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
概述
三高指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
早期可无症状,三高均可出现肥胖、超重、易疲劳等表现
遗传因素、代谢异常、肥胖等
主要为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
定义
三高是高血脂、高血糖和高血压的一种俗称。
高血脂,是指血浆中一种或多种脂类物质高于正常,通常指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升高。
高血糖,是指血糖高于正常值,空腹血糖高于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7.8mmol/L,均可以视为血糖升高。
高血压,在非药物控制的前提下,一般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140/90mmHg),称为高血压。
当患者患有高血脂、高血糖和高血压其中任意一种时,后期都易形成“三高”。
分型
高血压
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血压通常波动在90~120/60~90mmHg,收缩压波动在120~140mmHg为临界范围,收缩压高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高于90mmHg为高血压。
高血糖
高血糖是机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高于正常值。
通常空腹血糖最高不超过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高于7.8mmol/L,空腹血糖6.1~<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7.8mmol/L为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高于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11.1mmol/L为糖尿病。
高血脂
高血脂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通常认为血浆总胆固醇浓度>5.17mmol/L和(或)血浆甘油浓度>2.3mmol/L为血脂升高。
发病情况
目前的流行病学统计多针对高血脂、高血糖或高血压单一疾病,缺乏对三高人群的整体数据统计。
病因
致病原因
原发性因素
一般为遗传因素,可以为单基因、多基因缺陷所致,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常有遗传家族史。
继发性因素
此外,精神紧张、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因素也可以引起三高。
诱发因素
不良生活方式
膳食结构不合理,高盐高脂饮食,嗜食肥肉、烧烤、腌制肉类等。
大量饮酒。
吸烟。
精神和环境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激动、焦虑可诱发三高。
药物因素
长期应用避孕药、激素等药物可诱发三高。
发病机制
高血压
神经机制
各种原因使大脑皮质下神经中枢功能发生变化,引起各种神经递质浓度与活性异常,最终使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升高,阻力小动脉收缩增强而导致血压增高。
肾脏机制
肾交感活性增高是高血压的重要原因,对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肾脏通过传入神经系统活性增加,而增加肾脏传出交感神经系统活性,进而导致高血压恶化并难以治疗。
激素机制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是调节血压的重要系统,过度激活的RAAS系统,经肾素释放,促进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醛固酮分泌增加,同时通过交感神经末梢突触前膜的正反馈使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上述物质均参与高血压的发病及维持,肾交感神经可激活RAAS系统,从而进一步升高血压,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血管机制
高血压初期,血压升高多与血管张力增高有关,随着血压升高,血管发生重构,管腔明显缩小、管壁增厚或硬化,血管阻力进一步增大,使血压进一步升高,引起器官缺血与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高血糖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
高血脂
载脂蛋白B产生过多,小颗粒高密度脂蛋白增加,脂酶活性异常和脂质交换障碍,脂肪细胞中脂解障碍。
症状
主要症状
高血压
大多数高血压起病缓慢,缺乏特殊临床表现,往往在测量血压时或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时才被发现。
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也可出现视物模糊、鼻出血等较重症状。
高血糖
出现糖尿病 “三多一少” 的典型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少。
其他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心跳加速、呼吸缓而深等。
高血脂
患者自觉症状不明显,如果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可出现乏力、精神不振、嗜睡、胸闷、憋气等症状。
晚期症状
三高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治疗,会逐渐导致心、脑、眼、肾等器官受损,出现各种急性和慢性症状。
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视物不清、胸闷、心前区疼痛、喘憋、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浮肿、肢体乏力、活动受限、偏瘫等,严重者可出现言语不清、神智异常、昏迷、甚至死亡。
并发症
脑血管意外
血压太高可引起脑实质、脑室内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血脂过高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颈部血管狭窄,出现脑供血不足、脑梗死以及脑出血的风险性增加。
临床表现为一过性意识丧失、肢体功能活动障碍、吞咽困难、言语謇涩等。
心力衰竭
三高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治疗,会逐渐导致心脏受损,严重时出现心力衰竭。
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下降、水肿等不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
长期三高易导致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
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心绞痛等不适。
就医
就医科室
心血管内科
若出现头晕、头痛、心慌、心悸、胸闷、胸痛,或体检发现有高血压等,建议到心血管内科及时就诊。
内分泌科
若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发现皮肤有黄色瘤,或体检发现有高血糖、高血脂等,建议到内分泌科及时就诊。
急诊科
突发严重头晕、头痛、胸痛、呼吸困难等情况,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部分轻症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检查时可发现血压、血糖、血脂升高,此时应及时专科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平时有哪些不舒服的症状?症状出现多久了?是否越来越严重?
