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肺炎
概述
泛指感染范围小、无症状或症状轻、病程较短的肺炎
可由多种病原体感染引起,以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见
多数可以痊愈,少数发展为重症
部分具有传染性
定义
轻度肺炎是一种通俗说法,多指炎症病灶范围小,且无症状或者症状较轻的肺炎。
轻度肺炎由病原体感染引起,通常所说的肺炎不包括理化因素所致的肺炎。
轻度肺炎并非一成不变,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中重度肺炎的早期表现,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发展为重度肺炎。
分类
根据感染的病原体分类
大多数常见病原体可导致轻度肺炎,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感染更多见。
细菌性肺炎:由常见的细菌引起,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病毒性肺炎:由病毒引起的肺炎,如流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非典型病原体所致肺炎:由支原体、衣原体等引起。
肺真菌病:由真菌引起的肺炎,如念珠菌属、曲霉属、隐球菌属等。
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如立克次体(如Q热立克次体)、弓形体(如鼠弓形体)、寄生虫(如肺包虫、肺吸虫、肺血吸虫)等。
根据患病场所分类
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在医院外发生的肺炎;或者在院外被病原体感染并处于潜伏期,入院之后再发病的肺炎。
医院获得性肺炎:入院时不存在、也未处于病原感染的潜伏期,于入院48小时后新发生的肺炎,也包括在医院内获得感染而于出院后48小时内发生的肺炎。
发病情况
目前并没有轻度肺炎的诊断,所以也没有具体发病率统计数据。
病因
致病原因
病原体种类
轻度肺炎由病原体感染引起。
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真菌、非典型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寄生虫及其他病原体等。
病原体入侵肺部途径
可以通过空气吸入、血行性播散、临近感染部位的蔓延、上呼吸道定植菌误吸等途径进入肺部,并在肺部繁殖。
易感人群
各人群都可出现轻度肺炎。无基础疾病的成年人发生肺炎,更可能表现为轻度肺炎,而儿童和老年人更易发展为重度肺炎。
诱发因素
日常中,引起轻度肺炎的诱发因素有以下几种。
受凉。
淋雨。
劳累。
上呼吸道感染。
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呼吸系统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主要包括上呼吸道对空气滤过、加温、湿化及咳嗽反射、呼吸道纤毛的摆动、肺巨噬细胞的吞噬调理作用,加上机体的免疫功能,共同保护支气管及肺。
当一定数量且具有致病力的病原体通过吸入、血液传播、邻近部位蔓延等方式到达支气管远端或肺组织,克服了机体上述的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后,进行繁殖,就可以产生肺炎。
若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原体毒力较弱,可使肺炎局限化,表现为轻度肺炎。
症状
大多数轻度肺炎表现为无症状或低热、轻微咳嗽,且持续时间短,主要与致病的病原体种类、患者的自身抵抗力等因素有关。
主要症状
咳嗽
多表现为阵发性干咳。
持续时间不定,大多数持续数天,少数可持续超过1个月。
咳痰
极少数患者有咳痰症状。
若有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痰,不带血丝。
发热
多为低热,腋温一般不超过39℃。
有时可见体温超过39℃,但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3天。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有时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而轻度肺炎一般不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嗜睡、昏迷等症状。
并发症
就医
就医科室
呼吸内科
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时,可至呼吸内科门诊就诊。
急诊科
轻度肺炎一般不出现严重症状,但若为儿童、高龄或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当出现高热、惊厥、呼吸困难等症状时,表示病情加重,建议立即于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中心。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避免穿含有金属材质如拉链、金属内衣扣等的衣物,以免影响胸片或胸部CT的检查。
处于孕期或准备怀孕的患者,做检查前应告知医生。
出现症状后,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或抗生素,以免影响医生对病情的评估。
若出现发热,可先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如温水擦拭身体、额头冷敷等。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咳嗽?什么时候出现的?
咳嗽是否有痰?痰是什么颜色,有无气味,量多少,有无痰中带血丝?
是否有发热?发热多久了,体温最高多少度,体温是否会自行下降?
出现症状前是否受凉、劳累,是否去过某些特定地方,或接触某些特定病人,有无鼻塞、流涕、咽痛等症状?
有无盗汗(入睡后汗出异常,醒来后汗出停止)、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或其他不适?
睡眠、饮食情况如何?近期体重有无减轻?
病史清单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的症状,治疗情况如何?
最近是否与发热、咳嗽的人有过接触?
