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
概述
肾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快速或缓慢下降的临床综合征
可表现为尿量减少、尿色加深、腰酸、夜尿增多、水肿等
致病原因包括感染、药物、心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自身免疫病等
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透析治疗、肾移植等
定义
分型
急性肾损伤
又称急性肾衰竭,是由各种病因引起肾功能短时间内快速减退的临床综合征。
根据病因分型
肾前性急性肾损伤:约占急性肾损伤的55%。
肾后性急性肾损伤:约占急性肾损伤的5%。
根据临床表现分型
少尿型急性肾损伤:出现少尿和无尿。
非少尿型急性肾损伤:每日尿量在400~500毫升或以上。
慢性肾衰竭
是各种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至中晚期的共同结局,相当于慢性肾脏病的4~5期。
常进展为终末期肾病,晚期称为尿毒症。
发病情况
急性肾损伤
是常见危重病症。
发病率在综合性医院为3%~10%,重症监护病房为30%~60%。
危重患者死亡率高达30%~80%,存活患者约50%遗留永久性肾功能减退,即转变为慢性肾衰竭,其中部分患者需要长期透析。
慢性肾衰竭
据2012年的数据,我国目前慢性肾脏病患病率为10.8%。
病因
致病原因
急性肾损伤
病因复杂,具体如下。
肾前性因素
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呕吐、腹泻、胃肠引流。
利尿药应用过度、尿崩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烧伤、高热。
胰腺炎、低白蛋白血症。
心排血量降低
正压机械通气。
全身血管扩张
服用降压药。
脓毒血症。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肾血管收缩
高钙血症。
脓毒血症。
肾血流自主调节反应障碍。
肾性因素
原有肾脏病发展加重,如狼疮性肾炎进展。
治疗不当,如过度使用利尿药物。
手术、感染。
并发恶性高血压或合并其他内科疾病。
肾后性因素
主要病因是急性尿路梗阻。膀胱和尿路梗阻可见于以下疾病。
泌尿系结石。
前列腺肥大。
肿瘤:老年男性患者可有膀胱、前列腺肿瘤;女性患者可有盆腔肿瘤。
尿路损伤。
慢性肾衰竭
为各种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至中晚期所致。主要的慢性肾脏病有以下几种。
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
原发性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诱发因素
以下因素可以诱发急性肾损伤,或导致慢性肾衰竭病情在短时间内急性加重。
累及肾脏的疾病复发或加重,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缺血性肾病等。
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如低血压、脱水、大出血或休克等。
肾脏局部血供急剧减少。
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比剂、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等。
泌尿道梗阻。
发病机制
急性肾损伤
主要是各种因素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从而引发急性肾损伤。
慢性肾衰竭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正常肾单位日益减少
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是肾单位。
不同病因导致正常肾单位的功能丧失,随着病变进展,正常肾单位日益减少,当正常肾单位减少到不足以维持正常的代谢功能时,就会出现肾衰竭的症状。
矫枉失衡
当肾单位进行性减少,导致某一物质的滤过减少时,机体可通过分泌某种体液因子来促进该物质的排泄。
这种新的反应可对机体其他正常生理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新的不平衡,加重病情。
肾小球高滤过
各种病因引起肾单位被破坏,导致健存肾单位的肾小球滤过率过高,加快了肾小球硬化和残余肾单位进一步减少。
症状
急性肾损伤
起始期症状
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
部分患者以消化系统表现为首发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呃逆、厌食等。
进展期和维持期症状
一般持续7~14天,但也可短至数天或长至4~6周。进展期和维持期又称少尿期。
肾脏症状
少尿和无尿:每天的尿量少于400毫升,称为少尿。如果每天的尿量少于100毫升,就称为无尿。
部分患者每天尿量在400毫升或以上,称为非少尿型急性肾损伤。
尿液颜色加深。
全身症状
消化系统表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严重者可发生消化道出血。
呼吸系统表现:呼吸困难、咳嗽、憋气等。
循环系统表现:呼吸困难、心悸、下肢水肿、不能平卧或端坐呼吸等。
