传播途径
蚊虫叮咬为主要传播途径。
我国班氏丝虫的主要传播媒介,在北纬32度以北为淡色库蚊,以南为致倦库蚊。
马来丝虫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雷氏按蚊嗜人亚种。
易感人群
进入流行地区的人普遍易感。
发病机制
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都要经过2个发育阶段,即幼虫(微丝蚴)阶段和成虫阶段。幼虫阶段在中间宿主“蚊”体内发育,成虫阶段在终宿主“人”体内发育。
丝虫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多认为与幼虫蜕皮、成虫分泌物及代谢产物引起的宿主免疫反应有关。
症状
丝虫病的潜伏期为4个月至1年不等。
急性丝虫病
以下表现呈周期性发作,每次多在劳累后发作。
淋巴管和淋巴结炎
好发于四肢,尤其是下肢。
淋巴管炎发作时,可见皮下有一条不断延伸的红线。随着病情发展,局部皮肤表面光亮、红肿、发热、疼痛。
淋巴结炎发作时,可见受累淋巴结肿大、疼痛,腹腔等深部淋巴结炎还可有腹痛。
持续1周左右,症状逐渐消失。
丝虫热
发热,体温常为38~39℃。
伴有怕冷、寒战、头痛及全身不适。
精索炎、附睾炎和睾丸炎
反复发作的发热。
单侧或双侧腹股沟(大腿根)或阴囊持续疼痛,并发射至腹部。
发作时可见精索、睾丸和附睾表面肿块,有压痛,数日后可自行消退,反复发作后肿块可变大。
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综合征
又称“丝虫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可有怕冷、发热、咳嗽、哮喘和淋巴结肿大等。
慢性丝虫病
象皮肿
好发部位为肢体、阴囊、阴茎、阴唇及女性乳房。
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硬而厚。
肢体象皮肿:可为单侧或双侧,但不对称。
阴囊象皮肿:有沉重感,会引起阴茎内缩。
阴茎象皮肿:可使阴茎呈粗长、弯曲畸形。
乳糜尿
一般为不定期间歇性发作,摄入较多脂肪和劳累等可诱发。
发作前常有尿液浑浊,腰、下腹、腹股沟(大腿根)等部位酸痛。
发作时表现为尿液呈乳白色,或者因混有血液呈粉红色、淡血色甚至全血色。
如果尿液内有凝块,可引起排尿困难、尿痛。
忌脂肪饮食和休息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
鞘膜腔积液
多发生在单侧,少数发生在双侧。
轻者无明显症状。
严重者有阴囊下坠感,出现阴囊体积增大、褶皱消失,阴茎内缩等。
其他症状
乳房丝虫性结节:多发生在单侧,表现为蚕豆大小、无触痛或略有压痛的乳房肿块。
肾损害症状:可有血尿等。
并发症
继发感染
象皮肿等常继发细菌、真菌感染,使原有症状加重,出现局部溃疡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就医
就医科室
感染科
如有流行区居住史,出现反复发热、怕冷、局部淋巴结肿痛、皮下红线、皮肤硬而厚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可能需要做超声检查、胸部CT,故应避免穿着含金属材质的衣物,已怀孕或准备怀孕者须提前告知医生。
高热患者可先进行物理降温,如冷敷额头,以及用温水擦拭手、足、腋窝等部位。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最高多少度?
是否摸到腹股沟、阴囊等处肿大?
是否有下肢弥漫性红肿、灼热感?
排尿正常吗?尿液什么颜色?
这些症状什么时候出现的?
病史清单
周围人是否有丝虫病患者?
是否有蚊虫叮咬史?什么时候出现的?
是否曾去过或长期居住在丝虫病流行地区?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胸部CT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杀虫或驱虫类药物:乙胺嗪、伊维菌素
你可以咨询医生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需要做哪些检查?
如何治疗?
治疗后多久能恢复?
会复发吗?
会传染给他人吗?
