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盲肠炎
概述
盲肠炎指炎症导致盲肠及其周围肠道溃疡、坏死的疾病
常有右下腹痛,发热,伴有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致病原因尚未明确
根据病情采取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
定义
盲肠炎是指回肠末端、盲肠或升结肠狭窄或梗阻,或由于盲肠内发生细菌感染,引起盲肠及其周围肠道溃疡、坏死。
盲肠炎发病率低、国内报道较少,在国外有多篇报道。最早发现于白血病化疗期间白细胞低下的患者中,后在恶性肿瘤、风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患者中也发现本病。
本病曾有粒细胞减少性肠炎、坏死性肠炎和回盲肠综合征等命名,现多称其为急性非特异性盲肠炎。
盲肠和阑尾均位于右下腹部。阑尾起于盲肠末端,外形呈蚯蚓状。盲肠炎与阑尾炎均可表现为右下腹疼痛,但盲肠炎很少见,一般所说的“盲肠炎”是阑尾炎,不是本病。
病因
致病原因
盲肠炎的确切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盲肠管腔阻塞、病原体感染等因素有关。
盲肠管腔阻塞
盲肠肠道内堆积了大量粪石、肠道寄生虫等,或因淋巴增生等导致盲肠肠道变窄、梗阻,引发炎症。
病原体感染
病变多累及回盲部,是由于该区域淋巴组织丰富,肠腔较扩张,肠壁较厚,容易继发黏膜缺血和细菌感染。
常见病原体有革兰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α链球菌、梭状芽孢杆菌和真菌。
诱发因素
以下因素为盲肠炎的诱发因素,会导致其发作或加重。
中性粒细胞减少
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使肠道遭受持续性病原体侵袭并造成组织持续损伤,甚至可迅速发展,造成肠穿孔、坏死和败血症
常见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尤其是急性白血病)、恶性肿瘤、艾滋病、风湿病。
药物因素
细胞毒性药物对肠道黏膜具有高度毒性作用,且与剂量有关。
可以导致肠道黏膜损伤、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以及机体对微生物入侵的防御能力受损。
常见细胞毒性药物:紫杉烷类(多西他赛、紫杉醇)、阿糖胞苷伊达比星长春瑞滨氟尿嘧啶、卡培他滨、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顺铂卡铂
高危因素
以下因素会增加盲肠炎的发病风险,属于本病的高危因素。
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特别是急性白血病。
患有恶性肿瘤、艾滋病、风湿病。
患有周期性或药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免疫功能低下:免疫抑制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
化疗期间白细胞低下。
症状
主要症状
盲肠炎患者常出现发热和右下腹痛,伴有腹泻、恶心和呕吐。
早期(前驱期)症状
早期症状不典型,以腹泻、恶心和呕吐为特点,腹泻呈水样或血性。
后期(进展期)症状
后期逐渐进展,可出现发热、明显的右下腹痛。
发热
体温多在38~39℃。
右下腹痛
腹痛以右下腹部为主,多为持续性发作,常有明显的固定位置的右下腹压痛。
可伴有全腹膨隆,右下腹饱满或触及包块(包块一般为脓肿),有时可有腹膜刺激征(腹壁压痛、反跳痛以及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
其他症状
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伴有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可出现乏力、口渴、皮肤黏膜干燥、四肢发麻、抽搐等症状。
并发症
盲肠炎可能会导致肠梗阻、肠穿孔、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肠梗阻
盲肠管腔堵塞严重时,可导致肠内容物无法通过,引起肠梗阻。
典型症状为腹痛、恶心、呕吐、无排便排气,严重者可危机生命。
肠穿孔、腹膜炎
盲肠炎会影响肠道的血液供应,缺血会导致肠壁坏死,引起肠壁撕裂或穿孔。
可出现剧烈腹痛、腹胀、腹膜刺激征(腹壁压痛、反跳痛以及腹肌紧张)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消化道出血
多为盲肠穿孔造成的消化道出血。
可出现便血、黑便等症状。
严重时可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慌气短、周身无力、血压下降等失血性休克症状。
就医
就医科室
普外科
当出现右下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到普外科就诊。
急诊科
当患者出现剧烈腹痛、腹膜刺激征(腹壁压痛、反跳痛以及腹肌紧张)、休克(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慌气短、血压下降等)时,应立即就诊于急诊科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建议不要进食,不要剧烈运动,保持平静。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腹泻、恶心、呕吐?
