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
概述
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膜及脊膜化脓性感染
常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瘀斑
脑膜炎奈瑟菌感染所致
以药物治疗为主
定义
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是由脑膜炎球菌(也称脑膜炎奈瑟菌)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又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脑膜炎奈瑟菌通常寄居于健康人鼻咽腔,90%不发病,仅1%~2%的人经血流或淋巴达到脊髓膜出现典型流脑表现。
主要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瘀斑、颈部僵硬等。
分型分类
普通型:最常见,占全部患者的90%。
爆发型:起病急、进展快,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轻型:病变轻微。
慢性型:不多见,多见于成年患者,病情较轻。
发病情况
本病在我国散发,2015~2019年全国报告流脑540例,平均每年每1000万人中有不到1人发病。
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多见,尤其是6个月-2岁婴幼儿,多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发病率高。
病因
致病原因
脑膜炎奈瑟菌通过呼吸道侵入,形成感染灶,并通过血液、血脑屏障到达脑膜。
通过邻近组织器官感染,如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等,扩散波及脑膜。
诱发因素
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乳突炎、头部外伤或近期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免疫能力低下或缺陷者,对细菌抵抗力差,易诱发此病。
传播过程
传染源:本病患者和未发病的带菌者。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为主,婴幼儿还存在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以下人群更容易发病。
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或免疫缺陷者,如有糖尿病、恶性肿瘤病史、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使用免疫药物或有脾切除手术史。
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如家属、医务人员。
5岁以下儿童,尤其多见于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
近期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者。
发病机制
脑膜炎奈瑟菌寄居在鼻咽部,人体免疫力降低或细菌毒力较强时,病菌从鼻咽部黏膜进入血液并生长繁殖,引起脑实质发生炎症、变性、坏死,破坏血脑屏障。
脑膜炎奈瑟菌可生成大量毒素,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引起神经细胞损伤。
症状
主要症状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出现咳嗽、咳痰、咽部疼痛、四肢乏力等。
败血症症状
出现寒战、高热、头痛、全身乏力、神志淡漠、皮肤黏膜片状出血。
婴幼儿出现啼哭吵闹、烦躁不安、惊厥等。
颅内感染症状
出现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惊厥等。
婴幼儿出现高热、拒食、吐奶、惊厥、咳嗽、腹泻等。
休克症状
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呼吸急促、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意识障碍、少尿、昏迷等。
脑膜刺激征症状
出现颈部僵直及活动受限、下颌不能贴近胸部等。
新生儿、老年人或昏迷者常不明显。
颅内压增高症状
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昏睡或昏迷等。
婴幼儿可表现为躁动、尖叫、哭闹、囟门隆起等。
并发症
全身感染
脑膜炎奈瑟菌感染还可波及呼吸系统、角膜、耳、泌尿系、关节、心脏等组织器官的感染。
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耳朵疼痛、听力下降、眼睛疼痛、视物模糊、排尿困难、关节疼痛、胸闷、胸痛等。
脑炎、脑神经损伤
引起脑实质、脑神经感染,出现神经功能损害。
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重影、耳聋、不能言语、癫痫等。
脑积水
随病情进展,局部组织粘连,引起脑脊液吸收及循环障碍,导致脑积水
婴幼儿可表现为头颅过大、与躯干身长比例不协调、斜视等。
就医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出现剧烈头痛、恶心、频繁呕吐、烦躁不安、神志淡漠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出现惊厥、抽搐、昏迷、四肢发冷等症状时,建议尽快或拨打120急救电话或到急诊科就诊。
儿科
婴幼儿出现高热、拒食、吐奶、烦躁,吵闹、惊厥、腹泻、咳嗽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
感染科
出现高热、寒战、全身乏力、皮肤瘀点、瘀斑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要佩戴口罩,避免到人群聚集区。
若出现高热,可在就医等待期间采取物理降温,如温毛巾擦拭颈部、腋窝处皮肤,并记录体温变化。
不建议就医前自行应用退烧药,以免加重症状或掩盖病情。
若患者意识丧失,将其头偏向一侧,应及时清理患者口腔异物,以防窒息。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头痛等?发热的次数、温度?
是否有恶心、呕吐?呕吐的次数及颜色?
是否有皮肤出血点?出现部位、大小?
是否出现颈部僵直及活动受限?出现的时间?
是否出现烦躁不安、惊厥、意识不清、昏迷等?
病史清单
是否有糖尿病、恶性肿瘤病史?
是否患有免疫缺陷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脾切除手术史?
是否接种过脑膜炎球菌疫苗
是否与患者或类似症状者有过亲密接触?