神经系统表现:躁动、谵妄、抽搐、嗜睡、昏迷等尿毒症脑病症状。
血液系统表现:皮肤、黏膜、牙龈出血,头晕、乏力等。
恢复期症状
少尿型患者开始出现尿量增多,继而出现多尿,再逐渐恢复正常。
慢性肾衰竭
早期症状
早期常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乏力、腰酸、夜尿增多、食欲减退等轻度不适。
中期症状
病情进入中期后,上述早期表现更加明显。
部分患者可出现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食欲缺乏等。
晚期症状
指病情发展到晚期(尿毒症)时,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的功能紊乱,甚至有生命危险。
水代谢紊乱:常见症状有多尿、夜尿增多,或者少尿,甚至无尿。
电解质紊乱:可出现肌肉酸痛、味觉减退、口舌干燥、皮肤失去弹性、烦躁不安等症状。
酸碱平衡紊乱:常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乏力、反应迟钝等,甚至昏迷。
消化系统表现:通常是慢性肾衰竭晚期最早的表现。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口腔中有尿味。
呼吸系统表现:呼吸困难、咳嗽、气促等。
心血管系统表现:头痛、呼吸困难、心悸、不能平卧、端坐呼吸、全身水肿。心血管系统疾病是肾衰竭最常见的死因。
神经系统及肌肉表现:神情淡漠、谵妄、惊厥、幻觉、嗜睡、昏迷、精神异常等;下肢麻木、烧灼感或疼痛感,四肢无力,走路不稳。
血液系统表现:皮肤、黏膜、牙龈出血,头晕、乏力等。
骨骼系统表现:骨痛、行走不便。
内分泌功能紊乱:性欲低下、闭经、不育等。
皮肤表现:如色素沉着、排汗困难、瘙痒、溃疡等。
并发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表现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常伴有烦躁、焦虑、出汗、严重憋气感等。
急性心力衰竭:表现为突然出现严重气急,常伴有口唇青紫、大汗、咳泡沫样痰、血压升高、脉搏增快等。
就医
就医科室
肾内科
急诊科
如出现呼吸困难、谵妄、惊厥、嗜睡、昏迷、无尿或少尿等症状,建议立即拨打“120”或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建议穿宽松的衣服,方便更好地完成检查。
就医前尽量记录出现的症状及变化情况,提供给医生作为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近期尿量是否增多或减少?每日尿量大约多少?
有夜间排尿次数增多或夜间尿量增加的症状吗?
尿液颜色有变化吗?
有腰部疼痛吗?是酸痛、钝痛还是绞痛?
有头晕、全身乏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吗?
这些症状持续多久了?
病史清单
近期使用过哪些药物?
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
家族中是否有肾病患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
影像学检查:泌尿系超声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
细胞毒药物:环磷酰胺、甲氨蝶呤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卡那霉素
利尿剂:呋塞米、布美它尼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外伤、手术或烧伤及剧烈的呕吐、腹泻,导致大量出血或液体流失。
使用有肾毒性的药物。
亲属中有肾病患者。
临床表现
症状
体征
可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呼吸增快、颜面部及下肢水肿等表现。
慢性肾衰竭可出现呼吸有异常气味、肾衰竭面容(即面色苍白或晦暗)、结膜苍白,眼睑水肿。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了解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等的变化情况。
如合并感染,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合并贫血可出现红细胞计数下降、血红蛋白含量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减少等情况。
网织红细胞测定
了解网织红细胞的数量、占血细胞的比例等。
可以了解造血功能。
慢性肾衰竭时可出现网织红细胞减少。
血生化
了解肾功能、肝功能、尿酸、血脂、电解质等的变化情况。
可能会出现肾功能异常,钾离子浓度升高等情况。
注意事项:门诊检查前须保持空腹,即禁食至少6小时,禁水至少4小时;急诊检查无须禁食水。
尿常规
了解尿比重、蛋白、白细胞、红细胞等的情况。
可以明确病情严重程度,是本病确诊必需检查的项目之一。
注意事项:检查时应留取中段尿,即先排出一部分尿液,然后用尿杯接尿,在未完全排完前停止接尿。
计算肌酐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
用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可出现肌酐清除率下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情况。
