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莱姆病
概述
神经莱姆病(LD)是近年来被认识的一种人畜自然疫源性、累及人体多个器官的蜱媒传染病。少部分患者可分别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和心脏受累的征象。神经系统可表现为脑膜炎、脑炎、舞蹈病、小脑共济失调、脑神经炎、运动及感觉性神经根炎以及脊髓炎等多种病变,但以脑膜炎、脑神经炎及神经根炎多见。
病因
病原体Borrelia burgdorferi通过蜱咬虫媒传递,感染人和动物,但感染蜱咬后不一定发病。
症状
本病多发生在夏季,病程分三期:
1.Ⅰ期
2.Ⅱ期
自发生股部、腹股沟或腋窝ECM后数周,出现无菌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表现脑膜刺激征如头痛、颈强直,常同时或线头出现双侧面神经麻痹以及畏光、眼球活动疼痛、疲劳、易怒、情绪不稳、记忆和睡眠障碍、关节或肌肉疼痛、食欲下降和咽痛等;常累及周围神经、单个或多数神经根,出现剧烈根痛或肢体无力;CSF淋巴细胞增多。可出现心脏传导障碍、心肌炎、心包炎、心脏扩大或心功能不全等。
3.Ⅲ期
常见于原发感染后数月,特征是出现慢性关节炎,常见于HLA-DR2阳性病人。少数病例可见慢性脑脊髓病,如记忆和认知障碍、视神经和括约肌功能异常等。
检查
1.脑脊液检查
可见淋巴细胞增多(100~200)×106/L,蛋白轻度增高,糖含量正常。病后4~5周可出现CSF-IgG指数增高及CSF寡克隆带,提示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ELISA法可迅速检出CSF和血清特异性伯氏疏螺旋体抗体,感染后3~4周出现IgM抗体,6~8周达峰,4~6个月恢复正常;6~8周出现IgG抗体,4~6个月达峰,数年内仍可测试出。患者血液、CSF和皮肤可分离培养出伯氏疏螺旋体,但不作为常规检查。
2.脑电图、头部CT和MRI检查
多为正常,慢性期CT及MRI可显示脑部多灶性及脑室周围病变。
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流行病学、脑膜炎、神经根炎、脑病和脊髓病等表现和特异性血清学诊断试验,蜱咬伤史和ECM等可提示诊断。
神经莱姆病重要诊断依据是什么
神经莱姆病重要诊断依据主要包括流行病学史,脑脊液检查和血清学诊断实验三方面。
1. 流行病学史:神经莱姆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患者多有蜱虫感染区旅居史,夏季多发,病原体通过蜱虫叮咬从动物传染给人,但并不存在人传人的现象。
2. 脑脊液检查:神经莱姆病的患者做腰穿抽取脑脊液经过化验检查可以发现淋巴细胞增多,蛋白轻度增高糖含量正常,发现特异性抗体含量升高具有诊断意义。
3. 血清学诊断:血清中特异性的IgM和IgG抗体升高具有很大的诊断价值,但是要警惕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可能。
鉴别诊断
治疗
1.伯氏疏螺旋体对四环素、氨苄青霉素和头孢曲松高度敏感,早期治疗:四环素、强力霉素或阿莫西林、甲红霉素口服。
预后
本病的皮肤损害偶尔留有瘢痕和色素沉着,心脏损害一般较轻,持续时间较短,约10%的患者单侧或双侧关节持续肿胀,疼痛及行走困难,滑膜肥大持续1年以上。神经系统损害,数周数月后多恢复正常,少数可达几年,这期间可反复发作数次,预后良好。
预防
预防包括远离蜱感染区、使用驱虫剂和在疫区穿防护服。神经莱姆病疫苗效果仍有争议,12岁以下儿童禁用。男女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以在林区、牧区、山野草地、水边等野外作业之青壮年发病率高。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