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过敏
概述
以皮肤及胃肠道表现为主,出现皮肤瘙痒、风团、呕吐、腹泻等
由于进食或接触某种食物过敏原,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
避免接触易过敏的食物,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
部分儿童患者可随年龄增长自发缓解
定义
食物过敏是指机体通过食入、皮肤接触或吸入某种食物所引起的变态反应(即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
是指身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也可理解为免疫系统错把本来人体需要或无害的物质当作有害的异物,引起组织损伤或出现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特异性免疫反应。
分型
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将食物过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食物过敏
多在食入或接触某种食物后,数分钟到2小时内出现症状。
可引起荨麻疹、哮喘和过敏性休克等。
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
多在食入某种食物后,数小时至数天后出现症状。
可引起食物蛋白诱导性小肠结肠炎综合征、食物蛋白诱导性肠病等。
IgE和非IgE介导的混合型食物过敏
多在食入某种食物后,数小时至数天后出现症状。
发病情况
食物过敏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报道不一,总体显示儿童食物过敏发生率高于成年人。
欧美国家资料显示,婴幼儿食物过敏的发生率约为6%,我国尚无大样本临床资料,但是食物过敏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食物过敏原能检测出来吗?
能。检测食物过敏原的常用方法有点刺试验、斑贴试验、食物激发试验等。
点刺试验和斑贴试验,是以过敏原刺入皮下或贴敷于皮肤上,观察是否引起对该物质过敏。
食物激发试验是直接尝试少量可疑致敏物,观察判断是否为过敏原。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试验不可用于过敏症状发作期,试验要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进行。
食物过敏一般多久能体现出来?
食物过敏症状可发生于进食之后的24~72小时。
食物过敏分为急性过敏和慢性过敏两种。急性过敏大多发生于进食之后的24小时之内,一般几个小时就会有症状。而慢性过敏症状出现的时间会相对长一些,可达72小时。
具体时间与个人体质及具体食物相关,如进食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应高度怀疑食物过敏。
有判断食物过敏最简单的方法吗?
判断食物过敏并无最简单的方法。
食物过敏临床检测方法包括:食物特异性IgE检测、皮肤点刺试验、食物激发试验、回避试验等,每种方法各有利弊。
其中以皮肤点刺试验最为常用,阳性结果说明患者可能对变应原致敏,但需排除其他因素所致的假阳性反应。且应确保检查过程中和检查后30分钟有医护人员在场,以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病因
致病原因
食入(主要途径)、皮肤接触或吸入食物蛋白而引起。
常见的致敏食物:牛奶、鸡蛋、花生、坚果、甲壳类和贝类、鱼、小麦和大豆等,以及其相关制品。
易患因素
有变应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家族史。
同时患有其他变应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哮喘等。
肥胖。
维生素D缺乏。
发病机制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
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由T细胞相关。
IgE和非IgE介导的混合型食物过敏
许多食物过敏可同时存在IgE介导和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症状
不同类型的食物过敏症状各有不同,具体如下。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
通常急性起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胃肠道症状
出现恶心、腹痛、呕吐、腹泻等。
口咽症状
口唇、舌体、咽喉部位可出现水肿,严重者可梗阻呼吸道,出现生命危险。
皮肤症状
面部、眼睑水肿。
皮肤瘙痒,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可孤立分布或扩大融合成片。
呼吸系统症状
鼻痒、流鼻涕、打喷嚏、鼻塞、咳嗽。
胸闷、喘憋,可闻及喘鸣。
心脑血管症状
可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口唇、指(趾)、甲床等呈青紫色,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头晕、视物模糊,甚至意识丧失等过敏性休克症状。
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
通常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IgE和非IgE混合介导的食物过敏
通常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进食困难等。
皮肤症状
主要表现为慢性、反复加重的湿疹样皮疹,同进食某些特定食物相关。
可伴剧烈瘙痒。
就医
就医科室
变态反应科
出现湿疹、荨麻疹,腹痛、腹泻、呕吐等,怀疑同进食某些食物相关,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进食某种食物后,如出现全身瘙痒皮疹、胸闷、声音嘶哑、喘憋、腹痛、腹泻、头晕、晕厥等多系统症状,建议及时到急诊科就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在发生症状时详细地记录当天所吃的食物,及进食后出现的症状和时间,可供医生诊断时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第一次从进食可疑食物到出现症状,有多长时间?主要症状有哪些?
