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埋线减肥
概述
通过特殊针具将可吸收线埋入人体相应穴位,以达到减重降脂目的的治疗方法
术后适当休息后可恢复正常活动
术后1~2天内需清淡饮食
定义
埋线减肥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传统针灸方式结合现代医疗技术,将可吸收线借助特殊针具埋入人体相应穴位,在局部产生持久而温和的物理化学刺激,以疏通经络、调和脏腑气血、平衡阴阳,达到减重效应的一种疗法。
疗效和安全性
适宜人群
针灸可通刺激机体特定穴位调节肥胖患者的糖脂代谢、神经-内分泌系统、胃肠消化功能、肠道菌群等起到减肥的作用。
穴位埋线作为针灸的改良与延伸,临床中对于单纯性肥胖、肥胖合并胰岛素抵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围绝经期肥胖等患者均可应用。
治疗效果
穴位埋线一般间隔时间7~21天,大多数患者埋线1~2次即可初见成效,坚持治疗3~6个月通常可以达到较明显减肥的效果,且不易反弹。
安全性
埋线减肥操作简单,作用持久,不易反弹,不良反应轻微。其不良反应主要有疼痛、低热、硬结、血肿淤青、溢线、过敏和感染等。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埋线疗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埋线针具及埋藏线的不断改进,至今该项技术已发展成熟,适用范围广泛。埋线减肥具有安全、简便、省时、作用持久的特点,是一种绿色减肥疗法,可在正规医疗场所由专业医生操作。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进行这项操作的单次单穴费用通常在40~80元不等,包括治疗费、材料费等。
根据肥胖病因、肥胖程度、脏腑辨证等的不同,选穴亦有不同,通常每次约10~20个穴位。此外,根据操作医生职称、医院等级、耗材种类不同,费用会有所差别。各地医保报销政策、就诊医院级别等不同,以及门诊与住院报销的比例也不同,均会导致治疗费用存在差异。
医院科室选择
通常情况下,各级中医院及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多个科室均可做这项治疗,西医院的中医科、针灸科也能进行该操作。这项治疗在门诊即可进行。
古籍记载
穴位埋线是一种新兴的穴位刺激疗法,是针灸疗法的延伸和发展,留针理论是其理论基础之一,因此以下引用了留针理论的相关古籍记载。
《素问·离合真邪论篇》曰:“静以久留,无令邪布……以得气为故。”
《素问·针解》云:“刺实须其须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灵枢·终始篇》云:“久病者,邪气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
《针灸大成》:“病滞则久留针。。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埋线减肥疗法能良性调节糖脂代谢、神经-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提高瘦素水平及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具有控制食欲、增强患者机体营养代谢、加快脂肪分解速度、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
应用范围
适宜情况
单纯由遗传因素及生活行为因素所致的原发性肥胖者。
围绝经期肥胖女性。
肥胖并有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多囊卵巢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等。
日常工作及生活忙碌,或需要长期出差的肥胖患者,不方便每天来院进行针灸治疗,可以进行穴位埋线代替针灸治疗。
不宜情况
患者在饥饿、疲劳、醉酒、精神紧张等情况下禁止穴位埋线,以免出现晕针。
体弱、虚证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者不宜采用此操作。
皮肤局部有皮肤病、炎症或溃疡、破损处禁止埋线。
