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朊病毒病
概述
朊病毒引起的一类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常表现为痴呆、步态不稳、震颤、人格改变、昏迷等
发病与外源性朊病毒感染、遗传基因突变有关
以对症处理为主,无有效治疗
定义
人朊病毒病是由朊病毒引起的一类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患者的脑组织会出现特征性的海绵状、空泡样改变。
分类分型
按病种分类
目前已知的人类朊病毒病主要包括克-雅病、吉斯特曼-施特劳斯综合征、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及库鲁病。
克-雅病:是最常见的人类朊病毒病,病变主要发生在大脑皮质、基底核和脊髓。按照发病原因又可分为散发型、医源型(获得型)、遗传型、变异型。
吉斯特曼-施特劳斯综合征:为遗传性基因突变所致。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病变主要在丘脑前腹侧和背内侧核。
库鲁病:病变主要在小脑。
按患病途径分型
按照患病途径人朊病毒病可以分为散发型、遗传型和感染型。
散发型:包括散发型克雅病、吉斯特曼-施特劳斯综合征,约占全部病例的85%。
遗传型: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遗传型克雅病,约占15%。
感染型:医源型(获得型)、变异型克雅病、库鲁病,非常罕见,约占1%。
需注意,无论因哪种途径患病,所有的人朊病毒病都具有潜在传染性。
发病情况
人朊病毒病的发病率非常低,为每年每百万人1~3例。
克-雅病:呈全球分布,发病率为每年每百万人1例,多为中老年,平均发病年龄60岁。
散发型克-雅病占全部病例的80%~90%,好发年龄25~78岁。
遗传型克-雅病占5%~15%。
医源型及变异型占约1%~5%,其中变异型克-雅病发病早,平均年龄30岁。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全球的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一,平均年龄为50岁,持续时间为7~25岁,无性别差异。
吉斯特曼-施特劳斯综合征:好发年龄15~79岁。
库鲁病: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多发,与当地食用死者脑组织的习俗有关,随着这一风俗的终止,发病率逐年递减,目前已近乎消失。
病因
致病原因
朊病毒(PrPsc)是一种传染性蛋白质生命体,类似于病毒,但没有遗传物质,却具有自我复制性和传染性,可感染人类和多种动物。
朊病毒由正常的朊蛋白(PrPc)转化而来,正常朊蛋白主要存在于脑和脊髓的神经细胞,由RNP基因编码生产。
当RNP基因发生突变就会产生朊病毒,并可引起正常朊蛋白变异,这种突变可遗传给后代,也可以通过器官移植、输血等途径感染他人。
当人脑、脊髓神经细胞的朊蛋白转为朊病毒,引起神经系统变性、退行性改变,产生类似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系列表现。
人朊病毒病还可因外源性朊病毒感染而发病。
除人类外,动物朊病毒病在自然界并不少见,主要包括牛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疯牛病)、羊瘙痒病、鹿慢性消耗病、传染性水貂脑病、猫海绵状传染性脑病。
传播机制
传染源
患者的组织、器官,如脑组织、眼球、脑脊液、血液等。
携带朊病毒的动物活体、尸体、组织、器官、肉制品。
传播途径
以消化道传播为主,如食用携带朊病毒的动物肉。
接触传播:在皮肤有破损时接触到患者或携带朊病毒的动物的血液、组织、器官,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人体。
血液传播:输入携带朊病毒的血液制品。
医源性传染:朊病毒通过医疗操作途径进入人体,如角膜移植、硬脑膜移植、脑内植入电极、肠道外给予人生长激素制剂。
易感人群
存在以下情况者需提高警惕。
从事畜牧业、屠宰、兽医、林业等行业,密切接触动物的人群。
有食用野味、生肉习惯的人群。
在手术室和病理实验室的工作人员。
制备脑源性生物制品者。
医务人员,尤其是密切接触本病患者,从事器官移植、神经外科手术等专业者。
父母、兄弟姐妹中曾有人确诊过本病。
症状
朊病毒病感染后潜伏期(无明显症状)通常很长,可达数年至数十年。
一旦发病则进展迅速,可在数周至数月内快速进展到重度痴呆、缄默,最终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主要症状
进行性痴呆:表现为思维、记忆、判断、理解、计算等功能减退,情绪不稳定等。
小脑症状:表现为走路摇晃、站立不稳等平衡失调。
肌阵挛:表现为肌肉呈快速、突然、短暂、电击样不自主抽动。
锥体束和锥体外系症状
主动活动控制能力下降,出现步态不稳、说话含混、吐字不清、吞咽困难、肌肉不自主抽动等。
肌肉萎缩、双手不自主震颤、肌肉僵硬,被动活动关节时阻力增高等。
面部表情减少、震颤、动作缓慢等。
无动性缄默:表现为对语言、疼痛等外界刺激仅有少量反射性的四肢运动,不言不语,无情绪反应,无自主运动。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顽固、严重、不可逆转的失眠,可伴有幻觉、精神恍惚、梦游样行为。
多汗、不由自主的流泪、流口水、血压升高、体温上升、心动过快、大小便不能自控等。
其他症状