24小时尿蛋白定量试验
测定24小时的尿蛋白总量。
存在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病变时,24小时尿蛋白可能会升高。
注意事项:将连续24小时的尿液收集到干净的容器内,并记录总体积。检查时使用尿管收集一定量尿液,并及时送检。
动脉血气分析
注意事项
抽血时一般会选择抽取桡动脉(手腕)或股动脉(大腿根部)的动脉血。
抽血后应用力按压抽血的部位,直到血管不出血为止。
如果发现局部皮肤隆起、血液流出等情况,在加大压力的同时及时通知医生。
自身抗体检查
检查体内抗体的种类和浓度变化。
影像学检查
泌尿系超声、肾血管超声
检查肾、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统器官或组织,肾动脉、肾静脉等血管。
可以明确肾的病变情况,查找肾衰竭的病因。
注意事项
检查前按照医生要求暴露腰腹部。
检查时会在腰腹部皮肤涂抹耦合剂。一般情况下,耦合剂对皮肤没有损伤。
检查时按照医生要求保持固定体位,避免乱动。
检查后可将耦合剂用纸巾擦除。
腹部CT或磁共振成像(MRI)
检查肾、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统器官或组织,肾动脉、肾静脉等血管。
可以明确肾的病变情况,查找肾衰竭的病因。
注意事项
CT检查前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脱去带金属材质的衣物;可能会注射对比剂,如对对比剂过敏者应提前告知医生。
MRI检查前应去除含有金属材质的物品,以及电子产品、磁卡等;如体内装有钢板、植入式起搏器等医疗器械,应提前告知医生。
肾图
向静脉内注射放射性示踪剂,收集肾内放射性示踪剂产生的射线,根据形成的影像判断肾的结构和功能变化。
有助于了解早期单侧和双肾总体肾功能受损程度。对急性肾损伤和慢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有帮助。
病理检查
通过肾穿刺提取肾组织,了解肾组织的病理改变情况。
注意事项
穿刺前应保持皮肤清洁。
穿刺过程中会使用麻醉药物,多无明显疼痛感。
穿刺后应注意卧床休息数小时(一般4~6小时),并保持穿刺部位清洁,避免感染。
如穿刺部位出现红肿、剧烈疼痛,或出血较多,应及时就诊。
分期
急性肾损伤分期
根据国际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发表的急性肾损伤指南,急性肾损伤可分为3期。
分期 | ⾎清肌酐标准 | 尿量标准 |
---|---|---|
1期 | 基线值的1.5~1.9倍或增加≥26.5μmol/L | <0.5ml/(kg·h),\n持续6~12小时\n |
2期 | 基线值的2.0~2.9倍 | <0.5ml/(kg·h),\n持续超过12小时\n |
3期 | 基线值的3.0倍;\n或⾎肌酐值增至≥353.6μmol/L;\n或开始肾脏替代治疗;\n或<18岁的患者,估算肾⼩球滤过率下降,\n<35ml/(min·1.73m2)。 | <0.3ml/(kg·h),持续超过24小时;\n或⽆尿持续超过12小时\n |
慢性肾衰竭分期
在美国肾脏病基金会K/DOQI工作组对慢性肾脏病的分期中,慢性肾衰竭一般是指慢性肾脏病的4~5期。
分期 | 特征 | GFR[ml/(min·1.73m2)] |
---|---|---|
1 | GFR正常或升高 | ≥90 |
2 | GFR轻度降低 | 60~89 |
3a | GFR轻度到中度降低 | 45~59 |
3b | GFR中度到重度降低 | 30~44 |
4 | GFR重度降低 | 15~29 |
5 | 终末期肾脏病 | <15或进行透析治疗中 |
注:GFR为肾小球滤过率
鉴别诊断
肾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无须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常需通过各种检查明确肾衰竭的病因,以便制订准确的治疗方案。
治疗
治疗目的为去除病因,维持内环境稳定,防止并发症,促进肾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长寿命。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水、钠平衡失调
缓解水肿,降低心脏负荷,延缓病情进展,防止心衰发生。
注意事项
须同时限制盐和水的摄入。
记录24小时出入量,根据出入量适当补充液体,保持液体出入平衡。
代谢性酸中毒
调整血液的酸碱度,恢复血液和全身组织的正常酸碱度。
常用的药物为碳酸氢钠,一般口服即可,病情严重时可静脉给药。
高钾血症
控制血钾水平,避免发生恶性心律失常。
高磷血症
降低和控制血磷,维持身体正常功能。
低钙血症
通过及时补钙改善肌肉无力、抽搐等症状。
常用的药物为葡萄糖酸钙、碳酸钙等,同时应补充活性维生素D(如骨化三醇)。
营养支持
必要时通过输液补充氨基酸、维生素等物质。
纠正高血压和心力衰竭
用于存在高血压、心力衰竭原发病,或肾衰竭引起高血压、心力衰竭并发症时。
降压药物包括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呋塞米)、β受体阻滞药(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钙通道拮抗药(如硝苯地平、维拉帕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如氯沙坦、缬沙坦)等。
急性左心衰竭者应慎用洋地黄制剂。
控制感染
用于存在感染性原发疾病,或肾衰竭并发感染时。