其他时间进食相同食物,是否出现相同症状?每次发作持续多久?
进食后出现不适,这种情况有多长时间了?
避免可疑食物后,症状是否缓解?
病史清单
是否有哮喘、特应性皮炎等疾病?
是否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
是否有药物或其他物质过敏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
血清IgE检测及食物特异性IgE检测
皮肤点刺试验、食物激发试验等
胃肠镜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清洁止痒剂(外用):炉甘石洗剂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进食某种食物有可疑相关性。
有变应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家族史。
有其他变应性疾病史,如特应性皮炎、哮喘等。
临床表现
在进食或接触某种食物后,出现皮疹、皮肤瘙痒、恶心、腹泻、呼吸困难等症状。
皮肤可有风团、斑丘疹,眼睑、面部、口唇水肿,咽部可出现红肿,听诊时有肺部哮鸣音。
出现过敏性休克者,可及四肢厥冷,以及心音减弱、心率加快、脉搏弱甚至难以触及、血压下降、神志不清、晕厥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了解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变化情况。
可能出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和绝对计数增高,白细胞总数可正常。
食物特异性IgE检测(sIgE)
有利于帮助判断变应原种类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当变应原浓度较高时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可能性增高。
阳性结果说明患者对变应原致敏,说明该食物变应原有可能会引发过敏症状,但阴性结果也不能完全排除食物过敏的可能(如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
检查前无需空腹。
皮肤点刺试验
有利于帮助寻找变应原。
方法:将少量高度纯化的变应原溶液滴于患者前臂,再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
意义:阳性结果说明患者可能对变应原致敏,但需排除其他因素所致的假阳性反应。
注意事项:皮肤点刺试验为体内试验,应确保检查过程中和检查后30分钟有医护人员在场,以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斑贴试验
用于存在迟发型过敏反应的患者,上述检测不能确定过敏原者可采用,但诊断价值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食物激发试验
食物激发试验虽为诊断食物过敏最可靠的方法,但试验过程中可能诱发严重过敏反应,应在有抢救设备并有诊断食物过敏经验的医院进行。
方法:将可疑致敏食物从小剂量开始尝试进食,在密切监护下,逐渐增加进食量至目标值,一旦出现有关临床表现时即停止试验。
意义:可疑食物诱发出症状即为阳性结果,可确诊为食物过敏。
注意事项
受试前至少1周及受试期间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受试前2~4周应回避所有可疑致敏食物。
若院内观察2小时无特殊反应者,应在离开医院后继续记录相关症状。
病史中有明确的对特定食物发生严重过敏反应者,不宜进行食物激发试验。
其他检查
回避试验
短期回避日可疑食物,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有助于诊断。
一般每次严格回避一种食物2周,如果考虑是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则最少4周。
如临床表现明显改善,提示该食物可疑过敏。
食物日记
在一段特定的时间里详细地记录患者每天所吃的食物,详细记录进食后患者出现的症状和时间。
日记可能帮助患者发现食物与症状的因果关系,发现一些隐藏的食物变应原。
鉴别诊断
食物中毒
相似点:均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不同点:食物中毒一般不出现皮肤及呼吸系统症状,周围人可能出现同样的表现。对可疑食物、患者呕吐物和粪便进行检测,有时可发现相应致病菌或致病毒素。
食物不耐受
相似点:均可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不同点:食物不耐受是一种非免疫机制介导的食物不良反应,如咖啡因反应、乳糖不耐受等,需由专科医生仔细分析病史及临床表现,结合皮试、特异性IgE检测等加以鉴别。
治疗
急救
如发生过敏性休克等速发型严重过敏性反应,需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留院观察。
注射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是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具有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提高血压、兴奋心肌、增加心排血量以及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等作用。
