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红血块
概述
眼球组织(结膜、巩膜等)出现红色血凝块
眼外伤的主要症状,也可由眼部感染、生理因素等引起
伴有视力急剧下降、眼前大量黑影飘动时应立即就医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果出血长期不吸收还需对症治疗
定义
眼球红血块指眼球组织因为血管破裂出现红色血凝块的表现,可伴随眼部异物感、疼痛、视力下降、畏光等不适症状。
发生机制
眼球红血块是一个笼统的描述,因为组织血管破裂,导致血液从血管中流出,进而凝聚成血块,可出现在眼球的各个组织。
眼球组织出血主要指结膜下等眼表组织出血。此外,还包括前房出血、玻璃体积血等眼内出血。
结膜下出血
结膜是一层薄而半透明的黏膜,覆盖在眼睑后面和眼球前面。按照不同的解剖部位可分为睑结膜、球结膜及穹窿结膜三部分。球结膜覆盖于眼球前面的巩膜表面,与巩膜前面的眼球筋膜疏松相连,易推动。
结膜的血管来自眼睑的动脉弓及睫状前动脉,周围动脉弓发出下行及上行支供给睑结膜、穹窿结膜及距角膜缘4mm以外的球结膜。
因为锐器穿刺、用力揉眼或炎症刺激,可导致结膜血管破裂,从而出现结膜下出血的表现。
前房出血
虹膜是眼球壁中层的扁圆形环状薄膜,位于角膜和晶状体之间,透过角膜可以看到。虹膜中央有一个小圆孔,称瞳孔,光线由此进入眼内。
虹膜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色素、血管、平滑肌。
如果虹膜组织受损导致血管破裂或新生血管自行破裂,出现前房出血的表现。
视网膜出血
视网膜表面分布视网膜动脉和视网膜静脉,脉络膜位于眼球壁中层含有丰富的血管,如果视网膜血管或脉络膜血管破裂,血液进入玻璃体腔,导致玻璃体积血。
如果血液积聚在视网膜组织,则可出现视网膜出血。
类型
眼球红血块属于眼部常见体征,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分类,可根据引起眼球出血的因素分为生理性眼球红血块和病理性眼球红血块两类。
生理性眼球红血块
剧烈咳嗽、打喷嚏或便秘时,腹内压增高,引起静脉压增高,从而引起球结膜小血管破裂而导致结膜下出血。血液积聚在结膜组织内,因而可出现眼球红血块的表现。
这类结膜下出血属于生理性,虽然导致患者眼部外观不佳,但是一般不影响视力,无需特殊治疗。
病理性眼球红血块
眼部疾病或者某些全身性疾病可导致的眼球红血块的表现。
病理性眼球红血块一般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无法自行缓解,而且通常伴有其他眼部或全身不适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表现
症状特征
各种原因引起眼部组织血管破裂出现红血块的表现,还可伴随眼部异物感、视力下降、疼痛、畏光等不适。
眼球红血块持续的时间
短时间出现且可自行缓解的小范围结膜出血多是生理性的眼球红血块,如果出血长时间不吸收,甚至逐渐加重,影响视力,则多为病理性眼球红血块。
引起眼球红血块的诱因
长时间用眼、使用电子屏幕等可出现视疲劳,容易出现眼睛酸胀、异物感,如果用力揉眼可引起结膜下出血。
剧烈咳嗽、便秘导致腹内压增加,静脉压升高导致结膜血管破裂,也可引起结膜下出血的表现。
长期在风沙较大的环境中以及长时间受到日光暴晒,眼表组织干燥,也容易导致结膜血管破裂,引起眼球出血。
眼球红血块出现的年龄
青少年出现眼球红血块,多是玩耍时不小心损伤眼球,眼球血管破裂,从而可出现眼球红血块的表现。
老年人出现眼球出血,多与糖尿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等有关。
伴随症状
视力下降
异物感
如果眼外伤患者出现角膜、结膜等眼表组织损伤,损害的组织突出眼球表面,与眼睑摩擦,从而可出现眼睛异物感。
眼部疼痛
眼球红血块同时伴有眼睛疼痛,多是眼外伤、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引起的。
畏光
原因
疾病因素
眼外伤
结膜炎
结膜炎等眼表炎症疾病患者,在炎症刺激下,结膜处于充血状态,可出现结膜下出血,还可伴有眼部分泌物增多、眼睛干涩、异物感、视物模糊等不适。
例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由肠道病毒70型引起,可有结膜下出血和角膜上皮损害等表现。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指虹膜和小梁表面出血新生的纤维血管膜,导致周边虹膜前粘连,阻碍房水外流,导致眼压升高,从而可引起青光眼。
由于新生血管容易破裂,患者可反复发生前房出血,故又称出血性青光眼。患者可出现眼部充血、角膜水肿、剧烈眼痛、头痛等不适,还可出现视力下降,常可导致失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慢性进行性糖尿病导致视网膜微血管渗漏和阻塞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眼底病变。
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和严重程度,可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视网膜上未出现新生血管的阶段,称为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当视网膜上开始出现新生血管时,则称为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因为视网膜出现新生血管,这些血管比正常的毛细血管更脆弱,容易破裂出血,造成玻璃体腔内积血,从而影响视力。
血液疾病
非疾病因素
长期应用抗凝药物
长期应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可使凝血时间延长,易发生结膜下出血、玻璃体积血等眼部出血的症状,还可伴有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等不适。
不良环境刺激
风沙较大且干燥的环境可刺激眼表组织。如果长期处于类似环境中,眼表组织干燥,则容易出现结膜小血管破裂,导致结膜下出血。
腹压增高
剧烈咳嗽、打喷嚏或便秘时,腹内压增高,导致静脉压增高,可以突然引起结膜小血管破裂,从而导致结膜下出血。
就医
就医指征
咳嗽、便秘、揉眼等引起的结膜下小范围出血,一般可逐渐吸收,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如果眼球红血块长期不改善且逐渐加重,伴有视力下降等不适,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多需要就医治疗。
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及时就医:
出血前有摔倒、撞击等外伤史。
出血的同时伴有视力急剧下降、眼前漂浮物短时间增加明显、眼前发黑(需要警惕眼底出血)。
除了眼部出血,还同时伴有其他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疾病等。
就诊科室
出现眼球红血块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眼科。
当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可能需要于相应科室就诊:
如外伤史、摔伤史等,可能需要就诊于急诊科或外科。
伴有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或者其他基础疾病,可选择就诊于相应科室,如心内科、血液科等。
患者准备
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针对性地询问一些问题。患者可提前了解下列常见问题,便于就诊时与医生进行有效沟通。
症状清单
眼球红血块从什么时候出现的?是持续存在的吗?