是否有腹痛,疼痛位置是否有变化?
是否有发热?体温多少?
病史清单
是否曾进行化疗、免疫抑制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
是否患有艾滋病、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风湿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气分析、血电解质、血培养+药敏试验、大便常规+隐血试验、便培养和毒素分析。
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平片、CT检查、腹部超声检查、钡剂灌肠检查。
内镜检查:肠镜检查。
病理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化疗药物,如紫杉醇阿糖胞苷
止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抗生素,如哌拉西林、庆大霉素。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曾经做过化疗、免疫抑制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
患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风湿病、艾滋病等。
处于免疫功能低下状态。
临床表现
出现右下腹痛、发热。
伴有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医生查体时可见全腹膨隆、右下腹饱满或触及包块,有时可有腹膜刺激征(腹壁压痛、反跳痛以及腹肌紧张)表现,肠鸣音减弱。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查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情况,评估是否有贫血等情况。
血液系统疾病等引起的盲肠炎血常规检查常显示全血细胞减少,且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减少,大多低于0.5×109/L。
化脓性盲肠炎血常规检查常显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
并发消化道出血时可有贫血,血红蛋白明显降低。
血气分析、血电解质
若出现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需要行血气分析、血电解质检查。
可检查出血pH值和血钠、钾、氯等情况。
血气分析检查时需抽取动脉血,抽血后应按压针孔5~10分钟。
血培养+药敏试验
若伴有发热、肠穿孔,提示可能有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应该做血培养+药敏试验。
对血液进行病原体培养,可以明确病原体类型。
药敏试验可测定微生物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大便常规+隐血试验、便培养和毒素分析
评估是否并发消化道出血。
盲肠炎并发消化道出血时,大便常规+隐血试验提示为阳性。
便培养和毒素分析可以检查到感染的细菌等病原体,有助于鉴别。
检查前切勿暴饮暴食,保持原先饮食习惯。
影像学检查
包括腹部X 线平片、超声、CT、钡剂灌肠检查。其中X 线平片、CT、钡剂灌肠检查有辐射,是否做此检查需由医生评估,女性必须告知医生是否已怀孕或在备孕、哺乳期。
腹部X 线平片
可初步判断有无盲肠病变,对该病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盲肠炎时腹部X 线平片常显示右下腹有扩张的软组织盲肠影,可初步判断。
检查前需要禁食。
腹部超声检查
可及时监测盲肠炎病情变化及诊断盲肠炎。
还可探查肝胆胰脾及阑尾,并且可排除引起腹痛的其他脏器的疾病。
腹部超声检查可呈现“靶像征”,即为圆形包块影像,中心区高回声,周围低回声表现。
检查前需要空腹8小时以上。
腹部CT检查
是盲肠炎的首选诊断方法,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远超过腹部超声检查。
盲肠炎患者腹部CT检查时,可见肠管扩张、肠内积气、肠壁增厚、肠系膜扭转、盲肠周围软组织炎性改变、局限性肠腔外积液,以及右下腹炎性包块。
注意事项:检查前除去身上的高密度或金属物品,如皮带硬扣等。
钡剂灌肠检查
检查盲肠病变,并测量病变的大小,侵犯的程度。
钡剂灌肠检查常表现为肠黏膜皱襞明显增厚且不规则,存在指压痕征,盲肠出现包块影像。
因可能有穿孔的危险,所以常禁做双重对比造影,只能用水溶性的造影剂。
内镜检查
肠镜检查
协助诊断急性盲肠炎,排除其他肠道疾病。
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盲肠病变。
因盲肠炎患者有肠道感染、出血和充气时穿孔的危险,应尽量避免进行肠镜检查。如必须行此检查,需要医生谨慎操作,尽可能减少充气量。
病理检查
病理组织学检查
通过手术等方式获取标本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可明确诊断,也有助于鉴别。
盲肠炎病理组织学检查常为非特异性炎症溃疡或肉芽肿表现。
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的黏膜和黏膜下水肿,穿透黏膜的坏死,血管扩张伴有少量炎性细胞,但白细胞浸润不常见。
鉴别诊断
当出现发热、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考虑盲肠炎时,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急性阑尾炎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右下腹痛、右下腹压痛、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并可触及炎性包块。
不同点
急性阑尾炎的典型症状常为上腹部或脐周隐痛,随后转移至右下腹。急性阑尾炎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腹部CT检查最有助于二者鉴别,而病理检查也有诊断、鉴别价值。
假膜性结肠炎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发热、腹泻、腹痛等表现。
不同点
假膜性结肠炎患者腹泻、腹痛不明显,没有中性粒细胞减少。