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丝虫病流行地区居住史。
临床表现
急性丝虫病:有反复发作的发热,局部淋巴结肿痛,皮下红线,精索、睾丸和附睾表面肿块及压痛等。
慢性丝虫病:皮肤硬而厚,尿液呈乳白色,阴囊下坠感、体积增大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可通过检测白细胞计数与分类等,大致了解有无感染及感染类型。
可见白细胞总数为(10~20)×109/L,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
乳糜尿检查
取尿液,经提取、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显微镜下发现红黄色脂肪颗粒,提示为乳糜尿
病原学检查
微丝蚴检查
取耳垂血、静脉血、淋巴液、鞘膜积液或其他抽出液作为标本,直接涂片或稀释离心沉淀后检查。
寻找到微丝蚴即为阳性,是早期诊断的唯一可靠方法。
采血通常在晚上10点至次日凌晨2点间进行。
延展阅读:微丝蚴血症指被检查者血液内含有微丝蚴。感染丝虫后6~12个月,血液中可检查出微丝蚴。如不治疗,微丝蚴血症可持续10年左右。
成虫检查
怀疑为本病者,可取肿大淋巴结处淋巴液、淋巴组织进行检查。
寻找到丝虫成虫即为阳性,有助于确诊。
免疫学检查
快速免疫色谱试验(ICT)
取血清作为标本,检测血清中班氏丝虫抗原。
阳性有助于诊断。
此方法易行、实用、快捷,但不适用于检测马来丝虫引起的丝虫病。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取血清作为标本,检测是否存在丝虫特异IgG4抗体。
阳性有助于诊断,还可帮助判断治疗效果。
分子生物学检测
是近年来应用的检测方法,有助于诊断。
常采用特异性DNA探针、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及重组抗原-抗体等检测技术。
诊断标准
急性丝虫病
临床诊断
同时符合以下两项,或兼有免疫学检查阳性。
流行季节有丝虫病流行地区居住史。
有非细菌感染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精索炎、睾丸炎附睾炎等临床表现,并排除其他病因。
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且血液微丝蚴检查阳性或有微丝蚴检查阳性。
慢性丝虫病
临床诊断
同时符合以下两项,或兼有免疫学检查阳性。
长期丝虫病流行地区居住史。
有符合丝虫病发病特点和规律的象皮肿、鞘膜积液或乳糜尿等临床表现,并排除其他病因,或兼有急性丝虫病的表现。
确诊
临床诊断,且病原学检查阳性或有病原学检查阳性。
鉴别诊断
感染性疾病
丝虫病可有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精索炎、睾丸炎、附睾炎等,与其他病原体引起的相同部位炎症有类似症状,一般根据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可鉴别。
有类似象皮肿的疾病
丝虫病象皮肿与细菌感染性、先天性、家族性及淋巴结摘除术等引起的象皮肿类似,一般根据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可鉴别。
有类似尿液改变的疾病
丝虫病乳糜尿与妊娠、肿瘤、结核、胸导管受压或损伤及尿液酸碱度改变等有类似的尿液呈乳白色的改变,一般根据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可鉴别。
有类似阴囊改变的疾病
丝虫病鞘膜积液与阴囊血肿、斜疝、肿瘤有类似的阴囊体积增大等症状,一般根据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可鉴别。
治疗
病原治疗
乙胺嗪
是治疗丝虫病的首选药物。
对微丝蚴和丝虫成虫都有杀灭作用。
我国常采用短程疗法治疗马来丝虫病,采用中程疗法治疗班氏丝虫病。
一般需在数年内多次反复治疗,才能达到治愈效果。
可引起轻微头痛、头晕、食欲缺乏、恶心、关节痛等不良反应。
孕妇应避免服用此药。
伊维菌素
属于大环内酯类药物。
对微丝蚴的作用效果与乙胺嗪类似,对丝虫成虫也有一定效果。
不良反应较乙胺嗪明显轻。
其他药物
包括左旋咪唑呋喃嘧酮等,可联合治疗提高疗效,或者作为替换药物使用。
对症治疗
改善急性炎症
急性丝虫病症状严重时,可采取以下方式改善症状,缩短病程。
局部皮下注射1%肾上腺素
应用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象皮肿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长期坚持以下方法可减轻症状,缓解病情发展。
每日至少用肥皂水彻底清洗患处1次,包括每个皱褶深处,并擦干。
经常活动患肢,或者抬高患肢。
穿鞋和用弹性绷带包扎患肢。
手术治疗
根据具体情况,可进行切除病变组织或重建淋巴管手术。
乳糜尿的治疗
首先应注意休息,避免体力劳动,多饮水,低脂、低蛋白饮食,可以使用棕榈仁油、椰子油等中链油(中碳链甘油三酯)代替正常的食用油。
必要时可用1%硝酸银肾盂冲洗治疗,或者采取肾蒂淋巴管结扎手术治疗。
鞘膜积液的治疗
可采用鞘膜外翻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必要时进行阴囊皮肤部分切除整形术,可改善外观。
特别提醒:所有药物都应遵医嘱使用,避免自行用药或更改剂量。
预后
治愈情况
丝虫病一般不危及生命。
急性丝虫病患者,若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多可很快治愈,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不大。
慢性丝虫病患者,治疗后能防止病情进展,但可影响劳动能力。
危害性
出现皮下红线、象皮肿等,影响美观,患者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出现严重象皮肿时,可使患者劳动能力下降,影响正常生活。
可继发局部细菌、真菌感染,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未出现乳糜尿者,可正常饮食,注意营养均衡、清淡,避免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食物。
出现乳糜尿者,应多饮水,低脂、低蛋白饮食,可以使用棕榈仁油、椰子油等中链油(中碳链甘油三酯)代替正常的食用油。待乳糜尿消失后,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禁止饮酒。
皮肤管理
保持衣物和床单清洁卫生。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避免搔抓、摩擦皮肤等。
贴身衣物应采用宽松、柔软、舒适的布料。
运动管理
有乳糜尿者,应避免体力劳动。
有象皮肿者,应注意活动和抬高患肢。
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锻炼后不感到疲劳为准。
生活管理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戒烟。
心理支持
关注心理健康,及时释放压力,避免焦虑、抑郁、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
患者及家属应正确了解丝虫病,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
预防
提高警惕
在丝虫病流行区生活人群应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有症状时及早就医,做到早诊、早治。
灭蚊、防蚊
在丝虫病流行地区,采取以下措施灭蚊、防蚊。
灭蚊
电蚊拍灭蚊。
使用蚊香、杀虫气雾剂驱蚊、灭蚊。
对无法清除的积水,用灭蚊幼剂处理。
防蚊
尽量避免外出活动,如外出必须使用驱蚊剂,穿浅颜色的长袖衣裳和长裤。
住所要安装纱门和纱窗,避免蚊虫入内。
清除积水,垃圾桶加盖,避免蚊虫孳生。
疫苗接种
目前尚无特效抗丝虫疫苗,现有疫苗包括热休克蛋白、脂肪酸结合蛋白、丝虫循环抗原及多价融合蛋白疫苗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