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
概述
用局麻药麻醉下牙槽神经干,解除同侧下颌骨、牙齿、下嘴唇等部位的局部疼痛
适用于控制下颌后牙区域的疼痛,用于拔牙、根尖外科手术、牙种植术等
术后3~4小时麻药消退,可恢复正常感觉
简便易行、安全性好、并发症少
定义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是指口腔医生通过注射器将麻药注射到下颌支内侧的下牙槽神经干周围,以暂时阻断痛觉的传导,使下牙槽神经支配的同侧下颌骨、下颌牙齿、下颌门牙到前磨牙的唇颊侧牙龈和下唇出现麻木症状。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用于解除已有的疼痛,或控制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疼痛。
本方法的优点是术前无需特殊准备,不需要特殊设备,在患者配合的情况下口腔医生可以独立操作,术后无需特别护理,安全性相对较高。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口腔局部麻醉技术,常常用于控制疼痛。
治疗效果
通过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该侧下颌骨、下颌牙齿、牙周膜、下颌门牙到前磨牙的唇颊侧牙龈、黏骨膜、下唇会出现麻木。麻醉时间约3~4小时。
安全性
在专业口腔医生的专业操作下,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比较安全。
少数情况下术后会出现暂时性面瘫(不能闭眼鼓腮)、暂时性感觉异常(部分或完全麻木)、暂时性牙关紧闭(张口受限)、暂时性视觉异常(复视或失明)等局部麻醉并发症,但都是可防可治可恢复的。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属于口腔执业医师必须掌握的口腔基本操作之一。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治疗费用包括麻药费和操作技术费。各地区和医院间收费存在差异,以北京市医疗保障局2019年公布的标准,单侧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收费为127元。但具体费用以就诊医院为准。
麻醉完成后需行其他治疗者,如根管治疗、根尖手术、牙拔除术、牙种植术等,需缴纳相应的治疗费用。
医院科室选择
通常情况下,口腔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口腔科、口腔诊所的日常诊疗中必要时都可以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
一般常见于口腔颌面外科、口腔内科(牙体牙髓科)和口腔种植科。
应用范围
适宜情况
下颌后牙疼痛或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疼痛时,需要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控制疼痛,以确保治疗顺利完成。常见于以下情况:
下颌后牙存在严重龋坏、大面积缺损、严重的根尖周炎、重度牙周炎、牙根折裂、阻生智齿等疾病需要拔除患牙时。
下颌后牙拔除后出现干槽症,需要进行彻底清创时。
存在下颌骨囊肿需要行囊肿刮治术时。
下颌后牙深龋洞需要补牙时,在去净龋坏的过程中,因为机械刺激或者水雾刺激会引起牙齿疼痛。
下颌后牙严重的根尖周炎经完善的根管治疗不能好转,需要行根尖外科手术或者牙再植术时。
下颌后牙缺失需要种植手术修复缺失牙时。
下颌骨骨量不足(因种植需要),需要植骨时。
翼下颌间隙感染需要切开引流时。
不宜情况
患者对麻醉药物过敏不能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
全身情况差,如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障碍、长期服用抗凝药等患者,术前需要全面评估,在患者可耐受的情况下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
麻药注射部位或注射路径存在感染,不能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
孕期非必要不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必要时需选择妊娠期4~6个月进行操作。
备孕期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后,需1周药物完全代谢后才可怀孕。
哺乳期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后,需6小时后才可哺乳。
患有精神类疾病不能配合操作的患者,或者癫痫、帕金森病等,必要时需镇静后操作。
治疗前
治疗前检查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通常不要求术前检查,但是使用该操作的疾病大部分都需要完善的术前检查。
影像学检查
下颌后牙区手术前,通常会拍摄牙科CT以进一步明确病变的位置和范围,如拔牙手术、囊肿刮治术、根尖外科手术、牙再植术、种植手术前。
治疗前准备
调整正在接受的药物
下颌后牙区需要手术时,若患者正在服用的药物影响到凝血功能,如长期服用华法林、肝素等,治疗前需咨询开处方的医生,必要时需要停药或调整用药。
控制基础疾病
当患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肝炎、肾炎等疾病时,术前需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麻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
安排生活工作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为门诊常见操作,患者即来即做,麻醉并做完后续治疗后即走,无需特殊的生活和工作准备。
