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慢性浅表性胃炎
概述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不伴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胃黏膜慢性炎症
多数无症状,有症状者多表现为上腹不适、食欲减退、食后饱胀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病因;其他病因还有胆汁反流及药物刺激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可辅以中医治疗
定义
慢性浅表性胃炎,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
部分浅表性胃炎可以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发病情况
慢性浅表性胃炎约占慢性胃炎的70%。
慢性胃炎发病率尚无统计数据,但根据流行病学分析慢性胃炎发病率可约等于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0%~60%。
病因
致病原因
慢性浅表性胃炎可由多因素引起。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有50%以上患者都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化学刺激
药物刺激
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以及辛可芬及水杨酸盐、洋地黄、铁剂等药物均可引起慢性胃黏膜损害,进而诱发本病。
消化液刺激
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胰液、肠液等消化液反流至胃部,也可损伤胃黏膜,导致本病的发生。
烟草、酒精刺激
酒精和烟草中的尼古丁可直接损伤胃黏膜,还可影响幽门括约肌的功能,导致消化液反流进入胃部,引起慢性胃炎。
发病机制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
幽门螺杆菌代谢产生的多种酶和代谢产物等,可直接损伤破坏黏膜。
幽门螺杆菌可分泌细胞毒素,可导致胃黏膜细胞变性及坏死。
幽门螺杆菌可诱导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等生物因子,诱发炎症反应,进而损伤胃黏膜。
幽门螺杆菌可诱发免疫反应,使自身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胃黏膜,进而引起相关损伤。
理化因素刺激致病机制
药物、消化液及食物等外界理化因素,都可直接损伤胃黏膜,进而诱发慢性炎症。
症状
主要症状
70%~80%的患者可无任何症状。有症状者常出现以下表现。
上腹部不适
疼痛,一般为钝痛或烧灼痛。
饱胀,尤其是吃少量食物后就出现早饱等症状。
食欲下降
食欲相比既往出现明显下降,表现为不想吃任何东西。
反酸
反酸是指含酸味或仅为酸水的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
可因胃排空能力减弱所引起。
恶心
恶心是一种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感到上腹不适,想呕吐,常为呕吐的前兆,也可单独出现。
嗳气
嗳气俗称“打饱嗝”,是胃或食管内的气体从口腔溢出的表现,同时伴有特殊的声响。
其他症状
贫血
少数患者因为长期少量失血,可导致慢性贫血,可出现乏力、皮肤和黏膜苍白。
消瘦
如果长期存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情况,会影响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容易造成营养不良,而且心情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还会影响食欲,从而引起消瘦。
就医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常规体检胃镜检查发现异常,建议及时就诊。
出现上腹不适、腹痛、腹胀、嗳气等,建议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记录症状出现的时间、发作规律、诱发和缓解的因素,供医生参考。
不要自行服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什么不舒服,持续多长时间了?
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等症状,持续多长时间?
近期是否服用某些药物,如水杨酸盐类、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
病史清单
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
是否有饮食不规律、大量饮酒、长期吸烟、精神压力大等?
是否患有消化性溃疡
直系家属是否患有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
是否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等?