近期是否到过人群密集处?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凝常规、血生化、尿常规检查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
其他检查:脑脊液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感染药物:头孢曲松钠、头孢克肟、青霉素等。
其他:阿司匹林、布洛芬、地西泮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曾密切接触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患者。
未进行过免疫接种者。
有糖尿病、HIV病毒感染史、恶性肿瘤病史。
有免疫抑制剂使用史。
头部外伤或近期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
临床表现
症状
突起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有点、片状出血点、意识障碍、抽搐、昏迷等。
婴幼儿常表现为高热、拒食、吐奶、惊厥、啼哭吵闹等。
体征
生命体征:检查血压、心率、脉搏、瞳孔、呼吸、皮肤、尿量和精神状态。
运动功能检查:观察是否能完成抬手、坐起、站立、行走等动作,是否需要辅助。
观察仰卧位屈曲颈部时是否出现颈部僵硬或屈髋时伸直膝关节的角度是否到位。本病可出现屈颈时僵硬,膝关节伸展角度不足135°。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检查目的: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等,明确感染的类型。
检查结果: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脑脊液检查
检查目的:对于判断是否存在颅内感染以及病原体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检查结果
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混浊或呈脓样,细胞数明显增加,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显著增高,含糖量降低,氯化物降低。
脑脊液涂片染色可见脑膜炎奈瑟菌。
注意事项
一旦穿刺针进入体内后,不能咳嗽和移动身体。
做完穿刺后,要去掉枕头平卧,防止因颅内压力改变引起头痛。
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防止穿刺处感染。
细菌学检查
检查目的:有助于明确病因,指导后续治疗用药。
检查结果
皮肤涂片检查:用针尖刺破皮肤瘀点,挤出少许血液及组织液。
其它检验标本包括脑脊液、血液。
注意事项
须在应用抗菌药物前多次采集标本。
检查后局部皮肤注意覆盖无菌纱布,避免伤口感染。
头颅CT、头颅核磁共振检查(MRI)
检查目的:可发现脑膜炎症反应、脑水肿、脑室扩大等改变。
检查结果:可出现脑沟、脑池、脑裂,尤其是脑基底池的密度增高或闭塞。
注意事项
MRI诊断脑膜炎的价值高于CT。
CT有一定辐射量,儿童、孕妇不适合。
有金属假牙、体内有金属植入者,如心脏支架等,需告知放射科医生,根据具体磁共振机器决定是否能行MRI检查。
鉴别诊断
结核性脑膜炎
相似点:出现发热、剧烈头痛、呕吐、意识不清等表现。
不同点
结核性脑膜炎大多数有结核病患者接触史,起病多较缓慢,常先有1~2周全身不适的前驱症状,午后低热等。
眼底检查可发现有脉络膜粟粒结节,脑脊液检查、结核分枝杆菌抗原检测及头颅MRI等检查有助于鉴别。
流行性乙型脑炎
相似点: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等表现。
不同点
流行性乙型脑炎儿童多见,多发见于夏秋季,经蚊传播,无皮肤黏膜瘀点。
该病脑脊液澄清,白细胞数上升较少,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含量正常或稍高。
免疫血清学检查显示血液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相似点:短期内有高热、惊厥、昏迷等症状。
不同点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儿童多见,发病季节在夏秋季。
皮肤出血点,脑脊液检查正常,通过粪便细菌培养确诊。
病毒性脑炎
相似点:出现发热、头痛、呕吐、食欲减退等表现。
不同点
病毒性脑炎多发见于夏秋季。
该病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增高,白细胞数正常,蛋白质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
治疗
治疗目的:积极控制病情发展、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减低死亡率。
治疗原则:早诊断、早治疗,一旦诊断成立,患者应立即作呼吸道隔离,以避免感染播散。
呼吸道隔离
一旦发现患者应及时进行呼吸道隔离及治疗。
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日,一般不少于病后7日。
对接触患者的人员进行医学观察7日。
对健康带菌者或疑似患者均应给予足量磺胺类药物(磺胺嘧啶、磺胺甲噁唑)治疗,疗程是5日。
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密切监测意识、瞳孔、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
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流通。
呕吐者暂停进食、饮水。
吞咽障碍时可经鼻饲管或静脉输液途径进行营养支持
发热时采取物理降温,可用温毛巾擦拭颈部、腋窝处皮肤。
保持皮肤清洁及经常改换体位及拍背,以防止褥疮和呼吸道感染。
出现昏迷、呼吸困难时及时吸氧,可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根据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抗感染治疗
治疗目的:控制感染、杀灭病原菌。
常用药物:头孢曲松、青霉素G、氯霉素氨苄西林、氟喹诺酮、美罗培南。
注意事项
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查血象、肝肾功能,出现皮肤瘙痒、皮疹等过敏反应时应停药。
通常开始抗生素治疗后24~36小时内会复查脑脊液,以评价治疗效果。
脑水肿治疗
用药目的: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和呼吸衰竭。
常用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注意事项:在用药期间需要监测尿量、电解质,避免出现低钠血症、肾功能损伤等。
其他对症治疗
发热、头痛者可给予非甾体抗炎药物辅助退热,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癫痫发作者可使用地西泮、水合氯醛等抗癫痫药物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整体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达8%~15%,幸存者中有10%~20%留有严重后遗症。
本病预后与类型关系密切,普通型、轻型患者经规范治疗和科学护理大多数预后较好。
暴发型流脑如果抢救不及时,会在24小时内危及生命,死亡率可高达50%。
预后因素
暴发型患者病情凶险,预后较差。
在本病流行高峰时患者预后较差。
2岁以下婴幼儿及高龄患者预后较差。
有反复惊厥、持续昏迷者预后较差。
治疗较晚或治疗不彻底者预后不良。
危害性
部分暴发型患者可短期内死亡。
部分患者可遗留后遗症,如耳聋、癫痫、智力和性格发生改变,影响生活质量,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
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可引起胃肠道不适、肝功能损伤等。
本病有一定的传染性,可感染他人患病。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以清淡为主,少食辛辣刺激食物。
合理搭配饮食,保证营养均衡。
多吃富含组纤维的食物,以预防便秘。
如有恶心、呕吐症状,可少食多餐易消化食物。
生活管理
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劳累等。
出院后应坚持家庭康复训练,坚持适度锻炼身体。
要经常帮助长期卧床的患者更换体位,避免皮肤长时间受压。
感觉障碍的患者洗澡时,不要用过热的水,不要用力搓洗或摩擦皮肤,以防损伤。
心理支持
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及时释放压力,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家属也要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耐心倾听,多和患者进行交流互动。
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
病情监测
监测癫痫发作、头痛、肢体运动及感觉等功能恢复情况,以了解病情变化。
预防
勤洗手,流行病季节避免到人员密集场所,公共场合佩戴口罩。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免疫力。
及时治疗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等疾病。
可根据个人身体健康情况,进行疫苗接种。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