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鼻痒
概述
一种常见于鼻部皮肤受到某些刺激后产生的瘙痒不适感觉
鼻部皮肤或者鼻腔内部产生的一种类似于“虫爬、蚁走”的异样感觉
最常见于鼻部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炎-鼻窦炎、湿疹等
若鼻痒症状持续存在,影响正常生活或同时伴有其他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定义
鼻痒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指鼻部皮肤的感觉神经受到某些刺激后,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异样感觉,类似于“虫爬、蚁走”,常伴有喷嚏、流涕。
鼻腔受到机械性、物理性(温度、光等)、感染等综合因素刺激,可诱发鼻痒,如鼻腔黏膜接触花粉、粉尘、毛发或者细菌、病毒感染等。
常见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也可见于急慢性鼻炎,皮肤相关疾病或者周围环境刺激等情况。
发生机制
鼻腔受到机械性、物理性(温度、光等)、细菌性等综合因素刺激后,诱发局部化学物质释放、刺激鼻黏膜浅层感觉神经末梢,诱发的一种不愉快主观感受。
痒和痛是由同一种神经传导的,痛觉的阈下刺激或不完全传导产生痒感。鼻黏膜中有极丰富的感觉神经纤维末梢,均为三叉神经分支。
当外界刺激到达鼻部,通过三叉神经达半月神经节,然后将冲动传至脑桥和延髓,从延髓分出节前纤维经蝶腭神经节刺激鼻黏膜,导致黏膜水肿,黏液腺分泌增加,产生清水样鼻涕和一种特殊的感觉,称为细流样感觉或清流滴注样感觉,这种感觉即为鼻部痒感。
瘙痒是一种机体在生理状态下自我保护的的反应机制,当皮肤被某些致痒物质刺激后,产生组胺等化学物质,刺激皮肤瘙痒感受器,从而产生一种具有强烈搔抓欲望并足以引起搔抓的感觉。
类型
按鼻痒持续时长分类
鼻痒可以是偶尔或阵发性出现,也可以是持续存在。
按鼻痒的程度分类
分为轻微鼻痒和明显鼻痒。
鼻痒的程度决定于患者的反应性和疾病的种类,并与外界刺激的强弱有关。痒阈与年龄也有关系,小儿和老年人痒阈较高,可以引起成人鼻痒的刺激,并不一定能使小儿和老年人出现症状。
按病因分类
吸入刺激性粉尘、化学性气体。
鼻腔内干痂和分泌物的刺激:急慢性鼻炎等引起。
病毒及细菌感染:急慢性鼻炎-鼻窦炎等。
吸入致敏的变应原: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身体受凉后的反应:特别是体表和下肢受凉可反射性地引起鼻黏膜血管收缩,受凉后首先出现鼻黏膜苍白,继而出现鼻甲肿胀,分泌物增多、鼻痒和喷嚏等。
表现
不同人鼻痒的部位、发病年龄、持续时间、程度会有所不同,并且鼻痒通常还会伴有一些其他症状,如鼻塞、流涕,头晕头痛,鼻出血、呼吸困难等。
症状特征
鼻痒的部位不同
鼻部外侧瘙痒:指鼻部外面及其周围皮肤出现的瘙痒。常见于鼻部湿疹、痤疮、脂溢性皮炎、皮肤干燥等。
鼻腔内部瘙痒:指发生于鼻腔内的瘙痒,患者常有摸鼻、喷嚏的表现。常见于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冷热刺激等。
鼻痒持续时间不同
阵发性瘙痒:指鼻痒症状一阵一阵地发作,不持续。常见于慢性鼻炎、鼻窦炎,也可见于轻度的过敏性鼻炎、鼻腔干燥等。
持续性瘙痒:通常指鼻痒持续存在不缓解。常见于严重的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鼻腔异物或者鼻腔肿瘤等。
伴随症状
流涕、喷嚏:指鼻痒的同时伴有流鼻涕和打喷嚏的情况,清鼻涕常见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早期,花粉症,血管运动性鼻炎等,黄绿色鼻涕常见于急性鼻炎、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中后期等。
头痛、发热:指鼻痒的同时伴有头部疼痛以及体温升高的情况。常见于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鼻出血:指鼻痒的同时伴有鼻出血的情况。常见于鼻腔干燥、鼻腔异物、鼻中隔偏曲、鼻腔湿疹等,也可见于一些鼻部肿瘤,如鼻纤维血管瘤。
嗅觉下降:指鼻痒的同时伴有闻味道能力下降的情况。常见于过敏性鼻炎、鼻息肉、鼻腔异物、慢性鼻炎等。
原因
引起鼻痒的原因很多,最常见于鼻部相关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炎、鼻窦炎,鼻部湿疹,脂溢性皮炎等情况。当然全身系统其他疾病,外部环境刺激,精神心理因素也可导致鼻痒的发生。可以将导致鼻痒的因素分为疾病因素和非疾病因素。
疾病因素
以下仅列出可能导致鼻痒的部分疾病,不代表你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向医生求助。
常见疾病
鼻痒最常见于鼻部相关疾病。
外鼻相关疾病:鼻部湿疹、鼻部脂溢性皮炎、痤疮、螨虫感染等。
鼻腔相关疾病: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鼻前庭炎鼻腔异物血管运动性鼻炎、鼻部肿瘤等。
其他疾病
呼吸系统相关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过敏性哮喘。
全身其他疾病:银屑病、脂溢性皮炎、老年性瘙痒症、药物接触性皮炎、糖尿病,黄疸[4]、尿毒症。
非疾病因素
环境因素
任何使鼻部皮肤受到刺激的因素,均可诱发鼻痒,如日晒、寒冷、冷热交替、干燥,饮食辛辣、蚊虫叮咬,剧烈运动后等。
精神心理因素
有些患者鼻痒可由心理因素引起,常见于紧张、焦虑,或者情绪激动、兴奋时引起。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或对药物过敏,轻者可出现局部瘙痒,严重时可合并哮喘、呼吸困难,甚至休克等情况,需引起重视。
就医
若鼻痒偶尔出现,可不进行处理,暂时观察,保持鼻腔清洁。如果鼻痒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或同时出现发热、头痛,鼻出血,嗅觉下降等不适,应及时耳鼻喉科、皮肤科或者呼吸内科就医,确定病因后对症治疗。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通常建议就医
鼻痒频繁发作或持续时间长。
鼻痒已明显影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同时伴有发热,鼻出血,嗅觉下降以及头晕头痛等。
以下情况必要时可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疑似鼻内进入异物。
伴剧烈鼻痛、发热、鼻出血、呼吸困难等。
就诊科室
出现鼻痒后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耳鼻喉、皮肤科或者呼吸内科。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鼻痒什么时候出现的,持续多久了?