常使用抗生素。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对肾无毒性或毒性低的药物。
用药过程中会检测肌酐清除率,并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用药剂量。
纠正贫血
根据贫血的原因选择药物,包括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罗沙司他、达依泊丁、叶酸、维生素B12等。
促进肠道清除尿毒症毒素
可促进尿毒症毒素由肠道排出,减轻氮质血症,缓解尿毒症症状。
适用于未接受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
调节血脂
用于存在高脂血症等原发病,或肾衰竭引起高脂血症时。
可使用他汀类或贝特类药物调节血脂。
改善皮肤瘙痒
外用炉甘石洗剂或乳化油剂涂抹,口服抗组胺药等改善症状。
透析治疗
适应证
肾小球滤过率过低(一般低于10ml/min),或出现严重心力衰竭、胃肠道症状、高血压等情况。
严重高钾血症。
严重代谢性酸中毒。
容量负荷过重,对利尿药治疗无效。
尿毒症征象,如⼼包炎、神经病变或其他原因⽆法解释的精神异常。
治疗方法
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简称血透,是将人体的血液引流到体外,通过仪器将血液中的代谢废物、过多的液体、过多的电解质等转移至体外,然后将过滤后的血液回输至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
可以改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情况。
注意事项
透析前患者或家属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透析的目的和风险。
透析前会通过手术在手腕部建立血管通路,称为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后可采用手抬高约30°、功能锻炼等方法,促进手术部位恢复、提高内瘘的功能。
对少数病情严重的患者,有时需要紧急插管并尽早进行透析治疗。
按照医生要求的时间定期进行治疗。
血液透析须在医院进行,时间较长,透析前应先进行排便、排尿。
一次透析过程中会持续使用抗凝药物,并须多次抽血检测凝血功能。
透析过程中避免挤压、牵拉管路。如有头晕、乏力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
血液透析后须用力按压内瘘部位至少10分钟,或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防止出血。
注意保护内瘘部位,避免戴手表、提重物、压迫、磕碰、冷热刺激、抽血等行为。如有出血、局部疼痛、局部红肿等情况,应及时就诊。
腹膜透析
腹膜透析简称腹透,是利用腹膜的过滤功能使体内的物质与透析液进行交换,然后将过滤后的液体排出体外的治疗方法。
可以改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情况。
注意事项
透析前患者或家属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透析的目的和风险。
腹膜透析可在家中进行,时间较长,透析前应先进行排便、排尿,用恒温箱将透析液加热到37℃。
透析时应选择独立的房间,并保持房间清洁,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
安装管路时应注意消毒。透析过程中应避免挤压、牵拉管路;如有严重头晕、乏力等不适,应终止透析,终止透析后如无缓解应及时就诊。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着装和活动,避免挤压、牵拉管路。
如透析管路脱落,透析时出现异常分泌物,或出现腹痛、腹胀、腹部肌肉坚硬、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肾移植治疗
适应证
适用于病情发展到终末期肾病时,但术前需全面评估受者状态(如心肺功能、预期寿命、并发症等)综合考虑是否适合肾移植。
注意事项
移植前患者或家属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移植治疗的目的和风险。
移植前需要进行配型,寻找供者,此时仍需坚持进行其他治疗。
移植前应按照医生要求进行免疫抑制治疗,以便减少移植后的排异反应。
手术中会在腹部放置引流管,并安装引流瓶,手术后避免引流管、引流瓶脱落或损坏。
注意观察引流瓶内的液体量,按照要求告知医生或护士。
如引流口位置出现红肿、出血、剧烈疼痛,或引流管脱落,应及时告知医生。
手术后可能会出现排异反应,应按照医生要求进行治疗、定期复查,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其他治疗
对于各种严重外伤、心力衰竭、急性失血等导致的肾衰竭,应进行相关治疗,如扩容、抗休克和抗感染治疗等。
控制体重、卧床休息等。
停用有肾毒性或影响肾灌注的药物。
存在尿路梗阻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去除梗阻。
前列腺肥大者,应进行膀胱留置导尿。
肿瘤压迫输尿管者,可放置输尿管支架或行经皮肾盂造瘘术。
预后
治愈情况
急性肾损伤
部分可治愈,部分可转变为慢性肾脏病,甚至终末期肾病。
肾前性急性肾损伤:如能早期诊断和治疗,肾功能常可恢复至基础水平,死亡率小于10%。
肾后性急性肾损伤:如果及时解除梗阻,大多数患者肾功能恢复良好。