埋线部位不宜妨碍机体的正常功能和活动,禁止埋线入关节腔、内脏、脊髓、大血管等。
生理期、妊娠期、哺乳期禁止使用埋线疗法。
过敏体质和瘢痕体质者不宜进行此操作。
特殊穴位禁止穴位埋线,如神阙、乳中穴。
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严重糖尿病应慎重使用本法。
糖尿病及其他各种疾病引起皮肤和皮下组织吸收和修复功能障碍者不应使用此法。
配合治疗
雷火灸
穴位埋线联合雷火灸,是将长为10厘米的雷火灸条点燃后置于特制艾灸盒中,在灸盒顶部盖一条毛巾,将灸盒置于患者对应的穴位3~5厘米处雷火灸,每个穴位每次雷火灸30分钟,具有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之效,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
针刺
穴位埋线联合针刺,是指在埋线治疗中或治疗后,线体吸收的同时辨证取穴进行针刺治疗,可增强经络气血的传导。
拔罐
可在埋线治疗后第4天起加用拔罐疗法,腹部选取天枢、中脘、大横穴,再加局部脂肪肥厚处,背部沿督脉和膀胱经,交替进行,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温阳化湿的作用。
治疗前
医生向患者推荐埋线减肥疗法时,需与患者讲解埋线减肥的优势、埋线操作的疼痛问题、安全性问题及术中配合和术后注意事项等,做好思想工作,建立治疗信心,使患者充分理解并接受埋线减肥疗法。对于四肢针感较为明显的部位,操作前应做好解释工作,安抚患者情绪。
治疗前检查
埋线减肥属于针灸科的特色治疗之一,这项治疗前一般不需要特殊检查,但对诊室、器具等消毒要求较严格,建议需要接受此项治疗的患者务必到正规医院,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治疗。
治疗前准备
调整正在接受的药物
如果正在使用的药物影响到凝血功能,往往需要调整或者停用,但具体要遵循医嘱。
合理安排饮食、日常活动
患者在过饥过饱、疲劳、醉酒、精神紧张等情况下不宜进行埋线操作,术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活动,因此,需合理安排饮食、作息及其他活动的时间。治疗后24小时内伤口不宜沾水,应保持清洁、干燥。
衣着配饰要求
患者来就诊时应尽量穿着宽松的衣服,以便充分暴露施术部位。腕踝部埋线治疗需注意提前取下配饰,达到不影响埋线操作的要求。
治疗前准备
患者在治疗前应清洁全身,然后术前由医生或助手进行严格消毒,以防止感染。
病情告知
医生应详细向患者或家属说明埋线的治疗作用、埋线操作的疼痛问题、操作风险及术中配合和术后注意事项等,做好思想工作,建立治疗信心,使患者充分理解并接受埋线减肥疗法。
治疗过程
治疗过程
埋线针具及线体选择
目前临床中埋线针具多选用套管针,相对于采用缝合针穿透埋线和手术刀切开埋线,套管针埋线法能明显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埋线后感染机会,具有简便易行、安全性高、创面小、不良反应轻微的优点。根据管径的不同,管埋线针常用的规格为6#、7#、8#、9#等。
穴位埋线所用线体以医用可吸收性外科缝线为主,主要为高分子聚合线体如聚乙丙交酯(PGLA)、聚乙交酯(PGA)、聚丙交酯(PLA)、聚对二氧环己酮(PDS),已逐渐取代了羊肠线,具有良好的韧性及相容性,致敏反应小。
埋线粗细及埋线深度
线体的常用规格主要有0#、2-0#、3-0#、4-0#。研究显示,穴位埋线的减肥效应与线体粗细具有相关性,2-0号线体较4-0线体刺激量更强,减肥效果更好。
临床中可根据患者肥胖程度、脏腑寒热虚实、操作部位等因素调整埋线深浅,多为皮下0.8~1.5寸、皮下脂肪层或肌层、皮下15~20毫米。四肢及背部肌肉较为丰厚,埋线深度多集中在肌肉层;肥胖者腹部脂肪较多,腹部的埋线深度多集中在脂肪层。
治疗周期及疗程
现有临床研究中,埋线治疗周期及疗程尚未统一,埋线间隔时间在7~21天不等,疗程多为3~6个月。可吸收线在人体肌肉丰厚穴位的刺激量可维持在14天左右,在保证疗效、减少局部硬结的情况下,治疗周期以14天为宜。
穴位选取
肥胖的发病责之于脾肾,尤以脾胃为主。取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常选用天枢、大横、中脘、丰隆、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胃肠实热配曲池、内庭、上巨虚等。
