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源性功能性胸痛
概述
病因
本病的病因不完全清楚,与生理及心理因素均有关。
症状
本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胸骨后或胸骨下非灼烧样疼痛或不适感。可自发产生或由进食、体位、体力活动等多种因素诱发。可伴有咽喉异物感、吞咽困难、烧心、嗳气及其他胃肠道症状。患者常因恐病心理而伴失眠、焦虑、抑郁,甚至惊恐发作等多种精神心理障碍,病程长者可有食欲缺乏、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的表现。患者常反复就诊,但常规检查不能发现明确的器质性病变。
检查
1.冠状动脉造影
心血管无异常。
2.心电图
无明显异常。
3.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主要是明确有无器质性食管源性胸痛。
4.食管功能检查
诊断
此病属于排除性诊断。食管源性功能性胸痛的罗马Ⅲ标准如下。
1.胸骨后非灼烧样疼痛或非灼烧样不适。
2.无胃食管返流导致该症状的依据。
3.无组织病理学依据的食管动力障碍。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治疗
治疗功能性胸痛前应仔细排除心源性和胃食管反流病。若暂时不宜进行有创检查,可按胃食管反流病给予质子泵抑制剂试验性治疗。排除器质性疾病后,主要采取对症治疗。
1.缓解症状
2.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
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是通过中枢或外周机制改善患者疼痛,调节自主神经反射,抑制皮质中枢的激活等,可用小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及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
预后
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治疗效果较好,预后好。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治疗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