常用肌内注射。
保持气道通畅和供氧
吸氧,以改善缺氧症状。
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紧急情况下可考虑环甲膜穿刺。
若发生呼吸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抢救,如施行体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或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
其他急救措施
建立静脉通路,大量补液,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
如有气道痉挛,可吸入支气管扩张剂。
一般治疗
严格回避任何含致敏食物及制品的食品,具体回避时间应听从医生建议。
注意膳食的营养均衡及重要营养来源的替代方案,尤其是对于儿童,以及多种食物过敏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营养评价,避免因食物回避造成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滞。
对症治疗
对腹泻患者应给予对症处理,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及静脉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外用药物一般要避免接触眼部和其他黏膜,如接触需尽快用清水洗去。如果用药处皮肤出现烧灼感或红肿等情况,应停止用药。
遵医嘱定期复诊,根据疗效调整药物治疗剂量及方案。
食物免疫治疗
即通俗所谓的“食物脱敏治疗”。
对于一些重要而危险的食物过敏原,如牛奶、鸡蛋、花生等,国内外学界不断在探索食物特异性免疫治疗,目前研究相对充分的是口服免疫治疗。
由于治疗周期长、风险高,我国目前尚很少开展,具体需咨询接诊的变态反应专科医师。
预后
治愈情况
很多儿童患者可随年龄增长而自发缓解,应按照变态反应专科医师要求,定期复查,并接受进食方案指导。
持续至成年期仍过敏的,或成年期形成的食物变应原,自发缓解率低。
出现变应性休克者可出现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等,严重危及患者生命,预后不佳。
危害性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通常在食入或接触某种食物后数分钟到2小时内出现症状,严重变态反应患者如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食物过敏会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并会增加其思想负担,产生焦虑、过度紧张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回避任何含致敏食物及其制品的食品。
应注意食物成分表,避免购买含致敏食物成分的食品。
对牛奶过敏的婴幼儿建议继续母乳喂养,母亲应在日常避免摄入含牛奶蛋白的食物。无法进行母乳喂养者,可选用氨基酸配方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喂养。
注意保证日常饮食平衡,可在医生或营养师建议下选择其他食物替代致敏食物。
有胃肠道症状者应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
忌食酒、辛辣(如辣椒、葱、姜、蒜)、海鲜等刺激性食物。
皮肤护理
出现皮疹、皮肤瘙痒等症状者,日常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保持衣物和床单的洁净。
避免搔抓、摩擦或用肥皂水清洁皮肤等,以减少创伤、出血。
贴身衣物应采用宽松、柔软舒适的布料,避免衣物摩擦刺激皮肤。
皮肤清洁不可过勤,每天1次即可。洗浴之后可使用润肤乳,以滋润皮肤,改善皮肤功能。
生活管理
既往有严重变态反应发作的患者,应随身携带急救药物。
建议给存在食物过敏的患者,尤其是儿童,建立救助卡片,说明致敏食物、处理方法、联系人等信息,以供发生紧急情况时使用。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或患儿家长的心理健康,及时释放压力,避免焦虑、抑郁、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
病情监测
定期复查皮试及特异性IgE检测。
如治疗过程中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须及时就诊。
预防
特应性皮炎患者,积极对症治疗,保护皮肤屏障,有助于减少形成新的食物和吸入物过敏原。
在严格避免食物过敏原的同时,尽量保证进食种类的多样性,有助于减少形成新的食物过敏原。
相对早期(出生后4个月)开始尝试添加辅食,可能有助于降低食物过敏的发生概率。
可听从医生建议,在婴幼儿食物中添加益生菌制剂,可能有助于预防食物过敏的发生。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