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头痛、眩晕、视力下降、视物成双等。
随病情进展可出现昏迷、呼吸急促等。
并发症
肺部感染
晚期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免疫力低下,肺部容易发生细菌、病毒、真菌感染。
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等。
压疮
晚期患者长期卧床,皮肤组织长期受压,组织缺血,造成损伤。
表现为受压部位发红、发紫、水泡、破溃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
因肢体瘫痪,长期卧床,可引起下肢静脉血栓。
就医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出现快速进展的智力减退、走路步态不稳、肌肉抽动、双手震颤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
感染科
当临床诊断高度怀疑人朊病毒病,或有外源性朊病毒感染可能性时,建议及时到感染科就诊。
急诊科
当患者出现呼吸急促、昏迷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或拨打120。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记录发病原因、症状及持续时间,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走路摇晃、站立不稳等症状?
是否有痴呆、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是否有肌肉出现突然快速地不自主抽动?
是否有肌肉萎缩、吐字不清、吞咽困难等症状?
是否有多汗、发热、血压升高、心动过速等症状?
是否出现视力下降、头痛、眩晕、疲劳、失眠等症状?
上述症状是否快速、进行性加重?
是否有呼吸急促、昏迷等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从事畜牧业、屠宰、兽医、林业等行业,密切接触动物?
是否有食用野味、生肉的习惯?
是不是手术室、病理实验室的工作人员?
是否从事制备脑源性生物制品?
是否为密切接触过本病患者,或从事器官移植、神经外科手术的医务人员?
父母、兄弟姐妹中是否有人确诊过本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头颅CT及核磁、基因检测、脑电图、病理活检、脑脊液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抗凝药物:华法林、利伐沙班。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曾从事畜牧业、屠宰、兽医、林业等行业,密切接触动物。
有食用野味、生肉的习惯。
是手术室、病理实验室的工作人员。
从事制备脑源性生物制品。
密切接触过本病患者,或从事器官移植、神经外科手术的医务人员。
父母、兄弟姐妹中曾有人确诊过本病。
临床表现
症状
有快速进展的智力减退、走路步态不稳、肌肉抽动、双手震颤等症状。
体征
一般检查
查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是否正常。
通过简单问答了解意识状态是否清醒。
通过患者走路,观察姿势和步态是否正常。
观察皮肤黏膜、脊柱及四肢运动是否正常。
精神状态检查
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表行为、谈吐行为判断是否异常。
通过检查患者的记忆力、计算力,了解其认知功能。
肌张力检查
通过抬手、抬腿、行走等动作,判断肌肉力量情况。
触摸患者肌肉的硬度,并屈伸患者的四肢感知其对抗阻力的情况。
共济运动检查
观察患者吃饭、穿衣、系纽扣、写字、站立、行走是否协调。
如患者用食指指向医生的指尖和自己的鼻尖,动作是否准确。
脑脊液检查
检查目的: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是本病的重要诊断依据。
特征表现:可发现14-3-3蛋白、异常朊蛋白等特征性变化。
注意事项
做完穿刺后,要去掉枕头平卧6小时左右,防止因颅内压力改变引起头痛。
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防止穿刺处感染。
头颅核磁检查(MRI)
检查目的:发现脑组织特征性表现,排除脑炎、脑肿瘤等病变,协助诊断。
特征表现
散发型及医源性克-雅病:可见壳核/尾状核异常高信号,或者弥散加权像显示对称性灰质“缎带征”。
变异型克-雅病:弥散加权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显示双侧丘脑枕(后结节)高信号。
注意事项
MRI检查不能将任何金属物品带入检查室。
体内如有假牙、内固定、心脏支架等金属植入物以及起搏器,需提前告知医生,根据具体磁共振机器决定是否能进行检查。
病理检查
检查目的:明确组织学特征,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
特征表现
脑组织发现海绵样状态、广泛的空泡样变。
脑组织、扁桃体组织中存在蛋白酶抗性PrPSc的沉积(淀粉样沉积)。
注意事项
如近期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波立维等,需告知医生,必要时停药。
活检术后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预防伤口感染。
