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偶发室性早搏
概述
偶发室性早搏是指每分钟发生频率不足6次室性期前收缩
部分无症状,偶有表现为心悸、心跳"停跳"感
病因有心脏疾病、药物因素、紧张焦虑等
主要有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病情持续进展可使用药物治疗、导管射频消融等治疗
定义
室性早搏又称室性期前收缩,是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是指发作早于基础心律提前出现的室性冲动。
偶发室性早搏是指室性早搏每分钟发生频率不足6次。
分型
功能性偶发室性早搏
患者心脏无器质性病变,由药物或精神因素导致。
器质性偶发室性早搏
患者心脏本身有病变,或行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因心脏本身疾病因素影响心室跳动节律出现频繁发作室性期前收缩。
发病情况
室性早搏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正常人与各种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
偶发室性早搏发病率及患病率暂无数据统计。
病因
致病原因
生理因素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疲劳、过量饮酒或喝浓茶等可能引起偶发室性早搏。
部分正常无疾病人群也可能发生偶发室性早搏。
疾病因素
如冠心病、急性心肌缺血、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引起的心室扩张或肥厚、高血压性心室肥厚、先天性心脏病外科修补术后均可诱发偶发室性早搏。
各种基础疾病引起心力衰竭后可诱发偶发室性早搏。
严重电解质紊乱(如低镁、低钾等)也可诱发偶发室性早搏。
药物因素
洋地黄、奎尼丁、拟交感神经类药物(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环丙烷麻醉药等药物作用,可导致偶发室性早搏。
症状
主要症状
大部分偶发室性早搏患者没有任何症状。
部分偶发室性早搏患者表现为心悸、心跳"停跳"感,类似电梯快速升降的失重感,或心脏突然有力的搏动感。
病情进一步进展,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胸闷等症状
合并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长时间偶发室性早搏未经控制病情进展可产生心绞痛。
体征
大部分患者可无相关体征。
部分患者听诊时,室性期前收缩之第二心音强度减弱,仅能听到第一心音,其后出现较长的停歇。
部分患者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并发症
低血压
病情进展,长时间室性早搏可以导致血压下降,出现头晕、汗出甚至晕厥的情况。
心室颤动
当偶发室性早搏转为频发室性早搏可能导致心室颤动的发生,发生心室颤动时,患者会先感觉严重的心悸,在数分钟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心跳停止。
就医
就医科室
心血管内科
常规体检发现心电图结果有异常,平时生活中经常出现心慌、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任何不适症状,建议到心血管内科及时就诊。
急诊科
突发严重心悸、胸闷、胸痛等情况,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出现休克、意识丧失、昏迷等,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往医院抢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偶发室性早搏患者大多数无明显症状,检查时可未发现心电图异常,部分出现心悸、心跳"停跳"感,可随时记录身体出现相关症状前的诱发因素,方便医生诊断。
心悸、胸闷等症状发病后症状可自行消失,就诊时可能已无明显临床症状,需告知医生详细病史。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心悸、胸闷、心脏“停跳感”和“突动感”发作时有无发作的诱因、持续的时间、缓解的方式等?
发病时身体哪些部位不适,有无头晕、心悸、呼吸困难、胸痛、胸闷、水肿、晕厥等状况?
病史清单
是否有心脏病病史?
近期是否经常熬夜、过度劳累,有没有大量饮用浓茶、咖啡等情况?
近期有没有情绪波动较大,有严重焦虑、烦躁等情况?
有无到其他医院或诊所就诊,做过哪些检查,服用了什么药物,病情有无好转?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化验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凝血、心肌损伤标志物、脑钠肽、甲状腺功能测定等)
心电图(包括常规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
超声心动图
冠状动脉造影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降压药,例如硝苯地平卡托普利厄贝沙坦等。
调脂药,例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
抗血小板药物,例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抗凝药,例如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高血压病史。
冠心病病史。
心肌病病史。
家族遗传性心脏病病史。
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
心脏射频消融手术史。
临床表现
症状
偶发室性早搏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部分偶发室性早搏患者表现为心悸、心跳"停跳"感,类似电梯快速升降的失重感,或心脏突然有力的搏动感,严重者可伴有头晕、乏力、胸闷等症状。
合并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长时间室性早搏可产生心绞痛。
体征
部分患者可无相关体征。
部分患者发作时听诊,可闻及室性期前收缩之第二心音强度减弱,仅能听到第一心音,其后出现较长的停歇。
部分患者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电解质,了解有无低镁、低钾等电解质紊乱情况,判断引起偶发室性早搏的原因。
心肌损伤标志物,作用是明确有无心脏损伤。
B型脑钠肽,作用是判断有没有出现心功能降低,或者心力衰竭
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偶发室性早搏患者部分会出现心电图改变。
本检查作用是协助诊断、评估病情。
超声心动图
作用是判断心脏结构和功能是否存在异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且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的检查。
鉴别诊断
神经官能症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会出现心悸、心慌、胸闷等表现,但实验室及影像学相关检查无异常,故可鉴别。
抑郁焦虑
部分抑郁、焦虑患者可能出现躯体功能障碍,表现为心悸、心慌、胸闷等频发室性早搏表现,该部分患者实验室及影像学相关检查无异常,抑郁、焦虑评估异常,故可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无症状偶发室性早搏不需要特殊治疗,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应首先治疗原发疾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一般治疗
一般情况下,无症状的功能性偶发室性早搏不需要治疗。
对于严重精神紧张焦虑的功能性偶发室性早搏患者,可考虑使用抗焦虑药物,缓解症状。
上述治疗无效,偶发室性早搏症状明显影响生活的患者,可遵医嘱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药物治疗
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等。
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䓬等。
I类抗心律失常药,如利多卡因,美西律。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积极纠正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等情况,积极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缺血、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原发基础疾病。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若患者症状明显,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且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可考虑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较高。
预后
治愈情况
偶发室性早搏的预后决定于基础心脏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全身情况,但一般来说偶发室性早搏预后较好,一般不影响人群正常生活。
大多数偶发室性早搏患者通过改善生活习惯、改善饮食、坚持服药等方式,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保证生活质量,预后较好。
难以控制的偶发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术可使部分室性早搏患者获得根治,极大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原则为低盐低脂饮食。
可以多吃绿色蔬菜及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竹笋类,根茎类;多食用新鲜水果、和含钾食物,如香蕉、菠萝等。
蛋白质摄入应以鸡肉、鱼肉、牛肉为主,少吃肥肉、动物内脏等。
不宜过饱食,避免暴饮暴食。
减少糖类摄入,不宜食用辛辣、油腻食物、油炸类食物。
生活习惯管理
戒烟、戒酒。
保证合理的睡眠时间。
肥胖人群应进行适当的和有规律的运动,科学减重。正常体重的人群也需定期运动控制体重。
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但避免做剧烈的运动。
心情管理
积极调整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压力过大、情绪紧张,张弛有度。
随诊复查
随诊复查的重要性
定期随诊复查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复诊的时间
遵医嘱定期复诊,日常如果出现心慌、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头晕等症状时,建议立即就诊。
复诊时需要做的检查
化验项目(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物、脑钠肽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等。
预防
低盐、低脂饮食,戒烟、戒酒,避免吸入二手烟,适当放松避免精神紧张,加强身体锻炼,控制体重。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潜在疾病或危险因素。
对于已存在心脏疾病的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坚持服用药物治疗,定期随访。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