肾性急性肾损伤:根据肾损伤严重程度不同,肾性急性肾损伤死亡率在为30%~80%,部分患者肾功能无法恢复。
慢性肾衰竭
不能治愈,病程可长达数年,发展至尿毒症者死亡率较高,心血管疾病是主要死亡原因。
经过合理、规范的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的时间可延长。
如果发现时已经为终末期肾病,积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透析治疗或肾移植),可延长生存期。
危害性
急性肾损伤
部分急性肾损伤患者经治疗后,肾功能也不能完全恢复。
如果不及时治疗,常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甚至会导致死亡。
慢性肾衰竭
后期可发展为尿毒症,需要定期透析治疗甚至肾移植,给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也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压力。
慢性肾衰竭症状严重者,如不积极治疗,可能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导致死亡。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需要由专业医生结合病情,定制个体化营养方案。
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如青菜、白菜、花菜、黄瓜与苹果、猕猴桃、梨、橘子等。
保持一日三餐的主食,可选用米饭、面条、馒头等。
选用优质蛋白,如牛奶、鸡蛋、鱼肉、瘦肉等。慢性肾衰竭的患者应遵医嘱选择蛋白类食物,合理控制蛋白类食物的摄入量。
避免食入辛辣食物,如胡椒、芥末等,严格限制饮酒。
避免进食腌制食物,如咸鱼、咸菜、咸鸭蛋等。
忌硬食及油炸食品。
烹饪时少用食盐和酱油等调味品。
保证每日饮水的量,或遵医嘱控制饮水。
少尿者,饮食以清淡、低盐、低脂、低磷、高钙、优质低蛋白为主。少吃动物内脏和易过敏食物。酌情限制水、钠盐和含钾食物摄入。
多尿者,饮食以高糖、高维生素、高热卡为主。每日尿量大于3000毫升时,可多食含钾食物,如橘子、香蕉等。
如有高钾血症,应按照医生要求避免进食高钾食物,如菠菜、空心菜、紫菜、海带、胡萝卜、马铃薯、香蕉、番茄、枣、橘子、芒果等。
如有高磷血症,应遵医嘱避免食用高磷食物,如全麦谷类及制品、动物内脏类(肝、肾、脑等)、坚果、巧克力以及含膨松剂的方便食品等。
心理管理
主动从医生或正规途径学习相关疾病知识,比如疾病发病的原因、治疗策略等,有助于了解病情并做好心理准备,增加恢复健康的信心。
保持轻松、稳定的情绪。
皮肤管理
为了预防长久卧床导致压疮发生,要经常变换体位,避免皮肤长时间受压。
洗澡时,不要使用过热或过凉的水,不要用力搓洗或摩擦水肿皮肤。
穿着宽松的衣服。
生活管理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平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戒烟,减少接触二手烟的机会。
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能起床活动者,可适当活动,如室内散步等,但应避免劳累和受凉。
活动时要有人陪伴,以不出现心慌、气喘、疲乏为宜。一旦有不适症状,应暂停活动,卧床休息。
病情监测
密切监测血压、血糖、呼吸、心率的变化,以及液体的出入量。
随诊复查
药物治疗期间,如果出现不良反应,一定要及时告知医生。
定期复诊,有助于医生评估治疗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具体复诊时间请严格遵医嘱。
急性肾损伤一般在出院后1个月需要复查。
慢性肾衰竭一般建议每个月到门诊复查肾功能、电解质等项目。
复诊时依然要携带个人疾病档案和相关报告单等。
预防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急性或慢性肾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是慢性肾衰竭防治的基础,也是保护肾功能和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为肾衰竭的关键。
避免感染
定期通风,通风时注意保暖。
季节交替时,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尽量避免去商场、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出门可以戴口罩。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均衡营养,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摄入。
适当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和抵抗力。
戒烟、限制饮酒。
远离毒物
避免接触毒物、化学品、重金属等。
合理用药
不乱用药物,慎用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使用任何药物都要遵医嘱。
避免外伤
出行注意安全,避免磕碰、挤压等外伤。
及时就诊
如果身体出现不适,或检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避免耽误治疗。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