什么情况下红血块会增多?什么情况下减少?
是否伴有流泪、眼痛、头痛?
是否伴发视力下降、眼部异物感?
病史清单
是否患有糖尿病、血液病等全身疾病?
是否有眼部外伤、手术史?
是否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血药物?
出现眼球出血后接受过哪些眼部和全身的检查?
发病后曾接受过哪些治疗?治疗是否有效果?
相关检查
医生会可根据患者的相关病史及伴随症状,分析可能的病因,选择进行眼科专科检查。如考虑全身性疾病所致,则还需要进行全身检查。
眼科专科检查
视力检查
视力检查是眼科基础检查,可发现视力是否存在异常。
应在中等光亮度下进行检查,分别检查左右眼的视力。
检查时应听从医生的指示,不随意眯眼、歪头或挪动身体。
眼压测量
用来检查眼压的具体水平,判断是否存在眼压异常。
正常人眼压为10~21mmHg。
检查时尽量配合检查人员,避免眨眼或躲闪。
裂隙灯生物显微镜检查
通过裂隙灯检查,可以了解眼睑、结膜、角膜、虹膜、前房、瞳孔和晶状体等情况。
放松心情,将下颌放入下颌托,头顶住上额托,根据医生指令转动眼球。
眼表荧光素钠染色
评估角膜上皮是否缺损。
医生会用荧光素钠染色条轻轻碰触结膜囊,然后通过裂隙灯生物显微镜用钴蓝光观察。
瞳孔对光反射检查
评估瞳孔对光反射通路是否存在异常。
在半暗光线中进行,医生会用点光源来回照射眼部,检查时配合医生避免眨眼。
眼底镜检查
评估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是否有出血以及出血的范围和程度。
可以不散瞳检查,也可以散瞳后检查,检查时光线较强,尽量配合避免眨眼。
实验室检查
血糖检查
血常规
血液疾病多会影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系细胞,从而引起贫血、感染和出血等症状。
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由PT计算得到的PT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可反映被检者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
影像学检查
眼底血管造影
眼底血管造影是将荧光染料从静脉注入人体后,使用荧光染料对应的激发光源照射眼底,将眼底血管形态及其灌注的过程记录下来的过程,是了解眼底血管及其供养组织形态和功能信息的重要手段。
眼部B超检查
通过眼部B超明确是否存在眼部玻璃体出血、玻璃体炎症等眼部病变。
缓解与治疗
缓解措施
合理用眼
在电脑前工作的时间不宜过长,还应避免长期在风沙大且干燥的环境中用眼以及用力揉眼,注意闭目休息以放松眼部组织。
积极预防
糖尿病患者应注意低糖、低脂饮食,并注意适当的身体锻炼。
容易发生便秘的患者应注意合理饮食,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便秘时可服用相关药物,避免过度用力排便。
咳嗽患者也可及时用眼,避免剧烈咳嗽导致眼部出血。
避免使劲揉眼睛。
专业治疗
引起眼球出血的原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需要根据导致眼球出血的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眼外伤
眼外伤可导致眼部组织出血和眼睛疼痛,具体治疗方式与眼外伤严重程度有关。
如果眼外伤患者出现角膜裂伤、巩膜裂伤等眼部组织损伤,多需行手术治疗,以缝合伤口,促进损伤修复。
结膜炎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可选择合适的框架眼镜,尽量避免佩戴隐形眼镜,减少眼表组织的损伤,同时还应注意眼部卫生。
部分结膜炎具有传染性,患者需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脸盆等,尽量避免与他人近距离接触,以免传染他人。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需要规律使用降糖药物,以将血糖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避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加重。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出血倾向明显者应给予血小板成分输注,还可通过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脾切除术等方式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