用药准备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术前常规不需要用药。
饮食准备
术前避免空腹,患者需食用早餐或午饭后就诊。
衣着服饰要求
衣着服饰无特殊要求,情绪紧张的患者建议选择穿着舒适宽松的衣物就诊。
治疗前患者需取下口腔内活动假牙,避免治疗过程中误吞误咽。
签署知情同意书
医生会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或相关治疗,这些工作需要在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下完成,同时详细说明麻醉情况、麻醉风险和麻醉注意事项,患者或家属需要配合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治疗过程
治疗过程
患者体位
患者在牙科治疗椅上取坐位,将头部轻微向后仰,保持大张口并静止不动。
治疗部位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需要从口腔内侧壁注射,进针点在翼下颌韧带中点外侧少许颊黏膜处。
治疗过程
麻醉过程中,患者需要配合医生调整好体位,听从医生要求大张口后,保持静止不动。
医生首先会使用蘸有碘伏的棉签对进针点周围的口腔黏膜进行消毒,然后选择5ml注射器抽取麻药(最常用1%~2%的利多卡因)。再次确认进针点后,将注射器放置于治疗牙的对侧口角、高于下颌牙齿1cm,从进针点向口腔内进针。
注射器进针抵达合适的位置后,会回抽注射器,回抽无血便开始注射麻药,注射剂量约1~1.5ml。麻药注射完成后,缓慢退出注射器。
进针和注射麻药过程中,患者会有轻微的疼痛和局部酸胀感,需尽量放松。
麻醉完成后,医生会调整患者体位至患者舒适,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询问治疗牙同侧下嘴唇是否麻木,使用探针检查牙齿周围的牙龈以判断麻醉效果。
麻醉起效后,医生会针对病情进行其他治疗。治疗过程中若患者仍然感觉疼痛可举手示意医生,必要时医生会重复麻醉操作。
注意事项
患者全程保持清醒状态,需要配合医生进行操作。
治疗期间患者有任何不适可以举手示意医生,禁止突然移动头部、突然闭口、突然起身,或者触碰医生的手等干扰医生操作的行为。
治疗时间
麻醉操作时间大约需要2~5分钟,具体时间可能会受到医生的技术、患者的配合程度等影响。
麻醉起效时间大约在操作完成后2~5分钟开始,患者自觉同侧下唇麻木。若麻醉效果较差,医生可能会重复麻醉。
麻醉持续时间大约3~4小时,患者自觉嘴唇麻木感逐渐退去。
治疗后
护理
护理注意事项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术后通常无需特殊护理。
术后3~5分钟等待麻药起效的时间内患者可以坐位休息、放松嘴巴。
医生会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指导患者正确呼吸,缓解不适感。
监测与检查
对于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患者,需密切监护其生命体征,必要时行心电监护。
饮食营养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术后,建议3~4小时麻药作用消失后可以进食,进食时建议选择非麻醉侧牙齿咀嚼食物。
饮食无特殊要求,可按照具体疾病治疗后的饮食建议调整饮食。如深龋补牙术后、拔牙术后、根尖外科手术后,建议避免辛辣刺激等。
并发症及应对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安全性高,少数情况下会出现一些麻醉并发症,但都是可防可治可恢复的。
患者术中出现任何不适,都需要及时举手示意医生。
晕厥
一般因患者恐惧、饥饿、疲劳以及全身情况差、疼痛等因素引起。
表现为头晕、胸闷、面色苍白、全身冷汗、四肢无力、恶心、呼吸困难。
建议消除紧张情绪,穿着宽松衣物,避免空腹进行治疗。
过敏反应
一般因患者对麻药过敏引起。
表现为荨麻疹、药疹等皮肤反应。
建议患者治疗前主动告知医生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麻药过敏史。若不能确定是否有药物过敏,必要时医生会建议进行过敏试验以确定没有麻药过敏。
暂时性面瘫
一般因麻药注入腮腺致面神经麻醉引起。
表现为一侧面部不能完成提眉、闭眼、鼓嘴、露齿等动作,面部僵硬。
3~4小时麻药作用消退后可自然恢复。
感觉异常
一般因治疗时注射针刺入神经引起。
表现为一侧嘴角周围部分区域持续感觉麻木。
建议及时向医生反馈,同时密切观察该区域感觉变化。
通常数日后即可自行恢复,数日未恢复者必要时医生会给予药物、理疗等神经保护措施。
暂时性牙关紧闭
一般因治疗时麻药注入咀嚼肌引起肌肉功能暂时性丧失。
表现为上下牙齿紧紧咬在一起,不能随意自如张口。
3~4小时麻药作用消退后可自然恢复。
暂时性视觉异常
一般因治疗时麻药经血管注入视觉神经引起。
表现为暂时性复视,即感觉看东西时有重影;或者暂时性失明,即完全看不见身边的东西。
3~4小时麻药作用消退后可自然恢复。
其他
如注射区域疼痛、局部血肿、注射针折断、软组织损伤等。
恢复过程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术后3~4小时麻木感逐渐退去,患者局部感觉恢复正常。
后续治疗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后,医生会根据麻醉目的,对各种口腔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但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本身并不需要后续治疗。
日常生活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术后,麻药作用在短时间内消退,不会影响此后的日常生活。
如果后续的治疗有相关的生活注意事项,医生会在治疗结束后详细说明,需要严格遵医嘱做好相关的护理和生活注意事项,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目录
概述
应用范围
治疗前
治疗过程
治疗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