饮食习惯怎么样?平时锻炼吗?
平时测过血压、血糖、血脂吗?情况如何?
病史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病史?
是否有三高症家族史?
有无到其他医院或诊所就诊,做过哪些检查,服用了什么药物,病情有无好转?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24小时动态血压报告
化验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
血管彩超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降糖药: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
降脂药:阿托伐他汀、非诺贝特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高血压病史。
血脂异常病史。
糖尿病病史。
代谢综合征病史。
家族遗传性三高疾病史。
症状
高血压
大多数高血压起病缓慢,缺乏特殊临床表现,往往在测量血压时或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时才被发现。
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也可出现视物模糊、鼻出血等较重症状。
高血糖
出现糖尿病 “三多一少” 的典型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少。
其他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心跳加速、呼吸缓而深等。
高血脂
患者自觉症状不明显,如果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可出现乏力、精神不振、嗜睡、胸闷、憋气等症状。
晚期症状
三高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治疗,会逐渐导致心、脑、眼、肾等器官受损,出现各种急性和慢性症状。
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视物不清、胸闷、心前区疼痛、喘憋、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浮肿、肢体乏力、活动受限、偏瘫等,严重者可出现言语不清、神智异常、昏迷、甚至死亡。
体征
望诊,可发现体型肥胖、黄色瘤(黄色的局限性皮肤隆起)、角膜环(角膜外缘呈灰白色或白色)等。
触诊,可发现心尖搏动异常、脉搏增快等。
叩诊,心浊音界可有增大。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脂,判断血脂情况、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
血糖,判断血糖是否升高等。
糖化血红蛋白,可有效地反映糖尿病患者过去2~3个月内血糖控制的情况,被用作糖尿病控制的监测指标。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测定不同时间段内血浆葡萄糖水平,用以了解体内血糖水平及胰岛功能,有助于诊断糖尿病。
功能影像学检查
心电图,判断有无心律失常、心室改变等,本检查作用是协助诊断、评估病情。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可连续监测患者24小时的血压水平,评估血压升高程度、波动大小和昼夜规律。
超声心动图,作用是判断心脏结构和功能是否存在异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且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的检查。
颈动脉超声,检测颈部动脉管壁情况、动脉内血液流动是否通畅等,以助于判断是否有颈部血管受累。
X线、B超、CT、核磁共振,判断有无相应靶器官损害。
其他检查
眼底检查,作用是判断有无继发眼底血管病变。
诊断标准
高血压
高血压诊断主要根据诊室测量的血压值,当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140/90mmHg称为高血压。
病人既往有高血压史,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正常,也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糖
空腹血糖≥6.1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时称为血糖升高。
当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时,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高血脂
血脂高于正常参考值的上限即为高血脂,也称高血脂症。
一般以空腹禁食12~14小时后,血浆甘油三脂超过1.7mmol/L,胆固醇超过5.7mmol/L,儿童胆固醇超过4.1mmol/L作为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亢可导致血糖升高,但甲亢具有高代谢症状和体征,血清游离T3、游离T4水平增高。
库欣综合征
本病多表现为混合型高脂血症。本病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症状和体征,如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毛发增多、性功能障碍等。实验室诊断包括血皮质类固醇升高并失去昼夜变化节律、尿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显著增高、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不能被抑制。
肾病综合征
本病几乎所有血脂和脂蛋白成分均增加。本病诊断主要根据大量蛋白尿(>3.5g/d)和低白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30g/L)。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降低并发症发生,改善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早期干预,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原发性三高症患者积极进行有效生活方式干预,继发性三高症患者积极治疗原有疾病。
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管理
