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以下动脉血管成形术
概述
膝以下动脉血管成形术是指通过球囊扩张,在可控的范围内对膝以下动脉附壁斑块施加压力,造成其局限性断裂,同时拉伸动脉中、外膜,解除管腔狭窄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胫动脉成形术和腓动脉成形术。传统治疗方案中膝以下血管再通首选治疗方法外科分流术由于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远期通畅率低等问题而存在很高的治疗风险。随着介入治疗的兴起,微导丝、微球囊的出现,膝关节以下血管成形术逐渐开展,其治疗目标是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和挽救缺血肢体。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由于创伤小、安全性高、操作便捷、术后恢复快、具有可重复性,已在临床广泛开展。
术前准备
1.麻醉方式
局部麻醉。
2.术前准备
(1)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手术的目的、注意事项及可能的风险,获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缺血肢体功能检测、血管评估及其他相关检查,排除禁忌证。
适应证
1.Fontaine分期Ⅱ期以上临床症状者。
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病变狭窄程度>70%者。
3.静息状态下跨狭窄压差>10mmHg,或患侧动脉直接注射硝酸甘油100~200μg或罂粟碱10~20mg后,跨狭窄压差在10~20mmHg者。
4.病变较长或钙化,预计手术困难较大者。
5.股浅动脉闭塞或完全闭塞者。
禁忌证
1.严重出血倾向者。
2.缺血器官功能已丧失者。
3.病变血管解剖类型不适合者。
4.导丝和导管不能通过血管狭窄(闭塞)段者。
手术步骤
1.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术区皮肤,局麻下以塞丁格法穿刺股动脉,进入血管腔内。
2.向股动脉上段送入导丝和造影导管,造影完毕借助动脉路图技术指导导丝、导管方向。
3.造影明确血管病变部位、范围和程度后,选择适宜直径的球囊导管,沿导丝将球囊导管送至血管狭窄段中央,以1:1稀释的对比剂充盈球囊,扩张病变狭窄部位,压力以荧光屏上血管狭窄部位球囊压迹消失为宜,球囊扩张时间15~30秒,完全闭塞病变需要扩张1~3分钟,间隔1~2分钟后重复扩张,重复3~4次。
4.撤出球囊导管,重复造影观察血管成形情况,直到满意为止。
注意事项
1.球囊导管的选择:腘动脉4~5mm,胫动脉或腓动脉2.5mm。
2.斑块位置、长度、组成及形态是影响PTA的重要因素,偏心型或开口处病变较难处理。
3.对狭窄段病变,通常用0.4572mm(0.018英寸)的铂金头导丝,在导丝通过狭窄段时用一直径2~4mm、长度120mm的导管固定导丝,使导丝顺利通过血管狭窄段。
4.对于完全闭塞病变一般选用0.8890mm(0.035英寸)的铂金头导丝,导丝通过病变后,沿导丝送入一导管,更换0.4572mm的铂金头导丝,其他操作同狭窄段病变。
术后并发症
1.穿刺部位血肿、假性动脉瘤形成:与穿刺部位损伤和血管情况相关。
2.血管破裂、夹层、栓塞:与穿刺造成的血管损伤有关。
3.对比剂肾病:可能同基础肾功能异常、糖尿病、服用其他肾毒性药物有关。
术后护理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穿刺部位情况。
2.定期随访,行超声多普勒检查了解血管情况。
3.口服抗凝药物治疗。
术后饮食
主要针对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调整饮食,如糖尿病饮食、低脂少盐饮食等。
目录
概述
术前准备
适应证
禁忌证
手术步骤
注意事项
术后并发症
术后护理
术后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