平时有无服用激素类或免疫抑制剂、放化疗等治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胸部X光、胸部CT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近期与咳嗽、发热患者有过接触,尤其是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导致的肺炎患者,如新冠肺炎患者。
长期处于密闭、人员聚集的室内场所。
最近有受凉、劳累,经常熬夜等。
近期出现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表现
症状
可无症状,或有咳嗽、发热、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
体征
视诊:观察口咽部、鼻咽部情况,查看是否有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等。
听诊:肺部听诊可听到少量湿性啰音,也可未发现异常。
实验室检查
炎性指标:如C-反应蛋白、血沉、白介素、降钙素原等,升高可提示感染,但影响因素较多,需多个指标综合考虑。
血清生化:目的在于了解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等情况。
病原学检查:包括抗原及抗体检查、痰涂片镜检、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等,目的在于明确感染的具体病原体,及行药敏试验寻找可以使用的抗生素。
影像学检查
胸片:可以初步观察肺部感染的情况,判断炎性病灶的大小及部位,但对于微小病灶的发现率较CT低。
胸部CT平扫检查:能够发现肺部微小的感染病灶,同时对于支气管的观察好于X片。
诊断标准
目前临床上没有轻度肺炎的诊断,所以缺乏明确的标准,一般符合病变范围局限、症状轻、病程短特点的肺炎,可通俗认为是轻度肺炎。
鉴别诊断
轻度肺炎的病因很多,首先需要进行病因鉴别,同时也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例如上呼吸道感染。
不同病原体所致轻度肺炎的鉴别
由于轻度肺炎临床表现较轻,很难判断具体是哪类病原体感染,因此需要依据病原学检查进行鉴别,便于指导后续用药。
上呼吸感染
两者均可以出现咳嗽、发热、咽痛等症状,但上呼吸感染症状更加局限。
主要鉴别依据在于上呼吸道感染影像学检查提示肺部正常,无炎性改变。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或消除症状,减轻或清除肺部炎症,预防发展为重症肺炎。
治疗原则:前期大多数采用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明确病原体后,可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
一般治疗
佩戴口罩
饮食
加强营养,多进食优质蛋白食物,如鸡肉、牛奶,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发热患者可适当多饮温水。
运动
能够耐受运动者,可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等,而不要长期卧床。
吸氧
合并有肺部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支支气管炎者,出现轻度肺炎时,可适当吸氧。
物理降温
当出现低热时,可采用冷毛巾敷额头、温水擦浴等方式降温。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轻症肺炎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中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治疗关键。
解热镇痛药
发热且物理降温无效的患者,若体温高于38.5℃,可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镇咳药
祛痰药
抗感染药物
抗感染治疗是病原体导致的肺炎治疗的重要措施,前期大多数采用经验性治疗,一旦明确病原体后,可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其他治疗
轻度肺炎一般以药物治疗即可控制病情,若某些患者因自身合并其他疾病需要使用其他治疗方式,需要医生根据病情进行具体判断。
预后
治愈情况
未治疗
少数轻度肺炎可自愈,也可逐渐加重,甚至危害生命安全。
经过治疗
轻度肺炎部分可自愈,大多数经过治疗后恢复正常,少数可发展为重度肺炎,甚至危害生命安全。
预后因素
以下因素会使预后不良。
高龄或者幼龄:如65岁以上及5岁以下。
合并基础疾病:如有慢阻肺、支气管扩张、慢性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长期卧床。
危害性
轻度肺炎症状轻,但咳嗽、发热、咽痛、乏力等症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
部分轻度肺炎具有一定传染性,如轻度流感肺炎、新冠肺炎等。
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效果欠佳时,可进一步发展成重症肺炎,有可能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发病期间,尽量避免与老人、儿童、孕妇等接触。
外出时佩戴口罩,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洗手,定期清扫卫生、消毒。
避免受凉、淋雨等。
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每天不低于8小时,避免熬夜。
按时服药,按疗程用药,不可私自停药或换药。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有加重,及时至医院就诊。
饮食管理
加强营养,多进食优质蛋白食物,如鸡肉、牛奶,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病情监测
发热患者可定时测量体温,若出现发热但低于38.5℃,可采用物理降温,若持续发热,应该再次就诊。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可使用血氧仪监测血氧饱和度,若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5%,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
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常规监测血压、血糖。
随诊复查
轻度肺炎症状消失或好转后,可在一周左右复查胸片或胸部CT,了解肺部炎症变化情况,因为肺部炎症的消退有时候会晚于症状消失时间。
若再次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诊,可能需要检查血常规、胸片或胸部CT等。
对于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肺炎的同时,需加强基础疾病的诊治,出现其他病情变化时,建议及时至相关专科就诊,若病情稳定,建议按医生意见定期复查。
预防
下列预防措施不能杜绝发病,但可以降低发生轻症肺炎的风险。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的习惯。
适当体育锻炼,提升自身抵抗力。
戒烟,避免熬夜,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增添衣物,避免淋雨。
疫苗接种
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是预防老年人罹患肺炎链球菌肺炎最经济有效的手段,适合于2周岁以上的易感人群,一般采用1剂次免疫程序,如需复种,间隔时间应大于5年。
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主要用于儿童接种,尤其是6周~5岁,根据不同年龄,接种剂次有所差别。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已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展,可有效降低重症率。
疫苗接种之前,应仔细询问医师相关禁忌证,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确保安全后再接种。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