脾虚湿阻配脾俞、阴陵泉、水分等。
肝气郁结配肝俞、太冲、期门、膻中等。
脾肾阳虚配脾俞、肾俞、命门、太溪等。
伴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在主穴基础上配用肾俞、脾俞、肝俞、子宫、带脉等穴。
围绝经期肥胖者在主穴基础上可配用肝俞、肾俞、子宫、曲泉、太冲等穴。
夹脊穴靠近脊神经后支,神经分布丰富,与脏腑关系密切,可通过调节周围脊神经进而调控对应脏腑,如第9、11、12胸椎和第1、2腰椎节段。
操作过程
术前准备
患者依据医者要求保持安静、放松状态,并采取合适体位,如坐卧位、仰卧位或俯卧位。
根据操作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种类和型号的一次性无菌埋线针。
所选针具外包装无破损,针身光滑,无弯曲,针尖锐利、无倒钩。
消毒
充分暴露施术部位,局部及周围皮肤使用碘伏由中心向外环行多次消毒,防止感染。
也可采用2%碘酒擦拭,再用75%乙醇脱碘的方法。
医生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流水冲净,再用75%乙醇或0.5%碘伏擦拭,然后戴无菌手套。
施术方法
套管针埋线法:
对拟操作的穴位以及穴周皮肤充分消毒后,取一段适当长度的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置入埋线针针管的前端,后接针芯。
用一手拇指和食指固定拟进针穴位,另一只手持针刺入穴位达到所需的深度,施以适当的提插捻转手法,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埋植在穴位的肌层或皮下组织内。
出针后再次对穴位进行消毒并按压,局部外敷创可贴,嘱患者24h内不要沾水。
埋线针埋线法:
在穴位旁开一定距离处选择进针点,局部皮肤消毒后施行局部麻醉
取适当长度的可吸收性外科缝线,一手持镊将线中央置于麻醉点上,另一手持埋线针,缺口向下压线,以15°~45°角刺入,将线推入皮内;或将线套在埋线针尖后的缺口上,两端用血管钳夹住一手持针,另一手持钳,针尖缺口向下以15°~45°角刺入皮内。
当针头的缺口进入皮内后,持续进针直至线头完全埋入穴位的皮下,再适当进针后,把针退出,用无菌干棉球(签)按压针孔止血,外用无菌敷料包扎,保护创口3~5天。
医用缝合针埋线法:
在拟埋线穴位的两侧1cm~2cm处,皮肤消毒后,施行局部麻醉。
一手用持针器夹住穿有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的皮肤缝合针,另一手捏起两局麻点之间的皮肤,穿过肌层或皮下组织,从对侧局麻点穿出,紧贴皮肤剪断两端线头,放松皮肤,轻揉局部,使线头完全进入皮下。
用无菌干棉球 (签) 按压针孔止血。外用无菌敷料包扎,保护创口3~5天。
治疗感受
埋线治疗中及治疗后可出现局部疼痛及酸麻重胀感,在对疼痛比较敏感的部位如四肢较为明显,虽有疼痛但尚可忍受,一般在埋线3天后可减轻,轻者可适当休息,避免运动。
疼痛感较重者可轻揉穴位,减少线体对神经的刺激。治疗过程中疼痛如若难以忍受需告知医生,可通过调整埋线针具、线体、埋线深度或采用体表麻醉方式来减轻患者疼痛不适。
治疗时间
该治疗总过程大约需要1小时,治疗时间可能会受到治疗部位、治疗手法及术中患者配合情况等因素影响。
治疗后
护理
注意事项
埋线治疗后不宜立即离开医院,应适当休息再离开。
注意保持施术部位清洁、干燥,24小时内避免伤口沾水。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饮食及运动锻炼的时间和强度,避免剧烈运动、游泳。
如果正在使用的药物有出血倾向,请遵医嘱进行调整或者停用。
饮食营养
埋线后1~2天内宜清淡饮食,忌辛辣、牛肉、羊肉、海鲜、豆类、酒等饮食物,以免影响埋线的吸收。
注意合理搭配谷类、豆类、肉类、新鲜蔬菜和水果,食物多样,规律进餐,饮食适度。
监测与检查
埋线减肥是一项针灸科的较常规操作,经治疗后如果没有特殊不适,一般不需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治疗后或恢复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即可。
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疼痛