是否做过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等相关检查?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胃镜检查
¹³C、¹⁴C尿素呼气试验
腹部超声检查、腹部CT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抑酸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法莫替丁
抗菌药物:甲硝唑(或替硝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
胃黏膜保护剂: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硫糖铝
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布洛芬、吲哚美辛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甲泼尼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
双膦酸盐:依替膦酸二钠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十二指肠-胃反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相关病史。
临床表现
可出现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恶心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幽门螺杆菌检测
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法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¹³C或¹⁴C呼气试验、幽门螺杆菌培养、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等。
快速尿素酶试验是通过胃镜检查,取胃黏膜活组织进行检查的方法,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即可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
不愿接受胃镜检查,或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进行复查者可选用¹³C或¹⁴C呼气试验。
幽门螺杆菌培养是所有检测方法中准确性最高的方法之一,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
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因为分子生物学技术复杂,目前主要用于研究。
粪便常规
粪便隐血可了解有无消化道出血,有助于诊断。
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具有安全、可靠等特点,可直接观察到胃黏膜出现的相关病理改变,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
胃镜检查后可根据观察到的病理变化,初步判断是萎缩性胃炎还是非萎缩性胃炎。
胃镜可观察病变的具体范围,可以在病变部位钳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鉴别诊断
消化性溃疡
相似点:均可出现慢性上腹痛等症状。
不同点:消化性溃疡以上腹部规律性、周期性疼痛为主。可以依靠内镜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胆道疾病
相似点:均可出现上腹痛、腹胀、嗳气等症状。
不同点:胆道疾病胃肠检查无异常发现,可借由超声、CT或MRI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胃癌
相似点:均可出现食欲下降、上腹不适、饱胀,以及贫血等症状。
不同点:可通过内镜检查及组织活检进行鉴别诊断。
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相似点:肝炎、肝癌及胰腺疾病也可出现与慢性胃炎类似的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症状。
不同点: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可行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无症状一般不需要治疗,有症状者的治疗包括一般、药物治疗以及中医治疗等。
治疗目的: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炎症。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幽门螺杆菌治疗药物
幽门螺杆菌感染最经典、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菌药物和铋剂。
主要功效为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根除幽门螺杆菌
常规疗程为10~14天。
质子泵抑制剂
质子泵抑制药是继H2受体阻断药后的一类重要的抑制胃酸分泌药,也是目前抑制胃酸分泌作用最强的药物之一。
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的作用强而持久,同时可以使胃蛋白酶的分泌减少。
抗菌药物
作用是杀灭幽门螺杆菌,是四联疗法中的核心药物。
常用药物:甲硝唑(或替硝唑)、克拉霉素呋喃唑酮四环素、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等。
注意事项:无过敏情况下抗菌药物可选择阿莫西林;老年合并冠心病时克拉霉素需要低剂量;儿童应避免使用左氧氟沙星。具体使用何种抗菌药物需遵医嘱执行。
常用方案:阿莫西林联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联合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联合呋喃唑酮;四环素联合甲硝唑或呋喃唑酮。
铋剂
铋剂常指胶态次枸橼酸铋,本药口服后形成铋盐和黏性凝结物,覆盖在胃表面,形成保护层并直接杀灭幽门螺旋杆菌。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作用:可以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常用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艾普拉唑等;H2受体阻滞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胃黏膜保护剂
胃黏膜的保护药物包括铝制剂和铋剂。
能够在酸性环境下可形成高黏度溶胶,对溃疡表面产生较强的亲和力,在胃黏膜表面形成较强的保护膜,对消化性溃疡和慢性炎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促进胃肠动力药物
适宜人群:以上腹饱胀、早饱、嗳气为主要症状的人群。
常用药物: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注意事项:需要在餐前服用。可能会出现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一般在停药后可自行缓解。
消化酶
作用:用于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和胃胀气,可以促进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减轻胃肠道的负担。
消化酶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消化不良的症状,如食欲不振、饱胀感等,但是起不到单独治疗胃炎的效果,可以作为胃炎治疗中的辅助药物。
抗氧化剂
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硒等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功能,可用于辅助治疗。
另外,抗氧化剂还有可能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但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常用中药汤剂、针刺、艾灸等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不可自行搜索药方取药治疗,更不可自行施针治疗,建议正规中医医院或中医科就诊。
中药治疗:主要以中药汤剂口服治疗为主,具体需要辨证施治。
针刺治疗:针刺治疗原则总体为化瘀、行气、养阴止痛。需要专业医生操作。
艾灸治疗:主要功用为散寒化瘀,也可选用隔姜灸等。需要专业医生操作。
预后
治愈情况
慢性浅表性胃炎经过科学、及时的治疗后预后一般较好。
10%~20%的患者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10%~15%患者可发生消化性溃疡,主要是十二指肠溃疡
危害性
上腹部不适、反酸、食欲不振等症状可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如果不积极治疗,任其发生发展,可能会出现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甚至导致胃癌、胃出血等。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避免长期食(服)用刺激性食物:如粗糙、过硬、过冷、过热、辛辣的食物。
避免暴饮暴食,定时定量规律进餐。
治疗期间禁止饮酒。
生活管理
按时作息,不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
慎用药物或保健品。避免长期食(服)用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及激素类药物。
随诊复查
遵医嘱定期复诊。
在治疗期间,如果症状没有缓解,甚至有所加重,或者出现了新的症状,都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预防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的食物。
避免生冷及刺激性食物,饮食要有节制。
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食用对胃刺激性过大的食物,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
应在饭后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必要时遵医嘱减量或换药。
管理好腐蚀剂和有毒物质,防止误服。
预防呼吸道及肠道感染。
戒烟、酒,尤其是已有胃病的人。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