脑电图
目的:协助诊断,对不同类型的疾病有其对应的特征。
特征表现
散发型克-雅病:表现为周期性同步放电改变。
吉斯特曼-施特劳斯综合征:可出现弥漫性慢波,伴典型的周期性每秒1~2次的尖波或棘波。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可在睡眠期间出现梭形波,快速眼运动相异常;在觉醒期间出现进行性扁平背景活动,药物不能诱导出睡眠活动。
注意事项
检查前可能需要停服一些药物,如镇静剂、兴奋剂、抗癫痫药物等,具体听从医生安排。
检查前清洁头部,忌用发胶、头油等。
避免穿尼龙材质的衣服,以免造成静电干扰检查。
基因检测
检查目的:发现PRNP基因突变位点,确诊是否为遗传或家族型人类朊病毒病。
注意事项:适用于疑似患者,其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中曾有人确诊过遗传或家族型人类朊病毒病。
鉴别诊断
阿尔茨海默病
相同点:均有痴呆、言语障碍等症状。
不同点
阿尔茨海默病潜隐起病,早期出现记忆力障碍,病程进展较为缓慢,以智能损害为主,伴有精神及行为改变。
无典型脑电图表现,头颅MRI显示脑萎缩,且双侧海马更为突出,脑脊液中14-3-3蛋白阴性。
病毒性脑炎
相似点:均可快速进展,出现痴呆、精神障碍等。
不同点
病毒性脑炎起病更急,以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
头颅MRI可见颞叶内侧、额叶眶面或基底节区异常信号;脑脊液检查发现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增多;血液及脑脊液病中可检测出相应病毒。
遗传性进行性舞蹈病
相同点:均有痴呆、不自主运动等症状。
不同点
遗传性进行性舞蹈病有典型的家族遗传病史。
以“舞蹈样”运动、精神障碍为特点,基因检测可有明确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
相同点:均有步态不稳、吞咽困难、震颤、情绪不稳等症状。
不同点
血清铜蓝蛋白降低、尿铜排出量增高、肝铜重量>250μg干重以上。
治疗
治疗目的: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尽量维持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治疗原则:以支持治疗,对症药物治疗为主。
一般治疗
严密监护
卧床休息,心电监护,密切监测意识、瞳孔、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
出现昏迷、呼吸困难时及时吸氧,可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
预防并发症
如并发感染,可通过细菌学培养,选用敏感性抗生素,如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
保持皮肤清洁,定时翻身,易受压部位加用气垫或软垫以防发生压疮。
使用长弹力袜、充气压迫装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药物疗法
降低肌张力,改善肌阵挛:如氯硝西泮、巴氯芬、替扎尼定等。
改善认知功能:如茴拉西坦胶囊、尼麦西林等。
改善精神症状:地西泮、劳拉西泮、艾司唑仑等。
预后
治愈情况
本病总体预后极差,死亡率100%,平均生存时间7个月,不同类型的生存期存在少量差异。
危害性
本病症状进展迅速,可在数周至数月内快速进展到重度痴呆、缄默,最终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本病无特殊饮食禁忌,以均衡饮食,保证营养,易消化为主。
高蛋白、高热量且易消化的食物,如奶酪、鸡蛋、瘦肉等。
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的果蔬,如猕猴桃、草莓、芹菜等。
食物宜软烂易消化,如鸡蛋羹、面条汤。
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可通过鼻饲、胃造瘘的方式进食。
生活管理
患者的一般性分泌物或排泄物,如泪液、唾液、痰液、尿液、粪便几乎没有感染性。
正常社交或常规护理不会对照顾者构成风险。
患者应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且专人专用,如沾染了患者的血液,应焚烧处理。
长期卧床的患者,家属需及时辅助翻身,避免褥疮发生。
有肌阵挛的患者,有发生坠床风险,要加强床旁保护,必要时适当使用约束带。
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和认知障碍,家属应及时了解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稳定患者情绪,配合治疗。
病情监测及复诊
监测认知功能、肢体运动、精神意识状态。
监测体温、呼吸、骶尾部皮肤、下肢腿围等变化,避免发生感染、压疮、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遵医嘱定期复查,一般3个月需要复查一次,以便了解病情变化。
预防
提高预防意识,做好职业防护。
从事畜牧业、屠宰、兽医、林业等行业,密切接触动物者。
手术室、病理实验室的工作人员。
脑源性生物制品的工作人员。
从事器官移植、神经外科手术的医务人员。
不食用野味,不食生肉。
父母、兄弟姐妹中曾有人确诊过本病者,积极做好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