穴位埋线操作过程中及术后,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是机体的对针刺及线体刺激的正常反应,通常在3天后可逐渐减轻。
若此后疼痛逐渐加重,无缓解趋势,且局部呈现红、肿、热等症状,请及时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
操作者治疗前需做好沟通,安抚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增强治疗信心,埋线穴位数目选取要适当,不宜过多,根据操作部位选择不同种类和型号的埋线工具和医用线,操作中动作要轻柔。
晕针
通常可发生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初期,表现为头晕、恶心、心悸、面色苍白、冷汗出、疲倦等,甚至晕厥,多因患者处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恐惧等状态而诱发。若患者有以上不适,请及时告知医生。
操作者治疗前需咨询患者是否有晕针的现象,并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缓解其紧张感、恐惧感,操作中密切关注患者状态,埋线后应嘱患者休息片刻或卧床观察约15分钟。
一旦出现晕针表现,应立即停止埋线治疗,并让患者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休息、平躺,抬高双下肢。
同时,可适当给予患者饮用温热水或葡萄糖液,以缓解症状。
经过以上处理仍未缓解者,应及时采取其他医疗手段及急救药物。
出血和血肿
穴位埋线操作时可能发生出血,一般出血量较少,经按压止血后即可,多由于操作时没有避开动静脉及毛细血管,同时与出血后按压力度不够有关。少数与操作者了解患者病史不够明确有关,患者可能存在出血倾向或血液系统疾病等。
若患者出现局部血肿及瘀青,可先冷敷后热敷。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热敷,瘀青可逐渐消退。
发热
发热是穴位埋线疗法常见的不良反应。术后发热可能与吸收热有关,机体对异体蛋白有排异反应,通常体温不超过38℃,持续3天左右,且无上呼吸道感染或切口处感染等症状,一般无需处理。
若持续发热,且经物理降温及口服退热药物等治疗仍无退热趋势甚至出现高热,应及时就医由外科医生去除体内的外科缝线。
感染
感染常表现为治疗3天左右后埋线部位疼痛不轻反增,或埋线部位出现发红、发热、肿胀压痛,严重时有脓液、溃疡形成。埋线后感染与病人体质弱患者、患有糖尿病、消毒不够充分、操作者无菌操作不严格等因素有关。
穴位埋线治疗中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操作者及助手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按无菌技术要求操作。治疗后保持局部干燥清洁,24小时内避免患处创可贴或纱布脱落,并避免伤口沾水。
若出现上述感染症状,应咨询医生及时服用抗生素抗感染,必要时脓肿切开引流。
溢线
由于操作者拔针过快、针刺过浅或患者埋线后剧烈运动等,导致施术部位线体部分溢出。若出现线体溢出后,可剪除溢出线体,或拔出线体,再次行埋线操作。在穴位埋线过程中,操作者应注意埋线深度不宜过浅、出针后充分按压,注意嘱患者3天内不能进行剧烈运动。
恢复过程
穴位埋线减肥疗法属于临床上较常规的治疗方法,治疗后相应穴位可出现局部疼痛及酸麻重胀感,通常在3天后可逐渐减轻,适当休息即可,一般不影响日常活动。
后续治疗
穴位埋线治疗结束1-2天后可在相应埋线穴位处予灸盒施灸,加强机体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加速脂肪分解。
穴位埋线结合艾灸可加速埋线线体的吸收,缩短线体的刺激时间,临床上医生可根据患者肥胖程度、治疗意愿及埋线线体粗细等因素考虑是否加用艾灸,并适当缩短治疗周期。
日常生活
治疗结束适当休息后即可正常活动,一般不影响日常活动。
合理安排饮食及运动锻炼的时间和强度。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应用范围
治疗前
治疗过程
治疗后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