鼻痒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加重或者缓解吗?
鼻痒是突然出现的,还是慢慢发生的?
除鼻痒外,有没有其他症状,如发热,喷嚏、流涕,嗅觉下降,鼻出血等?
身体其他地方也有痒吗?
病史清单
近期有使用过什么药物吗?
近期有接触过什么过敏物质,如:花粉、粉尘,养宠物,使用新化妆品吗?
鼻部有得过什么疾病或者受过外伤、做过手术吗?
是否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
有对什么食物、药物过敏的吗?
是否有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
是否有糖尿病、肝胆、肾脏、皮肤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询问病史后,首先将选择体格检查,并判断是否需要后续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过敏原检测、鼻镜检查,根据患者的情况可能还会选择胸部X线、鼻窦CT等影像学检查做进一步评估。
身体检查
医生会对就诊者的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精神状态等)先进行检查判断。
观察鼻部外部皮肤是否异常,如:皮肤红肿、皮疹、痤疮等,鼻腔内是否有异常分泌物,皮肤是否苍白、红肿,有无新生物、异物等,同时检查口腔、咽部黏膜是否红肿。
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抽血检查血常规,主要看是否有感染发生。如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增高提示细菌感染;嗜酸性粒细胞数、血IgE增高提示变应性疾病,显著增高时则提示过敏等情况。
过敏原检测:确定过敏原,明确过敏物质后需做好防护,远离过敏原。
鼻镜检查:可以清楚观察鼻腔内情况,明确皮肤情况,有无破损、红肿,糜烂、结痂,有无异常分泌物,还能观察有无鼻息肉、鼻腔肿瘤等情况,可以更好的明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选择胸部X线明确有无呼吸道感染,鼻窦CT等明确有无鼻窦炎以及鼻部肿瘤等情况。
缓解与治疗
轻微暂时的鼻痒,无需特殊处理,暂时观察;如果鼻痒症状持续存在,或同时出现鼻出血、嗅觉下降、发热头痛等不适,应及时就医。未看医师时,不建议自行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在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后,明确诊断,并且针对不同病因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
如感染性疾病患者应给予抗感染治疗;有过敏性的患者要及时远离过敏原,抗过敏治疗等;若存在鼻息肉、鼻腔肿瘤等情况,可能需要相关手术治疗。在病因治疗的同时注意对症治疗,缓解症状。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避免过度劳累。
多饮水,注意保湿,保持鼻腔湿润。
保持脸部、鼻腔清洁,定期更换毛巾、被褥。
远离过敏原,如:花粉、粉尘、动物毛发等。
在花粉多的季节,出门时做好鼻腔防护,寒冷时,做好保暖。
饮食方面
饮食上清淡为宜,均衡饮食,忌辛辣刺激、油腻食物,戒烟、限酒,多饮水。
心理护理
保持良好的心情,应注意避免情绪较大波动,及时调整不良情绪。
药物应用
一过性鼻痒通常无需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如自行使用药物一段时间后症状仍未缓解,甚至加重,不宜继续使用相关药物,应及时就医治疗。
针对小儿患者、孕产妇,在药物使用上可能与其他人群不同,通常建议咨询医生。
针对原因积极治疗鼻部的原发性疾病,减少或杜绝接触过敏原;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组胺药物,鼻喷激素等,但使用时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必要时及时向医生求助。
专业治疗
可分为两种情况:直接缓解症状的对症治疗,充分分析病因后的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经医生诊断后,通常可能会开具止痒、抗炎等药物帮助患者缓解鼻痒的症状。常见止痒药物有:清凉剂(如炉甘石、薄荷脑、樟脑)、表面麻醉剂。
对因治疗
针对不同的疾病原因,医生给予的治疗方案会有一些差异,以下面疾病为例:
过敏性鼻炎:若清楚过敏原,需避免接触过敏原。口服抗组胺药(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喷鼻药:糖皮质激素喷鼻剂,色甘酸钠喷鼻剂,结合鼻腔冲洗,严重者可尝试免疫疗法。
鼻部湿疹:远离过敏原,避免频繁搔抓患处皮肤,可口服抗组胺药物,也可涂抹外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软膏等,但长时间使用可能会导致鼻部皮肤变薄,萎缩,甚至皮下血管显露明显。
鼻腔异物:需经专业医生在使用合适工具或器械的情况下将异物取出,不可自行掏取异物,否则容易引起鼻出血,皮肤破损,异物嵌顿等风险。
鼻息肉:远离过敏原,鼻喷或口服激素治疗,若效果不佳,可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前需完善鼻窦CT评估病变范围[10~17]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