大便培养和毒素分析可确诊,并与盲肠炎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腹痛、发热等症状,防止肠梗阻、肠穿孔、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治疗原则:若无并发症,初始治疗可采用非手术治疗(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液、营养支持、输血和应用抗生素等药物。病情严重者有需要手术治疗的可能。
一般治疗
禁食、胃肠减压
禁食、水,可以限制肠道进一步扩张。
通过抽出胃肠内容物,减轻肠腔膨胀和压力,改善肠壁血运,防止细菌繁殖及毒素吸收。
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和血气分析、血电解质检查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治疗。
及时补充体液和缺乏的元素,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营养支持
对恶心、呕吐、腹泻以及禁食、胃肠减压患者,通过静脉途径输入营养物质,以维持机体正常生理需要。
输血
因消化道出血等导致严重贫血者,可按需输注浓缩红细胞和新鲜冷冻血浆。
可以有效地改善贫血以及止血。
如果出血严重,也可以用血管造影和栓塞治疗。
引流治疗
适用于盲肠炎引发局限性脓肿。
引流出脓液,同时应用药物抗感染,可更快使患者的生命体征得到稳定。
治疗基础疾病
积极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艾滋病、风湿病等基础疾病。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抗生素药物
抑制侵入的致病菌,使得机体感染得到控制。
常用药物:哌拉西林、氨基糖苷类(妥布霉素或庆大霉素)和克林霉素联用方案。
有药物过敏者禁用,如果出现皮疹、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及时告知医生并停药。
重组粒细胞集落因子
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可以促进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
常用药物: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过敏者禁用,严重肝、肾、心、肺功能障碍者禁用。
止痛药
严重腹痛在诊断明确以后,可以应用止痛药。
常用药物: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有消化道出血者禁用。
手术治疗
盲肠炎常发生于血液系统疾病等患者,可能存在全血细胞减少(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凝血障碍,常有感染、伤口愈合差和出血的风险,因此通常避免手术。
不过,如果患者存在手术适应证,则仍需要手术治疗。
右半结肠切除术和末端回肠造口术
适应证
肠穿孔伴腹膜内游离气体。
纠正凝血障碍和血细胞减少后,仍持续有消化道出血。
合并其他需要手术的疾病(如阑尾炎)。
目的
先行末端回肠造瘘手术,后切右半结肠,有效改善盲肠炎。
如果有其他需要手术的疾病,一起手术治疗。
禁忌证
有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禁用。
注意事项
术后需要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密切注意患者伤口有无出血。
预后
治愈情况
盲肠炎未治疗无法自愈。
基础疾病治愈以后,盲肠炎经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并发肠梗阻、肠穿孔、腹膜炎消化道出血,甚至引起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预后较差。
约65%的有盲肠炎病史的患者,会在以后的中性粒细胞减少阶段复发。
早期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可以减少死亡率。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术后患者一般需禁食,等肠功能恢复和肛门排气后,开始喝少量温开水。
若无不适,可进食流食,如米汤、瘦肉汤等,以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软食、普食。
宜食用清淡、营养丰富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不宜过早饮用牛奶以及含高糖分的易胀气食品。
注意每餐不宜过饱。
生活管理
术后早期多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
重症患者应在床上活动,待病情稳定后及早下床活动。
病情稳定后可适当运动,加强锻炼,提升身体素质。
避免劳累,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以免刺激肠道。
病情监测
保守治疗者,注意是否出现腹膜刺激征(腹壁压痛、反跳痛以及腹肌紧张)。
注意是否有恶心、呕吐、剧烈腹痛、腹胀等症状出现。
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呼吸、体温)。
注意监测有无排气、排便。
注意观察切口恢复情况:红肿有无消退、有无渗血,疼痛是否缓解。
注意切口清洁,按时换药,避免假性愈合。
随诊复查
康复期间应定期随诊复查,以便医生评估患者病情变化,了解盲肠变化情况。
随诊时间:需专科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
复查时需要做的检查项目:腹部CT检查等影像学检查。
预防
积极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其他血液系统疾病,以及恶性肿瘤、艾滋病、风湿病等基础疾病。
需要化疗、免疫抑制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的患者,治疗期间注意监测中性粒细胞等检验结果,避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避免高危性生活、吸毒等可能导致艾滋病的行为。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