减轻体重。
低盐低脂低糖合理饮食。
戒烟酒。
适当运动等。
调节心理,减轻精神压力。
定期监测血糖和血压,针对血糖、血压不稳定患者,需进行每日监测。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高血压
利尿药
主要通过排钠,降低细胞外容量,减轻外周血管阻力发挥降压作用。降压起效较平稳、缓慢,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作用持久。
主要药物有呋塞米、氢氯噻嗪等。
β受体阻断药
主要通过抑制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活性、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发挥。降压起效较迅速、强力。
钙通道阻滞药
主要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钙离子通道,发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对老年高血压病人有较好的降压疗效。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发挥降压作用。降压起效缓慢,逐渐增强,在3~4周时达最大作用。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
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发挥降压作用。降压起效缓慢,但持久而平稳,在6~8周时达最大作用。低盐饮食或与利尿药联合使用能明显增强疗效。
α1受体阻断剂
主要药物有乌拉地尔等。
高血糖
磺脲类
作为单药治疗,主要选择应用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非肥胖病人、用饮食和运动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时。
格列奈类
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主要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也有一定降低空腹血糖作用。
双胍类
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一线用药,可单用或联合其他药物。与胰岛素联合应用可能减少胰岛素用量和血糖波动。
目前广泛应用的是二甲双胍。
格列酮类
可单独或与其他降糖药物合用治疗2型糖尿病,尤其是肥胖、胰岛素抵抗明显者。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GI)
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或空腹血糖正常(或不太高)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
胰岛素(皮下注射)
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和有效手段。在药物控制不佳或有服药禁忌时,选用胰岛素降血糖。
高血脂
他汀类
肠道CH吸收抑制剂
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和以TC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
如依折麦布等。
贝特类
适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和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
烟酸类
适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和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
此类药物通过抑制PCSK9阻止LDL受体降解,从而促进LDL-C的清除。
临床研究显示,PCSK 9单抗单独或与他汀联合使用均明显降低血清LDL-C(40%~70%),同时改善HDL-C、Lp (a )等指标。
临床常用药包括依洛尤单抗等。
手术治疗
三高患者一般不需要手术,若伴有严重肥胖可考虑普外科减重手术治疗;若出现严重并发症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糖尿病足感染的截肢治疗,冠心病搭桥手术治疗等。
预后
治愈情况
三高及早诊断,明确病因,经积极正规的治疗,一般预后尚可。
本病经改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习惯、坚持运动以及适当的治疗等,可以控制病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若延误诊治,或病情长期未得到控制,导致病情加剧引起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眼睛和肾脏等靶器官损害,降低生活质量,严重损害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原则为清淡低盐低脂低糖饮食。
多吃新鲜蔬果,如竹笋、木耳、香蕉、菠萝、橙子等,血糖升高人群慎食用糖分过高水果。
蛋白质摄入应以鸡肉、鱼肉、牛肉为主,少吃肥肉、动物内脏等。
不宜过饱食,避免暴饮暴食。
生活习惯管理
戒烟、戒酒。
进行适当的和有规律的运动,科学减重。正常体重的人群也需定期运动控制体重。
心情管理
积极调整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压力过大、情绪紧张,张弛有度。
特殊管理
做好血压、血糖、血脂监测,并按时服用药物,不要擅自停药、换药。
病情监测
居家监测血压,遵医嘱监测血糖,定期门诊复查血脂,必要时评估并发症情况。
随诊复查
随诊复查的重要性
定期随诊复查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复诊的时间
遵医嘱定期复诊。
日常如果出现原有症状加重或严重头晕、头痛、体重进行性下降等症状时,建议立即就诊。
预防
低盐低脂饮食。
戒烟戒酒,避免吸入二手烟。
加强身体锻炼,控制体重。
适当放松,避免精神紧张。
需要严格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并做好自我血压监测,坚持服用药物治疗,定期随访。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肥胖、三高症家族史的患者。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